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论文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论文

理论研究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

崔铭香,张德彭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 终身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生存性的概念,既回应了“人何以为人”的时代问题,也获得了终身学习自身的时代新意。“终身学习能力”、“个性化学习”和“软知识软技能”三个核心词不仅成为终身学习时代意蕴的代表性词汇,同时也巧妙地回答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如何通过学习来“为人”的三大问题: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学习的融合带来了终身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终身学习的变革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依然以学习者为主体并且持续终身,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向与必然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学会

人类早已步入信息化社会,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将人类引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作为21世纪生存方式的终身学习,在新时代变革中前进,也产生了新的内涵和意蕴。

一、问题与回应

新技术的来临,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挑战?终身学习又如何对新技术与学习的融合作出回应?这可以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产生来解析。

(一)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人何以为人?

当今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会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1.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

长治市发展“光伏农业”,改善民生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光伏扶贫工程,已成为精准扶贫有效措施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总投资约8.4亿元,建成并网发电的光伏扶贫项目装机容量达到124.07兆瓦。光伏扶贫收益惠及5个贫困县12498户,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2018年完成290个村级光伏电站(容量72.34兆瓦)、4个集中式电站(容量90兆瓦)和26个屋顶村级电站(容量1兆瓦),确保3897户7600人贫困人口当年实现稳定脱贫。

1956年,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与其它智能这个主题在美国汉诺斯小镇达特茅斯学院被广泛讨论,即使持续两个月的会议没有让众多科学家形成共识,但是这个会议诞生了一个名字:人工智能。因此,1956年即公认的人工智能元年,距今已有60多年。

由此观之,人类已经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经过多个阶段的起伏发展,人工智能开始落地。2018年是关键一年,人工智能在进入军事、计算机科学、工业等领域后又进入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人工智能与各领域的融合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国际与国内的重大会议得到了推进,比如历届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和以机器人技术创新为主题的西湖论坛,不断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发展紧密结合。2015年以来,美国已经发布诸如《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研究战略计划》等多个报告;2017年,日本发布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目标和产业化路线图》;2018年,欧盟也提出了《欧盟人工智能》报告,制定了计划,人工智能成为世界的热点。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作为首部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经在2017年7月发布,响应了国际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创新、经济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的趋势。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为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方面提供了教育上的战略支撑。

本实验中,设定K-Means算法的聚类个数为10.由表3可以看出,K-Means算法与AP算法在三项性能指标上各有优劣,而Spectral算法表现较差.IOCAP算法在ACC和Purity指标上均比其他算法表现好,但在NMI指标上相对于AP算法有所下降.综合来看,对比K-Means算法、Spectral聚类和AP算法,IOCAP算法相对来说占较大的优势.

2.新的问题:“人何以为人”?

与自贸园区由主权国家设立的单边主义属性不同,自由贸易协定是双边或多边主权国家为了实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而签订的国际条约。其国际条约的法律属性决定了成员国为实现更高的区域一体化目标,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协商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一定的主权限制。作为WTO非歧视原则的例外,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制度目标是在超越WTO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降低投资贸易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即自由贸易协定将区域内的出口市场转变为了事实上的“国内市场”,扩大了的市场范围更有利于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分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贸易及投资成本。

开挖洞口施工平台时,根据冲砂洞出口现场地形特点,在垂直洞口面高于顶拱2米以下以1:0.7的边坡形成开挖面,上部和侧边均以1:1的边坡形成开挖面。在洞口段采用3米150KN锚杆、Φ6 0.15x0.15 挂网和100mm厚的喷混凝土的支护措施,形成良好的施工作业平台。

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诚然,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新生技术的出现,人类的多角度思考必不可少。不论是第一个击败职业围棋选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 Go,还是能在零售与物流领域分拣运输商品的系统,还是能智能批改试卷与识题、答题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人类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正在被取代,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所言,“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1]其本质上都是对人类生存提出了挑战。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人何以生存,人何以为人?这都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时代回应:终身学习

作为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何以生存,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的响应,“终身学习”是当之无愧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理念,有其独特的核心要义,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能被提到“生存概念”的地位上,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有同样的地位,同时也面临着时代带来的新问题。

鹤庆县婚前婚配及孕产期群体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基因分析……张 伟,曹蓉蓉,袁芝琼,来明名,杨 玲,刘云春(47)

收集南昌市轨道交通4号线云锦路站点周边区域的交通情况及道路的基本参数,应用TransCAD软件进行交通流分析,选择盖挖法作为云锦路站的施工方法,既能满足施工正常进行,又能减少施工造成的交通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合理性.

