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绵羊种群的染色体研究

八个绵羊种群的染色体研究

姬爱国[1]2004年在《八个绵羊种群的染色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胸腺核苷、氨甲蝶呤以及5-溴尿嘧啶核苷同步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以染色体核型,G-、C-带和Ag-NORs 技术,对德国肉用美利奴、南非肉用美利奴、道赛特、萨福克、夏洛莱、考力代、南×(夏×考)杂种羊和小尾寒羊8 个种群绵羊共32 只羊(每个种群4 只,公母各2 只)的染色体核型及其似近系数聚类,G-带、C-带,以及Ag-NORs 多态性聚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 个绵羊种群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54,公羊核型为54,XY;母羊核型为54,XX。26 对常染色体中,1-3 号染色体为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4-26 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 染色体为最大端着丝粒染色体,Y 染色体为最小中着丝粒染色体。测量染色体长度,计算相对长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绵羊各常染色体的相对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性染色体进行Duncan′s 多重比较,种群间X 染色体差异较小;Y 染色体种群间不但存在形态差异,且在相对长度上差异极显着(P<0.01),这与品种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有关。按核型似近系数λ的大小进行聚类,采用DA/NJ 法绘制聚类图。将8个种群按亲缘关系或培育程度分为四大类,小尾寒羊为最原始类型,其次是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南×(夏×考)杂种羊、夏洛莱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和道赛特羊为高度选育类型,萨福克羊和考力代羊是处于相近水平的中间类型。G-带分析表明,绵羊各种群间除Y 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对的带型基本一致。根据8 个种群G-带带型共同特点,绘制了绵羊染色体G-带带型模式图,共计带纹329 条(n)。C-带分析表明,阳性带分布于所有常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另见萨福克公羊的1 号染体近两端表现插入性C-带;X 染色体均呈阴性,Y 染色体除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呈阴性外,其它种群呈阳性。C-带分布的部位虽然相似,但其形状和大小在种群间具有多态性。绵羊Ag-NORs 位于1、2、3、4、21、25 号染色体上。萨福克羊1 号染色体两臂上除着丝粒银染外,其长臂近端也有1-2 个Ag-NORs。X~2独立性检验表明,绵羊Ag-NORs 分布频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同时对Ag-NORs 的分布频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D_S/NJ 法绘制聚类图。另外,还观察到叁倍体、四倍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等正常绵羊体细胞染色体畸变类型,这些畸变类型的频率除道赛特较高外,其它种群均较低。SCE 仅见于南×(夏×考)杂种羊.

