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企业会计比较研究_会计论文

中西企业会计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企业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选登

[编者按]根据中国会计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确定的近期重点科研课题,中国会计学会于1994年9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会计学会,各全国性专业会计学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的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及有关院校发出了科研课题招标的通知,经专家评标将14个科研课题落实至37个单位。一年多来,各单位按计划对各自承担的科研课题开展了研究,并陆续提出了研究报告。本刊特设此栏目,将部分优秀成果摘刊,以飨读者。另外,经专家评审达到良好以上标准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学会将编成《会计学主题研究文库》出版。

1993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财会制度改革使我国财务会计在广泛的领域里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协调甚或一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差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在我国有别于西方的现行做法中,有些是合理的,而有些尚需作进一步的改进。本文仅就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某些重要的、差异较大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财务报告

1.传统财务报告。西方企业正式的财务报表是指以资产负债表、收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为主体的一系列财务报表;脚注或称报表注释则是指对那些反映在本身将使报表的明确性受到损害的信息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非数量性信息的揭示,主要包括说明技术性的或会计方法的变动、说明债权人对特定资产所拥有的权益或优先求偿权、揭示企业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揭示股利支付的限制、说明对股本和股东权益有影响的经济业务、说明尚未履行的合同、说明报表编制后续的事项等等;补充报表所反映的是一些附加的信息、或将有关信息按不同的方式重新进行排列等,例如,揭示物价变动影响财务状况和成果的报表一般均属于补充报表;附表则往往是对主要正式报表中某些方面的明细信息所作的详细列示;审计师(即注册会计师)的查帐证明书则表达了企业在生成财务信息时所使用的会计方法与公认会计原则和方法有无差别以及何种差别,表达了审计师与委托人在使用会计方法上的不同意见。限于篇幅,下面我们将侧重于对正式的财务报表的介绍。笔者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这并非否认财务报告中其他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事实上,它们对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数量也并不少。

综观西方各国传统的和常规的正式财务报表,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1)美、 日及一大批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是根据流动性原则按照“流动列前”的方式排列资产负债表的;而欧共体第4 号指令及欧洲各国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则是根据流动性原则按照“固定列前”的方式排列的。(2 )西方各国过去几十年来一向对收益表看得较之资产负债表更重要,但最近一二十年间人们又开始重新将财务状况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即更重视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就内容上看,国外收益表中一般对每股盈余(每股净收益)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报,许多国家的准则制订机构都为此发布专门的公告。(3 )许多国家都要求企业编制留存收益表以反映留存收益变动情况和当年净收益分配情况;然而,法国企业却不用此表,而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和负债方设置“利润分配前”和“利润分配后”专栏,以此反映当年利润分配情况;日本企业则单独编制利润分配计算表或亏损处理计算表来反映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情况。在美国,由于股东权益的复杂性及会计上对投资者的重视,许多企业要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当然,权益变动并不复杂的话,也可合并到收益表甚或资产负债表中去。(4)以美国、 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编制现金流量表;欧洲国家大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有些国家允许企业在二者中选择;还有些国家虽没有关于此表的要求,但大中型企业往往主动编制。从趋势上看,现金流量表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里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

中国企业目前必须编报的基本财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财务状况变动表。这一报表体系作为我们借鉴国外经验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产物,与西方企业基本上无大差别,且照顾到了中国会计中的传统习惯。考虑到国际经验和趋势,笔者以为我国财务报表中还应在这样两个问题上作进一步改进:第一,股份制企业应注重对每股净收益的计算和列报,政府会计管理部门亦应就此作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第二,财务状况变动表应尽快改为现金流量表,从而切实发挥本表应有的作用,并与国际主潮流相吻合。