1. 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学习势在必行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2]。也如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曾经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1]1972年5月,埃德加·富尔提出终身学习是个体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技能,从此,终身学习概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获得众多赞许。终身学习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主要课题,1994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届OECD国际讨论会中主题成为“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中,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紧随其后,《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其视作“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

2. 终身持续的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核心要义

3.学习方式变革:从独立教学到多方协同,从继承掌握到探索创新

第一,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3]。在挑战复杂、任务复杂的社会中,终身学习正是需要不断的累积和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来适应社会变化。

第二,终身学习更加强调学习者主体的观念。更加尊重学习者意愿、关注学习者需要和重视学习者能力。

第三,终身学习是一个终身持续和全面学习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终身学习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要持续一生;从内容上来看,不同阶段,不同的任务面临不同的问题,学习的内容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即终身所需的。

第四,终身学习遍布人类生存的时时与处处。学习在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特别是在现代碎片化知识与技能遍布的时代,零碎时间的应用更可以突出这一要义。而且学习可以发生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空间,包括家庭、工作场所和其它公共场所,一切有利于学习的资源,都应当以适时合理的方式用于学习。

至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就是生存,生存的压力就是学习的压力,即终身学习不仅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方式,也将是使人成为学习化的个人来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实践路径。

Helveston综合征为外斜A征、上斜肌功能亢进和DVD共同组成的一组眼肌运动的三联征,临床上比较少见。Helveston[1]在1969年首次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本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目的是使两眼在各个注视眼位达到运动协调,保持双眼视轴平行,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提供机会。本文对在我院确诊并手术的的5例Helveston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3. 挑战重重: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终身学习

面临选择何种学习方式的问题上,个性化学习既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者自由发展,又能适应时代,让技术与学习高度融合。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以“实景、量化、定制、跨界、智慧”为要素的“五维一体”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趋势[6],也是在“机器和技术去模仿和学习人类各项智能”和“人类利用知识和技术来学习和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取得进步的关键。

问题之二,人工智能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当前,人类面临“学习”与“被学习”的矛盾困境。据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某一智能被某一项技术替代是可以实现的事情,即使替代全部智能也是可以想象的,面对这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纷繁复杂的学习情境与学习需求,如果通过学习来保住人类的地位不至于被替代,“人类利用技术和机器来学习”的方式与“机器和技术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方式,我们应当选择哪一种才能走出矛盾困境?

问题之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人类不再是智能活动的唯一载体的时代,当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达到完备时,人类的某一项智能即被替代。面对智能时代的“为人”目标,要完成生存、适应、综合发展的三大任务,来应对生存的挑战。面对挑战,需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来获得知识与技能、来开发人类潜能,以实现人类独有的创造?

二、终身学习的时代意蕴与时代进展

“终身学习能力”、“个性化学习”和“软知识软技能”三个词汇随着技术与学习的交融,成功地成为了终身学习时代意蕴的代表性词汇。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历久弥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终身学习的时代意蕴

终身学习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3]。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知识与技能即是软知识与软技能,运用自己的权利去获得所需的知识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应用”即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展现。

1.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性的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能力即是一种生存能力,一种来发挥人类潜能然后去应用它们的能力。人的学习能力是人的一种生存、发展能力,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也是人的多种能力的混合产物[4]。终身学习能力,也可以称作终身学习关键能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终身学习能力一度成为国际热词,各个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各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文献对此做出了定义。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指的是个体学习时表现出的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其终身学习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涵盖了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方面,是学习者持续开展学习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5]

可见终身学习有以下基础性意义,第一,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概括,而且包含了知识、技能与态度,即包含了多方面的兼具内外的因素,反映了其综合性。第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普适性,既能为大多数人(学习者)所掌握,也能适应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第三,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持续的能力,随着时代变迁,这种能力一直是一种让人持续学习的关键条件,具有持续性。第四,最重要的,人的学习能力是一种让人持续生存的能力。

