网络环境下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嬗变论文

网络环境下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嬗变论文

网络环境下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嬗变

汤美芳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网络时代的劳动形态与劳动关系与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劳动形态、劳动关系有诸多不同。分析了具体的劳动形态与劳动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网络时代的劳动形式多样化,劳动者主体地位提升,就业增加;网络时代催生了一种新的劳动—数字劳动,它能免费为平台资本家创造利润;劳动者分层化,高层劳动者与低层劳动者地位悬殊,收入分化;劳资关系碎片化与复杂化,劳资两大对立阵营被打破;劳动力结构趋于极化,对传统社会格局提出挑战,但劳资关系的剥削本质没有根本改变,只不过间接化与隐蔽化了。

关键词: 互联网;劳动形态;劳动关系;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但人们往往把1983 年看作是真正诞生之年,原因是这一年计算机才全面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相互通信,从那以后互联网真正走出实验室推向全球,成了全球性的网络。互联网历经半个世纪,通过3个阶段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便捷迅速、多维海量、全球渗透、交互自由、平等参与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网络。它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并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时代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也根本不同,它具有影响全方位化、技术传播全球化、经济模式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网络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的劳动就业形态也有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新形态,对劳动者主体带来诸多便利,使其工作方便、就业增加、生活改善、人身依附性降低,地位上升。同时, 也对政府的劳动法规、就业保障、相关企业的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战。

1劳动形式多样化,劳动主体自由度提升,就业机会增加

互联网经济就业的典型特点是平台就业和“互联网+”就业,如果说传统经济模式下劳动者的劳动要通过雇主拥有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进行,那么互联网经济的就业可借助于平台运用自己的电脑、手机等生产资料就可以劳动了。劳动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工作机会,付出劳动并获取收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互联网时代则是平台资本家与“互联网+”资本家为主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劳动者不需要把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固定在一个场所就可以工作。虽然说互联网时代劳资剥削关系没有根本变化,但劳动主体的自由度上升,人格从属性下降。在标准的传统劳动关系下,人们集中在一个劳动场所里,在严密的科层制管理组织下,工作时间固定,上班不得迟到下班不得早退,工作过程与工作时间不得兼顾私活。而借助于平台的就业,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不受其他人员的限制,你既可以按传统的上班时间工作8h,也可以一刻不休息连轴工作24h;既可以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也可以上午睡到12点,晚上工作到零点,你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兼顾私活。在平台上工作的电商,也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在家里独自工作,也可以租房组成几个人的团队作业;可以上层作睡房,下层作办公,工作生活一体化。正是因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催生了大量自由职业者、兼业者、短时工作者。专职电商、快递小哥、微商、网约车司机这些业务大量产生,劳动形式多样化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员工跟传统企业的员工相比,不直接受雇佣者支配与管理,也不受纵向一体化的场地限制,人身依附性大大降低,劳动者的自由度提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个严峻的压力,应该说大量的在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解决了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但是每年还有1 500万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和1 000万凳记失业人员。现在的年轻大学生和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与过去老一代人相比,受教育的知识技能结构与过去相比已根本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了根本变化,重、累、脏的体力劳动已不是他们的首选工作,从小不习惯于体力劳动的新生代成员也无力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网络创业、网络就业、网络兼业成了许多年轻从业人员的选择。专职电商、快递、快餐小哥、微商、网约车司机这些业务的催生,解决了大量年轻大学毕业生和年轻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2网络时代使消费等于劳动,直接造就一批网络劳动者群体

