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视角下乡村文化重构研究论文

文化变迁视角下乡村文化重构研究论文

文化变迁视角下乡村文化重构研究

李 健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03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变迁,这些变迁使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进一步加大,乡村社会陷入了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后,政府、学界、社会资本和基层民众等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立场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解读,乡村也由此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重构问题,通过重建乡村文化生态,以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 文化变迁;乡村文化;文化重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它凝聚、整合、规范和同化着社会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乡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场域中形成,是乡村居民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凝练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具有其他社会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是乡村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 乡村文化变迁的历史沿革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1]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以农业促发展的。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心的农村社会文化圈逐渐形成。这种生活圈主要由人们常说的“熟人”构成,他们以血缘和地缘关系来维持和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在这种关系的维持下,农村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村庄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普遍认同和集体行动的基本单位。每家每户的人都成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他们通过儒家的伦理纲常、族规家规、乡规民约和村民舆论来管理日常事务,维持乡村正常运转。此外,在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乡村也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形态,诸如民间社火、腰鼓秧歌、二人转、社戏等一批反映农民日常文化生活的娱乐活动。“这些乡村文化活动,对乡村社会的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整个乡村社会起着塑造人格和实现社会化、规范和行为整合以及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作用”。[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对整个社会进行严格控制和高度化管理。这种强制力的整合和管理方式,打破了传统社会以往的平静状态。通过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使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并将这种新的价值观通过政治教育、文化宣传等形式广泛传播到农村地区,让新的价值观成为农民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并形成他们的广泛认同。由此,乡村基层文化部门就成了上层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教化的重要组织。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村社会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军事化、行政化、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在全国各地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带有浓重政治色彩和强制性的社会化管理方式,使农民的文化需求完全被忽视。

问题1:在△ABC≌△DEF中,AB=DE,BC=EF,AC=DF,∠A=∠D,∠B=∠E,∠C=∠F,则△ABC和△DEF全等吗?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离开守护几十年的土地,前往城市打拼谋生,他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观。经历了城市生活之后,在城市打拼的农村人,将城市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回农村,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种移动互联网设备进入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因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节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同时也逐渐变得空虚化。以前农村地区由乡民们自导自演的民俗活动,因参与主体的逐渐减少而呈现出衰弱甚至消失的状态。文化娱乐活动的减少和文化娱乐方式的消失,使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丧失,原来维系农民生产生活和情感寄托的村庄,随着农村社会主体的缺失而成为一种外化于农民的社会存在。

二 新时期乡村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由此,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管理的重视。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会计管理实现资金管理精细化,并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求,以此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进而确保企业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前提下实现长久发展。

(一)社会结构变革促使乡村文化认同感丧失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内容。”[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美丽乡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把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到一起显得十分必要。当前,要夯实乡村文化基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十八大以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4]要求的内容进行规划实施,建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地区已建成的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断裂使乡村文化被冷落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农村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文化成为一种固化模式,所有人被纳入到这一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体系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基层农村逐渐形成了稳固的社会形态。正是这些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城市居民也经常用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词语来形容农村,农村也就成为了拥有文化糟粕的地方。此外,近年来由于受到城市消费文化、物质文化的刺激,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其追随者,农村社会和乡村文化也开始被更多人误解,乡村文化的多样性、活力和独特魅力也因此被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在农村这片贫瘠的土壤里很难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误解严重割裂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关系,也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这种误解诱导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用抵制的眼光看待城市文化,他们会误以为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就是用城市改造农村,用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如果新农村建设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那么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可言?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部动力不足

