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_李彬如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_李彬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 李彬如

目前,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数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茫然不知所措,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使中小学数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我从中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中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谈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第一学期的数学往往是最困难的,教材内容的增加,教学难度的突然提高使刚跨入初中的学生难以适应,那么如何实现教材内容的顺利“衔接”呢?

首先,要切实把握小学数学与初一数学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实现数学内容的自然融合和有效贯通,在备课前要仔细了解所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知识的联系有哪些?哪些小学已经学过?学到什么程度?其实,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相通相融的,只不过是深浅,呈现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同而已。例如:数、式与方程,平行与相交,对称、平移和旋转、三视图等,这些都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共同的内容,正因如此,初中教师应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相关内容的前后联系。例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衔接的桥梁,利用教材,瞻前顾后,拓展延伸加强联系,从而搞好数学内容的过渡与衔接。

(一)引入负数,实现数系的扩展

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重大转折,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在进行负数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进而让学生理解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了,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法则,那么有理数的运算也就不成为难点了。

(二)引入字母,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

从小学数学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代数式,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好这一关,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引入字母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单明了,便于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使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抽象化、一般化。字母代表数,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由低段升到高段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做好数字表征到字母表征的过渡,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二、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取知识,教师讲得细,直观性强,练得多。课堂上教师特别注重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交流。到了初中,由于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引申和推广,抽象性强,加之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因此,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一)搭好阶梯,承上启下,实现知识的自然融合

初一上册的主要内容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为基础的,是对小学数学知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是从初中数学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材、教法,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步骤,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初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对比,使学生尽快理解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与他们在小学学过的算术数的运算对比着讲解,既要说明它们的相同之处,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同时避免运算的有关知识混淆。如:整数与整式类似,整数运算与整式运算类似;对于应用题,更是如此,恰当创设有利于将算术法与列方程法相比较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可以起到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精彩的问题情境引入,会使学生如春风沐浴,激发创新思维。

(二)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对初中的教学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直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自然过渡。初中生虽然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内容逐步抽象化,但是,让他们真正习惯于用符号意识和函数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新知,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形,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打比方、做游戏、举实例,多搭桥,多铺垫的方法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完成思维方式的飞跃。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借助于画线段图、列表等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突破难点。

论文作者:李彬如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9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论文_李彬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