因此,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复杂多变的学习情境,面临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面临难以预料的未来,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的能力,是一种促进人综合发展的能力,是一种持续的生存能力。简而言之,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学习能力。

2.人工智能时代普遍性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

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时代,要学什么?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新知识从产生开始就在变化,有一部分知识和技能被替代,有一部分知识和技能被更新,在智能化时代,一部分知识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一部分则沉淀为固有价值。在更新与替代中,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才能辅助我们长久持续地适应时代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个性化学习中应当有元学习的伴随。个性化的学习源于个性化的教育,古代,已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至现代,学习者主体地位意识的觉醒,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普遍认同,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自身都应把握自身的学习需求与学习风格,控制学习进度以及指导自己实现学习目标。这就是元学习,即通过自我意识作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来获得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习各个要素与规律有清晰的认知,对学习过程进行精细的调控,对自身学习心理进行及时的优化与调整。“元学习”本质上是“学会学习”,这也正是技术手段不断改变学习形式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学习方式,以此来确立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适应不断变革的生存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来看,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技术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7]。人类虽然有“被学习”的危机,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例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发现学习热点,挖掘学习兴趣点,诊断学习难点,监控学习进度,诊断自己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动态调控,以此探寻开发学习潜能的精确路径。即智能技术的出现,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个性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随时代变革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人类“被学习”增加了风险,但是同时也给予了人类“学习”的无限曙光。“人类利用技术和机器来学习”的方式引领“机器和技术去模仿和学习人类”的方式才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学习方式。

3.人工智能时代必要性的学习内容——软知识软技能

因此,软知识是人工智能时代也是终身学习时代人类持续生存与获得发展的刚需性知识,而软技能则是促进人类生存能力不断迁移与适应的永恒技能。

在智能化时代,硬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规律的本质认识,而软知识则反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新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稳定性上来讲,软知识是动态的,不稳定的,是有可能随时间稍纵即逝的,硬知识是稳定的,但是在智能化时代,只能说相对稳定,因为有一部分显性的知识,在被纳入认知体系之前,就已经被更新甚至被替代了,只有少部分会成为不变的硬知识。显然,在智能化的终身学习背景下,硬知识与软知识都要学习,硬知识是基础,如果只学习硬知识而不学习软知识,则很难适应这个时代。但是如果只顾着追随和学习新事物,那么必然会造成生活的迷失与学习的疲乏,没有硬知识作为基础,学习也将事倍功半。

分析以广佛两市2015年11月以来1万的出租车GPS数据和计价器数据为基础,限于篇幅,本次仅结合需求和用地等规划广佛两市出租车返程点. 通过分析,目前出租车行程起讫点呈现出3个特点:①出行需求集中在两市毗邻地区,并且广州市境内出行需求总量高于佛山市;②局部出行需求呈点状(如广州南站)、带状分布(广佛路、花地大道、龙溪大道)分布;③除毗邻区域外,广佛两市出租车需求集中在客运枢纽和地铁站,如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芳村客运站以及浔峰岗地铁站、黄沙地铁站、西朗地铁站等.

同样,技能也有软技能和硬技能的区别。硬技能多与职业领域相关,是个人在一个专业或者职业领域中的能力,比如计算机技能、设计技能、医学技能。而软技能是一种难以测量和观察、难以用语言描述但是又区别于传统职业应用领域的技能,富于变化和迁移性,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比如创造力、想象力等。人工智能准确来说,可以叫机器智能,就目前最新发展来说,还不具备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技能,但是具有超强的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功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些技能可以胜过人类,但是在一些只有人类才能赋予创造与变化的技能中,比如人际交往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人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技术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远大于人们积累的速度, 会出现技术落后和知识老化的现象[8]。在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替代中,知识与技能的性质是不同的。静态的、实体的、可以显见的是硬知识,而动态的、抽象的、不易见的是软知识。

