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_农民论文

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_农民论文

农户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相互关系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通过对“七五”期间农户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相互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户收入结构,进而加速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户收入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 变动 调整

关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陷于停滞状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思路,国内巳有大量文献作了探讨。无论是从时间序列分析还是从空间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在影响农户收入的各种因素中,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首要因素。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1]。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解决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仅靠调整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控制人口增长等政策其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非仅仅表现在收入总量增长上,更主要的是反映在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之上。从理论上来说,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收入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农户收入的二重性,收入结构的变动又将直接影响着农户的消费与积累结构,进而又影响到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1 农户收入结构变动的特点与程度

改革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的高速成长,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农户收入总量增长中,由于产业结构与经营制度的变化,农户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扩大,农户来自集体的收入不断减少,而农户家庭在收入分配中的意义逐步提高 据计算,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1982年跃升到69.4%,80年代中后期已达到80%以上,这标志着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来自集体及经济联合体的收入所占份额一般在10%或10%以下。这表明,农民自由择业倾向与可能性得到增强,农民家庭内部的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在农村工业化迅速推进地区,纯粹经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农户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与农业不相干至少不是农业的农户。农户家庭内部的分工也逐渐由初期的不稳定状态向专业化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1.2 导致农户收入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收入的产业间差异的扩大化 据测算,农村中每个劳动力在农业、工业、商业不同产业投入的收入比为1:5:11[2]。具体就是反映在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内部结构的变动之上。

表1给出了“七五”期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内部结构及其增减变化情况。明显看出: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整个时期内共约下降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由1985年的8.48%上升到1990年的10.44%,上升约1.96个百分点。农民从事生产业劳务及其它收入所占比例也由1985年的9.69%上升到1990年的12.72%,上升3.03个百分点。在农户家庭各项非农业经营收入中,以工业收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收入及生产性劳务收入在整个时期内上升份额较大,而建筑业、运输出收入所占比例较少,后者甚至还表现为下降。

表1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及其增减变化情况(%)

项目1985198819891990

增减百分点

85-88

88-90

85-90

家庭经营总收入 100.0

100.0

100.0

100.0 -

-

-

农业收入81.79

76.2375.2

76.8-5.560.57

-4.99

工业收入 0.671.771.76

1.76+1.1-0.01

+1.09

建筑业收入

2.292.712.73

2.34+0.42

-0.37

+0.05

运输业收入

2.622.832.82

2.59+0.21

-0.24

-0.03

商业、饮食业 2.903.853.91

3.75+0.95

-0.10

+0.85

生产性劳务收入

8.23

11.07

12.07 11.13+2.840.06

+2.09

其它收入 1.501.541.50

1.59+0.044 +0.05

+0.09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年)

1.3 在整个“七五”期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的变动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我们将整个时期划分为1985-1988年与1988-1990年两个阶段。则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各项目在第一阶段变动幅度较大,除农业收入下降5.56个百分点之外,其余各非农业收入均表现为明显增加,而在第二阶段,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变化幅度均较小。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内部结构的多种变化特征正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反映。

1.4 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 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最后我们进一步测定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的变动程度,即所谓结构变动率。

表2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化率(1985-1990)

项目1985-1988 1988-19901985-1990

农业收入 0.93

1.00 0.94

工业收入 2.64

0.99 2.62

建筑业收入1.18

0.86 1.02

运输业收入1.08

0.92 0.98

生产性劳务收入1.34

1.00 1.29

商业、饮食性、服务性收入 1.33

0.97 1.35

其它收入 1.04

1.05 1.09

结构变动率(%)65.02

6.5 63.73

表2得出了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率的测定结果。它实际上是对表1有关结构变动情况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可以看出,整个时期内,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率达63.73%,其中工业收入结构变动系数为2.62,居各项目之首,说明工业收入变动是整个家庭经营收入结构的主要原因。其次则为生产性劳务与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结构变动较大。分阶段来看,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率在前后两个阶段有着明显差异,第一阶段为65.02%,而第二阶段仅为6.5%。可见,整个“七五”期间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前一阶段,即1985-1988年之间。在第二阶段,收入结构变动程度微弱,一方面是在这几年农民增产不增收状况在收入结构上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1989年之后国家采取治理整顿措施,乡镇企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部分农民又重新回到种植业,使得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非农业的比例的增加受到限制,甚至下降。

2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关系

首先我们来考察“七五”期间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表3列示了我国农村业结构在“七五”期间的变动趋势。从产值结构来看,农业份额继续下降,由1985年的57.09%下降到1990年的46.10%,同时,农村工业份额迅速增加,由1985年的27.60%上升到1990年的40.43%。在“七五”期间内(1987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第一次重大的转变,即农业份额首次降到50%以下,非农产业份额上升到50%以上。从就业结构来看,农业的就业份额由1985年的81.08%下降到1990年的79.35%,同时非农产业部门的就业份额相应增加。但比较之下,就业份额的变动幅度比同期产值份额变动幅度要小得多。即农村产值结构的变动要快于就业结构的变动。这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特点[3]。

从结构变动率来看(见表4),在两个不同阶段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率均不相同,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均以第一阶段较大,且接近于整个时期的平均变动率。而第二阶段则较小。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率予以对比,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就业结构变动率比产值结构变动率略高一些,而第二阶段则是以产值结构变动率更高一些。但从总体上来说,表4所测定的产业结构变动率与表3所反映的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表3 1985-1990年农村产业结构份额变化情况

部门

产值结构份额①(%) 就业结构份额②(%)

