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优质枸杞形成的环境条件研究

宁夏优质枸杞形成的环境条件研究

李伟[1]2015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枸杞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市场对养生保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枸杞作为我国名贵的药食兼用经济植物,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得到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而宁夏枸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宁夏枸杞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生产成本高、初级加工粗糙、品牌繁杂、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把这个传统的优势行业做大做强,如何把这个产业发展成为生态产业,如何更好的提升宁夏枸杞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宁夏枸杞产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立足产业链视角,在系统梳理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夏枸杞产业种植环节、加工环节、营销环节、社会化服务环节等产业环节的现状,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宁夏枸杞产业面临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辅助性行业以及产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的现状,总结得出只有发展生态化的优质枸杞产业才是宁夏枸杞的长存之道。其次,从枸杞消费者视角出发,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样本消费者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多元Logistic模型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消费者关于宁夏枸杞和优质枸杞的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从市场需求方面论证了优质枸杞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第叁,从枸杞种植农户的视角出发,对样本农户的枸杞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描述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运用因子分析法、二元Logistic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对样本农户的优质枸杞生产行为、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市场供给方面论证了发展优质枸杞产业的可行性。第四,提出了宁夏优质枸杞生态化的设计方案,包括枸杞生产准备环节的改善、园址选择、品种选择、土壤检测改良等,枸杞生产经营环节的构成、设计要求、产品理念定位等,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叁方面展开评价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还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宁夏发展优质枸杞产业的配套措施及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分析显示,消费者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规模,月均消费水平及品牌转移成本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宁夏枸杞和优质枸杞的意愿,通过提高优质枸杞产品的质量、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等可促进优质枸杞市场的发展。第二,基于生产者视角的分析显示,专业组织、内在收益以及政府规划会对枸杞种植农户生产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经营规模、教育程度以及生产效益对农户的优质枸杞生产技术的选择意愿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第叁,对宁夏枸杞产品生态化的评价可知,枸杞产业在经过生态化设计后,将带来丰富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叁大效益同时产生,有机结合,利于宁夏优质枸杞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四,本文提出的枸杞产业的发展对策,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在政府层面: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规范配套政策体系建设;二是加大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创新枸杞产业发展模式;叁是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建立规范的产品标准体系;四是鼓励高新技术人才培养,重视生态产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层面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强枸杞产品质量管理,优化枸杞加工产业链条;二是提高优质枸杞宣传力度,加大企业品牌建设力度;叁是强化枸杞产品营销策略,拓展枸杞的国内外市场;四是建设枸杞产业物流渠道,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五是强化枸杞企业社会责任,维护生态环境效益。

张晓煜[2]2003年在《宁夏优质枸杞形成的环境条件研究》文中提出枸杞为宁夏“五宝”之首”,具有滋肝、补肾、明目和壮阳作用。近代研究表明,枸杞具有抗癌和减缓人体衰老等作用。宁夏枸杞子以品质优异享誉国内外,但大多数人只知宁夏枸杞好,不知其为什么好?是什么环境因子促成了宁夏枸杞优良的品质,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本项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根据2000~2001年设在银川芦花台园艺场的枸杞田间试验和我国北方6省区枸杞多点取样和化验资料,结合取样点气象资料,运用曲线回归、逐步回归、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枸杞多糖、蛋白质、总糖、灰分和商品品质与土壤养分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年际间枸杞的各品质因子的变异系数在7%~167%之间,枸杞品质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土壤养分条件和气象条件对枸杞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讲,环境条件中,土壤养分和气象条件共同影响枸杞品质。 2、枸杞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叶温低于27.3℃时,净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叶温超过27.3℃时,枸杞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减小。说明27.3℃为枸杞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在水汽压<16hpa时,净光合速率随水汽压的增大而增大。 3、枸杞商品品质中坏果率极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百粒重受气象条件影响也较大,而百粒长、百粒直径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小。影响枸杞商品品质的主要因子是枸杞果实形成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和累计降水量。气温18℃为形成大粒枸杞的适宜温度,大的降水量、高的空气湿度易造成枸杞坏果率增加。 4、枸杞多糖含量受枸杞果实成熟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枸杞全生育期积温和枸杞开花到果实成熟期的平均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中相对湿度与枸杞多糖成指数关系。 5、气象因子中果实形成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全生育期积温均与枸杞总糖关系密切。相对而言,气象因子较土壤养分对总糖影响显着。 6、除品种因子的决定作用以外,环境条件对枸杞蛋白质含量有一定作用,其中土壤水解氮含量对蛋白质和氨基酸合成有一定作用,二者呈对数关系。 7、枸杞灰分与枸杞开花到成熟期的平均相对湿度成明显的指数关系,枸杞灰分与果实形成期的降水日数呈明显的对数关系;枸杞灰分与果实形成期的日较差和土壤全钾呈负指数关系。 8、枸杞品质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夏果品质好于秋果,不同地区枸杞品质差异较大,银川及以北地区、内蒙古临河市枸杞品质优良,新疆次之,河北的较差。枸杞品质受自然条件和田间管理水平等的影响,传统的枸杞品质优等区已发生位移。 9、优良宁夏枸杞品质形成的首要影响因子是品种因子,其次是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开花到果实成熟期的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和平均日较差是影响枸杞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土壤速效磷和水解氮含量是影响枸杞品质的主要土壤影响因子。

