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

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

田义贵[1]2001年在《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从1963年《抓壮丁》的诞生算起,川渝方言影视剧到2001年已有38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川渝方言影视剧在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它的研究还处于零星散碎的状态,还没有人对此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总结。本文力图在这一方面作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为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川渝方言影视剧的艺术形态作些准备。 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方言影视剧的生存语境,以为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方言在影视剧中得以启用。虽然方言影视剧在与普通话影视剧的比较中其劣势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四川话(包括重庆话在内)与普通话之间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张力空间,川渝地区也就成为生长方言剧的肥田沃土。 本文的主体结构与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分期相对应,被划分为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论述滥觞期(60年代)。这一时期以1963年电影《抓壮丁》的诞生为标志。文章采用纵式结构,以创作、演出和“延伸”为序论述了《抓壮丁》成为“经典神话”的简略过程及其原因。 第二章论述接续与探索期(1982~1989年)。这一时期始于1982年的《人与人不同》,止于1989年的《凌汤圆》之前。文章采用环式结构加套纵式结构的方法,以《人与人不同》为中心,从实景拍摄、喜剧风格、巴蜀地域文化的区分等叁个角度阐述了《人与人不同》等剧的接续和探索作用。 第叁章论述第一次高峰期(80年代末)。这一时期以1989年的《凌汤圆》和同年的《死水雕》两部作品为标志。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历史题材的选择、、方言魁力的发掘、地域风情的展现、川剧精神的融注等四个方面比较了两剧的异同,从而得出了两个结论:两剧都获取了“历史品格”而共同创造了);;渝方言影视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两剧所代表的“巴渝风味”和“蜀地风味”标志着方言剧两种主要风格的分野开始出现。 第四章论 二次高峰期(叨年代)。这一时期以电u《倒U币长》、《山城棒棒军》,电影《百万彩票》和方言栏目《雾都夜话入《天府龙门阵》的创办等为标志。文章采用纵横交织的结构,选取电鹏u、电影、电视栏目(短剧)等的代表作品论析了90年代的)!【渝方言剧现象。 第五章论述第叁次高峰期(世纪之交)。这一时期以系列剧的策划和运作为主要标志,鳅腼的叩下里巴人》系列剧工程”和100集大型系列绷u《街坊邻居})为其代表,成都方面的《天府龙门阵》栏目也继续生产大型系列短剧。文章采用块式结构,分“大潮”和“喧嚣”两个板块来论她赃交的方言剧及其问题,脓一上指出方言剧的发展策略应当定位于突出地域特色上。 最后,在余论部分,本文将方言影视剧当作大众文化文抛胸究,分析了其创作中如何“硼B”观众、如何把握题材走势、如何对待“俗”化等问题。

蒋华[2]2010年在《重庆方言剧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梳理自新世纪以来"重庆方言剧"相关研究资料和课题。按照个案研究、宏观研究、文化研究、传媒研究、语言研究等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分析目前研究的优长与弊端,并试图探讨"重庆方言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

肖婷[3]2011年在《《山城棒棒军》叙事与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十多年前,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在大陆电视剧市场引起轰动,首播取得40%的收视率,为川渝方言剧的发展和向全国性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剧更在这15年期间,仍旧连续被省市电视台重播,并多次获得单集平均收视率位于该时段电视剧排行榜第一的好成绩,这显然已成为电视剧市场一个独特的传播现象。本文对《山城棒棒军》作文本分析,主要运用符号学、传播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对其独特之处做出系统梳理和理论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为方言电视剧的发展概述,从方言电视剧的发展和特点、巴渝方言电视剧的产生和发展入手,从宏观层面上解析《山城棒棒军》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中观、微观层面上对《山城棒棒军》在叙事结构、叙事主题、人物创设、叙事情节等方面作文本解读,指出其表层叙事话语和深层叙事结构,使其反思在电视剧市场得以反复重播,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第叁部分将对《山城棒棒军》的传播效果从问卷调查和实录访谈、收视率、受众分析、文化传播四个层面展开分析,解读该剧重播仍旧受追捧的成因。结论将结合《山城棒棒军》的传播过程,对《山城棒棒军》在文本特点、经验借鉴方面做出总结。对《山城棒棒军》作理论性文本分析,既为巴渝方言电视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又有助于帮助观众提高影视鉴赏和审美能力,以学科理论性论着引导影视实践,为电视剧产业贡献力量。