2.财务报告的发展。早在1975年,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份涉及重新构造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设想讨论稿,名为《公司报告》。该报告认为,当前的财务报表不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甚至会引起误解。例如,在当前财务报表中,利润信息是关键数据,使用者往往认为短期利润最优化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目标,其实不然;而且,报表上的利润数字仍然反映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再者,这种报表很容易使使用者根据短期经营成果的信息来评估企业经营的优劣,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当局的短期行为。又如,当前的财务报表都把股东(业主)作为主要报告对象,这就在客观上掩盖了公司承担的社会经管责任,忽视了公司报告其他各类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该报告对当前财务报表明确了它们的任务,然后又建议应增加下列报表:(1 )增值表(反映企业已实现的新增价值及其在投资者、债权人、雇员、政府及再投资之间的分配情况);(2)雇员报告(揭示全体雇员的组成和组织形式、 雇员的工作和服务以及所获得的相应利益等信息);(3 )企业与政府之间货币往来报表(反映双方诸如纳税、补助等的货币往来情况);(4 )外币交易报表(提供关于企业在本国与外国间的直接现金交易的信息);(5)未来前景报表;(6)公司目标报表(主要是中期决策目标)。此外,该报告还建议研究并试验发展一个切实可行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于是导致了五年之后第16号标准会计惯例《现行成本会计》的颁布。

199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苏格兰特行会计师协会公布《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又进一步分析和指出了当前财务报表中的缺陷,认为这种报表体系过于注重收益计量而忽视了现金流动、过于注重向后看和业绩评价而忽视了未来预测、过于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不注重实质。该报告认为,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包括这样几个报表:(1 )目标与相关战略计划表;(2)资产负债表;(3)收益表;(4 )利得表;(5)现金流量表;(6)未来展望(预测)表。

美国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专家们也一直在探讨财务报告的改造问题。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九十年代美国财务报告应具有下列特点:(1)强调资产负债表比收益表重要, 确认收益的观点将由收入/费用观点转变为资产/负债观点;(2)除历史成本外, 市场价值将更多地用于财务证券的计量;(3 )加快报表编制的电算化普及进程;(4)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加强对企业申报报表的管理, 可能季度报告也需要审计;(5)研究合并报表的改进;(6)本委员会第5 号概念公告建议的企业报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盈利表和全面收益表、现金流动表、业主投资与业主分配表)及其用途仍具有参考意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未来的财务报告应通过计量的改进能更充分地正确表达企业实际利益和发展前景、应努力提高及时性。为此,协会将致力于研究:(1)未来财务报表可能增加的预测项目及其审计问题;(2)未来财务报表的表外项目及其审计问题;(3)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报告;(4)非货币性资产(不动产)的现值报告及其审计;(5 )如何判断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

此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正在积极考虑和研究财务报告的改进与发展问题。例如,许多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学会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报告问题,有些国家已经把非历史成本基础的报表作为正式报表或补充报表要求编报;又如,许多欧洲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社会责任的报告;再如,对环境保护情况的报告已经引起全球重视。此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一直在探讨财务报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一致和增进可比性的问题。这些努力都已经和正在对传统财务报告制度产生影响,并将导致财务报告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中国会计改革之前采用的是资金平衡表、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为主体的财务报表体系。列入并建立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体的财务报表体系只有三年的时间,因此我国会计管理机关、会计职业组织和会计学家们目前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这几种报表如何更规范地编制、审计和利用,暂时尚未进行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方面的研究。这虽然体现出我们在财务报告上的落后状态,但实属客观情况所致。我们相信,无须太久,我国会计界也将会积极考虑财务报告的发展问题,而且目前理论界已初露端倪。