传统的活动中抽奖方式是利用“抽奖箱”抽奖,玩法低端而无趣,没有新鲜感可言,并且与图书馆的主营业务似乎也没有牵连,也毫无特色,即使读者参加,体验性也不高。这种不能将“抽奖”与“读书”相联系,某种程度上说使得图书馆举办的活动的意义离读者越来越远。浙江绍兴图书馆和泸西县图书馆他们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图书馆活动中推出了微信抽奖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新发展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学习,学习对人类来说并不是陌生的行为,但是昨日成功的学习在今日不一定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时代,学习在不断地变革。人工智能的应用代表了技术的进步,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发展,代表了理念的进步,理念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技术的革新必然也要引起学习理念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具备学习的终身性与持续性,此外,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变革。

1.学习目的变革:从外在服从到内在激发,从维持生活到精彩生存

(1)从外在服从到内在激发

学习目的是学习者学习之后预期的结果。终身教育强调覆盖所有人群,在传统正规教育体系下,个体不缺乏学习的机会与动力[9]。以往的甚至现在依然存在的学习其目的是服从外界的结果与期望,如基础教育阶段,服从家长与老师的期望,服从应试分数的结果,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服从功利性的目的。如此的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依附于这些预期的学习结果。而结束学校教育之后,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与生存环境的瞬息变化,人的经验增多、社会角色转变,学习会逐步以问题为中心,人的学习主动性在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愈来愈需要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学习者内在需要来激发学习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2)从维持生活到精彩生存

以往的学习是为了维持人类基本的生活,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满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类中的较低层次的需要,但是人们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而这一增长会造成人类满足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那么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完善,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实现个人的精彩生存,将是这个人类生存面临诸多复杂变化与高层次需求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目的。

2.学习内容变革:从单一分隔到多元共融,从重视深度到智慧结合

(1)从单一分隔到多元共融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使知识呈现出多元趋势,也向人类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时代要求,因此,给予了人类终身学习的内容应当全面的启示。以往的学习注重前人积累起来的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为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培养专门性人才,各个领域与学科的知识也很少有交叉。而AI技术引领下的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一方面,机会多样,新技术频现,产业结构多元化,职业更替频繁;另一方面,矛盾四起,技术被恶意利用,生态环境恶化,人口问题频发等。这种形势给人类增加了很多不同性质又数量巨大的知识,但是也引发了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仅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来为例,需要融合哲学、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仿生学、信息论等学科的知识,这也正是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支持高校组建一批人工智能、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群体”[10]这个政策需求的时代现实原因——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知识是具有融合趋势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的融合只是一个比较显性的例子,更多的是在人类生存中微小的细节中体现的知识融合。因此,人类学习的知识要比以往更加广泛,既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也有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的成分。

正准备走进教室收作业的我,被一路狂奔来告状的学生撞了个满怀。我急匆匆地赶往现场,满脸是水的小齐看到我,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小马不知什么时候也乖乖地站在了我的身后,大概是知道这玩笑开大了。看着小马惊慌失措的样子,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心里盘算着该怎么抓住契机,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捣蛋鬼。我安抚好小齐,让大家都进了教室。全班同学坐得整整齐齐的,像是在等待一场宣判大会。

(2)从重视深度到智慧结合

强调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并不是否定对某一领域专业的深度研究与学习,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专业化的学习,哪怕是未来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也不应排斥对普通文化的学习[11]。反而应更加强调深度,这是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细化与知识更新深度与速度加强产生的要求,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明晰的趋势是,终身学习应当是在学习全面基础内容合格之上的专业深造,并且“合格”的标准也是随着终身学习的持续和深入而改变的,重视不同性质的知识融合,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统合,重视全面的软硬技能与专业深度的智慧结合。只有这样,方可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深度技能,既能促进个人稳定持续生存与发展,又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中响应发展,为化解各个领域不断深化与个性化的社会矛盾贡献独有的力量。

2016年3月,来自谷歌的AlphaGo围棋程序在与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决战5轮之后,最终以4∶1击败了后者,获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智能技术从默不作声的后台,高调走向大庭广众,被人们所广泛认知。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智能算法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1],经过近60年的发展,智能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呈爆发增长之势。作为工业4.0时代的关键技术,智能技术日益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引擎,深刻影响国际产业竞争的格局。2015年5月,我国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提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在国家颁布的安全条例办法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施工现场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与办法,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具体要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细化到人员安排、设备使用、资金投入等等,将全面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应该要保证现场施工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工具都达到标准。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了传统的生存方式,有以下几个核心要义。

a.出口互补效应,意味着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能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投资将带动资本、技术以及原材料等的出口.

