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OPEN3000系统中保证线路改接时历史数据完整的处理方法论文_鲁弘,王佳,杜争鸣,魏彦龙,鲁强

(国网天水供电公司 甘肃省天水市 741000)

摘要:OPEN-3000系统是电网监控及调度人员监视和控制电网的主要技术手段。文章深入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一种交流线路改接时保持原有测点及历史数据不变的具体解决方法,为更全面掌握OPEN-3000系统,更好地维护系统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关键词:系统维护;交流线段;负荷;线路改接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变电站的不断增加,“地县一体化”大运行体系的实现,35kV变电站已全面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

OPEN3000调度自动化系统从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到系统接口均做到了遵循IEC61970标准,系统支持C/S结构、跨平台,功能上集成了SCADA和PAS,在应用上还拓展了“智能化告警分析和处理”、“基于IEC61850图模一体化源端维护”、“程序化操作”等功能,在系统冗余上实现了监控SCADA系统与地调EMS系统SCADA层面上、前置级、通道级的互备。 作为该系统的运维部门,自动化承担着系统上线运行后的日常运行维护、图形参数维护和系统消缺等工作。在大量的系统维护工作中,由于末端变电站的接入,会碰到接入前线路为负荷而接入后为系统的交流线段;T、∏接线路;线路改接等的实际问题。

由于县调35kV变电站信息未接入地调主站,地调110kV站与县调35kV站间联络线都使用负荷模型来进行处理,而“地县一体化”实施后,县调35kV站信息接入地调主站,如此处理显然会影响电网模型的正确性。目前县调35kV厂站由于自身设备、系统条件等原因,信息传输可靠性较差、数据质量不高,而且OPEN3000系统中量测是由设备映射而来的,设备相应的历史数据如果不手动提出,删除设备时相应的历史数据也将无法查询到,但是这些线路的历史数据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还需要使用,因此需要分情况来进行处理。现场运行的线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进行改造,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准确的反映现场的实际接线情况,以及确保线路在改造之后历史数据的不丢失。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在OPEN3000调度自动化系统实际应用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加以分析解决。下面重点分析线路改接时如何保证历史数据的完整性。

2 线路改接问题分析

2.1 问题的提出

现场运行的线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对线路进行改造,如把非T接线改为T接线或∏接线、T接线改为非T接线、一条线路因为中间新建了一座变电站而需要改为两条线、线路一端由A变电站变为B变电站等等。当线路改造时,主站维护人员在对OPEN-3000系统进行参数维护时,如果不加任何处理,直接将交流线段的某一端厂站(假定为A变电站)id号修改(假定修改为B变电站),则OPEN-3000系统会删除该交流线段在A变电站的端点记录,并重新生成一条该交流线段在B变电站的端点记录,从而导致该交流线段在A变电站的端点的历史数据丢失;或者新建一条交流线段的记录,则OPEN-3000系统会在各自A变电站和B变电站的端点记录中各自自动生成一条,此外还需要对一次接线图的图形、前置信息表、采样定义表重新进行维护,同时关于该端点的量测信息、计算公式信息都必须重新维护,增加了维护工作量,另外也会造成该端点的历史数据的丢失。

2.2 处理思路

系统中交流线段端点记录是由所属交流线段系统自动生成,但是如果线路连接关系发生变动,原交流线段映射出的交流线段端点可以移植给新增加的交流线段,只需要在交流线段端点表中修改原交流线段端点记录所属的交流线段ID号就能实现。原因在于交流线段端点在首次生产后是独立于生成它的交流线段而存在的。所属的交流线段虽然发生了变化、交流线段端点名称也可以手动进行修改,但交流线段端点ID号并未随之变化。因此,交流线段端点量测量和采样历史数据也就同时移植到了新的交流线段端点名下,而这时旧的交流线段映射的交流线段端点已不再属于它了,这时再删除旧的交流线段,原来的历史数据也不会同时被删掉。

3 线路改接时保证历史数据完整的方法

传统的SCADA系统是完全面向测点的,处理的核心是厂号和点号,测点名、系数、极性等是其附加属性,系统里的数据定义、图形界面、报表数据都是以测点为核心,系统里所有功能也都围绕测点,没有设备的概念。新一代SCADA系统已经经过了从传统面向测点到面向设备再到面向网络的两次重大概念升级,在面向网络的前提下,SCADA系统能够做到更多的全自动计算与分析功能。

线路改接时,系统电网模型发生变化,需要对模型进行维护,以下是两种传统方法:

