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_丝绸之路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亚论文,经济论文,丝绸之路论文,中俄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4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俄方首次公开回应,表示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①。2014年5月20—21日,普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其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②。

      面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需要通过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民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实施的构想,而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够轻易获得成功的选项。对于中俄两国而言,需要审时度势,通过这样一个广大空间的共同建设和默契合作,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提升和巩固两国合作水平。同时中俄两国也非常有可能通过在这样一个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来提升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

      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衷、范围及路径

      (一)初衷

      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唐代达到鼎盛,此后千年渐趋沉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连接欧洲文明、东亚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桥梁。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欧亚大陆充满了血与火的经历,但只有古丝绸之路是合作之路、友好之路。古丝绸之路的价值和理念在于各种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是国家全方位深化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举措,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也将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内视角看,首先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西部开发十数年来成果并不尽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全局的最大短板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导致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发展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萎缩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引起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新形势下,要改变以往过于依赖美、日、韩及东盟市场的被动局面,中国急需完善沿海开放与向西开放、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将会有大量的资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在丝绸之路上将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从而加快中西部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也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开放合作的总体战略布局。从国际视角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然而此地有横跨亚欧和与中国接壤的地理优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将在空间上形成串联中外的轴线,成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惠互利、交流合作的纽带。

      简而言之,中国之所以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希望发掘古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全球化的今天,把古丝绸之路的价值理念发扬光大,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初衷。

      (二)范围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当代跨区域经贸合作的宏大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需要对范围进行界定,在空间布局上还应该有轻重之分,否则将很难推进落实,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内涵和理论需要进一步构建,还要与相关国家协调对表,达成共识。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在海上贸易兴起之前,古丝绸之路一度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由于起点和节点不同,古丝路包括绿洲、草原、高原三个分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不同,它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主要经由人为安排而通过现代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等连接起来的一片区域,在范围上大得多。从地理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中国,通过北、中、南三线穿过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后,途经里海、黑海、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西至欧洲和北非,绵延7000千米,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从内涵上看,古丝绸之路主要是商旅文化之路,呈线状发展,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局限于单一线路的延伸,它是由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公路、航空、海上运输、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组成的综合性立体网络,并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造就业,促进沿线各国经济互通互融,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带。从发展前景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对于加强欧亚各国的经贸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30多个国家,覆盖人口约30亿,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还是资源储量等方面考察,丝路经济带在世界版图中均占重要地位,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会辐射到更广的地区,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处于设计、建设和发展当中,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界定其范围。

      (三)丝绸之路计划的国际比较

      丝绸之路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于1877年命名。丝绸之路蕴含的巨大精神价值和发展潜力引起了域内域外国家的兴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丝绸之路”冠名的各种规划构想不断提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等。

      1.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联合国是最早提出并推动实施复兴丝绸之路计划的国际组织。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份由欧盟提出的文件,名为“没有出海口的中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邻国的过境运输体系:现状和未来行动方案”,该文件旨在帮助中亚和南高加索新独立国家获得除过境俄罗斯领土之外的更多的出海口,以便其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这份文件就是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Transport Cor-ridor Europe-Caucasus-Asia,简称TRACECA)项目的最初蓝本③。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该计划由230个项目组成,执行期限为2008—2014年,投资总额430亿美元,目的是改善古丝绸之路等欧亚大陆通道的公路、铁路、港口、通关等软硬件条件,使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重现辉煌。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中国在内的19国参加,拟建立6条运输走廊。包括中国至欧洲、俄罗斯至南亚以及中东地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体系等。

      2.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日本本不属于丝路沿线,但从自身能源需要出发,在1997年由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以“丝绸之路外交”冠名的中亚外交战略。2004年日本重提“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将中亚五国及外高加索三国定为“丝绸之路地区”,并把该地区摆在日本新外交战略的重要地位。根据“丝绸之路外交”的构想,日本将从地缘政治考虑着眼,谋求在中亚和外高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站住脚跟;同时从经济利益考虑出发,抢占这一储量不亚于中东的能源宝库,通过加强政治影响和经济渗透来争取该地区能源开发及贸易的主导权。

