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的词汇语法_把字句论文

汉语动词词汇语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动词论文,语法论文,词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65(2001)04-0001-05

词汇语法是描写特定语言中的核心句的句法模式。这个句法模式的建立基于大规模的实证研究。

§1 操作原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从词汇语法的观点来看,可操作的、最小的意义单位并非体现于词的层面,而是体现于核心句(完整句)的层面。这里的“词”,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涵盖着传统意义的“词”及比词更大的语段和句段,即尚未达致实际运用上的完整句子。词汇语法的主旨在于寻求系统地揭示核心句中分布意义和转换意义上的出现条件,而这种种出现条件是在对语言中的词项进行逐一描写的基础上加以标示出来的。如果我们描写动词,我们得为每一个动词给出它的分布和转换的特点。这不是随机描写,也不是原型示例。另外,这不是语义层面上的配价,也不是认知层面上的句法属性的整合。这是在可控条件下进行有序的、穷尽的、形式化的调查,是句法层面上的配价,即立足于标示核心句中的足句成分。所谓“可控条件”,指的是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来说,不要让把握不了的信息干扰把握得了的信息的处理,也不要让把握不了的规模干扰把握得了的阶段性实验。

1.1 分布与转换

分布和转换是句法学的基本概念。可是,就汉语研究而言,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俞士汶等(1998)在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4.11节中介绍了动词库专有属性字段(我们称之为“语段”)并用矩阵的方式加以显示,该语段的框架并非完整的句子。另外,郑雅丽等(1998)在其“语言同现的概念与应用”一文的3.1.1节中介绍了《现代汉语同现词典》的资料库,并用梅丘(I.Mel'cuk)解析一组配词典学的方式加以显示,同样,该等句段的框架也非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汉语动词研究的最新成果尚未把“分布”这一基本概念施行于完整句之中。上述的工作模式并没有包涵下列的语言事实(以把字句为例):

N[,0]

W[,0]

把N[,1] V W[,n]

①a.*这番话

 Ф 把他说服了

 b.这番话

 终于 把他说服了

②a.*他的笑容

Ф 把我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

 b.他的笑容

顿时 把我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

③a.*我们Ф 把这个办法想出来

 b.我们刚 把这个办法想出来

④a.*他 Ф 把这两句挂在嘴上

 b.他 天天 把这两句挂在嘴上

⑤a.*张三Ф 把李四引到原来的思路上

 b.张三又

把李四引到原来的思路上

当中的W[,0]尚未见有任何系统的类化研究,更遑论理论上的解释了。当然,作为足句成分的W,在入句时衍生成W[,0]至W[,n]均有待细致而严密的研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确实有不少文章讨论过汉语把字句跟其他句式的转换,然而,同样尚未见有任何系统的类化研究。系统的类化研究在这里指的是必须满足三项条件,即(相对)穷尽地列举出(1)只能用把字句,不存在跟其他句式转换的情况;(2)只能用其他句式,不能用把字句的情况;(3)把字句可以有条件地跟其他句式转换的情况。请看如下事实:

第一种情况:

⑥张三一个人把花生都吃了

⑦你不能把我跟他比

⑧你先把这个搁在桌面上

⑨你把他当成李四了

第二种情况:

⑩[施事主语句]张三每天都练琴

(11)[受事主语句]电池充好电了(可以用了)

(12)[被字句]那封信被张三发现了

(13)[重动句]张三打篮球打得特别好

第三种情况:

(14)[把字句]张三要想彻底把李四忘掉,只能永远离开这里

[施事主语句]张三要想彻底忘掉李四,只能永远离开这里

(15)[把字句]你可得把葱剥干净点儿

[受事主语句]葱可得剥干净点儿

(16)[把字句]张三刚才把李四给带走了

[被字句]李四刚才被张三给带走了

(17)[把字句]你都没把皮剥干净

[重动句]你剥皮剥得都不干净

经验告诉我们,迄今并没有什么方法能解释及预见上述种种分布条件和转换条件的出现,唯一的方法只能是把动词逐一描写并逐一标示出其句法个性,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我们把核心句形式化为N[,0]VW,即主语(N[,0]),谓语动词(V)和足句成分序列(W)的话,一般认为,制约着分布条件和转移条件的是动词,由此更断言“动词是一个句子的中心”,这没有错,但操作性不高。要提高操作性就非得把足句成分考虑进去不可,这就是词汇语法的理念所在。

