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经济调整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经营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巨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从2008年底开始就不断做出相应调整,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许多影响。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能否正确把握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适当调整经营策略,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商业银行能否在经济调整周期内保持经营稳定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因此,本文的研究对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

2008年以来,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调整周期。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底,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因此,在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受到比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更为严重的影响。为更好地认清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我们在综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1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从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析未来中国的出口、消费和投资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对当前经济下行趋势做出研判。

1.出口方面,未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下降。目前中国的商品出口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中,欧盟为20.50%,美国为17.66%,香港地区为13.35%,日本为8.13%,东盟为7.99%,俄罗斯为2.31%,其他国家为30.03%)。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都已经进入下行期,随着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正向消费领域传导,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8年中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后,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不断恶化,2009年1季度进出口月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下。预计美国、欧盟等西方经济体的经济调整仍将持续,其进口需求在未来两年仍将维持低位,并且在中国企业“出口转内销”策略和外资企业收缩在华生产线的影响下,2009年中国出口将延续1季度负增长的颓势,而进口将随着中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诸多积极效应的影响下有望降幅放缓,并早于出口企稳回升。因此,未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大幅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也将大幅下降,由图2的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降到-0.2%,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

图1 2007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情况月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网站。

2.消费方面,未来中国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消费增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下降,从1979年的87.3%降到2008年的34%。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2008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但由图3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呈现环比增幅放缓的趋势,1季度名义同比增长比2008年4季度大幅放缓6.6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也回落1.3个百分点,名义同比增速更是已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高点。虽然政府通过实施减税增收、加大消费补贴等经济刺激方案,短期内对推动消费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中国居民消费环境没有大幅改善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预计2009年中国的消费增速将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未来消费增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3.投资方面,在“去库存化”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尽管有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和产业振兴计划的推动,中国的投资增速仍然难以大幅提高,无法抵消由于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同比加快4.2个百分点。但由图4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中期开始占固定资产投资20%以上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下降,到2009年2月,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而这期间正是依靠中央投资项目的拉动才确保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但是未来两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在房地产投资方面,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级土地市场库存“主动性积压”和二级住宅市场库存“被动性积压”严重,房地产商“去库存化”的任务严峻。在企业投资方面,2008年出口需求的意外下降导致了企业存货的被动积累,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被迫进行调整。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如“家电下乡”等经济刺激措施,但即使企业“去库存化”后,在由市场需求不足而引发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缓解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固定投资很难迎来新一轮扩张。因此,以4万亿元投资为基础的中央投资项目的增长只能弥补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难以促进中国整体投资增速的大幅提高,更无法抵消由于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先前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目前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通过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来弥补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我国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但其持续性将十分有限。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从2000年以来已经延续了8年的高速增长,其自身也将面临调整的需要,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都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调整的时间和空间。过去30年,中国曾经历过三次经济下行调整周期(见图5),每次经济下行的时间都超过3年。中国此次的经济下行调整,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中国经济自身运行的需要,并且在调整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可以预计中国此次经济调整在短期内难以结束,经济的大幅度复苏至少要到2010年以后。

二、宏观经济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当前经济调整的环境下,对商业银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已经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净息差逐步收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巨大。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为防止国内经济迅速下滑,我国央行自2008年9月起,连续4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基准利率的累计下调幅度远大于存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幅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益显著回落。同时,由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负面预期,企业和居民储蓄定期化比率不断提高,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总存款中定期存款余额占比达到49.7%,比2008年同期上升3.84个百分点,较2009年初也上升了1.6个百分点,这种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不断上升。然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却不断降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占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80%以上的房贷按揭利率已经下浮至基准贷款利率的70%,商业银行的信贷利润空间由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当前宽松的货币供给市场环境又导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的票据、债券等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3月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0.84%,同比下降1.42个百分点,较年初也下降了0.4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0.84%,同比下降1.43个百分点,较年初也下降了0.38个百分点;6个月期的央票收益率也由2008年初的3.6%下降至2009年3月的不足1.2%。在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收窄(如表1所示),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试图通过信贷扩张、以量补价的方式来弥补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净利息收入减少,但从已经公布的上市银行2009年1季度报表来看,大多数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已成事实。目前,息差收入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所有上市银行1季度的净利息收入都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70%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浦发银行达到91.4%,占比最低的中国银行也达到72.9%。因此,净息差的收窄已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各商业银行业绩增速减缓、盈利能力下降已经充分显现。

