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政策体系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政策体系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与政策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体系论文,政策论文,论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分析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方式及未来现代化农业的特点和主要模式,并就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发展途径 模式 政策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如何走出一条既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农经界多年来探索和争论的一大课题。

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

1.1 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捷径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中国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后发国家”。“后发国家”有其“后发优势”,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直接运用现代化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挫折,赶上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国外已经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国家,依其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和经营管理特点,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劳力不足,大都从农业机械化起步,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高;二是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三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土地和人口都比较少,但工业基础、技术基础雄厚,实行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同时发展的道路。从这三种现代化农业的类型中,很难找出哪一类能与我国目前的现状或今后的发展趋势完全相符。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去照搬某一种农业现代化模式,而应该认真研究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经验。

分析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效率的集约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高。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化农业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后果的二重性。高投入在扩大了农业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承受了巨额资本和沉重的财政负担。高能耗农业随着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持续上涨,越来越难以维持。高效率使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收获及农产品保鲜、储运等作业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但也带来了农业过剩人口大量盲目涌向大城市,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专业化、社会化虽然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宏观调控,农业企业的微观决策和经营行为往往与国家的预期目标大相径庭,引起了经济社会波动。

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的实践,应当从中借鉴的主要经验是: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也必须是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放型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分工分业的专业化农业;合理利用劳动资源,重视资金、科技投入的集约化农业;高效率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农业;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适度规模农业。

1.2 国情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和方式,必须建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对矛盾来进行描述。

1.2.1 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不足1.5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2%,加拿大的4.3%;森林面积平均每人1.8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草原平均每人5.3亩,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体现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与节约、保护资源相结合。

1.2.2 开发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不仅挤掉了多种经营的生产,而且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经过调整,问题得到了缓解,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力求实现农业良性循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2.3 现代化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占绝对优势的矛盾 我国农业生产中多层次农业技术同时并存,既有包括原子能、生物工程和微电脑技术在内的最新农业技术的运用,又有拖拉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以及农艺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在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中,传统技术占绝对优势。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对传统技术逐步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2.4 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农村安排,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我国的农业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农民,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与之很不适应。据统计,全国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只有6名农业技术员,平均每万亩耕地不到2名,平均每个乡0.6名。目前我国农村文盲占1/4,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仅有15%。这些都给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1.2.5 资金短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投资需求的矛盾 不少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在工业化以后,或在工业已相当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工业支持农业的办法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基础差,目前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经济实力弱,不可能给农业以大量的投资。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必须因地制宜,争取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通过农业良性循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和积累,走农业综合化的道路。

2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和方式

2.1 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期望象发达国家那样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来吸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也难以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足量的资金。只有农村自身的工业化,才是解决剩余劳动力和资金不足的根本出路。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大集镇聚集,才能有效地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2.2 现代常规技术、最新科学技术和我国传统优秀技术相结合 我们不仅要有农机具、化肥、农药、育种等现代常规农业技术,而且还应该积极引进和推广发达国家现代化农业中的最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激光、遥感、微电脑等,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尽量少的投资缩小以至消除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投资数量有限和农民技术文化水平较低,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采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因此,必须同时结合采用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中优秀而目前仍有潜力的部分。要通过多层次技术的正确结合,形成一个反映我国农业特点的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

2.3 以生物技术的进步为主,实行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 我国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目前,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耕地不足,生物技术的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然,实行生物技术的进步,进行集约经营,没有农业机械化来解放农业劳动力,仍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在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机械技术的使用。

2.4 采取工程建设的方式,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现代化农业 也就是把农业当作工业一样的现代产业,要象搞工业建设那样搞农业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农业技术改造,运筹农业的投入,科学地开发农业资源。建设重点要放在农业技术开发工程、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工程、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和新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工程上。要注意工程项目之间和工程措施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套,农业机械化工程要与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和生物技术工程配套等等。

2.5 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靠新的生产力来巩固。因此,科学技术必须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现在的家庭经营规模较小,今后要采取措施,逐步扩大,但家庭仍然是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能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一个是生产社会化。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把家庭经营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家庭经营虽然规模较小,同样可以实现高产,进入现代化。

3 我国现代化农业的特点及其主要模式

3.1 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点

3.1.1 资源保护型 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应是一个资源保护型国家,农业尤其应这样。因此,应该建设资源保护型的现代化农业,绝不允许浪费和破坏资源。

3.1.2 生态农业型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借助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及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充分发挥,获得量多质好的农产品,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以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1.3 集约经营型 集约经营包括劳动集约、技术集约、资金集约三种类型。当前对我国来说,一般以前两项为主,在条件计可的地方适当发展资金集约型农业。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劳动集约型农业可以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时配以技术集约,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出路。

3.1.4 立体农业型 立体农业具有“三维立体网络结构”,也就是农业生产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广度、深度和高度;在功能上具有“三维”:生物生产功能维、资源开发功能维和经济增值功能维。它与平面农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包含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一些使农产品增值的环节。它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3.2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三个重要模式