      3.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设想以阿富汗为中心,在美国等国军队从阿富汗撤出后,由美国主导阿富汗战后重建工作,希望阿富汗邻国投资、出力来维护美国继续在欧亚大陆腹地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际是以美国为推手,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南亚,建立一个区域性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里边,要有美国的军事基地,用来围堵遏制中、俄和伊朗。

      4.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针对美国将俄排除在外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曾多次将正在建设中的、由中国经过中亚和俄罗斯直抵德国杜伊斯堡,并连通欧洲铁路网和港口的“中欧运输走廊”称为“新丝绸之路”,表示俄罗斯将在“新丝绸之路”上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俄大力推动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内部互联互通网络。

      5.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伊朗在历史上曾经长期统治中亚地区,至今仍在中亚国家的文化、宗教等领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苏联解体后伊朗积极建设本国的交通运输网络,谋求成为中亚国家与世界市场之间的交通纽带。2011年,伊朗称开始启动将伊朗铁路线通过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同中国铁路线连通的计划。这条铁路线被外界称为“钢铁丝绸之路”或“丝绸铁路”。

      6.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项目。201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外国投资者理事会第25次全体会议上宣布开始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提出哈萨克斯坦应恢复自己的历史地位,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过境中心、欧洲和亚洲间独特的桥梁,在哈萨克斯坦主要的运输走廊上建立起统一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贸易物流、金融商务、工艺创新和旅游中心。

      可以看到,这些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制定者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思路构架蓝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自己的“连”和“通”,而对其他竞争者,却在某种程度上希望“隔”和“断”,目的是一方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让竞争者边缘化。由于多种原因,这些计划或已停滞,或困难重重。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从上述计划中得出的最重要借鉴是,有关各方应努力协调,找到彼此间利益共同点,只有兼顾地区各国的现实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丝绸之路的全面复兴。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目前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一些国家对开展合作顾虑很多,落实多边项目受到资金的制约,需要探索一个各方都能受益的合作方式。与欧盟的“竞争导向的一体化”安排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更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禀赋与制度的优势来形成发展合力,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而不仅仅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税制、劳动力与货币规则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关键是要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成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具备充足的制度包容性,表现在倡议提出者希望用丝绸之路的理念和精神把该地区正在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合作整合起来,使他们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加快各自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在扩大本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与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协调,进而打造一个范围广阔的亚欧经济合作带。

      中国明确表示在经济带中不谋求大国地位,其他国家也不应谋求。丝路经济带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中国提倡新的义利观,多予少取,中国要像中心城市发挥溢出效应一样,让周边地区得益,使各国实现互利共赢。这与某些国家所力推的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深层目的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必须向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充分阐释这一观点,争取周边国家的更多信任和支持,避免“新殖民论”或者“势力范围论”的反弹。同时,丝路经济带是开放型合作带,欢迎区域外国家参与,也不排除与美欧大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内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五)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障碍和关键环节在国外,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思路,中亚地区是现阶段中国在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力所能及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德曾预言,包括中亚在内的欧亚大陆的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中亚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在这里高度交汇,地缘战略重要性突出。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还发挥着连通东亚和西欧、沟通外高和南亚、衔接西亚和非洲大陆的“交通走廊”的作用。中亚五国总人口不到7000万,但其面积却相当于欧盟28国的82%,该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大国力量和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地区。无论从地缘和安全,还是资源和文化角度考察,中亚地区对中国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区,是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屏障和经贸、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变化,该地区国家既具备利用经济互补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外部势力渗透干涉以及“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共同挑战,唯有加强合作,才能营造和平、稳定、安全的环境。进入2000年后,中国与该地区的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3300多千米的边界已全部划定,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不存在任何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2013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全面提升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合作规模较中亚国家独立之初增长上百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能源是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重点领域。截至2014年5月,中亚国家已累计向中国供气800亿立方米,日均输气量达8516万标方。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广阔,包括众多国家和地区,由于中亚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第一站,对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效应,理应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板块和核心地带。

