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的动因:产业层面分析_联盟营销论文

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一个行业层面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纵向论文,层面论文,战略联盟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7)11-0106-07

面对近年来企业纵向联盟组建掀起的一轮新高潮,不禁引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企业组建纵向联盟。是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使得上下游行业艳羡而趋之若鹜吗?以汽车行业为例,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涉及的上下游关联行业较多,同样是上游行业,如橡胶、玻璃制造企业,为何与汽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鲜有所闻。这其中是否暗示不同的行业因为不同的产业结构、竞争格局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使得纵向联盟组建机制各有不同。又如,原料涨价是否是纵向联盟组建的动因之一,以铁矿石涨价为例,价格供求矛盾集中爆发在2005年初,但钢铁企业在此之前就开始有联盟组建的运作,成本压力与联盟组建是否有本质联系。再有,由煤、电、冶、汽车等行业观察得出的一些规律在其它行业是否适用,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探究。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研究

较早进行纵向协调问题研究的是Mighell与Jones(1963)。Mighell与Jones认为没有一种单一理论能解释企业间为什么需要采用契约或其它非价格机制来进行纵向协调,他们将降低风险、获得议价能力、发展新技术或取得新的融资归结为企业实行非价格机制协调的原因。[1]迈克尔·波特(1985)从价值链的角度阐述了企业实施纵向联盟的原因,波特认为在企业的纵向联系中,供应商和渠道的各种活动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和效益。供应商生产企业所用的产品或服务,它的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接触点影响着企业。每一个这样的接触点都是企业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差异化的一个潜在来源,因此,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机会,通过影响供应商价值活动的结构,或通过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企业与供应商都彼此受益。[2]交易费用理论是分析纵向联盟形成的一个重要视角。Sporleder(1992)从专有性资产的角度阐述了纵向联盟,一方面联盟中的企业因过高的专有性资产投资不愿进行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另一方面,企业如果离开联盟,由于专有性资产又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因而只有坚守对联盟目标的承诺。[3](1226-1231)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对纵向联盟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陈宏军,江若尘对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交易费用理论论述了纵向联盟的原因。[4]陈洁、吕巍、崔鸿对营销联盟组建进行了分析,认为供应链上的关联性、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利用社会资本等原因促使了营销联盟的形成。[5]

(二)聚焦于行业的企业纵向联盟研究

Purcell与Hudson以美国肉牛产业为例,对纵向联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这个纵向联盟中需要联盟各方的异质性投资。通过缔结纵向联盟,可以降低肉牛的屠宰和加工成本,同时,牛肉的品质控制和品牌都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使联盟各方都可以从联盟增加的总效益中分得超过各自单干所得的回报。Purcell与Hudson分析认为,纵向联盟建立的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租金:独具特色和高品质的牛肉产出李嘉图租金,而战略联盟这种组织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所产生的效益产出熊彼特租金。[6](44-65)Boehlje与Schrader(1988)讨论了食品链中的纵向协调问题。[7]Boehlje与Schrader强调了食品链中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建立完整的协调体系,并指出了其中的两个关键控制点:(1)与顾客密切接触的零售商;(2)原材料供应商,因其高度的资产专有性决定了他们的位置不易被替代。Sporleder(1994)从交易费用、企业资源理论对农业纵向联盟进行了探讨,指出联盟的缔结可以减少农业风险,提高收益。[8](535-540)

我国学者也对一些行业的纵向联盟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煤电行业。黄侃提出电力和煤炭一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煤电产业联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延伸产业链,以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合作,实现产业链互利协调发展。[9]孟枫平运用联盟博弈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农业产业链中公司倾向于与大农户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非常的稳固。[10]陶长琪、刘劲松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煤、电企业战略联盟纵向联结的效应,分析表明上游煤炭企业与下游电力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使其利润增加,并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11]

从以往文献可以看出,多数研究将关注重点放在单个行业,如国外文献主要集中于农业和食品行业,国内主要集中在煤电业或农业等。本文尝试以多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行业层面对纵向联盟的动因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1.企业纵向联盟数据。为从多个年度、多行业取得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客观、公正的信息,本文选取了2003—2005年深沪两市中22个行业的公司作为企业数据来源,从上市公司在年报和公告中披露的内容获取纵向联盟信息。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统计口径统一,选择了2003年以前上市的公司,考虑到消除企业的非持续经营对企业组建纵向战略联盟行为的影响,从中剔除了ST公司和2003—2005年间主业有重大改变的公司,最终共得到407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22个行业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企业信息来自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巨潮网站。

2.行业数据。所有行业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2—2005年所载“按行业分组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应22个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行业数据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在行业分类,企业规模等方面相吻合。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行业纵向联盟率(ZXLM)。企业战略联盟有两种组建形式:股权式和契约式。据此,本文将以下的企业行为界定为企业实施了纵向战略联盟:(1)在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与伙伴企业建立合资公司;(2)与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3)与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的企业签署战略联盟合作协议;(4)在本企业主营业务上下游领域与伙伴企业联合研发或联合营销。企业是否实施上述四项行为以该公司在年报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为准。ZXLM=该行业实施了纵向战略联盟行为的企业个数/该行业样本企业总数。

2.解释变量。(1)行业成长性(HYCZ)。考察行业的高速成长是否推动了纵向联盟的缔结。一般以行业收入增长或资产增长表达行业的成长性,本文以行业总资产为计量指标,行业资产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内原有企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反映了新增企业的投入情况,能较好地表达行业的成长性。HYCZ=(当年资产合计-上年资产合计)/上年资产合计×100%。