(1)从独立教学到多方协同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凸显出学习方式的“协同”——与教育者协同、人机协同、学习者协同、学习空间协同。首先,学习者与教育者实现新型协同,即教育者协同与人机协同。传统的学习中,有教育者引导或者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两种独立的基本形式。新技术的出现并与学习的融合,虽然没有改变学习的本质内涵,但是却丰富了学习的内涵并且引起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者从“知识拥有者”和“教学组织者”转变为“学习者高端思维与价值观的培育者”。人工智能有较强的数据分析、预测、监控功能,虽然暂时不能完全替代教育者,但是可以作为教育者精准教学与学习者精准学习的良好助手。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学习者对教师的协同已经不仅仅是接收知识与经验的模式,学习者将与教师以多样化的方式致力于知识的内化与知识的应用创新。而在非学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设计,既能充当不同条件的学习辅助者角色,又能充当不同角色的学习伙伴。其次,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引起学习组织的变革,走向学习者新型协同。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班级授课制出现不适应,但是两者的优势并未丧失,而是许多分散的、小个体的学习形式随着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甚至强化。而在非学校教育阶段,机器能代替一部分人的智能来帮助人学习,但是人依然保留了人不可替代的智能比如感情支持、构建学习的共同愿景等,在此学习阶段,同样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即成人学习共同体——智能化环境催生下的一种基于兴趣或者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成人学习的一种社会化的协作学习方式。最后,智能化的环境带来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可以包括内部学习空间和外部学习空间,内部学习空间指的是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外部学习空间指的是外部的学习环境与知识的传播与承载方式。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构建丰富的学习设备与学习支持系统,甚至是不同温度色彩的物理环境,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来监控学习过程,构建智能化的知识系统。

(2)从继承掌握到探索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产生的另一个变革的学习形式是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同的知识学习方式有不同的功能,都不能摒弃,但是更加强调不同学习方式的智慧结合,发挥整体性功能。一直以来,以继承学习和掌握学习为基础形式,继承学习人类已有的思想方法,积累经验,以高效的方式掌握不需要再去验证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可以解决已经出现过和可以预见的问题。但是技术在进步,世界在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改变,面临的挑战也层出不穷,一些问题可以由技术固定解决,但是另一些难以预见的问题和复杂性超高的问题,目前技术难以攻克。这也正是人类相比于机器的优越之处,可以在探索当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创造。这种学习方式是在继承学习的基础上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来解决新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体验、发现和转化,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将人类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以创新的态度去创造人类独有的智能,以一种克服生存挑战的勇气开拓新世界,即提前适应未来存在或者即将存在的社会。

三、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方向与路径

综上,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带来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样彰显了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以及个性化学习与软知识软技能获得的迫切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四种贯穿人一生的支柱性学习: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以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Together),以便与他人一同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11]。王竹立对智能时代软知识软技能的学习提出四条建议:善于连通,学会选择,不断重构,主动构建[12]。黎加厚提出面向科技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即学会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会共处,学会与成长环境中的人合作共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做事,重视社会实践,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做事的能力;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13]。虽然各个“四个支柱”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其具有共同内涵:重视学习能力,重视实践,重视合作能力,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有特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深入的情况下,结合新趋势、新时代的终身学习,需要保持终身与持续,以学习者为主体,助力人生精彩生存与发展,适应时代变革,并能保持人之独有特性。

(一)学会生活:善于学习,灵活实践,主动转化

智能化的21世纪,人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否认:生活着即学习着,生活着必须学习着;学习着即生活着,学习着才是生活着[13]。学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学会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活不断融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这样的生存,既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人的内外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将知识与技能灵活地与实践连接,更需要在这两个过程中,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