毛宇飞, 李伟[3]2015年在《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宁夏优质枸杞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枸杞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通过对消费者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消费者个人特征、家庭情况、品牌忠诚以及价格变动对购买宁夏优质枸杞意愿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开拓宁夏优质枸杞的消费市场、提升优质枸杞的品牌知名度、促进优质枸杞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汪燕平[4]2017年在《清以来宁夏枸杞作为地道药材的形成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后期,宁夏枸杞取代甘州枸杞,成为新的地道药材。横向来看,在记录这一变化时,当时的地方性知识和贸易资料要比主流本草叙事敏感。此外,清以来甘宁两地水环境和种植方式的变更亦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但无论变迁与否,宁夏枸杞所承继的枸杞之于医学及日常生活的意义,仍旧是与同时期诸多非地道枸杞一道构建的。药效的高下只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时的环境变迁、贸易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均属其中之义。

汪燕平[5]2014年在《从草木到药材》文中研究说明清代甘肃盛产多种道地药材,当归、枸杞、肉苁蓉、锁阳即属其列。四种药材生长在甘肃的不同地域,具有各自特殊的环境需求。当归生长于寒凉冷湿的山区,枸杞因种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境需要,肉苁蓉和锁阳大体都是荒漠地区的植物。而在清人关于药材的多元认识中,具备特殊生境的甘肃并未一直据有四种药材关于道地药材的独尊地位,更有带着当时历史印记的丰富面向。清代甘肃的当归,冷湿生境之外,山区民众自成一体的生产、加工方式亦是延续道地传统的重要因素。当归虽是一味廉价的药材,但于不宜谷物生长的寒凉山区来说,亦是资利民生的重要来源。清代甘肃的枸杞,至晚在清末时,就已为宁夏枸杞在名、实两个方面取代了道地产区的地位,生产方式的变革、生长环境的改变均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清代甘肃、宁夏两地的方志中已较为清晰地展现了道地产区变更的事实,而同时期的本草论着,对这一变化几乎无动于衷,医界认识的因袭与迟滞也于此显现。而呈现两种药材基本面貌的两种主要载体——方志及方志以外的记录,在两种药材的地方“实际”与他者的产地“想象”上颇有不同,相互影响的同时,进一步证明了当时本草记载的因袭与迟滞,还体现了古典医学时代的浓厚方土观念。四种药材由原野草木,到资利民生的商品,最终成为治疗疾病的良药,药材自身在经历这一系列变化的同时,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对于四种药材的本草学及相关的认识,益于清代本草学地方发展脉络的厘清。医家一类群体的认识并不是药材历史形象的全部表达,医家以外的群体的认知也是当时药材形象的有益组成,多元认识并存才是当时药材形象的贴切陈述。