决肯·阿尼瓦什[2]2010年在《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养羊大国,新疆是我国主要绵羊生产基地,巴什拜羊是新疆乃至国内外不可多见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特殊生物学特征和特性。近年来,虽然对巴什拜羊进行了本品种选育为主的多方面常规育种工作,但对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分子水平的研究很少,未见从形态特征到分子遗传标记的系统研究报告。本文采用从形态标记、细胞遗传标记、生化标记到分子遗传标记的各项研究方法,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巴什拜羊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为今后肉羊生产中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研究、传统畜牧业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实践和理论依据。1.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1)巴什拜羊种质特性研究显示:巴什拜羊的外形呈方圆形,躯体各部位结构匀称,肉用型明显,遗传性稳定、属于结实性体质。毛属粗毛,毛色以宗红色毛为主,有黑色和白色毛。角形以公母羊都无角为主,有两角和多角形。巴什拜断奶公、母羔羊生长指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生长指标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到成年差异最显着(P<0.01)。巴什拜羊从断奶到成年一直保持屠宰率、净肉率和骨肉比等主要产肉指标平均56%、45%和1:4kg以上的水平,放牧条件下春季到秋季抓膘性能达20—25%1巴什拜羊受胎率97%,繁殖力110%、羔羊成活率98%以上。巴什拜羊的基础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血清胆固醇含量低其它地方绵羊品种,其它成分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巴什拜公、母羊胆小,容易受惊,野性大,但合群性好,在正常情况下很难将牧群分开,具有良好的放牧特性,表现为采食快、爬山能力强,采食过程中的选择性不强,采食前进速度和采食速度较快。(2)巴什拜羊产肉性能研究显示:巴什拜羊在没有任何补给草料的自然放牧条件下,4.5月龄断奶羔羊平均屠宰率为56.00%、胴体重为19.0kg、净肉率为45.7%、骨肉比为1:4.00kg,周岁公、母羊和成年公、母羊同样的保持这个水平。以上四个主要产肉指标居全国首位,基本接近欧洲6月龄育肥羔羊的中等水平巴什拜羔羊眼肌面积15.60cm2,腰部肌厚和大腿肌厚各4 cm2,臀脂占活重的5%,总脂肪占活重的19.39%。肉色鲜红、肉嫩多汁,营养成分全面,蛋白质含量19.38%、脂肪含量10.1%,胆固醇含量42mg/100g,脂肪酸种类齐全,必需脂肪酸含量44.2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88.27%,微量元素含量丰富。(3)生长规律研究显示:巴什拜羊一出生就进入最高体重增长速度和强度,也是从初生到0-60日龄绝对增长速度最高,公羔393g-295g/d,母羔372g-275g/d,相对增长强度强,公羔80.38%-19.22%、母羔78.37%一18.92%,4月龄羔羊体重35.5kg,达到成年羊体重的一半以上,典型的早熟绵羊品种。(4)巴什拜羊与野生盘羊杂交结果分析显示:野生盘羊杂交叁代(回交二代)羔羊的瘦肉重显着的高于纯巴什拜羊(P<0.05),而肌内脂肪和背部脂肪层厚度显着的低于纯巴什拜羔羊(P<0.05),脂臀重、总脂肪重、脂臀占活重率、总脂肪占活重率、腰部脂肪厚度等指标及显着的低于纯巴什拜羊(P<0.01)。回交二代羊其屠宰率、胴体重、净肉率和骨肉比与纯巴什拜羊的成绩相似,但总脂肪比纯巴什拜羊减少3910g,净肉重增多了15.0%,脂臀重减少了85.3%,腰部及大腿肌层各增厚0.5cm,腰部和背部脂肪层各减薄1.5cm和1.Ocm,总脂肪含量减少53.36%,尾脂肪、肌内脂肪、肾脂肪和大网膜(脂肪)都有减少的趋势。纯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后代羊肉的常规营养成分中,水分、蛋白质含量、钙、磷和胆固醇之间有一定的数值差异,但差异不显着(P>0.05),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所有脂肪酸含量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纯巴什拜羊肉成分中钾的含量显着(P<0.05)的高于杂交后代羊,杂交后代羊肉中锌的含量级显着(P<0.01)的高于纯巴什拜羊,其它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纯巴什拜羊和盘羊杂交后代羊肉的每个氨基酸含量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合值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巴什拜羊改良效果明显,有保留本身的优点,也吸收野生盘羊的优点,杂交后代出现双重效益的杂种优势。2.巴什拜羊多态性研究发现(1)形态标记研究证实:巴什拜羊的毛色有红、黑、白叁种颜色,受叁对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显性等级为红>黑>白,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红毛基因的基因、基因型频率和产肉性能比其它毛色羊占优势,巴什拜羊的不同毛色可以作产肉性能的形态遗传标记参考。巴什拜羊角与其它的绵羊一样受叁对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和从性遗传的支配。但角形遗传比较特殊,有多角型,多角羊在公、母羊中都有,是特有的品种标志,有角巴什拜羊的屠宰率低于无角羊。巴什拜羊群体中角形基因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这与实际育种工作方向相符。巴什拜羊的白脸性状受一对基因的控制,而且绝对显性的常染色体遗传。(2)细胞遗传标记研究显示:巴什拜羊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54,性染色体构成为,雄性XY;雌性XX。正常体细胞(2n=54)占总观察细胞数的比率为90.42%,而2n≠54的细胞频率为9.58%。发现部分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变异,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内,也可能是试验失误。(3)生化遗传标记证实:巴什拜羊LDH同工酶含量顺序为LDH1> LDH3> LDH2 > LDH5> LDH4;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多态性。LDH同工酶中LDH1和LDH3与巴什拜羊的体重有着级显着(P<0.001)的正相关,LDH2、LDH4和LDH5与巴什拜羊的体重呈负相关,而且LDH2和LDH4呈级显着(P<0.001)的负相关。LDH1和LDH3可以作巴什拜羊产肉性状早期选种的辅助遗传标记参考。Es同工酶中除了Es5与巴什拜羊的体重呈极显着(P<0.001)的正相关外,其余的全部呈负相关,而且Es1、Es3、Es4呈级显着(P<0.01)的负相关,表明,Es同工酶中只有Es5可以作巴什拜羊产肉性状的早期选中辅助遗传标记参考。Tf基因座的七个等位基因中Tfa和Tfp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3750和0.2292。Hb基因座具有A、B两个等位基因,各基因频率为0.5208和0.4792。发现巴什拜羊的HbAB介于高原型与平原型之间,海拔适应范围比较广,可作为早期选择的遗传标记参考。HbAB基因型各类群的各座位均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05),比较适合于公羊的早期种选择。(4)微卫星遗传标记研究证实:①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11个。②巴什拜羊红毛品系、黑毛品系、白毛品系和瘦肉型新品系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7926、0.7690、0.7721和0.8320,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8174、0.7985、0.7921和0.8468,遗传多样性丰富。③巴什拜羊群体的总近交系数为-0.1782,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112,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0237,巴什拜羊2.3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7.63%的遗传变异是由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基因流Nm平均值为8.9167,没有遗传分化现象。聚类分析发现,红毛品系与黑毛品系亲缘关系较近,之后与白毛品系相聚,最后与瘦肉型新品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品系育成史基本一致。④微卫星座位BM143、OARJMP8、BL1038、OARHH35、ILSTS018、BMS648 BM143、BM4311八个标记对巴什拜羊红毛、黑毛、白毛叁个品系的体重体尺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相关,但与野生盘羊杂交的瘦肉型品系没有任何显着性相关。其中BMS648对红毛品系的所有生长指标都呈级显着的相关(P<0.01),BL1038对体长、胸围、管围有极显着相关(P<0.01),体高和体重有显着相关(P<0.05),BM143对胸围、管围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体长有显着相关(P<0.05), ILSTS018对体长、管围、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胸围有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OARHH35对黑毛品系的体重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体长和胸围有极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BMS648座位对白毛品系的体高和体长有极显着相关(P<0.01),对胸围和体重有显着相关(P<0.05),其他座位没有相关或相关性不大。对差异显着的座位不同基因型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同一座位不同基因型对不同品系生长指标产生正、负效应。(5)巴什拜羊Callipyge基因和Leptin检测发现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巴什拜羊双肌臀(CLPG)基因和瘦素(LEPTIN)基因SNPs,发现CLPG基因和LEPTIN基因的SNPs在巴什拜羊群体中存在多态性,在CLPGD和CLPGE引物扩增区域四个群体都发现了AA、AB和BB叁种基因型,但没有发现A→G碱基突变。LA、LB引物扩增区域发现AA、AB基因型,LC引物扩增区域发现、BB两个纯合基因型。

