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教学质量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5-0069-06

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大幅度扩招,教学质量问题变得显性化。扩招给高校教学质量带来何种影响?本文根据13省市高校教学质量调研报告,分析扩招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状况。

一、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1.扩招促进了高等学校对教学的投入

高校扩招后,全国高校普遍出现了教学基础设施紧张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各省市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5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增长了11.65%,学校建筑总面积增长33.37%,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增长25.82%,市政府还决定由市财政贴息,向北京市商业银行贷款,集中解决教学基础条件紧张的问题。目前已经落实贷款3亿元。上海市3年来以政府拨款、高校自筹、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共投资36.81亿元,建设现代化的大学园区。正在建设的有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目前已经建成教学、生活用房约94.1万平方米,同时积极兴建学生公寓和校外学生新村,及时解决扩招后学生住宿问题。目前新建学生公寓已达到每个学生约10平方米的标准。浙江省高校在学生数增加6.5万的情况下,生均校舍面积从37平方米提高到41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从7178元提高到7310元。河北省1998-2000年全省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教学经费总投入达到9.87亿元,年均增长比例为22.1%。其中,本科院校增长40.5%,专科院校30.5%,师专1.5%,成人高校16.4%。有的学校实现了教育经费总量与人均教学经费投入、招生规模同步增长。根据25所高校统计数字显示,湖南省2000年教学基本建设投入达3500万元,比1998年增加136%。全省共有校舍总面积86816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0513万元,藏书2505万册,比1998年分别增长38.4%、58.4%和18.34%。上海市实施基础实验室改造工程,增强高校扩招后教学实验条件的承受能力,市教委共投入了2亿多元,对近200个高校基础实验室实行了立项改造。截至2000年12月,已经完成86%的装修施工和56%的设备采购任务。这些在高等学校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为扩招提供了物质基础。

2.以扩招为契机,提高办学层次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也为一些省市和地区的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提供了机会。比如,湖南省有4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文科基地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基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全省共设有本科专业点420个(127种),专科专业(含高职)66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21个一级学科授权点,142个博士点和452个硕士点,博士点学科门类覆盖率达到92.3%。其中,2000年新增9个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博士点、120个硕士点,硕士点的增长率高达35.8%,远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增长速度。河北省9所省内重点大学,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学校整体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办学的主要指标均接近或达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价A级指标。1998年全省高校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有12个是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新增3个博士一级学科,26个博士点。海南省的海南大学2000年有7个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加上原有的一个学科,目前共有8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海南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相关学科和本科教育的发展。目前该校正在积极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点建设。该教学点将成为海南省开展MBA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工商界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

3.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在扩招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现象也充分表露出来。因此,许多省市以扩招为契机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比如,上海市到目前为止,增设了106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点,比1998年增加了22%;增加了261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点,比1998年增加了50%以上。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上海高校的本科专业结构由1994年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占60%,文、经、管类占28%,调整为2001年的46%和42%,后者主要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后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培养人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通过“改造”和“新设”专业,新技术专业的数量在专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2001年在68种理工科本科的231个专业中高新技术专业占61%。海南省高校本科专业从1999年扩招前的36个增加到目前的60个,增长了近一倍。河北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按各自的需要和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专业,拓展门类,采取了文理渗透或理工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学科发展的专业格局。甘肃工业大学为促进学校专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学校制定了“十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五”期间,学校将在现有的5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增加1个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20个专业,形成6个一级学科门类,25个二级学科,使本科专业数达到51个。这些学科专业的调整和扩充将对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起到积极的作用。