2.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减缓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下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还相对较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类业务、代理销售类业务、资产托管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以及顾问咨询类业务,其中支付结算类业务和代理销售类业务的收入大多都占到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50%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不断恶化,进出口月同比增速由2008年中期的30%下降到今年1季度的-20%以下,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类业务由此受到了巨大影响。受国内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企业股权融资的暂停、基金发行规模的缩减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降低等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代理销售类业务和资产托管类业务。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不断调整,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逐渐减少,个人消费能力不断下降,消费者信用度也相应降低,作为银行卡业务最主要驱动因素的信用卡业务的恶意套现现象日益突出,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这些也都将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的减缓已经在2009年1季度充分显现(如图6所示),所有商业银行1季度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都比2008年度大幅下滑,其中,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由此都受到了显著影响。

3.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潜在威胁将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自2008年底我国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都保持快速增长(如图7所示),仅2009年1季度新增信贷就达到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一方面是出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压力,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客观环境下,商业银行只能通过以量补价,依靠规模扩张来避免营业收入的快速下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央的4万亿投资和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均需要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虽然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为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减少了一些行业特别是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避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短期内出现反弹,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控制状况良好。但长期而言,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调整周期,未来经济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的程度加深或国内经济的刺激效果低于预期,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将可能集中爆发。首先,受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引导,部分商业银行为满足政策要求而放松风险控制,将过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可在经济调整的环境下,产能过剩行业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这必然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其次,信贷投放的高速增长将挑战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在企业资金面趋紧和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项目申请急剧增加,而在这些项目申请中难免鱼龙混杂,商业银行又尚未建立起完备的信贷风险监测体系,其信贷决策失误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过分偏重将信贷投向政府投资项目,而这些授信对象具有项目工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如果商业银行授信的客户和行业过分集中,则将会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更有可能重蹈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大贷款、大不良资产”的覆辙。再次,由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难以保证所有企业都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不可避免会有部分企业利用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在当前经济基本面不确定和股票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可见,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存在下降的潜在威胁。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宏观经济调整的对策建议

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已经明确,并且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负面影响也已充分显现,为使商业银行在经济调整周期内能够保持经营稳定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我们提出以下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对资产负债进行动态调整,减少净息差收窄幅度。负债方面,要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提高低成本的储蓄存款比例,合理调整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配置,在资产运用渠道受限和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努力控制负债资金成本;资产方面,要优化生息资产结构,合理配置生息资产在债券、票据、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投放比例,调整信贷资产的期限结构和行业结构,努力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商业银行除了要继续发展传统中间业务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企业现金管理等新型业务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目前,中国个人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居民专业理财意识也不断增强,这都将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随着各类企业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企业现金管理服务,以此带动中间业务的稳步发展。

第三,坚持特色定位,树立品牌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长期发展路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经营特色,其产品、服务和渠道大多同质化,随着经济的下行调整,各银行之间竞争加剧和盈利空间缩小显得特别突出,为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不应是不顾及市场风险而进行盲目业务扩张,而应宁可放弃部分短期利益,利用经济调整期间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结合自身特点实现较低成本的战略转型,逐步向特色经营、专业化经营迈进,以期在未来经济上行周期实现快速发展。

第四,认清经济周期,加强风险预警,增强抗周期波动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要建立科学的信贷评价方法,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确保授信风险的有效防范。同时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动态变化,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铁路交通、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放力度,限制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

标签:;  ;  ;  ;  ;  ;  ;  ;  ;  ;  ;  ;  ;  

经济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