      (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手段

      丝绸之路经济带属于跨国经济带,其规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带,远景目标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丝路经济带与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区域合作是通过建立互惠的贸易和投资安排,确立统一的关税政策,然后建立超国家的机构来实现深入的合作。而丝路经济带不是“紧密型一体化合作组织”,不会打破现有的区域制度安排。其实现途径是以战略协调、政策沟通为主的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所依靠的是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大支柱。

      政策沟通指的是无论是国内西部地区各省之间,还是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都需要重视和加强政策协调,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形成合力。道路连通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以及各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互通为先导,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这是促进和帮助区域内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实现大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贸易畅通是国家之间深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贸易联系的紧密化、扩大化和便利化。贸易畅通需要增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各国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不断扩大贸易规模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贸易壁垒中实现互利双赢。货币流通是对外贸易以外经济联系深化的又一具体表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投资往来提供广阔空间。各国要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在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民心相通是开展区域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与相关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更需要从软环境入手增进交流互信,重要的是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交融、价值观的理解和渗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对话沟通中加强对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广泛认同与包容。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贯彻务实灵活的合作方针,多种合作形式并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合作深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顶层设计、战略动员推动阶段,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应起决定性作用。

      二、欧亚经济联盟:发展进程、性质、制度安排及影响

      (一)发展进程

      苏联解体后第一个10年,俄罗斯虽在力推独联体一体化,但由于最初的“甩包袱”政策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大幅下降,一体化缺少明确目标和动力,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94年独联体12国通过的初级一体化文件——独联体自贸区协定早已名存实亡。世纪之交,在外部大国渗透加强、独联体离心倾向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认识到,后苏联空间的深度一体化是其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开始调整对独联体政策,明确提出独联体是其对外政策和地区发展的优先方向,重启一体化进程。

      200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1995年关税同盟基础上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其目标是在成员国间建立关税联盟和形成共同经济空间,加深经济和人文一体化。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2008年退出。除5个成员外,欧亚经济共同体还包括乌克兰、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三个观察员国。

      由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收效甚微,2007年,俄罗斯决定在独联体框架内推进多速度、多水平一体化。2007年10月,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成立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并建立了关税同盟委员会作为唯一的常设监督机构。2009年11月,俄白哈三国元首签署了包括《关税同盟海关法典》在内的9个基础性文件。2010年1月1日,关税同盟正式运行,三国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关税,其中包括通过针对第三国的共同贸易政策,取消同盟内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实现同盟内商品的自由流动。

      关税同盟运行1年后,2011年1月1日,开始在关税同盟区内形成统一经济空间。统一经济空间以欧盟的《申根协定》为蓝本,在诸多领域实行协调的政策和行动,其与关税同盟的主要区别在于,除货物自由流动外,成员国还将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等的自由流动。统一经济空间不只是贸易一体化,而且要实现生产一体化,还将构建包括交通和通信等统一的基础设施,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等。

      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元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条约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条约界定,欧亚经济联盟是区域一体化国际组织,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欧亚经济联盟与独联体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欧亚经济联盟是开放的,欢迎其他伙伴参与,优先欢迎独联体内的国家参加。俄白哈三国承诺将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力争协同以能源、加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主要经济行业的政策,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覆盖2000万平方千米、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近3万亿美元的统一大市场。目前,正在酝酿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有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在原苏联地区之外,印度、越南、土耳其也表示了加入关税同盟的兴趣。此外,关税同盟还积极与域外组织和国家(越南、新西兰、以色列、叙利亚、马其顿、欧洲自由贸易协会中未加入欧盟的四国——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典等)进行自贸区协定谈判。