3.财务报告家族中的新成员。在财务报告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有些成果开始付诸实施,于是,财务报告体系中便增加了一些新的报表。它们主要是:(1)增值表。 欧洲许多国家以及新加坡等国都已明确要求企业编报增值表,以反映各企业所实现的增值额和增值在社会各方(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雇员、政府以及重新投资)之间的分配情况。其中,增值额的形成是销货收入减去外购物资和劳务成本的差额;增值额的分配则包括工资、养老金、奖金、税款、利息、股利、折旧、留存利润和其他福利等去向。(2)预测财务报告。 企业报表使用者虽然可以根据传统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对未来作出推测,但由于他们的经验、技术、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都有欠缺,因而预测的结果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对企业编报预测财务报告的要求便应运而生,并由此导致了对它的可行性研究与实际操作阶段的开始。最早进行比较成熟的研究并付诸实施的是英国,继理论研究开始之后,1972年的《吸收合并法则》、1978年政府提交议会的《公司报告的未来》,以及会计职业组织的一些报告中都提出了或多或少的要求。几乎与英国同时,美国理论界与职业界也开展了对该问题的研究,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布拉德报告》及同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另一项公告中都提出了企业公布预测报告的要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后来发布过的一些公告中还曾数次涉及到预测报告的审查问题。虽然在企业应否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问题上向来在理论界及职业界存有争议,但事实上许多公司都一直在这么做。早期的预测信息披露主要是着眼于利润,披露的形式和指标也比较随便(这种方式至今仍存在);但后来有些企业逐步采用与财务报表相同的格式,对外编报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等预测财务报表。(3)其他报告。除上述外, 国外已经付诸实施的财务报告还有社会责任报告(表)、非历史成本基础的财务报告、人力资源财务报告等,我们稍后再作介绍。

中国企业会计中目前没有增值表、预测财务报告等内容。但我们认为,这两类报表在国外产生的必要性同样存在于中国;而且,象增值表这种全面衡量企业在价值创造上为全社会所作贡献的报表,对我国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更有必要。鉴于此,我们建议我国企业应尽快将这两类报表纳入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之中,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当然应该就此制订一些具体的操作规程。

二、财务会计中的主要处理方法

著名会计学家弗雷德里克.D.S.乔伊和瓦诺德 .B.巴维希在《JOURNAL OF ACCOUNTANCY》杂志1983年三月号上曾发表了《国际会计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文,在该文中,作者列示了一张表格对十个国家财务会计中的分歧作了综合表述。我们不妨借用该表中的资料来分析一下它们与中国现行会计处理中的差异。

为便于比较与分析,笔者在乔伊——巴维希的表中增加了一栏,即国别的第十一栏,按乔伊和巴维希的方式加上是或否,对我国目前法律不允许存在的业务(如库存股份等)和我国目前不存在的业务(以后或许会出现)均以“—”标志(表一见下)。

表一

世界十国财务会计惯例与中国的比较

标记说明

是——占支配地位的惯例

是*——略有改动仍是占支配地位的惯例

否**——占少数地位的惯例

否——不遵从所述的会计原则

缺——未取得资料

混合——遵从几种可选择的惯例、没有一种占多数

B——应用成本法

C——应用收买法

L——区分货币与非货币性项目法

D——长期债务包括四年到期项目

E——采用外币折算的现行汇率法

F——采用加权平均法

G——成本法或权益法

H——折算损益递延处理

I——应用市价

J——业主权益

K——权益法

透过表一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确已在广泛的领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甚至一致。就所存的差异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与谨慎原则或称稳健主义原则的应用程度。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我们已在第二部分中作过介绍。正如笔者所讨论过的,我国企业也应加强对稳健主义应用的力度,从而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实现转变:(1 )有价证券、存货推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2 )研究与开发支出尽可能记入费用;(3)即便不推行通货膨胀会计, 亦应要求(至少大中型企业)提供通货膨胀影响的补充报表;(4 )在客观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妨对特定行业允许折旧额超过原价,允许建立用于资产足额补偿的物价上涨准备金。