杨燕[3]2004年在《中国七个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项目任务要求,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我国的7个地方绵羊品种:湖羊、哈萨克羊、巴音布鲁克羊、阿勒泰羊、黑藏羊、白藏羊和晋中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它们之间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如下:1.在28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28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为10.6个。其中以AGLA269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最多,为18个;其次是BM4311位点,为15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目最少的位点为BM315、ILSTS021位点,分别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2.运用软件对受试羊进行优势等位基因和稀有等位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8个微卫星位点都有优势等位基因存在。有11个位点检测到稀有等位基因。3.以等位基因频率为基础,得出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在0.0629~0.5903之间,群体平均杂合度在0.3421~0.4215之间,属于中度杂合群体和中度杂合位点。根据统计结果除BM315、ILSTS021的PIC<0.5之外,其余26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在26个高度多态位点中,0.60<PIC<0.70 的共有4个位点,占到15.38%,0.70<PIC<0.80的共有13个位点,占到50.00%,0.80<PIC<0.90的共有9个,占到34.62%。在26个高度多态位点中,以AGLA269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达到0.8712;ILSTS021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最小,为0.3453。在7个品种中,湖羊的多态信息含量最高,为0.7590;哈萨克羊的最低,为0.7317。4.对受试羊进行有效等位基因分析表明:在湖羊检测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最多,为5.5309。有19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都超过4个。5.运用软件,进行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我们得出几乎所有的位点在7个绵羊品种中都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只有个别位点在个别品种中达到平衡,如BMC1206 在晋中羊品种中,ILSTS021在哈萨克羊品种中基本达到平衡。6.中性测试结果表明:共有5个位点(MB009,BM1341,BM3033,BMS6444,BM315)属于中性位点。7.对受试羊进行基因流分析,发现巴音布鲁克羊和阿拉泰羊之间有较大的基因流(7.5731),基因流相对最小的是黑藏羊和湖羊之间,其值为3.0964。8. F-统计量分析表明:各标记FST的变化范围是从BMS875的0.0293到ILSTS021的0.3969,平均值为0.0747;群体每代迁移数在0.3799 (ILSTS021)和8.2854 (BMS875)之间变动,平均值为3.0964。9.运用共祖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和NJ法对受试羊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到:湖羊与哈萨克羊始终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巴音布鲁克羊与阿勒泰羊也存在较近的遗传关系。而黑藏羊、白藏羊与晋中羊的聚类情况比较复杂。