      (二)性质

      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将是普京主政俄罗斯后在后苏联空间推进一体化的主要成果,是俄罗斯希望通过发展区域合作,发掘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经济基础的潜能、提升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水平,并努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长期目标的一项战略安排。可以看到,从2010年俄白哈关税同盟正式运行,到2014年5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欧亚经济一体化在短短4年半时间内完成了从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欧亚经济联盟到欧亚联盟四步走战略的前三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特别是欧亚联盟从开始就受到西方诟病,通常的指责是,它表明俄罗斯试图以新的形式重建帝国权力,只不过伪装成欧盟式的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而已④。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意图是与美国、欧盟和亚洲分庭抗礼,展开“新冷战”。欧亚经济一体化植根于深刻的意识形态体系,本质上是与西方相对抗的⑤。即使在中国学者眼中,欧亚联盟的目的也不仅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从长远来看,更具有建立政治和安全战略联盟的意义⑥。俄罗斯学者也明确指出,欧亚不是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地缘政治概念。即使不是反西方的,也是独立于西方的⑦。

      从现实看,欧亚经济联盟的概念和内容还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俄、白、哈三个创始国对欧亚经济联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俄罗斯强调应将政治与经济联合起来考虑。哈萨克斯坦多次强调联盟的经济属性,坚决反对将该联盟政治化。白俄罗斯也从最初谋求欧亚联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致转向维护自身在其中的利益。为打消外界对于俄罗斯将重回苏联时代的担忧,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俄《消息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成立欧亚经济联盟“不是要以某种形式重建苏联,企图恢复或者复制过去的任何东西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新联盟将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原则之上,“我们提出的是强大的超国家联盟模式,它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极,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之间发挥有效的‘纽带’作用”。它将是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实体,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普京还认为,欧亚联盟可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等鼎足而立⑧。这些表态表明,短期内欧亚经济联盟不会转变为政治同盟。从欧亚经济联盟条约起草过程看,在经历多轮博弈,再加上哈萨克斯坦的坚定立场,该条约已去除了共同国籍、对外政策、议会合作、签证、共同边境安全、出口管制等内容。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奥尔达巴耶夫称,欧亚联盟将“去政治化”,成为“纯粹”的经济联盟。考虑到前不久欧盟已与摩尔多瓦、乌克兰、格鲁吉亚签署联系国协定,普京所谓恢复苏联的计划更难以实现。基于此,还原欧亚经济联盟最初的设计和议事安排,了解欧亚经济一体化演进、制度设计安排及影响,将有助于找到其与丝路经济带项目合作的契合点。

      (三)制度安排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两层含义。欧亚经济联盟是紧密的制度性一体化,其内容是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俄白哈关税同盟看,从2006年8月决定成立到2010年1月1日正式运行历经3年。其间,2007年正式批准了成立关税同盟的行动计划,2009年成立关税同盟委员会,制定批准了统一的海关法典。同时还对关税同盟组织机构和争端解决机制做了安排,规定“关税同盟委员会”是同盟唯一常设协调机构,拥有处理有关同盟运作一切事务的权力。如制定外贸商品目录、进出口税率、税率优惠和配额政策,研究和实施非关税调节措施等。“关税同盟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具有超主权性质,委员会决议效力大于成员国国内法律。如有异议,可提交同盟最高机构——跨国委员会解决。对包括汽车、服装、药品等在内的“敏感商品”进口税率进行调整时,采用三分之二多数投票原则。三国所占表决权重为:俄56%,白俄、哈各22%。俄占主导地位。此外,关税同盟内对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征缴机制,三税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对成员国内部和第三国的征缴机制均有明确规定。