三、财务会计的新兴领域

1.通货膨胀会计。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会计上的应付措施却不相同。中国会计理论界最近几年对通货膨胀会计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系统和可行的思路,但是,中国会计实务中却并没有给予系统和全面的应用,中国会计中目前在应付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举措处于相当低的层次上,仅仅限于存货消耗的计价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等几个问题上(而且还必须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几乎可以看成是我国实务中基本没有通货膨胀会计,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中也从未正式就此作出任何规定。反观西方各国,通货膨胀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上水平都是相当高的。我们主要从准则等的角度略作介绍:美国是较早提出并研究、应用通货膨胀会计的国家,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63年发表《报告物价水平变动的财务影响》的报告和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1976年190 号公告要求揭示重置成本资料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9年又正式发布了第33号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要求有关企业揭示物价变动的影响;进入八十年代后又先后发布两次公告,修改了一些政策。英国也早在1952年就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通货膨胀会计的职业报告,会计准则委员会七十年代发表了一系列公告,对会计职业界产生了诸多影响;1980年,该委员会又发布了第16号标准会计惯例,要求有关企业应向外界公布现行成本会计补充报表。欧洲大陆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978年欧共体的第4号指令中对各成员国通货膨胀会计体系的规定; 同年法国也要求上市公司揭示有关资产的重置成本资料;德国亦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专门公告,鼓励上市公司揭示有关通货膨胀对资产、成本和利润的影响;荷兰则早在二十年代便开始采用了美英的作法。就发展中国家来看,南美诸国采取了较多的措施,例如巴西在《公司法》中即规定所有公司自1978年1月1日起采用政府国库券指数来调整报表作为基本报表而不是补充报表。此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于1977年和1981年分别公布了第6号准则《会计对物价变动的反映》和第15 号准则《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会计信息》(目前执行的是该项公告),要求各国或以补充资料或以基本报表来反映物价对企业的影响。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总是难免的。中国自然也不会例外。最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而且,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商品供求矛盾一直客观存在,由于价格机制的调整,由于国家间的相互影响,我国今后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可能还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会计中引入通货膨胀会计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适应国际惯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由于我国企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更应积极地对此采取措施。

从各国通货膨胀会计的实践来看,只有少数国家在会计操作中全面考虑物价变动情况来确定损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对历史成本条件下的既有报表进行调整或对部分项目重新估价。就我国来看,直接采用前者是不适宜的;但在基本报表之外加编调整报表或扩充补充资料却是可行的和应该的。大中型企业、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及上市公司尤应如此。会计准则或其他会计法规应该对此作出规定。

此外,笔者还赞同这样一种设想:在资产帐面记录维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上,不妨在结转材料(商品)消耗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根据物价上涨幅度确定的重置成本(当然不是随意确定而应有某种依据)来计算消耗和折旧费,以此借记生产经营费用,按帐面历史成本贷记材料(商品)和累计折旧,二者差额贷记一个比如叫作物价上涨调节基金(或补偿准备基金)之类的帐户;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较长,不妨对继续上涨部分再采用补充折旧法,借记折旧费并直接贷记物价上涨调节基金(补偿准备基金)。物价上涨调节基金(补偿准备基金)应直接归入所有者权益类,从而为末来对材料(商品)、固定资产的重新购买提供了准备金。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是极具可行性的。