范杰[4]2006年在《方言电视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电影、广播到电视、互联网等众多信息媒介传播方式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在现代传播媒介与资本市场策动下、由大众普泛性参与的大众文化语境中,作为大众文化的方言文本,与具有多功能大众传媒特性的电视“联姻”后,便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顽强地向电视节目类型全面渗透。各种形式的方言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涌现出来,“方言表述”成为提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本文选取方言电视现象这一新时期文化热点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方言电视节目做出形态梳理的基础上,聚焦于方言电视的美学、文化层面分析,同时,针对方言电视制作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绪言部分,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论及方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指出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化中,积淀了许多地域文化的精髓,这就为方言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现实社会环境与独特的社会意义。 第一章《喧嚣的方言电视浪潮》,主要是对目前荧屏上出现的林林总总的方言电视节目进行形态上的梳理,并对方言新闻这一方言节目形态作重点分析。 第二章《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方言电视》,着重论述方言电视的生存环境——大众文化语境以及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方言电视。 第叁章《方言电视的美学层面分析》,从纪实性、真实性的审美效果,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喜剧效果,用于体现编导的创作意图,树立一种风格标识等五个方面对方言电视作美学层面分析。 第四章《方言电视的文化学层面分析》,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作为大众文化资本的方言电视,是方言区居民生产意义、快感与身份认同的文化资本,对地域文化的保持与延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章《方言电视创作中的误区》,指出方言电视在制作中呈现出一种为方言而方言的态势和以丑、怪求耸观的媚俗趋势。 第六章《方言电视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对方言电视今后的发展,提出在拓展题材面的同时,走“小众窄播”和产业化开发的道路。 结语部分,指出方言电视的勃兴并不能阻碍普通话的最终普及。在越来越开放的媒体环境下,方言有着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余瑾[5]2010年在《方言电视节目的困境与思路》文中认为方言电视节目一直为广大研究者所关注,不久前,在方言比较盛行的广州发生的一件事情,又一次把方言电视节目推上了风口浪尖。广州市政协有人提出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建议,不料竟引发了民众极大的反弹。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建议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也正是这场争论又把方言电视节目这个焦点问题再次推到了研究者的面前。在这次事件的背景之下,业界对方言电视节目这种节目形态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探讨。本文对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所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以及方言电视节目的类型进行了梳理,特别是通过个案分析、比较研究、文献资料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南昌地区的方言电视节目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以此为个案,研究了当前国内方言电视节目受众的接受状况,并对普通话和方言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从方言电视节目的自身源起与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南昌地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盛和落寞,对方言电视节目的生存困境进行了一系列分析,进而提出有利于方言电视节目持续发展的思路。

李琳[6]2017年在《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中国西部农村文化的浓缩,是独特地域景观与民族厚重人文历史的交汇与结合,深刻反映着西部农村文化、社会在时代历史中的变迁。1980年代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进入初创期,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关注人与土地的关系;1990年代进入发展期,开始民俗化的书写并关注男权语境下的女性人物;199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时代语境的到来,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因一味追求视觉冲击迎合国际性、商业性的需要,而陷入低迷。新世纪以来,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探索。当下,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处于式微状态,数量与质量都微不足道,其处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夹缝中艰难挣扎。不同于已有学者对于西部电影的整体研究或对西部农村题材电影问题与发展的单一外因或内因分析,本文通过内外因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既看到全球化时代语境、城市化国家进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迷茫焦虑大众文化心理对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围困,又看到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因西部农村体验缺失、西部农民形象失语、叙事手法陈旧、营销模式稚嫩而步履维艰。本文进而对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突围提出具体对策。一方面,要继承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保持纯朴地域特色、挖掘西部人文精神,创作反映西部农村多元文化与时代风貌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东西部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同时拓宽传播渠道,并且要与时俱进,寻求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叙事多元化,尝试借助现代科技革新视听语言。西部农村题材电影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之根之魂的重要体现。它对于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国民族电影、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D]. 田义贵.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重庆方言剧研究述评[J]. 蒋华.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10

[3]. 《山城棒棒军》叙事与传播研究[D]. 肖婷. 重庆工商大学. 2011

[4]. 方言电视现象研究[D]. 范杰. 西南大学. 2006

[5]. 方言电视节目的困境与思路[D]. 余瑾. 南昌大学. 2010

[6]. 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琳. 山西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