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_吴延滨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_吴延滨

南京市浦口区浦厂医院 210031

摘要:目的:探究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例)和非手术组(6例),对其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4例(5足)Ⅰ型和Ⅱ型骨折优良率均为100%,总体治疗优良率为80.0%(4/5);非手术组6例(7足)Ⅰ型优良率为100.0%,Ⅱ型优良率为75.0%,总体治疗优良率为71.4%(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跟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状况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骨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剧烈疼痛、肿胀及淤斑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成年人,通常为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存在根骨负重疼痛、后遗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类骨折的治疗开始趋向于手术方式,但是受手术技巧、固定方式及术后处理等影响,也会出现复位不良等情况,这在临床上存在很多争议[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16月~2015年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例(12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4例(5足),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为18~50岁,平均年龄为(28.4±6.2)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3例,挤压1例;骨折分型:Ⅰ型舌形骨折1足,Ⅱ型压缩骨折3足,Ⅲ型粉碎性骨折1足;非手术组6例(7足),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为19~49岁,平均年龄为(28.5±6.4)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5例,挤压1例;骨折分型:Ⅰ型舌形骨折2足,Ⅱ型压缩骨折4足,Ⅲ型粉碎性骨折1足。两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程度)对照较为均衡(P>0.05),具有可比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1.2.1手术组

4例患者均采用外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材料均为AO跟骨钢板,具体操作为:患者取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麻醉后在跟骨外侧行“L”形切口,长度为5cm左右,在沿跟腱走行约2cm,直至外踝尖下方,弧形延伸至跖骨基底,完全暴露腓骨肌腱及腓肠神经,在骨折整复过程中注意对神经肌腱的保护;根据骨折情况和Gissane角改变情况,先恢复跟骨长度、宽度、Gissane角等外形,通过手法挤压和穿针牵引予以临时固定,再根据骨折嵌插和翻转情况,复位塌陷关节面,给予螺钉或植骨填空支持;选取合适的钢板,将其前垂直臂固定在跟骨前部,上斜臂对应跟骨丘部,中直部对应舌形骨块,后垂直臂对应结节部,螺钉固定,活动距下关节牢固度和活动度均得到保证后,冲洗床创面,逐层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术后细致处理切口,给予常规抗生素,6周后行功能锻炼[2]。

1.2.2非手术组

6例患者中,采用手法整复后石膏外固定2例,其余4例均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方法,具体操作为:局部麻醉后,于跟跟骨结节两侧打入2枚克氏针,透视下撬拨,挤压跟骨两侧,确定复位后,打入钢针,石膏外固定,时间为5周左右,6周后拔针,行功能锻炼[3]。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法,参照Bohler、Gissane角恢复情况,对治疗后跟骨疼痛及功能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收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行 、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定期行X线片检查,以每足为基数,Bohler及Gissane角恢复为复位依据,手术组4例(5足)未见内固定失败病例,其中Ⅰ型和Ⅱ型骨折优良率均为100%,Ⅲ型1足跟垫处略感疼痛,但不影响功能,评定为可,总体治疗优良率为80.0%(4/5);非手术组6例(7足),Bohler及Gissane角恢复正常3足,与原影响无改变者4足,其中Ⅰ型优良率为100.0%,Ⅱ型优良率为75.0%,1足出现跟部增宽、距下关节炎,Ⅲ型1足关节僵硬,出现跟骨骨刺而影响行走,评定为差,总体治疗优良率为71.4%(5/7)。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跟骨骨折有其自身的损伤机制,这也是选择治疗方式的基础,正常状态下,跟骨处在自然外翻位,距骨前外侧横跨在Gissane角上,轴向负荷所致骨折会产生两种较为明显的外侧方移位骨折线,以往多采用单纯休养、手法整复、石膏及骨牵引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因未能解剖整复及维持复位,在恢复过程中跟足生物力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出现胫距关节碰撞综合征,采用手术治疗可解决上述问题,尤其对于骨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获得了临床的广泛认可,只是目前在手术入路、复位方法等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4]。本组研究中,手术组4例(5足)均采用外侧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显示,Ⅰ型和Ⅱ型骨折优良率均为100%,总体治疗优良率为80.0%(4/5),而非手术组6例(7足)总体治疗优良率仅为71.4%(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在手术治疗Ⅱ、Ⅲ型骨折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跟骨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状况和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可恢复跟骨正常解剖形态,对于骨折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为显著,建议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何久盛.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中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10(2):152-156.

[2]张青山,张蜀华.两种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4,12(6):517-519.

[3]葛晨,徐向阳,王亚梓,等.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13(4):282-284.

[4]徐海栋,赵建宁,陈勇.跟骨骨折两种内固定手术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10(2):128-130.

论文作者:吴延滨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9

标签:;  ;  ;  ;  ;  ;  ;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_吴延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