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的搭建尝试论文_倪仁蕾

传统制造业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的搭建尝试论文_倪仁蕾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1614

摘要: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生产采购部联合推动在变压器事业部建立了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经历224个日夜,变压器事业部完成了所有一线岗位的岗位划分(321人,95种岗)、教材编写(95份、配套试题190份)、岗位分级(A类岗位20种、B类岗位53种、C类岗位22种)、100%上岗认证、培训档案建立和可视化培训矩阵六个阶段。

一套专业、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已在变压器事业部构建完成。为变压器事业部稳步提升产品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技工队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制造业 培训体系

建立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一是开展战略延伸的需要,公司“十三五”规划中国际化、区域化工厂布局,需要系统化、规范化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保障员工技能满足岗位要求;二是保证质量体系的需要,因为电力装备制造业需要大批技能熟练、训练有素,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保障产品工艺、质量、交期、安全与成本控制;这是落实过程方法及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三是落实知识管理的需要,公司技术工人主要采用传统“师徒制”的方式培训上岗,培训内容碎片化、缺乏标准化、效率低下,企业有效实践经验易流失。建立这样一个培训体系能将内容标准化、可视化,并且不断持续更新,能够较好地沉淀组织经验。

从培训本身来说,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快速、大批量、标准化的一线员工培养与复制;可以完善传统师带徒模式,建立完善、专业的员工培训模式;可以通过岗位划分与分级,为基层员工打通晋升通道;可以培养了一批专业、优秀的内部培训员,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可以将体系建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后续生产管理提升的重要输入;可以营造一种紧张而有序,分工又合作、负重但主动的工作氛围。

一套逻辑缜密的生产员工培训体系建立需要经历岗位划分、岗位教材编写、岗位分级、100%上岗认证、员工档案建立、员工能力矩阵看板设立6个步骤。体系建议后可以实现快速、大批量、标准化的一线员工培养与复制。

一、岗位划分

岗位划分阶段是不断沟通与梳理的过程。首先大家对岗位的理解要达成一致,另外岗位划分的口径要一致,既不能漏掉工作,也不能让某些工作重复,还要能保证工序的连续性、工作量的均衡性。刚开始梳理出来100种岗位,后来经过讨论与对岗位划分技术的掌握,减少到97种,最后在岗位教材编写过程中随着对岗位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最后确认为95种。

二、岗位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分为通用教材和岗位教材两部分,通用教材是每个岗位都用得上的,比如车间知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5S现场管理,由相应部门的核心成员按照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可以编制出来。但岗位教材的编写相对比较困难,首先它基于岗位划分,车间划分出多少种岗位,就得编写多少种教材,有的岗位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哪怕是有编制现在没人由其他岗位的人在兼着,只要它是独立的一种岗位就得编写出一份教材。

这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岗位培训教材虽然我们给给出固定的模板,但最主要的是岗位教材要求符合一线员工的认知特点,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同时内容必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本岗位涉及的作业指导书要点、本岗位涉及的改进措施、本岗位历史上出现的客户投诉、本岗位历史上出现的操作不良与报废、经实践印证过好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并且要求用左文字、右图片的PPT格式来呈现,往往一份哪怕是三四十页的教材,照片至少要近200张放进去。这些照片都是教材编写老师一张一张在各岗位蹲点拍摄选取出来的,都是经梳理精选后最为效率的规范性动作与要求。这对教材编写老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不但要求他们对所编写教材的岗位操作非常熟悉,还要同工艺、质量、生产、操作员工共同协商确定最有效、最规范的操作技能与方法,不但要确定,还要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通俗易懂地讲述出来。

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自2017年11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18年3月,总共编写了95份教材,拍摄车间操作场景照片45294张,通过不断地的试讲以及咨询顾问老师的精心辅导,最终形成定稿。并在编写过程中发现纠正作业指导书问题500多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编写结束后,在最终形成教材95份的基础上编写配套试题190份,构成了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变压器试点)基本框架。

