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论文_侯春香,于川,初娜

侯春香 于川 初娜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职业倦怠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关键词】管圈活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252-02

精神科护士职业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不但工作量大,责任心重,且工作环境中应激强度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形成严重影响,致使护理工作的质量也明显降低[1]。品管圈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品质管理方法,在护理工作中较为常用。本研究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精神科工作的80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2~45岁,平均(32.18±8.46)岁;精神科工作时间1~13年,平均(8.39±2.71)年;学历:中专8例,大专15例,本科及以上17例;职称:护士10例,主管护师16例,副主任护师14例;未婚18例,已婚22例。对照组年龄20~46岁,平均(32.56±8.14)岁;精神科工作时间1~15年,平均(8.76±2.93)年;学历:中专7例,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19例;职称:护士8例,主管护师17例,副主任护师15例;未婚16例,已婚24例。所有均为女性,均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对研究清楚知晓,并自愿加入,两组年龄、学历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包括实行弹性排班、尽量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等。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1)成立品管圈小组:本圈组是由精神科护士长及护士共12名组成,由护理部主任担任圈长,圈名像阳圈,寓意我们护理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的团队,永远心向阳光、吸收正能量(2)选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3)现状把握:通过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对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改善前职业倦怠发生率为75%,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心理因素及职业特点三方面。(4)设定目标值:改善前职业倦怠发生率为75%,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75%-(75%×86.46%×83.27%)=21%(本圈能力经过计算为83.27%)。(5)要因分析:对导致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突发事件多,护士需频繁面对患者冲动伤人、自伤等情况,容易出现疲惫、情感耗竭等状况;②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态时容易表现出淡漠、低落、易激惹等情绪,护士在与患者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而表现出消极情感,进一步加重倦怠状态;③随着年龄、工作年限及级别职称的增长,精神科护士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尤其是在各种突发事件及应急事件的处理上,更容易感觉到疲惫;④因精神疾病患者淡漠、刻板的形象,导致精神科护士在社会中受到歧视,影响到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进而形成倦怠。(6)制定并落实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职业环境:科室设有一键式报警装置;医疗区设可视系统;开放区增设门岗;一楼增设了安检系统;建立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过程遭受暴力行为的上报补偿机制,由护理部协同工会对遭受暴力行为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慰问;设立情绪宣泄场所,提供情绪宣泄设施;②微课堂:每两周请心理门诊专家、精神科专家及精神科护士长在微信群中授课,讲解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相关应对措施;③心理干预:组织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活动,提供释放压力的空间,同时对有职业倦怠倾向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每季度组织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观影活动;④提高职业认同感:护理部每月组织护理专家进行业务查房,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诸如在我院举办的“标准认知行为疗法”高级课程班,提升专科知识水平;在“世界睡眠日3.21”、“全国助残日5.20”、“世界卫生日7.22”、“精神卫生日10.10”组织精神科护理人员参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向广大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认同感。

1.3 观察指标

为两组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职业倦怠发生诊断参照文献[2]中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职业倦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

3.讨论

精神类疾病患者因自知力丧失及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对周围事物及自身病情均缺乏正确的认知,通常难以正确的表述躯体不适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杀、逃跑、伤人、毁物等情况,故精神科护理工作量及护理难度都较大。护士长时间处于紧张且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极易发生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其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还会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3]。

品管圈活动是指将工作性质相关或相似的人群,自动自发共同组成一个圈组,通过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的解决各种问题[4]。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精神科护士的管理中,通过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更为符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有效的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个人成就感及自信心得以明显提升,帮助其对自身价值形成充分的认可,加之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心理干预的实施,有效的缓解了护士的精神压力,从而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琼.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心身表现及与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7):149-150.

[2]薛欣杰,廖湘交,孙洪波,等.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及抑郁情绪调查[J].四川医学,2015,36(12):1688-1691.

[3]王玫玲,刘立恒.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与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57-60.

[4]沈念红,钱一平,胡筱峰,等.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2):126-128.

论文作者:侯春香,于川,初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降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论文_侯春香,于川,初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