徐峰[6]2017年在《宁夏枸杞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最新农业政策性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发展农业、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过程中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这为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也为研究宁夏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宁夏枸杞产业作为宁夏5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其发展也将实现新的突破。目前对枸杞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现状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利用统计数据分析评价竞争力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为研究枸杞竞争力的学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从枸杞的产业发展态势出发,首先研究目前全国及宁夏的枸杞产业的发展态势,认清枸杞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显示性指标、分析性指标以及比较优势指数叁大项指标对于宁夏枸杞产业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宁夏枸杞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再次本文结合钻石模型从政府、相关辅助产业以及国内需求和生产经营主体4个方面分析了宁夏枸杞产业的优劣势;最后从政府、行业、生产种植组织3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宁夏枸杞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李重[7]2016年在《土壤和采收季节对叁个产地宁夏枸杞活性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受植物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调控。本研究选定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叁个栽培品种‘宁杞4号’、‘宁杞7号’、‘中科绿川1号’为研究对象,以枸杞干果总黄酮、总类胡萝卜素、总多糖含量作为枸杞活性成分的评价指标,在宁夏中宁、内蒙沙海、青海都兰叁地种植,并在宁夏中宁设计四种不同土壤处理(中宁土、沙海土、都兰土、人工土)的同园栽培实验,研究土壤因素对宁夏枸杞活性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是:(1)宁夏中宁与内蒙沙海两地的叁个枸杞栽培品种均表现出夏果品质优于秋果。(2)宁夏中宁、内蒙沙海、青海都兰叁个枸杞产区的枸杞总多糖含量表现为宁夏中宁>内蒙沙海>青海都兰,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宁夏中宁产区含量最高,总黄酮的含量不同品种表现不一。(3)‘宁杞4号’在青海都兰地区果实总黄酮含量显着降低;‘中科绿川1号’在内蒙沙海地区果实总黄酮含量显着降低,但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宁杞7号’在内蒙沙海总黄酮含量显着升高;说明不同枸杞品种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未来枸杞品种开发应更加多元化。(4)四种不同土壤处理的同园栽培实验显示,人工土处理的枸杞总多糖与总黄酮含量与中宁土差异不显着,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降低,这提示了人工土可能缺乏枸杞果实总类胡萝卜成分积累的某种因素。都兰土处理表现出对‘宁杞4号’总黄酮含量的抑制、沙海土处理表现出对‘中科绿川1号’总黄酮含量的抑制,这一结果与在青海与内蒙当地种植的情况一致,这提示了不同品种对不同土壤的适应性不一致。在沙海土与都兰土处理下的‘宁杞4号’总多糖含量显着降低,这提示‘宁杞4号’抗盐碱能力较低,总多糖含量的积累受盐碱胁迫的影响较高。(5)比较中宁地区沙海土与都兰土种植的枸杞与内蒙沙海和青海都兰当地种植的枸杞活性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枸杞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枸杞果实总黄酮含量主要由土壤因素调控,与不同的地域气候相关性不大。中宁地区栽培的枸杞总类胡萝卜素与总多糖含量显着高于内蒙沙海与青海都兰,这提示了宁夏中宁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可能比内蒙沙海与青海都兰两地更适宜枸杞果实总多糖与总类胡萝卜素的积累。

牛艳[8]2005年在《宁夏枸杞有效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宁杞1号”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HPLC)对在宁夏不同枸杞产区(中宁、银川、同心、惠农)的宁夏枸杞中重要有效成分(β-胡萝卜素、甜菜碱、牛磺酸等)进行了测定比较。同时,对其土壤因子、气象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最后研究了生态因子对枸杞果实中的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1.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宁夏不同地区的宁夏枸杞中主要成分(β-胡萝卜素、甜菜碱、牛磺酸等)含量,方法简单,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信息量较大,对有标准品的中药及制剂的质量提供较全面、可靠的科学评价,达到中药识别和半定量,定量及各成分相对比较定量,对中药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十分有效。 2.宁夏枸杞中各个有效成分的含量在各地区分别有所不同:表现为惠农枸杞中多糖含量最高达到了7.07%,中宁枸杞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为最高,达到了127.12μg,中宁枸杞中甜菜碱含量为最高,达到了2.298mg,园林场宁夏枸杞中牛磺酸含量最高达到了4.069mg,不同地域宁夏枸杞中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表现为宁夏枸杞栽种老产区中宁的枸杞中黄酮含量为最高,达到了5.575mg,相反,惠农的枸杞中黄酮含量最低,只有1.316mg,占中宁枸杞的23.61%。从总体水平上分析看,宁夏中宁县和惠农县产的枸杞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都较高,均达到了优质枸杞的水平。 3.宁夏四个主要产区土壤和枸杞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从微量元素的协同效应来看,中宁枸杞较高的Fe/Mn值,使的其质量优手其他叁区。虽然四个产区土壤Fe元素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从四区土壤PH看,中宁土壤PH为7.4,而其它叁区土壤PH在8.5以上,土壤偏碱性,使Fe元素活性钝化,降低植物对其有效吸收,因而使惠农、同心、园林场叁产区的枸杞Fe/Mn值低于中宁的。 4.分别对宁夏四区枸杞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分析发现,惠农、同心两地土壤盐分较高,其果实内的多糖含量也较高,说明一定浓度的NaCl对多糖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全盐含量是影响枸杞多糖含量的第一因子。土壤全盐与枸杞甜菜碱含量有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一定浓度的盐分对甜菜碱的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宁夏枸杞牛磺酸含量与盐分没有关系,与主要盐分组成离子也没有相关性,盐分对牛磺酸的合成积累没有影响。一定浓度的CaSO_4和CaCl_2对黄酮含量的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认为盐分制约黄酮含量的