闫景娟[4]2004年在《中国新疆八个绵羊群体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中国新疆8个绵羊群体(巴什拜羊、策勒黑羊、多浪羊、和田羊、卡拉库尔羊、柯尔克孜羊、塔什库尔干羊、叶城羊)、共计352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绵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1 从已发表的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28个位点,在8个绵羊品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71个等位基因,分布在绵羊的18条染色体上,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9.68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取的28个微卫星位点在8个绵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 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6420~0.6929、0.7022~0.7380、1.1~16。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丰富。3 对群体间基因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柯尔克孜羊和叶城之间有较大的基因流,除塔什库尔干羊与多浪羊及和田羊之间较小外(6.623、6.274),其它群体之间的交流都在一个水平,群体之间的交流比较活跃。4 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4.25%,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5 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不大。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分别进行了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可靠。

贾春旸[5]2014年在《绵羊13号染色体生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绵羊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但由于绵羊的一些特性,使得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真正的现代化高效养殖。QTL是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个染色体片段,是对某一数量性状有一定决定作用的单个基因或微效多基因簇。生长相关性状一般被认为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由于繁殖性状和体重性状为数量性状,可能受到微效基因控制,也有可能受到几对主效基因控制,加上环境效应的影响而表现连续的变异。本研究以来自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的德国美利奴公羊(12只)与中国美利奴母羊(600只)杂交,从F1代选出公羊5只与母羊300只进行杂交,共累计产生有性状记录的F2代150只为群体。体尺性状体高、体斜长、胸宽、腰角宽、体重,繁殖性状初生重和产羔数。选取来自13号染色体上多态性好,等位基因多的10个微卫星标记,对体尺性状和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且绘制了13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对于性状差异显着进行了QTL定位。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德国美利奴公羊为父本中国美利奴为母本,构建了F2代参考群体150只,并与亲代进行比较,其亲代与F2代在成年体重和羔羊初生重上有显着差异。说明这两个性状在后代出现了分离,此群体可以用于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并以DNA提取、PCR和电泳技术为基础,对表型性状和基因型的统计分析,本研究所选10个微卫星在实验群体中共发现有5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5个,其中最多的是SCYAMS、BL1071,为7个,最少的是BMS1669,为2个。扩增的等位基因长度在109~326bp之间,本研究所得结果为:10个所选微卫星标记中有9个呈现高度多态性,1个呈现中度多态性,为绵羊13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提供了保障。(2)繁殖性状和体尺性状表型值差异的F统计检验:在本试验所建参考家系中,在绵羊第13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TGLA6和标记BMC1222之间检测到可能存在绵羊繁殖性状中影响绵羊初生重的QTL位点,具体位置在13号染色体的15.3cM处,经F检验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距BMC1222约4.8cM;在绵羊第13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MCMA2和标记MCM253之间检测到可能存在绵羊体尺性状中影响绵羊成年体重的QTL位点,具体位置在13号染色体的74cM处,经F检验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距MCM253约3.5cM。(3)利用crimap2.4连锁图谱构建的方法和GRIDQTL在线软件绘制了13号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初生重和成年体重进行了QTL定位。在绵羊13号染色体上15.3cM处检测到一个影响绵羊初生重的繁殖性状QTL,74cM处检测到一个影响绵羊成年体重的体尺性状QTL。

