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_环境污染论文

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快速发展论文,环境污染论文,对策论文,东南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地区,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8%,人口占7.1%。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2001年GDP达22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4。与此同时,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正在迅猛展开。但是,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却相当严重,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人体健康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

1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地表水体普遍受到严重污染,除少数大河干流外,大部分水体的氨氮和耗氧有机物严重超标。太湖、淀山湖等20个湖泊水质多数在Ⅲ至Ⅴ类之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不能满足饮用水的功能要求。长江和珠江沿岸各大城市下游江段均存在明显的近岸污染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多数城市市区河道水质为Ⅳ至劣Ⅴ类,河水普遍黑臭。珠江的广州河段氨氮和溶解氧的年均值超过Ⅲ类标准,市区河涌氨氮、石油类严重超标。在珠江广州河段水中已检出有机化合物300多种,其中38种属于国家环保局的优控污染物,114种属于美国环保局地表水质标准(EPA 822-Z-99-001)中的优控污染物。珠江广州河段和澳门河口已成为持久性毒害有机物的高生态风险区。上海、苏州、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已经面临突出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也处于失控状态。

近海海域水体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水质恶化趋势未得到遏制。近海海域出现大面积的Ⅳ类和超Ⅳ类水体。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都在迅速增加。2001年共发生赤潮77次,造成经济损失约10亿元;仅深圳湾就发生赤潮16次之多,累计面积约150k

在常量污染物污染的同时,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在水体中日趋积累,已成为新的越来越严重的、具潜在健康危害的区域性水环境问题。已禁用20年的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等在长江、珠江、太湖沉积物中都大量存在。这类微量毒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后长期滞留,危害极大。

由于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的安全已经难以保障。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地区很难找到可直接安全使用的洁净地表水源。许多饮用水源中甚至已发现种类繁多的有毒物和致癌物质。2000年太湖水体中微量毒害有机物污染程度比1985年严重得多。如作为制药中间体的苯丙噻唑浓度提高了100倍,作为塑料增塑剂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明显增加。在珠江广州河段水源中检出了数百种微量有毒污染物,其中“六六六”、“滴滴涕”及其衍生物等浓度大大超过美国环保局地表水质标准。城市上游取水河段普遍遭受污染。城市饮用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商品瓶装水。在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的水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1.2 酸雨未获缓解,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日益加重

由于大型燃煤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还在增加,酸雨问题未获缓解。近1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整体水平分别在0.029~0.038mg/和0.054~0.070mg/范围内波动,与10年前大致相当。而总体酸雨频率还有所增加。1999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酸雨平均pH值均在4.8以下,酸雨频率高于75.5%。厦漳泉地区近3年的最小pH值在4.0以下,酸雨频率达85.0%。大气污染类型出现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逐渐演变过渡的趋势,氮氧化物已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所以,在硫酸盐增加降水酸度的同时,硝酸盐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频繁出现并明显加重。珠江三角洲地区曾于2000年爆发区域性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2002年9月6日,香港和深圳同时出现200μg/以上高臭氧浓度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有毒污染物已经形成复合污染。目前困扰发达国家的一些大气环境问题已在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出现。珠江、长江三角洲及厦门地区的臭氧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中观测到的时均浓度经常高于240μg/(国家标准),且呈现逐年升高趋势。空气中高浓度臭氧不仅影响农作物、植被和森林生长,同时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皮肤有不利影响,危及健康。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大气细粒子污染也已出现。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降尘中Pb、Hg、As等有毒重金属含量分别可达100.5、38.7、0.60mg/kg;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在小于1.5μm的颗粒物中达88.9%。大气细粒子成为毒害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2002年初在珠江三角洲某肺癌高发病区发现大气中富含携带多环芳烃致癌物的细粒子。室内空气污染也越来越成为空气污染的极其重要方面。