4.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人们普遍发现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知识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差。针对这一现象,一些省市高校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北京市各高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广泛开展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同时,北京市还投入了近4000万元重点建设一批高职实训基地,为办出高职特色和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上海市则建立了高校外国教材中心、商务实习中心、电子电工实习中心和教育技术实习中心,这些中心已投入使用。2001年,市教委又投入2000万元、企业资助及捐赠约500万元和学校自筹经费,建立了机电、都市农业、城市建设与管理和汽车工程等公共实训中心。河北省高校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实际操作实验。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要结合实际确立课题。不少学校的毕业设计作品被许多企事业单位采用,进行了产品开发。高职高专学校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等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扩招后,一些省市高校在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上做文章。其中,主要做法是引进人才,比如,上海市为了进一步加大高校学科带头人和其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了“曙光计划”,一个高层次、高成长和高质量的“三高”师资队伍正在形成;其次,继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市教委抓住教师资格认定的契机,组织高校青年教师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河北省结合本省实际实施“名师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燕赵学者计划”和“高校师资培训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本省高校的师资队伍职称、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从该省教学质量检查统计数据看,1998-2000年高校师资培训经费总投入共3004.5万元。2000年该省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23.6%,副高职以上职称达到34.4%,全省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614人。甘肃工业大学也积极引进人才,近两年来,该校除了从博士、硕士和优秀本科生中引进人才外,还不断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职称人才。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该校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大学还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该校的青年教师定期到这些院校进行培训和进修。

6.改进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校过于注重科学研究,轻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扩招后,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些省市高校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教师激励机制。比如,贵州省积极推行教学津贴分配制度,即实行当量生时数比例分配制,以教学当量生时数及当量生时费来核算和划拨教学津贴。在教学津贴分配过程中,权力重心下移,给院和系更多的管理和分配的自主权,对不负责任、教学效果差,出教学事故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并扣发其教学津贴。此外,贵州大学还实行了教师教学质量末位淘汰制,督促和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或校内培训或外出进修,以期在一定时间内重返教学岗位。浙江省采取了“浙江省高校特聘教师岗位制度”,每名特聘教授每年岗位津贴10万元,省政府还每年拨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专款”200万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拉开档次,强化利益报酬上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些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7.适应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一些省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比如,河北省有的高校试行"3+1+1"(即三年基础、技术基础课后,到生产单位顶岗一年,再回校学习一年专业课)模式;有的高校试行"1+2+N"(即一个公共基础平台,两个学科基础平台,N个专业方向)模式;一些成人高校还与部门、企业结合,将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现场实践、见习相结合;广播电视教育试办本专科开放教育,探索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举办远程教育,开辟现代化教育新途径;民办学校将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与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中直接发挥作用。浙江省为高校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打破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壁垒,初步建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模式。去年该省9所高校实行校内“专升本”试点。2001年,省教育厅又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4校面向全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行“专升本”试点。另外,经批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已开始选拔优秀学生插班到浙江大学相应的专业学习。浙江省还允许高校实施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学分制等制度,学生在弹性学制允许的年限内,可取得不只一个专业的学习和证书。并在2001年,首先进行试点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政策。海南省海南大学采用了弹性学习年限,学有余力的学生修满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同时,学生在选修课程、重修重考、申请缓免考以及休学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努力抓好通才教育。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招生上实行了按院、按系招生,淡化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基础+模块”和“主修+副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8.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质量

1998年北京市教委组织了80多人的专家组,对北京地区43所高校的课堂教学情况调研,共听课1997节次。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北京市教委又对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5门基础课,进行统一抽测,按各门课在学学生人数的5%左右抽考(以自然教学班为单位),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上海市复旦大学对教学质量采用1-7分评价,据该校2000年6月对本科一至三年级全部课程的问卷调查,共910门(次)19347份问卷,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综合得分为5.96分;2000年12月对本科课程抽样100门4936份问卷调查,综合得分为6.18分,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学生对教学质量是满意的。上海大学对教师采用100分制评价,据2000-2001学年冬季学期学生对教师评分,参加对教师评分的学生人数占课程选课人数比例大于或等于60%的授课教师有334人次,平均得分高于85分的教师175人次,平均得分低于85分而高于75分的教师为129人次,平均得分低于75分的教师为30人次,比例分别为52%、39%、9%。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满意的。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河北省开展了全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大检查。检查分为学校自查、省检查、检查总结三个阶段。省教育厅分二批共抽调了49所高校的51位熟悉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家、教授和校(处)长,组成10个检查小组,分别于10月19日和11月20日深入到普通本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社会力量办学学校检查,历时近两个月。为保证教学质量,广西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定期听课制度,教学督查制度,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制度等。