人不仅应该会学习,而且应该善于学习[14]。尤其是人工智能与学习融合在加速、社会变化加快的今天,人的学习能力就是生命源泉,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本的知识,更多的是训练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具体来说,首先学会计划学习,对自身内外的变化保持敏感,洞察出学习需要,来选择学习所需的方法与资源;其次,学会沉浸学习,将自己的兴趣、情绪、动机、执行力等调节到适合学习的状态,并根据学习计划来维持学习过程;最后学会调控学习,不仅要及时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也要及时调节学习行为,使之符合计划与目标,还要合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科学与高效。

另外,不仅要关注知识学习,更要灵活实践。如何在未来变化不定的社会中适应工作,这一直是一个问题,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一方面,要在观念上突破一种误区,学会实践和学会做事的含义在未来社会不是固定的从事某项工作、生产某种产品,因为在完全不能预计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知识性工作在各个行业中的比重已经在增加,单纯的体力生产劳动逐渐被脑力生产劳动所替代。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上有所偏重,社会行为、首创能力、冒险精神、组织领导力等将是未来实践技能的重点。

学会生活,更需要在生活中主动转化,这不是学习或者实践某一方面的要求,而是在复杂的生活体系中,基于认知与实践交融的共同要求。一是基于综合性“人”的要求,实现知识的跨界与融合,使人类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力来认识世界,因此,就要实现各领域知识的转化与共融;二是基于认识与实践要在认识过程或者实践过程中实现智慧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认识或者不同的行为,本质上是相通的,通过实践或者其他认识方法实现转识成智,将是一种在人工智能时代让生活充满智慧、持续精彩的认识或者实践方式。

(二)学会共处:与人共发展、与机器协同、与环境协调

人类如何与共存在这个世界的其他主体相处,这至今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方案。而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要跟上潮流,即使机器和技术的出现已经替代甚至改变了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机器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存在,人类也要学会与机器共存,同时,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进步等次生的自然环境问题,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环境有一种新的认识。

学会与人共发展。个人是营造自己成长环境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塑造自己和别人的成长与生活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简单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努力,何况现实生活本身就有许多人为的分歧与冲突,就更需要合作来化解冲突和消除分歧,在人类多样性的世界中和平地相互依存。不论是共同学习进步还是克服重大问题,合作都显得十分重要,有学者对各国各个国际组织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知识社会对人们基本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个体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4]。如果与机器比较,来处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开发人类团队的最大潜能,那显然人类这一方面的本领是不会被替代的。因此,诸如团队合作等这类不可替代的能力,应当是人们重点发展的能力。

学会与机器协同。当人工智能新技术再次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机器作为一个新的独立个体存在,如何与之协同,也是人应当面对的问题,如同当今如何与移动互联网相处一样。未来的社会建设不仅机器替代一部分重复和人类不便于从事的劳动,机器和人类更是各显神通,机器完成好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人类持续创新,做机器不能做的事情,共同致力于世界发展。一方面,学会用机器之长,接受机器对人类一部分工作的替代,更新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学会将新技术合理地运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享机器之便;另一方面,防机器之弊,即使机器替代了人的一部分智能甚至辅助人类学习,更加便利,工作更加顺畅,但是也应当意识到,人工智能更像专业领域里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助手,而人类有一个通识的大局观,有对世界的全景认知,能够从这个时空里选择未来要走的路径,做出更明智的抉择,这一点是替代不了的[15]。但是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认识社会和洞察世界的方法,所以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机器是机器,认识世界的主体依然是人,防止在技术流中迷失自我是与机器协同时应当具有的重要素养。

学会与环境协调。自然环境也有被替代的时候,如前文所述,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物理教学环境(包含个性化的温度、色彩等),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自然环境方面,应用得较多的应当是农业种植领域,模拟控制大自然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的智能化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这项技术能改变并不能替代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这个间接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的整体,我们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依然要从认识大自然开始,并且同样要保护这个和我们一样有被替代威胁的主体。只有自然环境一直存在,才有人类一直存在的物质基础,理性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正确态度。