(2)行业成本压力(CBYL)。从最近企业纵向联盟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的组建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考察。考虑到收入的增长同样会引起成本的相应增加,为消除该影响,以成本增长对收入增长的相对值作为计量指标。以costi代表第i期产品销售成本,incomei代表第i期产品销售收入,则CBYL=[(cost[,i]-cost[,i-1])/cost[,i-1]]/[(income[,i]-income[,i-1])/income[,i-1]]×100%。

(3)行业盈利水平(YLSP)。考察行业的盈利程度对纵向联盟缔结的影响,一般而言,盈利水平高的行业资金实力较强,更有能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YLSP=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100%。

(4)行业资本密集度(ZBMD)。观察到近年纵向联盟比较活跃的汽车、钢铁等多属于资本密集行业,这种现象是否有普通意义,本文对此进行考察。ZBMD=行业资产总计/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00%。

(5)行业进入壁垒(JRBL)。考察不同行业进入壁垒对各行业缔结纵向联盟的影响。本文借鉴了王剑的计量方法,[12]以规模指数表达行业规模经济壁垒。以TK代表行业总资产,N为行业企业单位数,j代表第j个行业,则JRBL=(TK[,j]/N[,j])/∑[(TK[,j]/N[,j])/22]×100%。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以线性回归方程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不同行业纵向战略联盟影响因素与联盟组建的关系。

ZXLM[,i]=β[,0]+β[,1]HYCZ[,i]+β[,2]CBYL[,i]+β[,3]YLSP[,i]+β[,4]ZBMD[,i]+β[,5]JRBL[,i]+ε

其中,β[,0]为常数项;ε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采用的是截面较宽而期限较短的面板数据,艾春荣(2003)指出,短期序列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一个普遍采用的条件是将所有的斜率系数限定为对所有的个体都是相同的,[13]可以认为模型参数主要取决于截面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变化,即主要体现在截距项的不同上。因此,在模型设定中主要考察回归方程是采用混合模型(常截距模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或是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为比较三种模型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了如下检验:对于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比较,构造F统计量检验;对于混合模型与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采用B-P的LM(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检验;对于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与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比较,采用Hausman检验进行判定。

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水平上,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设定检验结果

F检验的结果表明F值小于5%水平上的临界值,应采用混合模型。同样,LM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零假设,应采用混合模型。此外,Hausman检验表明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中应选用随机效应。综合上述检验结果,选用混合模型进行估计更为可靠。

(二)回归分析

混合回归可直接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本文以方差膨胀因子(VIF)检测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在调整前自变量ZBMD、JRBL分别为9.921和9.112,接近10,说明有一定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将ZBMD、JRBL分别调整到两个模型中(模型Ⅰ、模型Ⅱ)进行考察,调整后各变量VIF降到1.5以下,无明显的多重共线性。以普通最小二乘法分别对模型Ⅰ、Ⅱ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0.10,0.05,0.01水平上显著(2-tailed)。

本文以Breusch-Pagan检验法对回归方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Ⅰ、模型Ⅱ的检验P值分别为0.1657和0.2614,在5%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同时,由表2可知,WLS回归的DW值分别为1.878和1.831。当n=66,k=4时,在5%显著性水平上,D-W统计量上下临界值dL=1.47,dU=1.73,DW值处于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区间[1.73,2.27]中。因此,模型Ⅰ、Ⅱ无一阶自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行业的成长性、资本密度和进入壁垒均在1%水平上与纵向联盟组建有显著性关系,其中资本密度和进入壁垒对纵向战略联盟的组建呈负显著相关。而行业的成本压力、盈利水平对联盟组建没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在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时,企业更倾向于缔结纵向联盟,以打通上下游关系,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回归结果显示,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的组建有一定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四、主要结论及相关的讨论

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实施纵向战略联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纵向联盟组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快速成长的好机会,当企业过快地发展时可能会面临原材料供应跟不上、如何有效地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以完全克服以上问题,通过纵向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同成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2.资本密度对纵向联盟组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密度对纵向联盟缔结有负向的显著性作用。可能的解释是资本密度较低的行业由于其相对投资较少,企业更容易进行上下游拓展,因而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实施扩张的行为更多一些。而资本密度较高的行业组建联盟,特别是合资企业等股权式联盟,投资巨大,因而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3.行业的进入壁垒对纵向联盟组建有一定阻碍作用。行业进入壁垒抬高了企业在相关行业拓展的门槛,对纵向联盟的缔结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本文实证结果来看,成本压力对纵向联盟缔结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纵向战略联盟基本功能之一是打通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保障企业原料和销售的稳定。当上游成本压力来袭时,企业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以应对不利局面。但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缓和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加强内部管理、产品涨价、实行纵向一体化等,并不总是实施纵向联盟。另一个解释是市场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只有持续性的、力度较大的成本压力才可能推动纵向联盟的缔结。行业的盈利水平对联盟组建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无论获利程度高还是获利程度低的企业都对纵向联盟有一定需求。从自变量符号来看,盈利水平低的企业对纵向联盟组建相对更急迫。

纵向战略联盟动因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受资料所限,未能从更广的角度,如行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行业结构对企业行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企业纵向联盟的组建。纵向联盟是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的有力工具之一,对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经济向纵深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纵向战略联盟正方兴未艾,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探索。

标签:;  ;  

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的动因:产业层面分析_联盟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