2.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是指考察和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工作体系。由于本世纪中叶以来企业目标理论中注重了社会责任,由于政府和企业都对社会性问题产生兴趣,由于五六十年代社会福利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左派政党在欧洲的壮大,社会责任会计得以在欧洲创立,并逐渐由其科学性和现实作用的力量而渗透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社会责任会计最为重视的是法国,法国政府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的形式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报社会资产负债表,列示就业人数、工资福利、劳动工作条件、职工培训、行业关系、职工的住房和交通等生活条件等有关方面的信息;此外,瑞典、英、德、意等国的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也就此作出了一些规定:欧共体第4 号指令中也就此向各国提出了统一的基本要求。稍后于欧洲,美国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同样也就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要求或建议,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等均在这方面做出许多努力。以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为例,它所提出的要求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经济的增长及效率、教育、职工雇佣与培训、公民权利与就业平等机会、参与所在城市的改造与开发、消除公害、职工劳保与休养、文化和艺术、医疗、政府等方面的贡献或所尽的责任方面的信息;资料显示各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与详简程度不一,但在1976年《幸福》杂志公布的500家企业年度报表中有456家企业披露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数据,占到91%,内容涉及到环境污染治理,对少数民族的雇佣,职工生活福利,对所在社区的捐献等诸多方面。此外,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系由24个发达国家于1979年设立的会计准则工作小组)也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就跨国公司揭示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提出了建议,还需要指出的是,最近的十几年间,许多国家要求企业增编增值表,把它看成既可提供财务成果又可提供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报表,而且正在日趋流行。反观中国,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兴趣,当然更没有只言片语的规定;理论界也仅有少数学者进行分散的或者说无组织的个别研究。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细胞,当然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一定责任;而且,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此外,企业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竞争,显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应该的。会计上当然应该对此予以反映和报告。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特征和国有资产的主体地位,更使我国企业和企业会计在这方面的必要性强于西方诸国。

在过去旧的经济体制之下,中国会计中不含有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是正常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国家所有,是国家的附属物,企业完全是受国家的意志所左右的,企业本身的和企业外部的各种工作都要做,会计上都统在一起核算和反映,国家也会要求企业在会计方面和其他方面提交数字的和文字的报告或汇报,社会责任会计当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济实体的地位明确了,企业与国家间的关系也理顺了,会计改革也已初步完成,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并向外界披露社会责任履行和社会贡献方面的信息就显得极为必要。笔者设想,作为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步骤,以下几点都是必须的:

(1)根据我国的国情, 政府有关部门——以作为会计主管机构的财政部为主并会同政府劳动部门、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吸收或采纳诸如会计职业团体、工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制订专门的法规,对需要揭示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作出规定。

(2)各企业编报增值表,作为基本报表报送或公布, 增值表反映的是企业实现的增值数额及其在职工个人、国家、投资者、债权人(主要是利息领取者),企业(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情况。它必将为社会各方所广泛关注。

(3)近期内, 对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的基本方面包括治理环境污染与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职工录用、培训、开发、交流等),对所在社区文教卫体与慈善事业的贡献、扩大就业机会与采取非歧视性就业政策方面的贡献、以非营利或亏损状态提供的产品售后服务等内容,以扩大现有报表的补充资料或单独撰写文字报告的方式予以披露;中长期的目标是,象有些国家那样,以常规的报表形式如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损益表等对外披露,并建立完善的核算系统。

(4)加强政府对该问题研究的介入,组织力量、 解决社会责任活动的确认、计量与验证等基本的技术问题,以期公正合理地形成会计报告。

最后,笔者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重视,许多国家的会计学者甚至职业组织也已开始专门研究环保会计(又称绿色会计)的有关问题。受此启发,笔者设想,我们不妨把社会责任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别要求企业编报有关社会责任的几个报告,如增值表、环保报告等,或许更易于研究和操作。

3.人力资源会计。由于企业、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源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会计(又称人力资产会计)这一新兴分支得以产生。人力资源会计的初始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后来由于研究人员的增多和各界的重视,美国会计学会又专门成立了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来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源会计已经形成了成本法人力资源会计(具体又包括历史成本法、现时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和价值法人力资源会计(具体又包括未来收益折现法、调整未来收益折现法、价值指数法等)两类较为成熟的模式。由于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和一大批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体育机构等的实际采用,人力资源会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的兴趣与重视。初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向各方提供一系列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企业制订有关经营管理决策,促使企业各个部门更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正确地确定收益,有助于控制和监督企业的人力资产,并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方便。

中国目前正处于向国内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实务中更没有应用。我们认为,正如社会责任会计一样,中国也有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而且,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和人才的缺乏,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对企业职工雇佣与使用管理上较多的参与,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较之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以为,就目前阶段来讲,我国会计界应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对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深入考察和研究,而不是象过去那种皮毛式的介绍,从而为最终建立适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不妨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先行引入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从而也为今后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操作经验。