1985 1988199019851988 1990

农业 57.09

46.79

46.10

81.8878.51

79.35

农村工业 27.60

38.14

40.437.39 8.527.68

农村建筑业 8.457.145.893.04 3.803.62

农村运输业 3.003.473.491.11 1.511.51

农村商饮业 4.254.464.091.25 1.641.65

注:①以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00;②以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100,除上述五部门外,还包括其它部门,其它部门就业份额约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

表4 1985-1990年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

部门 产值结构份额①(%) 就业结构份额②(%)

Ⅰ Ⅱ Ⅲ Ⅰ

农业 0.82

0.980.080.96 1.010.97

农村工业 1.38

1.061.461.15 0.901.04

农村建筑业

0.88

0.820.731.25 0.951.19

农村运输业

1.16

1.001.161.36 1.001.36

农村商饮业

1.15

0.920.961.31 1.006

1.32

结构变动率(%)

20.94

9.2526.525.0 5.0

23.26

注:表中Ⅰ表示1985-1988年;Ⅱ表示1988-1990年;Ⅲ表示1985-1990年。

我们根据表2、表4的结果,对“七五”期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率,进行测定,见表5。

从1985-1990年来看,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与同期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相关程度并不高,收入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动的相关率为55.26%,而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率仅为30.57%,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或者说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并没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的影响。这种结构变动之间的偏离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某种程度的失衡状况。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和一程度的失衡是这段时期农村增产不增收状况的结构性原因。

表5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相关率

部门收入结构与产值结构相关率收入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率

Ⅰ ⅡⅢ

Ⅱ Ⅲ

农业1.131.02 1.175 0.97 0.99 0.97

农村工业1.910.93 1.79 2.29 1.10 2.52

农村建筑业 1.341.05 1.39 0.94 0.90 0.86

农村运输业 0.930.92 0.84 0.79 0.92 0.72

农村商饮业 1.271.09 1.41 1.01 0.96 1.02

结构变动相 54.493.3 55.2641.4792.50 30.57

关率(%)

注:为了便于进行相关分析,这里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中略去生产性劳务收入与其它收入两项;Ⅰ、Ⅱ、Ⅲ的含义见表4。

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率比较表明,收入结构变动更主要地表现为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系,而与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分配变化相关程度较弱。实际上,在农村工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农户收入状况出现了只与产业相关的特征,只要改变进入产业,即使在人力资本投入减少或变化不大,名义素质下降情况下,便可使农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状况发生变化,亦即区域与产业成为决定农户收入高低与结构状况的重要因素。

从表5分析阶段的结构变动相关率来看,“七五”期间前后两个阶段上,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阶段,农户收入结构与产值结构变动的相关率为54.4%,非常接近全时期的相关率,说明收入结构变动与产值结构变动之间的失衡状况主要体现在“七五”第一阶段;农户收入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率为41.47%,比整个时期的相关率高出约10个百分点,说明收入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整个时期高一些。因此,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七五”前一阶段上。在后一阶段,农户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关率分别达到93.3%与92.50%,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即收入结构与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动状况基本一致,但这种协调性实际上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治理整顿的影响,导致乡镇企业数量与就业人员连续两个绝对减少,非农产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户收入增大与收入结构变动趋于停滞状态,从而造成一种在低增长率与较低变动率基础上的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相关性。

总之,“七五”以来农户收入的徘徊波动,从其原因上来看,主要在于农业与非农产业双重因素。1985年以后农业生产连续4年徘徊。1989年以后农业生产形势好转,而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由于治理整顿的影响而减缓,同时农村经济生产费用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等。从表现形式上,既有总量增长的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从总量增长来看,据周应华[4]对1986-1991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与乡镇企业总产值的相关分析可知,农业总产值增大1%,只能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2362%;乡镇企业总产值每增长1%,只能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2591%。农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农村经济增长。从结构变动上,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可知,农户收入结构变动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离状况,即当农村产值结构平均每变动1%,只能引起农户收入结构变动0.5526%,而当农村就业结构平均每变动1%,只能引起农户收入结构变动0.3057%,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均未能有效地推动农户收入的增长,这是“七五”期间农户收入徘徊波动的根本性动因。

3 提高农户收入的若干思考

90年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稳定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出路在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

3.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使农业向集约经营方向发展 “七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新的突破,主要农产品产量徘徊,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人均耕地逐年下降,是导致农户收入徘徊波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农林牧副渔生产。因此,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①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又要保持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协调发展。②要坚持科技兴农的方针,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进而增加农户的收入。

3.2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结构效益 种植业除了生产粮食外,应当逐步发展饲料作物与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的生产,从当前的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过渡到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尽量增加饲料作物,进而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促使农、林、牧、副、渔发生结构性转变,提高农业经济结构效益。

3.3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影响较大,而第二、三产业所受影响较小。农业中大量过剩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农村第二、三产业,这不仅使农民来自第二、三产业收入增加,而且会使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因农业规模经营而有所提高,所以这是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3.4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增收渠道 ①要大力加强种苗生产和采购,多方购买和培育种禽、种苗,推广优良品种。②调整结构,提高速生家禽、水产品养殖比重。③对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在技术上加强指导,资金上大力支持,着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多种经营项目。④城市大单位与农村对口共同开发农副产品基地,既丰富了城市“菜篮子”,又提高农民收入。

3.5 进一步调整政策、理顺关系,促使乡镇企业顺利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发展非农产业与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长期贫困落后面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①要对城乡工业发展空间与生产领域进行合理分工,避免争资源和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②对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应适当加快发展速度;支持东部地区加快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

3.6 构造新的产业模式,改善农户投资环境,提高农户投入产出效益 近年来,由于种植业与其他产业比较利益日益悬殊,农户生产投资效益逐年下降。这是影响农户生产投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效地改善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户投资效益,通过保障农户经济收入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才能保证有更多的农产品产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标签:;  ;  ;  ;  ;  ;  ;  ;  

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