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界论文,代表性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1.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七大以体系化的方式,创造性地对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作出新的概括,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从无到有、逐步成熟,现在确已到了对这个理论进行体系化概括总结的时候。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此时此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强调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切合实际、非常准确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是我们党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旗帜”则体现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求我们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成熟和成型,也标志着我国改革发展已从“摸石过河”的阶段,逐步过渡到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更加理性、更加自觉的阶段。

2.有的学者认为,把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始终有两大历史性追求: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也有两次极为重要的结合,分别是革命阶段的结合和建设阶段的结合。我们党在推进这两次重要结合的过程中,历经艰辛、反复探索,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第二次飞跃中,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尽管到目前为止,第二次飞跃还远未完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已有的这三大理论成果进行科学的整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三大理论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科学的、准确的,就是因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始终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一个主题,三大理论成果也都是在实践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和命名这些成果,既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生命力,又有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都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前一个问题涉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后一个问题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道路,都是涉及原则性的重大问题。

新时期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完全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定会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和形成

1.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酝酿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点题于党的十二大,初步表述于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基本成型于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党的十五大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同志。所以,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都是相同的。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在新的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不能完全用邓小平理论来涵盖了。实践要求我们对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更大力度的整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同时这也清晰地勾画了这个理论体系从酝酿到形成的轨迹。

2.有的学者分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从三大理论成果的各自地位来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这种“一脉相承”的“脉”,从理论渊源上看,就是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主题上看,就是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从理论品格上看,就是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永不停滞、永不僵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各方面创新;从理论基点上看,就是都强调推动改革、谋划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根本依据,切不可脱离实际,同时又要把握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从理论目标上看,就是都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话,就是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这种“与时俱进”的“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于探索和回答不同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概括地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围绕上述一个主题、三大问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既要看到前者对后者的指导,又要看到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3.有的学者提出,在深入学习研究十七大报告过程中,应当理直气壮地讲清楚、说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十七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大成;同时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的表述是科学的、全面的。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一再确认,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但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他没有能够完成这一探索,也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第二,必须确认,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产物。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这是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有的学者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论断作了辨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性质,“中国化”是它的民族形态,“最新成果”则界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也就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实质,就是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其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著作之中。

2.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其内容极为丰富,其框架结构,主要包括理论精髓、理论主题、理论主线、理论核心和立论基础这五个方面。理论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了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就可以得到充分说明,其成功的奥秘就可以得到充分揭示。理论主题,就是发展。在当代中国,不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取决于发展;而且,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也要靠发展。当然,我们所要求的发展应当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十七大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理论主线,就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立论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如果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上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其立论基础主要有三大创新理论:统一战线论、武装斗争论和党的建设论;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下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立论基础,主要也有三大创新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3.有的学者提出,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由中央权威部门牵头,尽快着手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纲要和相关教材。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央先后组织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央党校还组织编写了有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材。现在,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决不能将这些现成的东西作简单的相加,而是要站在新的认识高度和理论高度上,依据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来提炼和概括。第一种设想是,围绕十七大报告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来展开,同时又以科学发展观为论述重点。第二种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纲要和相关教材,大体可以包含10多个方面的基本理论观点,即:思想路线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论;科学发展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论;“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论;和平发展道路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论;等等。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并贯穿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基本观点之中。第三种设想是,对已有的三大理论成果进行贯通起来的大力度概括。具体来说,可包括以下十论,即:发展道路论、发展性质论、发展战略论、发展主体论、发展目标论、发展任务论、发展途径论、发展动力论、发展条件论、发展政治保证论等。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千万不能把目前已经获得的理论认知绝对化、凝固化。形象地说,这个理论体系犹如一条思想的长河,必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往无前、奔流不息。要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在实践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的伟大创造,因此,它的许多观点在本本上是找不到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决不能以书本作教条,照搬别国模式,而是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别国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凡是实践中管用的,就积极采纳;凡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就坚决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有的学者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继续解放思想,坚决排除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和错误倾向的干扰。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告诫全党,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从对党员干部的影响看,“左”比右更具欺骗性;从国情和党情看,“左”比右更具易发性;从对错误的纠正看,“左”比右更具顽固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完善各方面体制,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观念更新促进体制创新。特别是要警惕和防止那种从“左”的思想中寻找理论根据,以“反思改革”为名、行否定改革之实的错误思潮。同时还要看到,“左”和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为二者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所以,在反对右的时候要防止“左”,在反对“左”的时候要防止右,不要让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

3.有的学者提出,深入研究和回答新的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各方面创新的结果,它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也在于持续的创新和发展。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又是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作出新概括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针对新情况、回答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客观正视问题,勇于面对问题,重视群众呼声,尊重实践经验,善于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不断用新观点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在关系的研究,把握其理论渊源;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我国现实国情、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以及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关系的研究,把握其实践基础;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研究,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好推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

标签:;  ;  ;  ;  ;  ;  ;  

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观点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