4.成本与管理会计。就狭义的成本会计来看,目前中西之间基本已无实质性差异;而就管理会计的内容来看,中国目前教科书上所讲的基本是引进来的,实务中仅有少数企业就量本利分析、预算制度和责任会计尝试性地应用。因此,中西之间在成本与管理会计上的比较是困难的。我们在此主要对西方在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上所作的努力作一简要介绍,或许对于我们能有某种启示。

(1)成本与管理会计的职业、学术组织。据我们了解, 许多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和学术组织都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广。例如,美国会计学会曾发布了一套关于管理会计概念结构的公告:美国全国会计人员协会更是将发展成本与管理会计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也曾发表过《成本管理会计公告》;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曾发表过《管理会计指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过《成本管理会计公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曾发布过《管理会计实务》公告;如此等等。这些会计职业或学术组织或者本身即专司成本与管理会计的有关事宜,或在其下专设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来负责;此外,美国国会还曾专门设立过成本准则委员会(1970.8.15—1980.9.30),由其发布了一系列成本会计准则(虽然当时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国防工业订货,但事实上产生了广泛的效果)。这些组织所作的工作,对于有系统地组织成本管理会计研究和构建科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结构、对于统一名词概念和术语、对于管理会计的教学、对于推广管理会计的应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管理会计师证书。 伴随管理会计应用程度的加深和从业人员的增多,为统一掌握水平,英美等国都已开始了管理会计师资格的考试和证书颁发工作。在英国,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资格认定是由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组织实施的;在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资格认定是由全国会计人员协会(前身为成本和工厂会计人员协会)专门成立的审计管理会计师学院承担的。这两个国家均每年组织两次考试;考试报名条件和资格认定条件基本类同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考试内容也相当多,美国共分《经济学和企业财务》、《组织学和行为科学(含伦理学)》、《外部报告标准、审计与税务》、《内部报告与分析》、《决策分析》五部分共计14小时,英国则分成基础阶段两部分和专业阶段两部分共计52小时。二十多年来,管理会计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已有了很大提高,其成员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包括从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主计长、财务经理、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注册会计师、大学教授等;相应也已慢慢建立起来较高的社会地位。管理会计自产生以来的几年间便得到迅速发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类似前述的会计职业或学术组织及其所作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看中国,虽然较正式引入管理会计已有十几年,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且应用极少。虽然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旧的经济体制和企业体制产生不了对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且理论界忙于财务会计改革,但没有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进行规划和指导的一种组织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笔者建议,将来成立的由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组成的某种自律性组织、或由某种专设的管理会计组织、或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或小组——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应该承担起对管理会计进行系统研究、创建概念框架或理论结构、推广应用等工作,财政机关内的会计管理机构对此予以配合,从而创建一种切实可行的适于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而且,待条件成熟时,我们不妨也开展管理会计师资格或证书的统一考试。

现代管理会计是产生和初步体系化于美英等国的,世界其他国家基本都是从美英等国引进和借鉴形成的。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在如何借鉴和应用上,日本的经验或许值得学习。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企业积极应用源自西方的管理会计方法和观念,并不断创新,以其及时性管理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管理会计内容。有的会计学家撰文说,管理会计在日本的大量应用也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

在对管理会计作了简单的分析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成本会计(我们当然指的是狭义上的成本会计)。我们认为,美国成立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成本会计准则的作法值得我国借鉴,虽然他们只是出于掌握军工产品订货的统一管理才这么作的。在西方,由于大家认为成本属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内容,因而政府和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一般不会象对财务会计那样提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即使有些公告也主要是建议或推荐类的。而我国企业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当然可以对成本会计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鉴于此种认识,我们建议,财政部不妨在财务会计准则之外再制订一份成本会计准则,或许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西方企业会计比较研究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