9.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等地的教育部门,严把毕业论文关。比如,北京市在1998年,采取学校自评自检与市教委组织评检相结合、专家选点进校与集中评阅相结合、旁听毕业答辩与审阅自评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对28所高校工程类专业的504份毕业设计进行抽检。2000年3月开始,北京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再次对高等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检查,同时进行高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活动。上海市教委对部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质量抽查,在抽查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并下发执行。甘肃工业大学1999年校教务处连续下发《关于加强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校级答辩的通知》等6个文件,教务部门和专家组连续2年对全校三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全过程的随机评估检查。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质量的制约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扩招以来,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保证教学质量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措施或行动确保了扩招后的教学质量。但是,通过十三省市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省市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同,因此,各省市高校对扩招承受的压力也不同。在经济发展较快和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对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教学质量检查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对确保教学质量采取的措施也更为积极和得力。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和边远区域的省市,由于经费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加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有限,扩招后,这些省市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就变得更为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师资数量不足。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各省市高校都不同程度存在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但中西部和一些边远省市的高校明显处于弱势。比如,在广西,虽然各高校采取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手段稳定教师队伍,但教师外流现象仍然严重。在留下的年轻教师中,也有一部分把主要经历放在第二职业上。贵州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海南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难以稳定,一些学科后继乏人。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教师待遇偏低,科研经费渠道也少,因而吸引人才的能力也差。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师资源不足问题,各省市大力挖掘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中最主要的作法是提高生师比,加大教师的教学量。比如,河北省高校的生师比达到13∶1,个别达17∶1。在广西,个别学校的生师比超过17∶1。湖南省27所高校生师比平均达到15∶1,其中超过16∶1的有12所,最高的达到24.95∶1。该省高校中的一些热门专业和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师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再过1-2年其它专业课教师短缺问题也将凸现。在湖南省,师资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周课时20节的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高达40课时,一人承担3门课以上的占60.2%,最多的达6门。但是,生师比的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之间是有限度的。国际惯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中,一般认为生师比在14∶1对效益和质量最为适宜,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对效益可能会提高,对质量就难保证。教师教学量过重的结果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知识更新。

2.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教师学历层次是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育部的最低要求: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10%,硕士学位要达到40%;专科学校则要求硕士学位以上者达到20%。教师学历结构达标在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不会有问题,而在经济发展较缓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问题就比较严重。比如,在广西的本科院校中,博士学位达标的仅4所,硕士学位达标的也仅5所;专科学校差距则更大。海南省、贵州省和新疆生产设兵团都不同程度存在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近几年,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一些省市高校不得不补充一批本科学历的学生当教师,致使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更趋严重。

3.教学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在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各省市对高校的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加大了投入,但由于缺口较大,对满足教学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逐年扩招,这一距离也有加大的趋势。比如,河北省虽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绝大多数学校生均教学经费投入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一些本科院校生均仪器设备值达不到5000元,有的学校生均只有1380元。因此,出现超大容量合班上课、实验小组人数成倍增长、实验项目减少等情况。许多学校开发了电子阅览室,但配套的图书软件和设备却不能满足需求。在广西,大部分学校生均设备值达不到国家标准,图书馆藏书不足,更新率低。因为缺少实验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广西的一些学校采取了联合办学的形式,把试验室和实习基地直接办到公司和企业中。湖南省的高校教学基本条件一直十分薄弱,有些教学仪器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的。2000年,全省普通高校生均校舍面积34.3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5156元,生均藏书数99册,比1998年分别减少了5.74平方米,169.71元和36册。在该省调查的27所普通高校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体育场地等6项教学基本条件的指标,全部达标的没有一所,都不达标的却有5所,占19%;4项达标的仅9所,占33%。按教育部最低标准测算,全省高校仪器设备总值缺口高达2.4亿元。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实验课不能按规定开足,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在实习和实践方面,由于场地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必需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安徽省和贵州省高校也同样面临仪器设备老化且数量不足等问题。