1977年,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受众商品论”,他认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电视首先是一个向“广告商出售观众的观众制造商”。政治经济学家劳特、杰哈利则认为观看电视即劳动。发展到当今互联网时代,则演变成上网就是劳动,也即数字劳动。数字劳动“是指人们利用数字媒体和大脑等作为工具去组织、管理和系统化人类经验、生成符号表征、社会关系、人工制品和共同体等新的使用价值。”数字劳动孕育着一个全新的变革的网络智能时代,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数字劳动的具体形式表现为“互联网产业的专业劳动、无酬数字劳动、受众劳动和玩乐劳动”。①互联网专业劳动。“通常是指由拥有一定技术知识的人员所进行的与技术性相关的工作,它们包括程序编程、网站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等,以及非技术性人员所进行的管理与日常工作”。②无酬数字劳动形式,这是为数字媒介公司生产利润却得不到报酬的在线用户劳动。③受众劳动与享乐劳动。受众劳动是无酬劳动更为具体的一种劳动形式,主要是用户的在线消费,比如浏览、阅读、收听、观看时所产生的媒介消费活动。“玩乐劳动形式则主要指用户为了获取乐趣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系列娱乐性质活动,如闲聊、网络游戏、音乐欣赏与影视观看等,这些活动同时也为媒介公司生产了更多的资源和数据。”数字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除了第一类型数字劳动以外,第二、三类数字劳动实质上是一种消费活动,之所以称之为劳动,那是因为这些消费活动创造了价值,但这个价值是数字劳动者无意中创造的。这种劳动在免费给平台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创造了价值,增进了社会福利,实现了平台企业主、劳动者与社会的三赢。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劳动”。数字劳动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劳动相比,自由度提升,主体性凸显,与马克思分析的工业社会的异化劳动相比,程度明显降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4层意思: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也就是说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属于劳动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想异化。劳动本来是一种美好与快乐的行为,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在劳动行为过程中,可以得到体力、脑力的运动,可以实现创造性。但在利润至上的工业社会,劳动不再是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折磨的过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③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异化劳动下,这种活动纯粹成为工具性的活动。“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④人和人的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同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对照上述四类异化行为,虽说数字劳动不能根本上改变工业社会的异化劳动的本质,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缓解。尤其是劳动行为与劳动者之间的异化有了相当程度改善,体现出主体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三类的数字劳动形态上。网络劳动的去异性与主体性体现在4个方面:①劳动目的主体性。在工厂社会中,劳动者在雇主规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劳动,只是为了获取自身生存与家庭生存的生活资料,劳动本身是被动的。而网络劳动者是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消费信息与生产信息以供他人消费,这种消费与生产的活动是快乐的。②生产资料是主体的。在工厂社会中,生产资料是雇主的,劳动者不可能拥有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的生产资料,而网络时代的生产资料价格便宜、体积微小,劳动者人人都能拥有,数字劳动者可以通过自己拥有的手机、电脑,加之自己付费连接网络就可以劳动。③劳动对象的自主性。在工厂中,劳动对象是物质实体,属于雇主。而数字劳动的对象是知识与信息,这些数字与信息是广大数字劳动者生产的,也是大家共同所有的,人人都可以使用。④劳动时间与劳动场所是主体的。数字劳动者的时间与场所都可以自由安排,不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去参加劳动。

以贵州习水案为例,此案中人们的普遍感受是,行为人主观恶性大,造成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行为上符合强奸罪构成要件,但也许摄于行为人手中掌握的公权力的强大,他们被定为嫖宿幼女罪,替换了强奸罪,免去了强奸罪的更高刑法处罚,拿到了免死牌。恶劣行径不能施以应有惩处,此罪因此被认为是让人钻了法律的漏洞。

3网络劳动者分层化,高层劳动者与低层劳动者地位悬殊,收入分化

③拉斯.斯麦兹.《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1977.

4劳资关系碎片化与复杂化,劳资两大对立阵营被打破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生产组织是一种以流水线作业和M型(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为特征的福特制生产组织。“福特制生产组织中的劳动分工是围绕产品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而在各个企业内部进行的分工和协作,尽管这种分工形成了组织内部的多种等级关系,但整个劳工阶层并没有发生群体分化。”依然是一个整体的力量。劳方集体与资方相比仍然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因而劳资关系大体均衡。福特制生产组织中工会力量比较强大也是缓解劳资关系冲突的一个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劳资关系,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层分化,使劳资关系的整体趋于失衡。从网络平台就业者的顶端来看,是一批编制程序、设计网站、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分析员、管理员,这批人要求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般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这类人才比较稀缺,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都较高,工作自由度也很大,经常跳槽,老板要用更高的待遇与福利才能留住他们,因此在这类人中,呈现出“劳强资弱”的局面。低端岗位的文字录入和处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和各种辅助性人员等对信息技能的要求较低,这类人资源丰富,供给充足,因此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低,还有大量网络平台催生的快递员、网约工则劳动条件更差,时间更长,收入更低。对这类人,老板往往运用各种手段榨取剩余价值,是一种典型的“资强劳弱”局面。借助网络平台工作的电商也形式不同,有的是自雇创业者,有的是自雇者与受雇者相结合,有的纯粹是受雇者 。这种情况的劳资关系就比较复杂,有的不被资方雇佣,有的部分被资方雇佣,有的完全被资方雇用,这是一种典型的碎片化现象。