第一种:按照改接后的模型新增线路,删除原有线路。

第一步将原有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遥测点号、系数、极性等参数进行备份;第二步按照改接后的模型新增线路;第三步手动将新增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遥测点号、系数、极性等参数按照原线路相关参数进行修改;第四步新增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进行采样定义;第五步由于模型中一次设备发生变化相应的公式、报表、画面、转发表等需要一一进行修改,最后删除原有线路。

第二种:改接原线路的末端厂站,新增另一条新线路。

这是一种折中的处理办法,仅保留原线路的一端原数据。第一步将原有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遥测点号、系数、极性等参数进行备份;第二步按照改接后的模型修改原线路的末端厂站,使其变为一条新线路但是保留首端厂站端的设备及量测数据;新增线路;第三步按照改接后的模型新增另一条线路;第四步手动将新增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遥测点号、系数、极性等参数按照原线路相关参数进行修改;第五步新增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进行采样定义;第六步由于模型中一次设备发生变化相应的公式、报表、画面、转发表等需要一一进行修改,不能删除原有线路。

能否有一种方法即能正确维护模型又能做到不丢失量测的历史数据信息?

在新一代SCADA系统面向网络概念实用化之后,改接线路时保留历史数据、减少系统维护量已经可以实现。

第三种:原线路测点完全移植给新线路,原线路删除。

第一步仍然需要提前将原有线路端点触发出的量测量遥测点号、系数、极性等参数进行备份,目的在于删除旧线路前核对以保证处理过程的正确性。

图4.1线路改接情况表1

第二步按照改接后模型新增线路。

系统中交流线段端点记录都是由所属交流线段系统自动生成,但是如果线路连接关系发生变动,原交流线段映射出的交流线段端点可以移植给新增加的交流线段,只需要在交流线段端点表中修改原交流线段端点记录所属的交流线段ID号就能实现。可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线段端点在首次生成后是独立于生成它的交流线段而存在的,所属的交流线段虽然发生了变化、交流线段端点名称也可以手动进行修改,但是交流线段端点ID号并未随之变化。因此,交流线段端点量测量和采样历史数据也就同时移植给了新的交流线段端点,而这时旧的交流线段映射的交流线段端点应经不再属于它了,再删除旧的交流线段,原来的历史数据也不会被删掉。

4 线路改接三种典型方式:

4.1 .线路一端厂站由B站改为C站

4.2 .线路中间改接,增加新线路和厂站

图4.2线路改接情况表2

4.2.1.一条直连线改接为∏接线

图4.3线路改接情况表3

4.2.2.厂站退出运行,两条线路改接为一条线路

图4.4线路改接情况表4

4.3 线路改接实例

实例:新建110kV岷山变,1119天社线开断,改接为1119天岷线、1112岷社线

改接前:交流线段表(交流线段ID号系统自动生成,唯一性原则,不可修改;线路ID号,T接线段该域才需要进行选择。)交流线段端点表记录系统自动映射(交流线段端点名称可以输入进行修改,所属交流线段ID号、所属线路ID号可以选择选项进行修改。)

在“交流线段表”中插入2条记录,分别是:天水变——岷山变、岷山变——社棠变,这2条交流线段将触发4个交流线段端点记录。

解除原交流线段与其自动触发出的两个端点间的关系,将原端点所属的交流线段修改为新增交流线段。

将第一条记录“所属交流线段ID号”域修改为“1118天岷线(新增)”,将第二条记录

“所属交流线段ID号”域修改为“1112岷社线(新增)”,在删除冗余的第三条和第六条交流线段端点记录,这时,原交流线段1119天社线将不再包含交流线段端点的信息,可以删除,不会导致测点历史信息丢失。

维护原则:先增加,再移动,最后对相关表进行确认后删除;用到的保留,不用的删去;无需修改原遥测点号,且保留原历史数据。

5 结束语

在主站的系统维护中,非T接线改为T接线或∏接线、一条线路开断为两条线路、线路一端厂站修改等,都可以采用先增加交流线段,然后将端点表中所属的交流线段ID号的属性修改,再删除不必要的端点和交流线段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线路改造过程保持原来测点不变,也使得该测点的历史数据不丢失,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OPEN-3000系统的技术白皮书.

[2]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OPEN-3000系统维护手册.

作者简介:

鲁弘,女,甘肃,本科,高级工程师,电力调度自动化优秀技能专家人才。

王佳,女,甘肃,本科,工程师,电力调度自动化。

论文作者:鲁弘,王佳,杜争鸣,魏彦龙,鲁强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谈在OPEN3000系统中保证线路改接时历史数据完整的处理方法论文_鲁弘,王佳,杜争鸣,魏彦龙,鲁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