下面具体谈谈词汇语法的工作原则。

首先,它描写的是置于最简单不过的语境中的普通动词的句法。相对于动词来说,最简单不过的语境就是主语和足句成分序列。如何界定足句成分是现行语法理论的一大挑战。因为调查显示,动词不同的义项、不同的分布以及进入不同的句式都会影响足句成分的界定。例如:

(18)会议开了三天了 (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19)会议延续了三天 (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当中的“三天”作用上就彼此截然不同:

(18)′会议开了

Ф(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19)′*会议延续了 Ф (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例(19)的“三天”就成了足句成分。我们相信,逐一审视数以千万计的动词将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足句成分的界定并不存在单一的、具有相当普适性的规则;种种旨在分离足句成分的试验离不开对动词句法个性的探索;语义上的类化必须以句法上的类化为前提。

其次,对目标词群(如10000个动词)及其入句的出现条件的调查必须由专业的语言学家组成的工作小组担任。他们的任务有二:(1)确定动词的义项分合及分布特征;(2)确定句子所具有的和并不具有的转换特征。前者指的是描写上的出发点,如动词“穿”作谓语时具有4个义项,14种用法(分布特征),我们就说,“穿”有14个描写层面。后者包括:(a)决定不同句子之间在转换上是否具有关连意义;(b)决定两个句子之间并没有关连意义;(c)决定某一句子形态是否合法。工作小组所体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就形成了我们所指的“专家干预”。

第三,专家干预至为关键的要求是判断上的再现性。确定一个动词的描写层面,需要工作小组的共识,同样,确定一个句子的组配特点,也需要工作小组的共识。这里的“共识”,就是“大家都认为能这么说,而不能那么说”。能说与不能说之间,没有存疑的空间。这种近乎理想的表述不可能直接从语料库中获得。因为,文字语料往往低估了语言口头运用的合法度。这特别需要工作小组依据经验法则加以纠正,“存疑”等同于“能说”。当然,这也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1.2 词汇与语法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国际上的语言研究越来越强调词汇主义。就是说,句法研究要落实到词项上,光进行语法规则的描写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即形成词的复杂特征集。这几句笼统的话,大家都会同意。可是,一接触到方法论的问题,立见分歧。分歧有二:何以为本位?何以为“复杂特征”?关于第一个分歧,一种意见是词(包括语段和句段)本位;另一种意见是句本位,明确表示赖以进行语言研究的乃是代表着可操作的、最小的意义单位的核心句。关于第二个分歧,一种意识是词的复杂特征体现于由词的论元属性、论旨属性、论元的范畴属性和论旨角色的句法功能所整合而成的语义网络;另一种意见则是词的复杂特征体现于由词入句时的分布特征和变换特征所整合而成的组配词表。围绕着词汇主义方法论上的分歧代表着不同的语言观。认同第一种意见的倾向于认为“语言是词汇化了的规则集合体”;而认同第二种意见的倾向于认为“语言是语法化了的词汇集合体”。词汇语法取第二种意见。

语法化了的词汇集合体是词汇跟语法互动的产物。郑定欧(1999a:26)指出,词汇跟语法的互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汉语中没有两个词,其句法特征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说,每一个词都各自具有一套独特的句法特征集。二,但凡语法规则都必须通过词汇的检验才能成立”。这里所指的“句法特征”,可用一个更完整的概念替代,就是“组配束”(郑定欧,1999b:106)。一句话,词汇检验规则的合法度,规则验证词汇的组配束,这个工作原则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1)质量上说,坚持每一实例必须可以再现;(2)检视的词项数目必须具有足够规模的涵盖面;(3)对词项各个层面个别地逐一描写,保证对其分布和变换特征施行尽可能充分的标示;(4)必须包含对熟语单位句法表现的探索。

§2 动词的分类及个案分析

我们既然强调词汇语法是以核心句为框架,强调对足句成分的描写,动词的分类就自然地跟核心句的分类等同起来了。由此,形式化分类的凭借全部集中到足句成分的性质、位置及数目上去。作为对矩阵式二分法标示(郑定欧,1999a:55-58)必不可少的补充,我们坚持配以实证的例子,即所谓“实例化”。下面我们以动词“穿”为例分两方面说明。

2.1 形式化

形式化指在可控条件下系统地构建一个可操作性高的线性模式,当中所采用的术语严格限制在一般公认的范围之内,而且整个模式的表述方式必须是具体的,而不是人为地抽象的;也是可直接观察和反复验证的,而不需要依靠思辨活动。形式化的第一项工作是厘定义项并静态地考察其配价情况,“穿”的模式即为:

形式化的第二项工作是,就某个锁定的研究目标,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料以便梳理出一个初步的框架来。如把字句,我们得出:

#[N[,0]W[,0]把N[,1]W[,1]VW[,2]]S(=:E)#

当中S,可指承前成分,即S[,0],也可指后续成分,即S[,1]。另外S可不存在,即E,那时,把字句自足。我们再选取适用于“穿”最常用义项(第一义项)的最常用论元“衣服”并配之以实例,得出:

其中,例(20)不能自足,需要承前成分;例(21)不能自足,需要后续成分;例(22)W[,2]由“得”引出,此句不需要W[,0](状语成分),但“得”后成分要求其出现。试与下面句子比较:“张三总是把衣服穿得皱皱巴巴的”,W[,0](=:总是)不能省。例(23)N[,1]的限定词(=:新)不能省;例(24)W[,1](=:给)不能省;例(25)W[,2](=:处所词)。

2.2 实例化

形式化指静态的配价考察及初步的系统化梳理。实例化指动态的入句考察,以专家干预的方式给出语法现象的出现条件,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1.就把字句而言,词汇语法必须标明(1)只能用把字句的情况;(2)不能用把字句的情况;(3)兼用把字句的情况。本文例⑥至例(17)已涉及到该等出现条件的示例,但这种示例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我们的真正意图则是在可控的框架里系统地逐一描写词项。下面我们从最基本的论元出发(即V=:穿,N[,0]=:张三,N[,1]=:衣服)来进行穷尽式的探索。下面是只能用把字句的情况:

(26)张三把李四的衣服穿走了

(27)a.张三想把新衣服穿给李四看看

b.张三不想把新衣服穿给外人看

c.张三只想把新衣服穿给李四一个人看

不能用把字句的情况:

(28)张三什么衣服都敢穿

(29)张三穿不惯花色的衣服

(30)张三可穿不起名牌衣服

兼用把字句的情况:

(31)a.张三总是把衣服反着穿

b.*张三总是反着穿衣服

c.张三的衣服总是反着穿(主谓句)

(32)a.张三已经把衣服穿好了

b.张三已经穿好衣服了 (主谓宾句)

(33)a.张三把衣服穿得歪七扭八的

b.张三穿衣服穿得歪七扭八的

(重动句)

2.词项组配特征的类化以矩阵中具有两个相同横向的特征为依据,而类与类之间示差性有序的、细致的显化是词汇语法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下面是W[,0]的类化:

(34)张三好不容易把衣服穿好了

(35)张三在慌乱中把衣服都给穿歪了

(36)张三一会儿就把衣服给穿脏了

当中的“好不容易”、“在慌乱中”、“一会儿就”不能省。W[,1]的类化:

(37)张三在慌乱中把衣服都给穿歪了

(38)张三一会儿就把衣服给穿脏了

(39)张三总是把衣服反着穿

当中的“都给”、“给”、“反着”不能省。W[,2]的类化:

(40)*张三把衣服穿了

(41)张三总是把衣服穿得很得体

(42)张三已经把衣服穿好了

(43)张三从来不敢把这种衣服穿到单位去

很显然,#动词+了#的形式并非无条件地进入把字句。“把”的名词宾语的限定词类化:

(44)*张三把衣服穿丢了

张三把李四的衣服穿丢了

(45)*张三把衣服给李四穿上了

张三把自己的衣服给李四穿上了

(46)*为了出席宴会,张三把衣服给穿上了

为了出席宴会,张三把结婚的衣服给穿上了

3.必须注意变项、异项(即熟语单位)和暂时无法归类的实例的收集。就变项而言:

(47)a.*张三居然把衣服穿到汽车上去了

b.张三居然把游泳衣穿到汽车上去了

c.张三居然把衣服穿到游泳池里去了

“穿衣服”没有异项(相对“穿小鞋”来说)。暂时无法归类的实例:

(48)这身西服把张三穿得浑身不自在

(49)这件衣服把我的胳膊都给穿疼了

(50)这件衣服领子太小,张三只能把头穿进去

§3 结论

在核心句框架里逐一描写词项并把足句成分加以类化,这就是词汇语法的中心工作。描写的词项数量越大,类化的结果在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参数价值。我们于本文开首即指出,描写动词就要为每一个动词给出它的组配束。在“穿衣服”这样一个很普通的结构中,“穿”是一个表动作的及物动词,“衣服”是一个受事宾语,这是大家都不会怀疑的。同样,大家似乎都不会怀疑的是,这个动宾结构可以进入把字句,其实不然,用词汇语法的方法一检验,事实就会暴露出来,引发新的思考、新的发掘、新的突破。

标签:;  

汉语动词的词汇语法_把字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