5劳动力结构趋于极化,对传统社会格局提出挑战

探索新知素材来自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情境图:两种相同或不同物体比较,感受2个4是4的2倍,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然后增加几倍数的份数,或减少一倍数的个数来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虽然说网络技术环境下,劳动者在时间上与空间上不直接受资本家控制,劳动者的被压迫程度降低,但被剥削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形式上更加隐蔽而已。从广度来看,劳动者被纳入资本的剥削范围其实更宽了,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也是更丰厚了。因为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它在空间上不但可以渗透到一个国家的各个角落,而且能把全世界所有国家联络起来,在时间上,可以在东西国家间来回轮转,让一个总公司通过对分公司的调度,让员工24h为其创造利润。网络环境下,短时工、兼职工、网约服务工、微商大量催生,让原本待业的无业人员、全职家庭妇女加入到劳动队伍中来,他们在为自己创造劳动力再生产收入的时候,更多地为平台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从数字劳动来看,表面上是在享乐、消费,“通过信息分享、知识交流和人际交往来实现展示自我和社会表达,在共同构建的网络数字空间满足了信息文化消费需要”,同时也给资本家创造了价值。“用户在线活动留下的数字足迹真实、及时地反映了人们的偏好、兴趣和消费意愿,是极具价值、广泛适用于企业精准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大数据资源 ”,“互联网资本凭借网络数字平台的所有权,通过服务协议和隐私条款等契约性制度安排,将原本属于公地资源的用户大数据和流量资源占为己有,以便为充分挖掘其交换价值,实现资本增殖奠定产权基础”。从形式上看是隐蔽和间接的,没有体现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强制性。“即互联网资本对数字劳动的吸纳和剥削是在众多用户倾心投入的网络体验中悄然发生的,虚拟网络空间的社交性遮蔽了蕴藏其中的资本逻辑”。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144.

6劳资关系的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形式隐蔽化与间接化

实际上,相似商标的存在,特别是一字之差的商标让行业从业人员头疼不已,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行业发展的公平性。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第204页.

注释:

区块链要发挥其战略价值,必须要能提供商业上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这种解决方案是可规模化的。按照标准与合规、技术、资产、生态四个关键因素。逐一评估目前已经发现了超过90个潜在可能的应用,区块链在各行业应用的可行性取决于四个因素:资产类型、技术成熟度、法规与监管以及生态系统构建,其中最主要的是共同标准的建立。目前,制约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共同标准和清晰的法规监管。

工作极化是指一种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即“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处于较高水平的技能型工作以及工资处于较低水平的工作所占的就业比例分别增加了,而工资处于中等水平的工作的就业比例减少了”。在传统工业社会中,社会阶层是由高中低3个层次构成。社会顶层由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组成,他们掌握了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在这些领域有充分的话语权,社会地位高,收入待遇也高,生活富足。包括政府上层行政管理人员和高层社会管理人员、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负责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社会中层指处于中间位置,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地位,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在政治地位上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个阶层包括普通公务人员、中小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社会底层包括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职业人员,他们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处于温饱甚至极贫。包括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职业人员。这3个阶层形成了一个两头小、中间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高度融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许多过去用产业技术工人干的工作可以用机器来替代,因此这批技术工人逐渐富余,且地位也日益低下,那些不能用机器替代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者、普通需要情感交流的服务业人员、尤其是家政服务业人员地位上升,收入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以传统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理想社会提出挑战。在美国与大部分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已出现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极化现象。学者们认为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全球化导致的离岸外包和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首先,科技进步使得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替 代了从事常规性工作的劳动者,如文员与工艺人员,导致常规性工作的就 业比例减少,进而导致非常规性工作的就业比例增加。 非常规性工作,一部分是需要掌握高端信息技术知识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另一部分恰恰是非常规性的低技能服务工作与体力工作。这部分工作对正规教育的要求 比较低,但需要具备与人及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而对于机器来说,很难完成具备与人及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的服务类工作。 欧美国家的离岸外包业务的通行也使得大量的中等技能的常规性工作往欠发达国家转移,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劳动力市场政策,如最低工资制度、工会的存在也有助于非常规的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增加。但三者之中,主要原因还是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进步形成的替代效应。我国虽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也飞速发展,随着信息与智能技术高度运用于制造业,以及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极化的趋势也开始出现,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会进一步显现,成为一种常态。杨飞(2016)通过理论模型和世界银行企业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器人应用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化,导致高技能劳动需求占比上升,而从事规则化任务的制造业中等技能劳动需求下降。由于高技能劳动与从事低端服务的低技能劳动互补,信息技术应用又提升了低技能劳动的需求。郝 楠 江永红(2017)认为,城镇化助推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消费结构变革和社会分工细化将会带动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低技能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网络平台就业者的顶端是编制程序、设计网站、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分析员、管理员,这些岗位对劳动者的信息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要有较高文凭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信息技术人员才能胜任。这部分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高,劳动时间也很长,工作往往超负荷,生活很不规律,能给平台企业主创造较高的剩余价值。因为这些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异质性较强,因此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所以独立性较强,自由度较高,人身依附性弱,收入待遇与福利水平也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知识雇佣资本”的现象。但低端岗位的,如文字录入和处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和各种辅助性人员等对信息技能的要求较低,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强,劳动力供给者丰富,因此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低,还有大量网络平台催生的快递员、网约工则劳动条件更差,时间更长,收入更低。借助网络平台工作的电商也形式不同,有的是自雇创业者,有的是自雇者与受雇者相合,有的纯粹是受雇者。在这三者之间,自雇者的收入水平、时间自由度也明显比后两者要高。与以企业内分工协作和垂直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生产组织不同,网络时代还形成了“一种以产品的模块化为基础,通过编码化信息的流动,将生产和组装模块的企业连接而成的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劳动分化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的分化, 即传统的劳动力被模块化分割为核心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51页.