曹丽荣[6]2006年在《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社群结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岩羊(Pseudois nayaur)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岩羊属,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生存委员会(IUCN/SSC)收录为低危种(Baillie et al.,1996),在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克什米尔和蒙古等国,国内分布于西减、云南、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陕西(王小明等,1998a)。虽然岩羊是广布种,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已使岩羊的分布区域片段化和岛屿化。因此,加强岩羊集群行为、栖息地、种群动态、遗传结构的研究,为制定保护区科学的管理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春冬两季集群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来贺兰山岩羊集群的野外数据对其集群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来自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主要分布的六个研究沟段的岩羊皮张样本(N=71),首次测定了线粒体DNA控制区高变区域(554bp)序列,探讨了宁夏贺兰山岩羊母性线系结构化,微地理空间遗传变异分布模式和该种群的种群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宁夏贺兰山岩羊种群的遗传结构。其相关结论为制定宁夏贺兰山岩羊的管理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冬季贺兰山岩羊集群以混合群(49.7%,n=154)和雌性群(48.4%,n=150)为主;春季贺兰山岩羊以雌性群(40.3%,n=88)为主。冬季混合群占观察总群数的比率高于春季相应数值,差异极显着(|U|>2.58,P<0.01);春季雄性群所占比率高于冬季相应数值,差异极显着(|U|>2.58,P<0.01);春冬两季雌性群所占比率差异不显着(|U|<1.96,P>0.05)。 2、春季贺兰山岩羊平均群大小为(5.57±5.38)只,冬季岩羊平均群大小为(4.29±5.48)只,春冬两季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着(P>0.05)。春冬两季雌性群平均大小间(P>0.05),雄性群平均大小间(P>0.05)和混合群平均大小间(P>0.05)均无显着性差异。春冬两季雌性群的平均群大小和变动范围均最小,混合群的平均群大小和变动范围均最大。 3、春季,夏季和冬季贺兰山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着(P>0.05),群体大小相对稳定;不同季节集群的大小均小于尼泊尔Manang地区,两者间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同时贺兰山岩羊平均群大小远远小于西藏羌塘(Schaller and Gu,1994)、青海(任军让和余玉群,1990)、四川(Kaji et al.,1993)、新疆(罗宁和谷景和,1991)、尼泊尔Lapche和Shey地区(Schaller,1998)的相应报道数

李勤勤[7]2006年在《利用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肉羊生产中,杂交也被看作是获得最大产出率的手段之一。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大量良种肉羊,期望通过利用肉羊的杂种优势来挖掘种质资源的内在潜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羊肉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传统的杂种优势预测一般都要通过杂交实验进行配合力测定,即费时又费力。因此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引进肉用绵羊良种萨福克、陶赛特和德克塞尔以及这叁个品种与小尾寒羊的杂种一代(简称萨寒F1、陶寒F1和德寒F1)的遗传结构、遗传变异、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法计算出叁个杂交群体与叁个引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初步证明现有资源条件下较理想的肉羊叁元杂交组合是德克塞尔×陶赛特×小尾寒羊。本研究首先利用6个微卫星位点,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叁个杂交群体和叁个国外品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使用POPGENE软件根据等位基因频率方法计算了各个群体6个位点上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570~0.8621、8.3333~11.5000、4.9971~8.2300、0.7826~0.8753。各个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664~0.8445、7.5000~10.0000、5.1854~7.2132、0.7878~0.8598。上述结果表明,6个微卫星位点在各群体中PIC均高于0.5,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说明各个群体内遗传变异较丰富,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分别计算了叁个杂交群体和叁个国外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依照遗传距离远近所反映的亲缘关系,确定了叁个杂交群体与叁个国外品种间的最优杂交组合,以更好的用于杂交优势预测。其中叁个杂交群体与叁个国外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小顺序依次为:陶寒杂交绵羊与德克塞尔的遗传距离(0.4273)最大,其次为陶寒与萨福克(0.4081)>德寒与萨福克(0.3483)>萨寒与德克塞尔(0.3304)>德寒与陶赛特(0.3057)>萨寒与陶赛特(0.2754)。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利用NJ和UPGMA聚类分析方法,分别绘制了叁个杂交群体与叁个国外品种组成的系统聚类图,并比较了它们的差别。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可靠。两种聚类方法均能客观的反映叁个杂交群体和叁个国外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特点以及亲缘关系,可作为进一步开展肉羊杂交改良,预测杂种优势的科学依据。

