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理学的规律与原则_地理论文

浅谈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规律论文,原理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而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 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如何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 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2003年6月版,必修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归纳、整理如下。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①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 、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 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 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 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 经纬网络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络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1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 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12)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 、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 时间的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⑥昼夜 长短随季节的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 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 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他——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②一 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在复习中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与原理,是梳理地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理 解记忆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这是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地理事象的前提。

二、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

1.在“答问”中强化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运用意识

对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尽管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他们学会应用 。但学生在解释回答实际问题时,往往对教材中已有的举例能回答,而对新情境中的地 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不知从何着手。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地理规律和原理” 相当于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的意识,他们更多地满足于“规律和原理”的记忆, 而没有运用“地理公式”的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强化“地理公式”的意识是教会 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教会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过程中, 多让学生设疑,提问教师,教师运用“地理公式”去回答,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归纳出“形成气候的因素——地理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这一原理后,请学生提问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由老师回答该地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学生:(见图1)请老师说出马达加斯加岛气候的特点和成因(该岛的地理特征,大纲和 教材中没有要求,这是学生从地图中找到的一个新的地理情境)。

教师:请XXX同学指图说出马达加斯加岛的地理位置。

学生:纬度位置——大约在13°S~25°S之间;海陆位置——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岛屿 。

教师:首先,从纬度位置看:这里纬度较低,20°S横贯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地区,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属热带气候。其次,从大气环流看:该岛处于赤道低气 压带与东南信风带的过渡地带。因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在夏季(南半球1月),这 里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全岛普遍多雨;在冬季(7月),这里 受东南信风控制。再次,考虑到下垫面状况:岛屿中部和东部有ES-WN走向的山脉,使 该岛东侧为东南信风迎风坡而多雨,西侧为东南信风背风坡而少雨。另外,岛屿两侧有 暖流经过,对岛屿沿岸增温增湿。因此,该岛东侧是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西 侧是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学生考老师”,学生积极思考设问,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解答问题,使学生在感悟 教师运用“地理公式”的答问过程中形成“我也会运用地理原理”的认识。

2.在讲练时明确试题立意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在试题讲练中正确审出题意,明确解题立意是从哪个角度入手,运用了哪条地理规律 或原理。这是架起“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寻求解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读图2,回答:

该工业在两国布局条件的不同,反映出其工业区位的选择特点:

A.原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审题中要明确本题以东北亚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了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的分布和成因 ,该区域工业、城市的区位分析。解题时必须要运用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影响人口 分布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等地理规律 和原理,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出相关地理事象的特征、分布和成因。

答案:(1)东北高,西南低 河流的流向 黄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源充足,海岸线曲折 ,多港口,对外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2)都是温带季风气候 A具有海洋性,B具 有过渡性;C具有大陆性(3)①岛国位置,多良港,海运便利;②国内资源缺乏,需从国 外运进原料、燃料:③国内市场狭小,产品输往国外。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②接近 消费市场;C (4)石油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

3.在巩固练习中回答出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

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回答出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解题思路 、正确解题的有效训练方式。

例如,根据图3所示信息,回答:

(2)河段和晨昏线的组合,正常状况下合理的一组是:(C)

A.有凌汛现象/晨线

B.有凌汛现象/昏线

C.无凌汛现象/晨线

D.无凌汛现象/昏线

(3)解答上述两小题,必须要用到的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有哪些?

学生在解答(1)、(2)两小题时,错误较多,个别做对的学生也说不出这样答题的理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理解记忆不够或不会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 理。为此,可在练习中加上第(3)小题,学生就必须认真审题,反思(1)、(2)两小题的 解题过程,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得出相关的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大气运动的基 本原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与河流的关系;凌汛与气温、 河流流向的关系。这样的训练使(1)、(2)两小题的准确率也大大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 生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

标签:;  ;  

略论地理学的规律与原则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