      作为比关税同盟更高一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统一经济空间的制度安排更为严密,其组织机构由欧亚最高经济理事会、欧亚经济共同体法院、欧亚经济委员会组成。欧亚经济委员会是超国家机构,其框架内包括委员会理事会(每国各出一名副总理级官员组成)、委员会办公会议(коллегия,由每个国家各出三名部长级官员组成,每人负责一个具体领域)、委员会各司局(具体办公机构),在办公会议下另外还设有分领域的咨询机构。统一经济空间共通过17个基础法律,用以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竞争规则、技术规范、农业补贴、交通、自然垄断行业的税率以及统一签证和移民政策等。2012年1月1日统一经济空间运行后,计划在5年内移交175项国家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丧失主权。为排除由某个国家主导的方式,在最高理事会框架下采取协商共识的议事程序。2011年12月成立的欧亚经济委员会被认为是由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向欧亚联盟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

      即将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包括欧亚最高经济理事会、欧亚政府间委员会、欧亚经济委员会、欧亚经济联盟法院四大机构。根据条约,联盟为区域一体化国际组织,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俄白哈三国承诺将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力争协同在以能源、加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主要经济行业的政策,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统一市场。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欧亚经济委员会权限大大扩大,将负责关税和非关税调节、动植物检验、关税收入、针对第三国的贸易制度、对外贸易和内部贸易统计、宏观经济政策、竞争政策、工业和农业补贴、能源政策、自然垄断、国家和市政采购、服务贸易和投资、交通运输、货币政策、知识产权、劳动移民、金融市场、联盟框架下条约和国际条约等20个领域的政策。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还将成立8个超国家机构(包括经济委员会、原材料资源委员会、经济和科技合作事务基金会、跨国金融工业集团和合资企业委员会、欧亚经济联盟国际投资银行、欧亚经济联盟国际仲裁法院、结算货币单位委员会、生态委员会)。

      欧亚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主导国俄罗斯的大力推动直接关联,但一体化议程难免有向后看的倒退之嫌,试图重造本已消失的东西⑨。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强制性的、快速的制度变迁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四)欧亚经济一体化影响及原因

      经济一体化影响探讨的主要是在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应问题,涉及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投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聚集效应等。其中贸易创造是指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转移是指结盟后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纵观关税同盟运行4年来的情况,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2011年7月1日启动关税同盟后,当年成员国内部贸易同比快速增长37%,但这一态势未能保持下去。2012—2014年上半年,关税同盟成员国内部贸易额呈现下降趋势。从更长阶段的贸易紧密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衡量,1998—2012年,尽管俄白哈贸易紧密度指数较高,也呈迅速下降趋势。2012年,俄白贸易紧密度指数从1998—2003年的40左右下降至16.25,俄哈贸易紧密度指数从1998年的35.57降至11.8;同期内,白俄贸易紧密度指数从57.58降至19.36,白哈贸易紧密度指数从8.88降至7.26;哈俄贸易紧密度指数从26.79降至4.04,哈白贸易紧密度指数从2.75降至0.39(见下页表1)。在商品贸易互补性方面,1998—2012年,俄白哈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均小于1。贸易紧密度指数的下降说明成员国间贸易互补性较小,贸易发展潜力有限(见下页表2)。与此同时,俄白哈外部贸易的扩张速度远高于成员内部贸易,域外国家特别是欧盟和中国是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长期以来,俄罗斯与欧盟的贸易额一直占其外贸总额的50%以上,从2010年起,中国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额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12%。2012年统一经济空间运行后,中国反而取代俄罗斯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数据表明,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内部的贸易互补性和经济联系并未随着欧亚经济一体化紧密的制度安排而提高。

      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内部联系松散化由多种因素造成:1.欧亚国家间的异质性是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成员国均为转型国家,各国在经济规模、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从经济规模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2年,俄罗斯GDP是白俄罗斯的30倍,是哈萨克斯坦的10倍,关税同盟发展难免不平衡,也很难想象这一联盟会是“平等”的。2.成员国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出口结构中,资源和能源类产品一直为大项,进口结构中多以机电产品为主,这表明,在关税同盟内部,成员国之间实际相互无法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市场。3.俄罗斯在推进一体化时操之过急,欧亚经济联盟从2010年的关税同盟起步到2015年1月正式运行,总共5年时间走完了欧洲联盟用36年形成统一市场的历程,难免形式与内容不符。4.作为主导国,俄罗斯经济能力不足,能够提供的经济投入有限。由于市场化改革滞后,俄罗斯经济缺乏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特质。统一经济空间以及即将运行的欧亚经济联盟沿用的法律、规章、制度均以俄罗斯为蓝本。俄罗斯虽然转型,但在多个领域市场规范并未真正确立起来。5.虽然欧亚经济委员会是超国家机构,但其制定的关于某些行业的条文并没有得到实施,比较明显的是在能源领域。跟欧盟委员会一样,它缺少实质性的跨国政治权力。