三、岗位分级

经项目组成员、车间主管和项目顾问共同讨论,按《岗位分级标准》中产生问题导致的成本损失、操作产生问题是否容易被后端发现、是否要求操作员有相关的证书、操作的复杂程度、产品种类不同对操作产生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将95种岗位科学、量化的进行了A、B、C三个等级划分,其中A类岗位20种,B类岗位53种,C类岗位22种,确定最终版本的《岗位分级手册》两份,为员工岗位晋级、交叉岗多能工培训奠定基础。

四、100%上岗认证

100%上岗认证是所有环节耗时最长,关系处理最难的阶段。在制造型企业中,既不影响生产运转,又要按要求进行认证,在认证过程中还要改变员工的操作习惯,需要与各方沟通,想尽各种办法。第一次实操认证有300多人参加,但最后仅一人通过。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认证,同一个员工多次认证,大多数手把手地教导、提醒下硬是重复了六七遍的情况非常普遍。

最终,以培训教材及作业指导书为基础,历时102天对公司315名员工进行了100%上岗认证。上岗认证包括通用知识和岗位知识、实际操作的培训、考核。上岗认证过程中培训课时达1500多小时,纠正操作过程中未按SOP和培训教材执行、质量与效率、安全问题、车间知识、设备与工具的使用等方面问题4000多项,最后使全部员工获得了上岗认证证书。

五、员工档案建立

员工培训档案能够准确记录每位员工的技能状况以及培训与认证的结果,便于对员工的追溯与审核。一个员工一个单独的档案,里面完整地记录了通用技能培训与预考、岗位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认证、实操考核认证所通过情况的成绩记录与时间点。

根据记录来看,没有一个员工是一次性通过的。平均3-4次的反复培训与考核、认证才能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份合格的培训档案。哪怕是老员工,也要按照新的作业指导书、岗位培训教材的要求执行,也需要至少100天以上。

六、员工能力矩阵看板设立

通过变压器事业部车间员工的能力矩阵看板,车间里所有员工的名字一目了然,每个员工掌握工序岗位内容的熟练程度清清楚楚,一个岗位的技能有多少员工掌握,一个员工总共掌握了多少种技能也让人一看就明白。哪个是A类岗,哪个是B类岗、C类岗也标注得清清楚楚。通过看板,员工们会紧追慢赶比技能、暗暗攒劲靠A岗。

看板上的字符通过目视化管理简单明了。绿色说明对这种岗位技能熟练掌握,蓝色代表只是合格,红色说明还在掌握中。今后每个新员工进来都要按照这一完整的通用技能培训与预考、岗位技能培训、理论考核认证、实操考核认证步骤才能上岗。老员工要掌握新技能也得按步骤来,就算是掌握了隔一个月还得重新实操考核,检查是不是按照公司的作业指导书、岗位培训教材要求在做,做得熟练不熟练。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器事业部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建立的试点项目,从2017年11月9日启动,2019年6月28日结案,共经历了224个日夜,走过了岗位划分、教材编写、岗位分级、100%上岗认证、培训档案建立和可视化培训矩阵六个阶段,使一套专业的生产员工培训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生产员工培训体系作为生产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建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期的运维与管理推进。为了保障生产员工培训体系正常运转,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做了三部分的工作:一、对现在的量化工资结构进行拆分,设立与认证等级相挂钩的岗位技能工资,实现动力保障;二、对认证培训老师队伍进行建设与人员补充,同时将是否担任过认证培训讲师,列为人员的转岗与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实现人员保障;二、加强生产员工绩效管理和车间管理的标准化,实现管理日常与组织的保障。

参考文献:

《员工职业素养培训》龚晓路 黄锐主编 2012年7月

论文作者:倪仁蕾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传统制造业生产员工岗位培训体系的搭建尝试论文_倪仁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