葛燕[8]2007年在《山羊多胎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肉山羊养殖大国,但肉山羊繁殖率普遍偏低,大多每胎只产1~2羔,大大制约了商品羊的生产与发展。加强选育,实施良种工程,以纯种繁育为基础健全良种繁育改良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寻找肉山羊高繁殖力相关的分子标记或主基因,运用于标记辅助选择,是快速实施良种繁育与改良的有力手段。为此本实验采用候选基因法,选取了与繁殖性能有关的四个基因片段,即绵羊多胎主基因片段FecX~B和FecG~H,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和FSHβ基因5’端调控区,以高繁殖力大足黑山羊,中等繁殖力金堂黑山羊和低繁殖力川东白山羊、南江黄羊、板角山羊为研究对象,寻找这四个基因片段序列在各山羊品种(种群)中的多态分布,期望能与大足黑山羊的产羔性能进行连锁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大足黑山羊及其它山羊品种的保种、育种和性状改良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采用PCR-RFLP方法,在大足黑山羊等5个南方山羊品种或种群中,寻找与Cambridge和Belclare绵羊相似的高繁殖力基因FecX~B和FecG~H;另一部分是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FSHβ基因5’端调控区和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在五个山羊品种(种群)中的多态性分布。实验结果如下:(1)用限制性内切酶DdeⅠ酶切GDF9基因G8突变片段和BMP15基因B4突变片段的PCR产物,五个山羊品种(种群)的二个片段均被酶切完全。五个山羊品种(种群)均为野生纯合子,不存在G8、B4突变位点。(2)采用SSCP技术对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的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在各山羊品种(种群)间无差异,即均为四条带的带型,不存在多态性。(3)采用SSCP技术对FSHβ基因5’端调控区的PCR产物进行分析,电泳结果出现了叁种带型,即叁条带、四条带和五条带,分别判型为AA、BB、AB。其中以BB型为优势基因型,AB型次之,AA型最少。大足黑山羊有两种基因型(BB、AB),金堂黑山羊有叁种基因型(AA、BB、AB),川东白山羊只有一种基因型(BB),板角山羊有两种基因型(BB、AB),南江黄羊有两种基因型(BB、AB)。经检验,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在五个山羊品种,(种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对五个山羊品种(种群)进行纯合度、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PIC)检验,金堂黑山羊的各项指标最高,川东白山羊最低,变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金堂黑山羊>板角山羊>南江黄羊>大足黑山羊>川东白山羊,只有金堂黑山羊的多态信息含量达到了中等多态水平0.25<PIC<0.5,其余山羊品种(种群)表现为多态信息含量极低,甚至没有。(4)对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和FSHβ基因5’端调控区的PCR扩增片段产物进行测序,发现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的序列与Genebank中提交的山羊序列的同源性为100%,与绵羊、牛、猪、人的同源性分别97%、96%、93%、93%。而扩增的FSHβ基因5’端片段在Genebank中尚未有山羊序列提交,它与绵羊、牛、猪、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8%、95%、93%和89%,且发现该序列的102bp处有C-G突变。对FSHβ基因5’端调控区片段进行在线motif分析,该序列在13个位点上有八个可能motif,但FSHβ5’区多态位点(102bp)处,未发现有motif的存在。综合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足黑山羊,金堂黑山羊,川东白山羊、南江黄羊、板角山羊五个山羊品种(种群)中不存在绵羊多胎突变基因FecX~B和FecG~H,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扩增片段未发现有多态现象。说明这叁个候选基因片段不能作为所研究这五个山羊品种(种群)繁殖性能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或主基因。(2)实验发现FSHβ基因5’端调控区在五个山羊品种(种群)中有多态现象,出现了叁种基因型,各基因型在五个山羊品种(种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未受到人工选育的影响。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从大到小依次为金堂黑山羊>板角山羊>南江黄羊>大足黑山羊>川东白山羊,这一排序与上述品种(种群)报道的繁殖效率高低无线性关系,可以初步排除FSHβ基因5’端调控区扩增片段对山羊繁殖力的影响。(3)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和FSHβ基因5’端调控区扩增片段的测序结果,首次在山羊FSHβ基因5’端调控区发现一个C-G点突变位点,但在线motif分析未发现突变位点处有motif存在,说明该突变位点不会影响FSHβ基因的转录。通过Blast比对,FSHR基因第10外显子区扩增片段与山羊、绵羊、牛、猪、人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7%、96%、93%、93%。FSHβ基因5’端扩增片段与绵羊、牛、猪、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8%、95%、93%和89%。这种同源性均呈递减趋势,进一步证实山羊与绵羊、牛、猪、人在进化上的遗传距离依次递增。