      

      

      欧亚一体化进程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竞争和挑战,内部经济联系的松散化将会成为未来欧亚经济联盟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在西方因乌克兰危机加大对俄罗斯制裁力度的背景下,欧亚经济联盟经济潜力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俄合作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国要处理好与已有的一体化组织和域内大国的关系。目前丝路经济带沿线已有欧亚经济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俄白哈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即将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南亚地区合作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阿拉伯国家联盟、黑海经济合作组织等多个区域性合作组织,存在多种区域经济合作方案。这些地区性组织的一体化机制功能相近,却不能互相代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利用这些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俄罗斯、印度都是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没有这些国家的共同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十分困难。中国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共同推进地区合作。

      梳理俄罗斯媒体近期报道可以看到,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还有诸多疑虑。俄罗斯有学者认为,“中国可能成为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的强有力竞争者。中国急于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将俄罗斯从中亚和俄罗斯的统一经济空间中排挤出去”。“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统一空间和经济联系是在150年间形成的,这在苏联时期尤为积极。如果这些经济和政治联系被中断,不仅对俄罗斯、对原苏联的这些加盟共和国也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俄罗斯不能允许这一情况发生。”⑩俄罗斯铁路公司也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认为它是跨西伯利亚大铁路有力的竞争者。随着丝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高效运营,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作用就会逐渐削弱。俄罗斯还有不少人认为,丝路经济带项目还可能对俄罗斯的“北方海上之路”项目形成竞争(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中国倡议,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主导,客观上会形成竞争之势。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所持的态度,势必影响到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参与意愿。从实质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是中俄关系在地区合作层面的延伸,只要中俄两国能够合作,丝路经济带项目和欧亚经济联盟就能够找到契合点。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初衷看,其与欧亚经济联盟不是竞争和替代关系,对中亚国家更不是二选一。中国高度重视欧亚经济联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在多领域的合作,认为欧亚一体化合作进程对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建立共同无分界线的经济和人文空间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5月20日的中俄联合声明已对此认识做了充分肯定(12)。