对于大宝而言,其在消费者心目中低价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并不容易。而其推出的新产品能否从品质上征服消费者,也是大宝能否成功高端化的关键之一。就目前而言,大宝“小红帽精华”在天猫旗舰店的销量尚属可以,可见不少消费者对大宝品牌的感情还在,愿意去尝试它推出的新产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中,内部动力严重不足是制约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导致乡村文化精英流失,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上学,只剩下一些老人,他们很难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二是价值观念断裂。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动,使乡村空壳化现象突出,城市对资源的大量汲取,以及城乡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对称性,使乡村文化的弱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样一来,无人传承的乡村文化自然衰落了。三是农村资源短缺。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制度,使农村社会内部的积累不足,无法促进其快速、高效发展。此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农村社会自身发展的缺陷使农村难以吸引到投资,城市优越的条件和基础设施也很难使城乡实现平起平坐,农村自然被处于从属地位。除此,即使城市的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投向农村,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城乡观念也很难使城乡文化在短期内实现融合和调适,并将其转化为内部动力。

三 新时期乡村文化重构的实践探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重构乡村文化生态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在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我国传统社会的乡村文化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革和多元文化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农村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使传统乡村社会形成与维持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逐渐瓦解,存在了几千年的农村文明开始断裂,传统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这些变化不断改变着农村的社会面貌,同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当下的乡村文化陷入了困境。

(一)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文化建设基础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助推器,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大量城乡人口流动和市场经济在农村地区深入发展,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他们不再依赖于土地获得经济收入,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逐渐变得多元化。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的转变,使得他们对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社会的陌生感和疏远感加剧,在传统社会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变化。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瓦解了传统社会的联结方式,也促使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被个人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价值理念所取代。对金钱、利益和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农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中脱离出来,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维系村民关系的村庄逐渐瓦解,传统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互帮互助、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等良好品德也被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理性所取代,农民之间的人情味变淡了,随之曾经凝结在一起的人心也开始散了。

(二)创新农村文化内容,促进农村社会转型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多样的文化,多样的文化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帜,它的变迁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传承的过程。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内容创新,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实现传承和发展。要创新农村文化内容和促进农村社会转型,就是要通过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使乡村文化实现转型和再生。此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要从日常文化生活中得到启发,丰富和创新乡村文化内涵。“只有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自觉追求、积极参与和自主的行动,农村文化建设才有持久力和活力,才能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标。”[5]总而言之,推进农村文化创新,既要发挥现代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又要保存农村社会中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品质和魅力,让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转变和创新,重新焕发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农村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

(三)用文化自觉唤醒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结晶,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农民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农民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让他们熟悉并了解自身所持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树立自觉意识。要重构乡村文化认同感,需做好以下方面:一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乡村社会农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在对传统乡村文化再认同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对其进行批判继承,把握传统乡村文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从而在乡村文化重构中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二是树立责任意识,勇担乡村文化建设大任。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要积极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人人参与其中,乡村文化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成为可能。

四 结语

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急剧变迁,拉大了城乡发展的距离,使乡村文化在适应现代化发展中不断衰落甚至消失。这一系列突出问题需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内容、唤醒农民文化自觉等方式重建乡村文化生态,让乡村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面貌,让乡村的社会主体真正“归心乡村、融入乡村”,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国内先进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对青岛的启示…………………………………………………邱立新,周家萌(2,18)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陆相欣.农村社会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3]胡税根,宋先龙.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1).

[4]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1-14)[2018-03-22].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5]林岩,徐艳玲.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究[J].学术论坛,2015 (5):137-141.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On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nge

LI Jia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ural residents have changed their modern lifestyles,values, modes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al habits. This series of changes has caused the dist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continue to widen, causing rural communities to fall into the predicame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Party Congress,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side" was proposed, and the countrysid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at many scholars have followed and discussed.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nge,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side" at an early date.

Key words: Cultural changes; Rural cultur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19)01-0049-03

DOI: 10.13963/j.cnki.hhuxb.2019.01.012

收稿日期: 2018-04-13

作者简介: 李健(1991-),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乡村文化和文化管理。

[责任编辑 贺良林]

标签:;  ;  ;  ;  

文化变迁视角下乡村文化重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