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要素:中外比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要素:中外比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要素:中外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要素论文,中外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十二个关系的论述中,都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我国经济增长放在国际范围中比较分析,则会更好地发现问题,把握差距。本篇文章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的对比分析,较清楚地说明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广大读者对这一个问题的深刻理解。

各国经济增长方式不同,是由于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因素不同。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期,对中外经济增长基础要素加以比较和分析,使我们不但能从质量上区别其不同,而且能从数量上做出量化比较和把握差距,将对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标、转变速度、转变措施、转变重点和转变机制等方面是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本文拟从10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人均产值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如果选择全球不同收入类型20个国家的1993年人均国民产值观察,我国为490美元, 印度为300,埃及为660,印度尼西亚为740,泰国2110, 俄罗斯2340, 巴西 2930,马来西亚3140,墨西哥3610,阿根廷7220,韩国7660,澳大利亚17500,英国18060,意大利19840,新加坡19850,加拿大19990, 法国22490,德国23560,美国24740,日本31490。数据显示,我国仅高于印度,只相当于泰国的1/4,马来西亚的1/6,韩国的1/15, 加拿大的1/40,美国的1/50,日本的1/65。差距之大,悬殊之远, 说明我国走上高收入发达国家之路还相当遥远,要几代人用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增长的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

人均产值增长率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的总尺度,是生产增量或者是衰退减量的活动指标。环顾全球最近14年来,经济增长率最有生气、最快的是亚洲国家。而亚洲国家中以我国、韩国为最快、最引人瞩目。中国和韩国均为8.2,泰国6.4,新加坡6.1,印度尼西亚4.2,马来西亚3.5,日本3.4,印度3.0。至于欧、美、澳、非洲等国家, 有的是负增长,如俄罗斯-0.1;有的略有增长,如阿根廷和墨西哥0.5,巴西0.3;有的增长不过1、2、3,如加拿大1.4,法国和澳大利亚1.6,美国1.7,德国和意大利2.1,英国2.3,埃及2.8,从中可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增强信心和希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与各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大有关系。如1990年劳动生产率我国为1, 美国为36.5,日本为40.8,德国为45.9,法国为45.2,英国为31。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30—40倍。历史经验和具体国情要求我们把握好速度与健康发展的关系。因为我国每年有新增人口1500万,要消耗3 %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还要保证原有人口的生活稳步改善,也需要3 %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我们主张年均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6%的界限。 低了就要吃老本、停滞,放弃发展机遇。我国还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增强综合国力。所以,一、二十年内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6%的基础上再加上1至4个百分点,但应控制在10%以内, 一般年均加2%左右为宜。这是完全应该的和能够达到的。

能源使用量

这是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达程度的指标,而节能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之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人均能源使用量为623千克,千克能源GDP产值为0.6美元。 如与国际比较,我国能源使用量人均水平是很低的。如韩国人均1993年使用量为2863千克,相当于我国当期的4.59倍,其千克能源GDP产值为2.6美元,相当于我国的4.3倍。再看最为节能高效的日本,其千克能源GDP产值为9.3 美元,相当于我国的15.5倍。

电力是现代化能源的代表,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均电力产量(千瓦时)。1992年印度为373,我国为647 , 只相当于巴西1570的1/3左右,相当于德国6693的1/10左右,相当于美国的12900的1/20左右。

金融类指标

现代经济增长基础要素中有劳动力、资本、科技等三大方面,而资本供求和其利率的趋势不可忽视。它是表明一个国家资本利润率水平和趋势的信号。按此来看,我国储蓄年利率1993年为10.98。 贷款年利率1993年为10.98。14年来,存贷利率均上扬一倍左右。 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资本趋紧、利率抬高的趋势。但是,由债务国将要变成债权国的韩国则是另一番景象,储蓄利率从1980年的19.5降为1993年的8.6, 而贷款利率也从18.0降为8.6。欧、美、非、澳洲等国家, 储蓄利率与贷款利率普遍降低幅度更大更明显。如加拿大1980年储蓄利率为12.9,1993年为4.9;贷款利率1980年为14.3,1993年为5.9。又如日本1980年储蓄利率为5.5,1993年降为2.1;贷款利率1980年为8.4,1993年降为4.4。而德国货币坚挺,利率比较稳定,储蓄利率1980年为8.0,1993年为6.3;贷款利率1980年为12.0,1993年为12.9。可见,我国储蓄和贷款利率比其他国家略高,而且,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存贷利率都是降低趋势。这对我国大量吸引外资进行建设是一个难得的良机。

人口和劳动力水平

这个要素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人均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人口增长率从1970—1980年为1.8,1980—1993年为1.4,预计1993—2000年为0.9。劳动力增长率从1970—1980年为2.4,1980—1993年为2.0, 预计1993—2000年为1.0。这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巨大成就, 使我国在30年间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一半,从而劳动力增长率也下降了60%。大大减轻了人口和劳动力过度增长带来的消费和就业压力。同时,我国人均GNP的数量相对升高。但是,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人口增长率1970年为0.8,1993年降为0.6,预计2000年将降为0.5。劳动力增长率1970年1.3,1993年降为0.7,预计2000年将降为0.3,甚至有的国家人口、 劳动力均呈现负增长趋势。由此可见,高收入发达国家是资本资源过剩,劳动力资源缺乏。与我们发展中国家正好成反比例,因而给我国提供了在大量引进资本的同时,还可以向外进行劳务输出的机遇。