      从机制化水平看,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合作组织,其机制和制度建设都较完善,而丝绸之路经济带远未达到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层面,还处于概念建设的阶段。一个低层次、没有具体机制、松散的经济合作形态难以对一个高层次、制度化的经济联盟构成真正挑战,更不可能融合它(13)。从中国国家利益角度考虑,欧亚经济联盟的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和安全保障是有利的,中国乐见其成。首先,欧亚经济联盟一旦实现预期目标,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从长远看,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合作。在市场准入方面,未来欧亚经济联盟内部市场的统一可以让中国企业进入任意一个成员国市场投资生产就等同于进入其他两国市场。其次,欧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对于中亚地区稳定和安全有重要意义。历史的联系决定了俄罗斯在该地区具有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影响力,中亚是俄罗斯的利益攸关区和“战略利益范围”,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大国振兴。中亚同样也是中国重要的周边,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周边外交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前,在中东动荡负面效应外溢、美国将从阿富汗撤军、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反弹背景下,中亚的稳定对维护中国西部安全尤为重要,而俄罗斯在保障中亚地区安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支持俄罗斯实现欧亚一体化的抱负,也是为自身发展和战略实现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在处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关系时,中俄均需要摒弃传统思维,俄罗斯需打消对中国欲拓展在中亚影响力的误解和顾虑,中国应尊重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利益和主权关切,双方的构想和规划应相互交叉、融合和支撑,用新的理念和新的制度规则,创造最宽松的创新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用全球视野定位,欧亚大陆应该成为中俄两国的合作之地,中俄应该是本地区安全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落实规划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由于缺乏正式和权威的解读,外界对该倡议还存有疑问或误读。中国政府需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或以政府白皮书形式,或以权威机构名义),向外界宣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衷、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等,以消除误解,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2015年1月欧亚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后,理论上会对域外国家产生投资替代效应、关税溢价效应、隐性投资壁垒效应等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已批准多个技术规则和标准并将陆续生效,有可能成为域外商品市场准入的壁垒。为深化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首先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的沟通。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中,除了打造物理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创造合作的硬件条件外,更要注重软环境和制度建设。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需要借助已有的机制和合作平台,上合组织应是理想的选择。目前中俄之间已有多个对话机制和合作平台,定位区域合作的只有上合组织一个。上合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存在着成员国大部分重叠、所处地域大面积交叉以及经济功能重合三大特点。上合组织成立10多年来,完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制化和机制化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签署了海关、交通运输、金融合作、电子商务、农业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在成员国能够共同受益的网络型建设项目,如能源网、交通运输网、通信网络建设等,以及成员国具有投资优势的合作领域,如能源资源开发,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与运输,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区域合作的经验。普京在定位上合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两大区域性组织关系时曾明确表示,“建立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未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且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方向。我相信,这些组织的活动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14)。上合组织的特殊地位使其有可能成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重要平台。

      从现有的基础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可将以下领域作为重点方向,开展项目优先合作。

      1.互联互通领域。2010—2011年,在欧亚开发银行支持下,欧亚经济共同体制订了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发展综合计划,计划到2020年前实施142个项目,其中51个为完善公路、42个为发展铁路、45个为建设物流中心(其中10个为跨国物流中心)。在互联互通领域,无论是国内项目和运输发展战略,还是国际项目和规划都面临内部融资不足的问题,仅23个特大项目总价就达680亿美元,单靠欧亚经济联盟自身不能完成,需要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开发机构参加。

      在更大范围内,由铁路运输组织1996年提出的亚欧铁路通道规划也在按计划推进。该规划包括13条亚欧铁路通道,主要有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欧洲、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欧洲、俄罗斯远东—欧洲、欧洲—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等方向。这些通道都需利用既有基础设施,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在亚欧铁路通道上,近年来欧洲和独联体国家多条铁路正在改造。2014年7月8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贝加尔—阿穆尔(贝阿铁路)支线的现代化改造工程已经启动。未来以亚洲铁路网、独联体铁路网和欧洲铁路网为主体结构,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新亚欧大陆桥等亚欧铁路通道连接,亚欧大陆一体化铁路网有望形成,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道路连通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中国铁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关企业在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强大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中国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与欧亚经济联盟在铁路建设连通领域可以开展双边和多边等多个层面的合作。

      2.电力合作领域。欧亚经济联盟决定将于2019年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电力市场。2015年7月1日前制定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电力市场构想,并提交三国元首审议,2016年1月1日前将按照该构想形成建立统一电力市场的纲要,2019年三国统一电力市场将正式建立。目前,各国和各大区间电网的互联是全球电力系统的总趋势。互联同步电网的发展带来巨大效益:一是保障大容量机组、大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效,降低运行成本;二是减少系统备用容量,推动多种电源互补调剂,节省发电装机;三是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有利于竞争性能源电力市场拓展;四是提高电网整体效率和安全可靠性。目前,中国国家电网在总体规模、电压等级、特高压技术、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4年5月20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电网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输配电建设和改造以及建设欧亚电力桥的可行性等方面开展长期技术交流与互利合作。未来中国如能参与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通过跨国联网,既可以向中国送电,也可以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邻近的缺电国家阿富汗、伊朗送电,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前景可观。