对于两相饱和介质,波浪作用下海床超孔压累积甚至引起液化应考虑可液化海床土骨架-孔隙流体两相介质动力耦合效应。本文采用由Masing法则构造的Davidenkov模型描述土体的非线性滞回特性,将Byrne[12]提出的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塑性体积应变增量公式引入到Biot动力固结方程中用以描述海床累积孔压的增长和液化进程。对某一近岸砂质海床中沉管隧道进行波浪作用下的动力有效应力分析,研究了波浪-沉管-海床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给出了沉管隧道周围海床土体液化区域的发展过程。

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参考文献]

[1] 孙亚男.虚拟网络环境中的新就业形式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7,(2).

[2] 廖苗,黄磊.国内外“数字劳动”研究述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3] 杨文华,何翘楚.平台经济业态下去集体化劳动关系的生成及治理[J].改革与略,2018,(1).

[4] 周湖勇,钱伟.互联网时代劳动者离线权保障探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5] 胡磊.我国网络平台就业的特点、发展瓶颈与制度支持[J].中国劳动,2018,(2).

[6] 郑秉文,李妍花.我国网络创业就业特征及其对社会保险可及性的挑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7] 杨逐原.网络用户劳动的范式及趋势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7).

[8] 马艳,李韵,蔡民强.“互联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学术月刊,2016,(11).

[9] 池雪凤.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劳动的当代价值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10] 杨逐原,周翔.网络信息生态位视域下网络劳动者的主体性与价值增值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11] 刘皓琰,李明.网络生产力下经济模式的劳动关系变化探析[J].经济学家,2017,(12).

[12] 杨飞.信息技术应用与劳动力市场极化[J].财经理论研究,2016,(5).

[13] 谢静.网络经济时代的就业变迁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2,(2).

[14] 赵秀丽,杨志.劳资关系新形态:弹性劳资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变迁[J].经济学家,2018,(11).

[15] 王俊.互联网资本主义下劳动力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与就业效应[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6).

[16] 中国社会科学网.燕连福,谢芳芳.简述国外学者的数字劳动研究[EB/OL].http://www.cssn.cn.2016-06-06.

[17] 孔令全,黄再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数字经济时代拓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2).

[18] 高良谋, 胡国栋.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劳资关系嬗变:层级分化与协同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

[19] 杨伟国,李春燕.工作极化的测量与成因[J].新视野,2013,(1).

[20] 郝楠,江永红. 谁影响了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

[21] 黄再胜.数字劳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6).

收稿日期: 2019-03-21

作者简介: 汤美芳(1965-),副研究员,就职于浙江省委党校,研究方向: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4—0016—04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劳动就业与劳动关系的嬗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