3.2.1 山地园艺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包括丘陵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我国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最终取决于广大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山地园艺型农业是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根本出路。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合理布局极为重要也比较困难。它不能硬搬平原型农业的做法。过去的失误在于忽略了山区农业的特点,一味强调粮食生产,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我们要认真组织力量对山地园艺型农业进行研究和试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把它作为我国农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和一项巨大的工程,列入国家的宏观农业决策系列。

3.2.2 平川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平川地区土地肥沃、人口比较密集,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平川地区农业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产业结构上,大部分地区仍然是粮棉型种植结构,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农业总体产出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科学技术方面发展也很不平衡,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的科技应用水平比较高,其他产业的科技应用和推广则比较落后,特别是畜牧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上,科学化、商品化的格局远未形成。因此,平川区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农林牧、种养加、农工商、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逐步拓宽科技应用的领域和覆盖面,要大规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3.2.3 城郊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城郊型农业是一种邻近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相互依托,以蔬菜和鲜活农副食品为主的全面发展的区域性农业经济。城郊农业对城市乃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郊农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城郊为城市居民提供的鲜鱼、鲜蛋、肉类、水果已达60%;蔬菜、牛奶则几乎全部由城郊提供。1985-1989年,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工业产值增长额中,城郊经济年均增量已占一半以上。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改革的深入开展,城郊农村经济将靠其特殊优势,成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先导。因此,加快实现城郊农村现代化,对于实现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农村的现代化,都有普遍的意义。

4 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体系

4.1 建立与现代化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现实的农业宏观管理体系基本上还是保持了计划产品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框架。农业部门只管农业生产环节,农业产前、产后由其它部门分管,这种体制在农业日益商品化、现代化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大的弊病和不足。我们应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的要求,下决心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实行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管理。要逐步地把农业生产计划、农业开发、农产品流通、价格、储备等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职能集中到农业行政和决策部门,避免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不协调。在改革国家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建立起微观管理体系,让微观与宏观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发挥农业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

4.2 建立和完善国家、集体、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积累投资保障体系 首先要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使农业投资比重由5%以下恢复到10%左右。同时,应当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力量,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农业投资体系。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国家、集体、农民都能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提高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尽快颁布和实施国家农业投资法,依法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要从制度上、经济机制上引导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投入,使之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目前,要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积累工制度,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劳动积累,为集体多创造财富。

4.3 建立农工商系列化经营体系 我国目前发展商品生产的社会基础还十分薄弱,从意识观念到体制结构,从生产环节到经营体系,都不适应大规模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还在于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体系。目前农村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已在着手开拓产前、产后相联的一些生产领域,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系列。这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生产转化的一个质的飞跃,是我国农业振兴的希望所在。应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促成和完善专业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增强农业自身发展的活力。

4.4 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体系 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需要全社会的配合,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支持。没有社会化服务,只能是“小而全”经济,不会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现在各地已经和正在出现的农机、运输、销售、科技等专业户在这方面起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整个社会服务体系还很薄弱,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影响我国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全社会对农业提供多少可能发展的机会。所以,没有完善的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现代化农业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

4.5 实施高产高效农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稳产高产的农地保障体系 实施以完善水利设施、农地排灌系统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基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技术服务措施配套的高产高效工程和生态农业工程,是稳定提高土地产出率,使有限的耕地能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百年大计。首先要在主要商品粮产区,建设吨粮田工程和粮田保护区。在丘陵山区进行以“千元田”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开发工程,实行农、林、牧综合经营,种、养、加立体开发。同时要加快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的绿化工程建设,建立保障农地稳产和改善气候条件的绿色屏障。

4.6 建立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农技推广体系 一是要推行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特别是集团承包形式,使科技人员收入、职称升迁与农技推广效果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农技推广部门要办成服务型经济实体,使服务功能与服务实力同步增强;三是要加强乡村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建设,改变科技人员滞留于上层的状况。要把乡镇农科站建成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今后农大、农校毕业生要重点分配到乡镇农科站。乡镇农科站则要培训好村农技员和专业科技示范户、重点专业户,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

4.7 因地制宜地建设农用工业保障体系 我们应当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和各地条件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农机制造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要从这几年农民对农机的选择和市场供求规律出发,设计、研制和推广使用适应农村需要的中小型农机具和相应的技术设施。要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工业建设,重点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农用化学工业品。还要加强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用工业生产、农资经销企业同农业机械科研、教育部门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协作,使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有坚强的农资工业作为可靠的后盾。

4.8 建立培养新型农业生产者和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体系 农业教育重点应转向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首先是要使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对象率先转向以培养直接的农业劳动者为主,同时通过普及初等文化教育,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农业高等学校的重点是培养优秀的高科技农业人才。

标签:;  ;  ;  ;  ;  ;  ;  ;  ;  ;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政策体系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