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育儿观念的差异_日本人论文

中日两国育儿观念的差异_日本人论文

中日儿童养育观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论文,差异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养育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念的不同。

当中国的父母还在给他们的婴儿喂糊状食物时,日本人已开始给6个月的婴儿喂成人的饭菜了。中国人想的是孩子没牙,吃不了硬东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东西有利于牙齿的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育。

中国的成人们都认为幼儿养得越胖越好,所以对孩子吃饭的态度总是“多多益善”;而日本人是“生怕孩子胖”,因为“胖”是不健康的标志。结果,被中国人视为胖瘦适中的孩子到了日本却被诊断为“轻度肥胖”。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子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日本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成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穿好,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

很显然,中日两国父母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生理功能而需加倍的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则需加倍锻炼,以具备适应外界的能力。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能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经历艰险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目标的不一样。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太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顺安逸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人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坚韧不拔的性格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养育方式和过程将其逐渐注入到儿童的“血脉”与“骨髓”里。

标签:;  

中日两国育儿观念的差异_日本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