(三)学会做人:保持好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已被讨论多次,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成为自己,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靠的就是惊人的持续不断的学习[4]。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为社会关系的“人”,靠的是社会关系多方主观解释与接纳以后建立的关系,而“理性的人”的结论更是说明了人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是具有学习能力的。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人何以生存,人何以为人?通过终身学习来成为人,这一结论是不变的,但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是人工智能时代让人更独特地成为“人”的佳径。

保持好奇。好奇心是学习动力之源,是人类心理适应社会变化的良药。好奇心并不是学校学生和科学家的专属词汇,在人工智能时代,它应当属于终生学习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人总有一种求不变的思想,常在思考用有限的生命来体验什么,一旦出现与思想吻合的结论,就会定型在脑海,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但是当环境再次变化时,却又常常为自己的不适应而感到苦闷与彷徨。这也生动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失去了对新世界的好奇,没有接受新世界的新观点。实验证明,好奇心可以让人在接触到冲突、意外和不确定的情况时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此外,好奇心强的人拥有较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10]。即使到了老年,好奇心会有所下降,但是在维持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7]。因此,不局限于自身已有观点,随时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去探访新世界新观点,是保持好奇心的常态。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探索与创新两者是不相分离的,人类每一次的思想质变与科学进步,都是在探索中实现。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知与研究,即是探索;创造未有的事物或者变革已有事物,即是创新。同样地,探索与创新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也将不是科学家的专属行为。在生活中,每一个终身学习者应具备有方向有信心又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探索也正是在未来未知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品质,以探究的态度认识世界,探究生活。其次,创新是人类意识的一种突破,对传统的简单与重复的否定,在未来终身学习时时处处的智能化社会中,创新是人类克服自我发展的矛盾、求得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最终,在对新世界的探究中,敢于质疑,执着追求真理,再在这个过程中,勇于突破传统,否定自我,用心发现关键矛盾,实现探索与创新的结合,解决个人发展困境,获得个人生命新价值与社会的新发展。

好奇是人持续探索世界的能量,是人类创新创造的钥匙。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最终目标。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勇于探索世界,敢于在探索世界中创新,人才能拥有机器所不及的功能,才能成为独特的人。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既是催生终身学习的压力,也是推动终身学习的动力。终身学习既是运用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要求,也是防止技术造成世界缺陷的有效手段。乘智能时代技术之风,把握终身学习的新趋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与世界共处,方能让人成为独特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命彬.智能机器的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7:14.

[2]吴遵民.新版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

[3]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11/246.

[4]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教育学报,2006(01):62-67.

[5]钟志贤,邱婷.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7.

[6]李玉斌,苏丹蕊,宋琳琳,等.网络学习空间升级与学习方式转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4):12-18.

[7]杨雪,姜强,赵蔚.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个性化学习研究——技术回归教育本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4):71-78.

[8]李新房,李静,刘名卓.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与挑战研究——《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4):3-11.

[9]郑勤华,马东明,陈丽.成人“终身学习素养”理论模型和评价维度的建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2):3-12.

[1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DB/OL].[2018-4-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04/t20180410_332722.html.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1.

[12]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3):3-10.

[13]黎加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写给下一代的信[J].人民教育,2018(01):25-28.

[14]穆肃,杨帆.国际视野下终身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6):3-8.

[15]郝景芳.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与机器人共处?[J].中外管理,2018(02):86-88.

[16]Taishi Kawamoto,Mitsuhiro Ura,Kazuo Hiraki.Curious people are less affected by social rejection[J] .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05:264-267.

[17]Michiko Sakaki,Ayano Yagi,Kou Murayama. Curiosity in old age: A possible key to achieving adaptive aging [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8,88:106-116.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I Mingxiang,ZHANG Depe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as a surviving concept in the tim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ot only respond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Be a Man”, but also gains the new meaning of itself. The three core phrases, the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soft knowledge as well as soft skills, have not only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but also subt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people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learn by themselves which included three major aspects. What to learn, how to learn, and what kind of learning ability is needed. The combination of ne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brings about the changes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style of life-long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revolu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ill takes learners as the dominanter, and would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for life. Learning to live and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as well as learning to be a human being would b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and paths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ime.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ra; Life-long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00(2019)05-0026-08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测评及其市民化路径研究”(编号:18BRK018)。

【作者简介】 崔铭香,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德彭,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