4.一些院校生源质量下滑。生源的质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另一个相关指标。对于学生生源的质量问题,一些省市实力较强的重点高校可能不存在此类问题,比如,海南大学2000年录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外地2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源占整个本科生录取人数的58.7%。其中,按第一志录取的占96%。2000年录取的本科生高考成绩达到重点分数线的占整个录取本科生人数的1/3,比1999年高出10个百分点。但是,对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的高校,生源的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比如,贵州财经学院,扩招前文科学生入学总分是450分以上,理科学生是420分以上,扩招后学生入学总分下降了20分左右。其他省市的地方院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生生源差,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确保学生知识水平尽快提高,这样一来就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为紧张。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调查13个省市中,只有浙江省和上海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引进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其他省市主要利用自己内部评价方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由于缺乏标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质量调查和评估中,人们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评估教学质量采用的指标体系也很不相同。比如,在此次教学质量的调研中,各省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省市组织专家学者调研,有的省市则采取高校自查的形式。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随意性较大,且标准不一。比如,河北省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不仅注意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注意到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等问题。天津市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把教学质量的调研放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上。由于采取的教学评估方法不同,就很难对教学质量问题进行一个较合理的评价。

6.需继续加强对教学的专项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方面的工作,北京和上海等地开展得比较早。比如,上海市教委倡导教授为大学低年级学生上基础课,并将此列入教学检查和统计的项目。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全市高校专任教师中有21.5%的教授和35.1%的副教授担任基础课的授课任务。同时,上海市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面向21世纪课程和教材建设。“九五”期间,上海市教委共资助227本高校教材的立项建设,截止2000年底,已有150多本新教材正式出版投入使用。北京市采取了试点立项的方法,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教学改革试点立项,共批准教学改革项目300多项,绝大多数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湖南省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在2000年,省内各高校承担各类教研项目达628项。河北省开展国家、省、校三级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工作,一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教学。广西高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参与式,多边式,案例式,实践式和科技式“五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由单纯知识传授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过渡,但由于起步晚,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难展现出其对教学质量的显著成效。而一些省市还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列入提高教学质量的议事日程。

三、确保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多元的适合不同层次学校教学要求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仅应该能够对办学条件进行评估,还应该能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扩招后教学质量出现滑坡的说法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教学质量本身就包括许多不同的方面。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看,教育要求人才的文化素质,如公民道德,文学修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不论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来讲,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就应该有所区别。就像人们不能用北京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标准去要求一个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一样,因为培养的目标不同。所以,对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有所区别。

第二,扩招对高等教育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硬件上看,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缓慢、教学设施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超常规模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宿舍、实验室、师资和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的生均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很重要,但是,从软件上看,如教学方法,学习风气,教学环境和教学的科学管理则更为重要。为确保整体教学质量不断上升,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端正学习风气,净化教学环境等会比仅仅增加硬件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解决高校教师短缺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设置的增加,高等学校师资短缺的情况会逐渐加剧,高等教育中的人才争夺战会越来越激烈,这种现象对中西部和边远省市的高等学校会更为严峻。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人才投入,或采取一些适当的倾斜政策,稳定那里的教师队伍,使那里的高等教育进入良性循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虽然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的硕士和博士生数量不断增加,但相对于本专科生规模的扩大来讲,其培养能力还非常落后,从高等学校对科研和教学人员的需求来讲也显得非常不足。

标签:;  ;  ;  ;  

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