1.3 土壤污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安全质量

沿海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农田、菜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2000年太湖全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达100%,“滴滴涕”和“六六六”超标率为28%和24%。广州有50%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杭州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江苏也曾发生千亩稻田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宁波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上海市郊10个主要设施蔬菜园艺场中,有的土壤锌含量高达517mg/kg,超标5倍之多;而砷含量全部高于5.0mg/kg的安全线,有的已超过10mg/kg污染线,原则上已不适宜于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此外,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也大幅度增加。土壤质量的恶化已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2000年下半年广州市检测到蔬菜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6.8%,铅、镉、铬、砷四项重金属超标率为33.1%,农药残留超标率为6.5%。2001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由于检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检测项目从原来的6种增加到62种,直接影响浙江省每年茶叶出口额670万美元。更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1.4 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状况令人担忧

各种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地表环境,并大量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有初步迹象。据不安全统计,广州市1997-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东莞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浙江、江苏等地也时有发生。水产品中有毒物质含量检出率逐年增加,出口退货事件经常发生。此外,赤潮不仅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而且已同时出现多起因赤潮引起的人体中毒及死亡事件。水体生物物种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渔业资源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2002年在珠江广州市段观察到原生动物多为耐污或食菌及碎屑种类,而自养或食藻种类减少。被称为我国四大渔业的大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到威胁最大,产量大幅下降。围海造地使沿海红树林、芦苇等湿地减少,海域淤积,纳潮量减少,造成航道淤积及港口深水岸线资源的破坏。在厦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渔场遭到破坏,文昌鱼资源锐减,成为濒危物种。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的主要原因

2.1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投入不够,措施不力

沿海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的多方面矛盾。经济高速增长加剧了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一些地区政府长期以来谋求的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许多城市都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竞赛”,而对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大规模城市化及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严重后果认识不足。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90年代初以来建设了大批燃煤发电机组。为了高效、高产农业的发展,畜禽集约化养殖的规模迅速扩大,化肥和农药施用越来越多,其中化肥施用水平平均达到450kg/h,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225kg/h的安全上限。各级政府虽然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污染控制远远赶不上污染扩大。环保投资虽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仍然相当低。上述地区多数城市的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左右,但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仅占GDP的1%~2%。

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多数城市虽然加大了投入,但是基本上在偿还历史旧账。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光化学烟雾污染、微量毒害污染物、二恶英等内分泌干扰物质污染及其污染环境的修复等问题均未提到议事日程。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应付的被动局面,积重难返。

2.2 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近年来,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一些重污染行业的生产规模继续扩大。

燃煤的火电、陶瓷等工业大规模发展。过去10多年,两大三角洲地区发展了大规模的火电工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火电装机在10年内增加了1400万kW,2001年达到2400万kW。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的火电装机已经达到4500万kW。闽南三角洲地区达500多万kW。这三个地区火电每年的耗煤量在2亿t以上。陶瓷、水泥和平板玻璃工业也是污染大户。过去10年,长江三角洲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产值增长2.5倍,达700亿元;珠江三角洲增长了5倍,达500亿元。

高耗能和高污染排放的原材料生产规模迅速加大。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基地。近年来这些工业又有了大规模的发展。1990-2000年,生铁产量由700万t增至1900万t,钢产量由1200万t增至2600万t,成品钢材增加2倍以上。

这些年来,畜禽、水产集约化养殖的规模迅速扩大。如阳澄湖是苏州市区、昆山市及沿太湖地区近百万人的重要水源地,1.07万公顷的水体面积中水产养殖面积就达0.93万公顷。上海市畜禽养殖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大量饵料或畜禽粪便等直接进入水环境,成为当前水体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来,长江、珠江两大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大型禽畜养殖企业纷纷向近郊和周边农村地区转移,畜禽粪便污染控制更加困难。

东南沿海地区在受到大量工业和化学品污染的同时,生活性污染日益突出,显示出工业化后期的特点。据不安全统计,在两个三角洲地区,每天城市生活垃圾在5万t以上,其中上海市区约1.4万t,广州市4000t。这些生活垃圾只有少量被焚烧,大部分被填埋或任意堆放。各种污染物在广阔的城乡扩散蔓延。苏州地区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家里现代化,家外脏乱差。