温淑萍, 王琛, 张治华[9]2018年在《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及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在深入企业调研、市场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从规模、产量、价格和市场等方面,概述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市场和生产中大量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剖析宁夏枸杞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出了未来创新的主攻方向;从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及其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宁夏枸杞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支撑、经营管理和服务保障创新等对策。

李新虎[10]2007年在《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宁夏枸杞品质的制约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枸杞可食用,亦可药用。其经济价值和药理作用都较高,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经济作物。宁夏由于其枸杞种植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2000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的唯一特产地,其生产的枸杞子具有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使之成为全国首推的药用枸杞。本文从枸杞子的内在品质(营养成分)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利用其内部所含有益元素的丰度、吸收性及所含元素与营养成份的相关性分析,推导出影响枸杞了内在品质的几种特征元素,进而从分析其区域种植区内土壤中的各元素含量,初步确定出其主要的优质产地(特色产地)。在进行小区试验的基础上,证实了这一初步分析,并对种植区进行规划。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枸杞子在药用和食用口味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其中的多糖和甜菜碱含量,其之间关系为负相关。当枸杞中糖碱两种营养成分含量不协调时,其品质就会降低。糖类高于含量标准时,提高碱类含量有助于提高作物品质;反之当作物含碱量高于标准时,就要适当提高糖含量,以达到二者在作物体内的酸碱平衡。所以,重要的问题是找到一种能有效调节特色作物中的甜菜碱(包括所有含N化合物)和糖类(包括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方法,使之达到酸—碱平衡,保证特色作物的品质,也就保证了规划利用的目的。影响这些营养成分合成的主要特征元素为K、S、Na、Mo、Ca、Mg、Li和B,这些特征元素在作物体中也分为正负相关的两类元素。其中K对合成糖有利而其他元素对合成碱有利。在种植区土壤中K高时,其他元素含量也应相应地较高;K低时其他元素也相应地较低即可基本保证其酸碱平衡这一目的,也即可保证品质。通过分析得知,宁夏中宁地区、银川平原潮土区(芦花台)等为两高区,目前为国务院命名的特色主产区(中宁)和自治区主要规划种植区(芦花台);其他大面积种植的灰钙土区(贺兰山前)为两低区,为目前主要的规划种植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证实,增施K对作物产量影响较明显,盐分对多糖的影响为负相关,而对粗蛋白的影响为正相关,基本符合上面的推论。

参考文献:

[1].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枸杞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李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 宁夏优质枸杞形成的环境条件研究[D]. 张晓煜.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宁夏优质枸杞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毛宇飞, 李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4]. 清以来宁夏枸杞作为地道药材的形成史[J]. 汪燕平. 史林. 2017

[5]. 从草木到药材[D]. 汪燕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6]. 宁夏枸杞产业竞争力研究[D]. 徐峰. 宁夏大学. 2017

[7]. 土壤和采收季节对叁个产地宁夏枸杞活性成分的影响[D]. 李重.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8]. 宁夏枸杞有效成分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D]. 牛艳. 宁夏大学. 2005

[9].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及全产业链技术创新趋势分析[J]. 温淑萍, 王琛, 张治华. 农业展望. 2018

[10]. 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宁夏枸杞品质的制约影响研究[D]. 李新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标签:;  ;  ;  ;  ;  ;  ;  ;  ;  

宁夏优质枸杞形成的环境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