人口受教育程度

我国1980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为1%,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到1992年达到2%的水平,提高了一倍, 成绩很大。但是,与东方另一大国印度比较,我国就显得太低了。印度1980年受高等教育人口占15%,1992年则高达32%。比重增长也是一倍多。亚、非、拉美洲等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我国,如泰国1980年受高等教育人口为13%,1992年升为19%。又如韩国1980年为16%,1992年则升为42%。至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高等教育率1980 年平均为36 %,1992年平均高达51%。如加拿大1980年为42%,1992年升为99%;美国1980年为56%,1992年为76%。可见,在高等教育率方面我国差距是特别大的。而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继续和提高,又是发展高新科技的基础。如果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按照世界性经济增长普遍规律,走重视教育、振兴科技、才能振兴经济的路子。

城市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进程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我国1970年为17%,1993年为29%,人口城市化的速度逐年加快,1970—1980年增长率为3%。1980—1993年升为4.3%。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全球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平均1970年为18%,1993年为28%。年均增长率19%。数据表明,经济发展到小康水平以后,城市人口增长率会降下来,其人口和劳动力仍然向城市转移与流动,这是全球性的普遍趋势。高收入国家城市化过程业已基本完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平均1970年为74, 1993 年为78。这种现象说明城市人口需求已经饱和,城市人口增速大大减缓,农村与城市人口的比重趋于固化状态。从历史发展角度观察,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农民转化为工人,是工业化的需要,也是农民的希望,是双向需求所致。这是经济增长中不可超越的客观规律。只有按照国情妥善引导和解决,才能达到发展与稳定双受益。善于理解农民进城现象,政府应该主动引导和有序组织生产要素配置,主动调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不能简单地限制、排挤或者放任盲目流动。城乡应当携手疏导农民进城问题。

基础设施情况

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和基础因素。在这方面我国的水平明显地低于发达国家。直线电话拥有量(台/千人),1992年印度为8台,我国为10台,仅相当于巴西的1/7左右,德国的1/45左右,美国的1/57左右。公路密度(千米/百万人),1994年我国为931,印度为893,巴西为929。而法国为13008,美国为14453,相当于我国的15倍以上。

可安全饮用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91年我国为71,印度为75,巴西为96,德国为100,加拿大也为100。

人均用水量(吨),1970—1992年我国为462,其中家庭用28, 工农业用434;德国为687,其中家庭用73,工农业用614;美国为1868, 其中家庭用244,工农业用1624。

自然资源状况

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富国,从人均量上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穷国。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本身,对我们这个资源穷国有着特殊意义。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并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和有关国家主要自然资源比较是:人均耕地数(公顷),1994年全球为0.24,我国为0.08,印度0.189,巴西0.32,德国0.14,美国0.72。我国的人均耕地数只相当全球的1/3,相 当美国的1/9。可见我国人均耕地是贫乏的。如果每年人口增加1500万,而耕地面积不增加,将来势必人均耕地数还要降低。此外,单位土地经济效益(美元/亩)各国差距很大,1990年我国为1,美国为7.9,日本为115,德国为62,法国为30.9,英国为58.7。 同样面积产生的效益相差几十倍、上百倍。

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水平

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是现代化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增长点。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由科技经费支撑水平和科技人员智慧发挥程度所决定的。科研经费占GNP 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科研经费1990年为125.4亿元 人民币,占GNP的0.71%。1992年占0.7%;1994年所占比重更低,仅为0.51%。而1994年印度占0.9%,韩国占1.9%,德国占2.9%, 日本占2.9%,美国占2.9%。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均科研经费,1994年我国为1683美元,而印度、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均高于我国十几倍或几十倍。据学者计算,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约占72%,只有28%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他们的经济增长中有50—70%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也有30%以上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因素,促使经济增长质量效率的提高。

其它指标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和覆盖率(%):1992年全球人均森林面积为0.69,我国为0.11,印度为0.08,巴西为3.22,德国0.12,美国1.10。1992年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9.6,我国为13.4,印度为23,巴西为57.7,德国为29.8,美国为29.9。

人均草原面积(公顷):1992年全球为0.61,我国为0.26,印度为0.013,巴西为1.33,德国为0.64,美国为0.93。

淡水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严重。1970—1992年,淡水年均抽取量我国为460千立方米,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6.4%;印度为380千立方米,占资源总量18.2%;巴西为36.5千立方米,占资源总量0.5%; 德国为53.7千立方米,占资源总量31.4%;美国为467千立方米, 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8.8%。

标签:;  ;  ;  ;  ;  

经济增长要素:中外比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