李积友[9]2003年在《标记辅助选择(MAS)在甘肃滩羊选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通过系统试验研究,测定分析了甘肃皋兰、景泰、靖远、白银平川及景泰条山农场5个滩羊种群血红蛋白(Hb)、血清运铁蛋白(Tf)、酯酶(Es)、a-淀粉酶(Amy)、白蛋白(AL)、红细胞蛋白质-1(EP-1)、红细胞蛋白质-2(EP-2)七个蛋白位点的多态性。除了Amy、AL、EP-1、EP-2四个位点呈现单态以外,其余叁个蛋白位点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或多样性)。Hb、Tf、Es在所研究的甘肃滩羊地方种群中表现出地区分布和选育不同程度的差异性。Hb和Es基因座各具有叁种基因型,受两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B基因在5个群体中均占优势。从血红蛋白多态性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看,随着“靖远羊羔肉”肥羔技术系列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不断深入,可以看出Hb~A基因频率有逐步增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羔羊肉系列开发选育方向的差异性是一致的。Es~-基因在皋兰和景泰群体中占优势,Es~+在靖远群体中占优势;Tf基因座有21种基因型,受8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Tf~B、Tf~C基因和TfBC、TfCC基因型在甘肃滩羊地方群体中均占优势。皋兰、景泰、靖远滩羊种群的Nei氏预期平均基因杂合度(H)值分别为0.2037、0.2021和0.2254;滩羊群体间的平均基因多样度(D_(st))和基因分化系数(G_(st))的值分别为0.0019和0.0090。这一研究结果从大分子水平上证明甘肃滩羊地方种群的遗传结构相近,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结合羔羊育肥试验筛选出HbAA、Es++两个高产基因型,作为滩羊肉用选育方向的标记辅助选择,并建立了与部分生产性能相关的多元回归线性数学模型。

冯政[10]2004年在《藏羚、藏绵羊、藏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变异与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藏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物种,其生存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藏羚线粒体DNA的D-loop区段的序列分析,并与近缘、有相似生活环境的藏绵羊和藏山羊的相应区域进行比较研究,为明确叁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及藏羚的分类地位,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藏羚保护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 1.在变异程度很高的D-loop区设计了可在羊亚科动物中通用的高效引物,为下一步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获得了藏羚与藏绵羊、藏山羊的D-loop区全长的序列信息,藏羚这一区段全长为1067bp,藏绵羊与藏山羊的分别长为1181bp(或1106bp)和1211bp左右,与已有报道的其它绵羊和山羊的长度一致。 3.发现了藏绵羊D-loop区长度的差异是由于区内的串联重复序列数目上的差异造成,藏绵羊有A型(3个重复)、B型(4个重复)和AB型叁种类型的个体。 4.首次发现藏羚D-loop区的HV Ⅰ区内也存在许多牛科动物都存在的75bp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序列数目为2个。 5.初步探讨了重复序列的变异可能是复制过程中的滑动错配造成,异质性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父系遗传的影响。 6.根据群内核苷酸多样度以及群间的遗传距离分析,认为藏绵羊的两个地方类型和藏山羊的四个地方类型在分类学上还不能作为六个地方品种,若对它们进行保种,可将几个地方类型合并起来保护。 7.藏羚与藏绵羊的分歧时间为591万年,与藏山羊的分歧时间为781万年,藏绵羊与藏山羊的分歧时间为769万年。 8.藏羚在分类学上应划入牛科的羊亚科,而不是将它分到羚羊亚科。

参考文献:

[1]. 八个绵羊种群的染色体研究[D]. 姬爱国.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2]. 巴什拜羊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决肯·阿尼瓦什.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 中国七个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杨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4]. 中国新疆八个绵羊群体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闫景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5]. 绵羊13号染色体生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贾春旸. 石河子大学. 2014

[6]. 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社群结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D]. 曹丽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 利用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D]. 李勤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8]. 山羊多胎候选基因的研究[D]. 葛燕. 西南大学. 2007

[9]. 标记辅助选择(MAS)在甘肃滩羊选育中的应用研究[D]. 李积友.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10]. 藏羚、藏绵羊、藏山羊mtDNA D-loop区序列变异与系统发生关系的研究[D]. 冯政.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八个绵羊种群的染色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