      3.农业领域合作。根据欧亚经济联盟条约规定,联盟成立后,将推行共同农业政策,保障农产品和粮食生产与市场平衡发展,在共同农业市场准入等方面提供公平竞争条件,统一农产品与粮食流通条件,保护成员国生产者在国内外市场的利益。此外,欧亚经济联盟还将制定共同粮食政策,对农作物产品种植、粮食市场干预、粮食储备库、价格制定、国家对农业扶持、出口支持等政策进行协调。俄白哈三国国内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最近10年来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2011年,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三国+乌克兰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占比为:大麦36.3%、小麦21.5%、玉米7.7%。目前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是世界面粉主要出口国,白俄罗斯农业生产率较高,三国都将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水等农业生产基本资源短缺矛盾突出,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加重。中国农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农业将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领域。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除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扩大合作外,在共同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开发、发展有机农业、农业机械贸易、粮食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当前,西方和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展开制裁反制裁,为中国果蔬产品和猪肉扩大对俄出口提供了契机,相比短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为长期合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4.金融领域合作。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金融合作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2009年、2011年,中国分别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14年8月,中俄就货币互换协议达成一致,目前已进入正式审批程序。货币互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却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货币互换必将大幅降低两国货币的融资和兑换成本,为两国贸易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之前,中俄已在贸易本币结算、通过中国银联卡系统支付结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有75%的中俄跨境贸易结算使用美元支付,由于俄美已因乌克兰事态而陷入准冷战状态,俄罗斯退出美元机制的决心极为坚定。中俄在今年“5·20联合声明”中已明确表示将推进财金领域紧密协作,包括在中俄贸易、投资和借贷中扩大中俄本币直接结算规模,以保护两国免受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俄罗斯外贸银行与中国银行签署协议,计划在多个领域发展伙伴关系,包括在卢布和人民币清算、投资银行、银行间贷款、贸易融资和资本市场交易方面展开合作。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金融领域将发挥助推器作用。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一是积极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条件具备时推动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多边结算体系;二是逐步扩大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货币互换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资本运作新模式;四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开放,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务实加强国际金融治理及金融监管合作,增进金融政策协调。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谋求沿线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大战略、大布局和大手笔,要真正建成,时间周期不是五年、十年,可能是三十年乃至更长。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非常重要,对整个亚欧地区的合作将起到示范引领效应,二者的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务虚阶段,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落实。

      ①《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载新华网2014年2月7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载新华网2014年5月21日。

      ③TRACECA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造和修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黑海—欧洲的铁路和公路;改造里海的阿克套、巴库、土库曼巴什和黑海的波季、巴统等港口;修建支线道路基础设施;培训高水平的国际运输业人才;制定统一的关税和税率规则,促使项目参与国加入有关国际公约和协定。该项目主要由欧盟资助实施,其余赞助商包括欧洲复兴与发展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伊斯兰开发银行等。

      ④⑤⑨[英]理查德·萨克瓦:《欧亚一体化的挑战》,载《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2期。

      ⑥欧阳向英:《欧亚联盟——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发展前景》,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第4期。

      ⑦Винοкурοв Е.,Либман А.:"Евразийская кοнтиненталiьн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научн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Санктцетпрбург,2013-13.

      ⑧Вламир Путин:"Нο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ни—будущее,кοторо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rодня",《Извстия》,03.10.2011.

      ⑩Александр Витьф:"Китай:сдержанное οдобрение процесса создания Евразийского экοномическото союза",РИА Нοвοсти,12.05.2014.http://eurasiancenter.ru/expert/20140512/1003427525.html.

      (11)[俄]А.В.奥斯特洛夫斯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载《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第二十条,新华社2014年5月20日。

      (13)赵华胜:《欧亚联盟和丝绸之路非二选一中俄应采取新思维》,载《环球时报》2014年4月26日。

      (14)普京:《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载《人民日报》2012年6月5日。

标签:;  ;  ;  ;  ;  ;  ;  ;  ;  ;  ;  ;  ;  

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俄合作_丝绸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