2.3 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

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大规模迅猛发展,城市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建城区急剧扩大。但相当一部分城市的迅猛扩展缺乏合理规划,侵占并污染了大量的耕地资源。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企业,在一些地方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大多数企业没有、也不可能建设污水处理场。不少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对外商企业的接收没有经过严格选择。常常是外商自己选择地点,要什么地就占什么地。农户建房通常独自立地,也造成大量土地浪费和集污困难。

2.4 环保法规、标准不够健全,地区、部门间缺乏合作与协调

许多现有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已不能适应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工业排放控制标准较低。很多城市虽然企业排污达标率很高,但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微量毒害物污染)依然极其严重。广州、深圳希望在水源水质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但现行法规却不允许非直辖市制定地方环境标准。许多环境污染物的扩散和影响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污染物的跨区域、跨流域、跨省际迁移问题给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很大困难。污染治理涉及到水、气、土、生物等诸多环境因素和相应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环境监测和研究资料很难相互交流与共享,协调工作困难重重。

另外,区域环境科学和技术研究滞后,储备不足,还远不能满足区域环境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需求。

3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

东南沿海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厦漳泉地区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和经济支柱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其融入世界经济的主阵地。为推动这些地区现代化、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水康生活水平,保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如果现在不重视并及时解决上述问题,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建议,将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北方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长江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等列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1)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制度”。近年来国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环境责任。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强化省和直辖市政府在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与改善环境方面的责任。同时,着手在上述3个地区建立并强化流域性的环境管理和协调机制。通过权威性流域协调机制,制定和实施流域环境质量条例,强化流域综合管理。协调跨地区(包括跨省市和地市)、跨部门的环境工程建设和环境纠纷,避免跨行政区域及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污染现象的泛滥。将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

(2)建立新机制,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应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经济发展,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都视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片面追求现代化。要逐步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全面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这些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已经具备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能力。要适当增加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比例(建议近期将环保投入增加到占GDP的3%左右),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进行机制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和污染治理企业等健康发展。重点城市应该继续加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力度。对环保的投入应逐步转移到环境管理、监测、研究和环保新技术的开发方面。逐步实现废水和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排污许可的交易和期货市场,实现多渠道融资,培植专业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大型环保集团,逐步摆脱目前的被动局面。

(3)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应实行强制性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淘汰燃煤、燃油的小型陶瓷厂。控制和逐步压缩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规模及城市化地区的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加快“西电东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在长江、珠江三角洲范围内,限制或禁止发展火电,尽快关掉10万kW以下的小机组。为此,应尽快增大由西南向珠江三角洲输电的规模,并与华中地区联网。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建设脱硫设施。应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工业企业由烧煤改成燃油和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等,以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4)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实行区域合作。对水体(特别是饮用水)、土壤、空气、蔬菜等食物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应制定适合当地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如农产品健康标准和市场准入法规等。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重点应该包括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鼓励使用有机肥及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制定合理的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保障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经济发达地区应将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纳入环境监测和控制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分质供水。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实行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生物多样性衰减及功能退化的局面。制定水域功能区划和使用规划,依法开发近海海域。维护近海滨岸潮滩和湿地保护区(如红树林保护区等)。要加强城市与农村发展规划,改善工业与企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和小城镇,以利于废水、废弃物的集中处理。

(5)加强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环境问题带有工业化中后期的特征,加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如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危害机制与防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安全利用与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物质的跨界运移、富集规律与控制,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生物修复,大尺度定量化信息技术的环境应用,环境污染检测、监测及风险评价的方法、标准和管理法规体系等。与此同时,应加强适合我国国情和这些地区特点的环保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

标签:;  ;  ;  ;  ;  ;  ;  ;  ;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_环境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