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台湾海峡两岸资源互补前景*_台海时事论文

九十年代海峡两岸资源互补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前景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陆与台湾是两个规模极为悬殊的地域空间,所赋存的自然资源有着天壤之别。将大陆与台湾资源总体态势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双方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保证程度及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来揭示九十年代双方可以互补与合作的主要方向与基本内容。

1 海峡两岸资源总体态势的比较

1.1 “地大物博”与“地小物稀”分别是大陆与台湾资源的总体格局

虽然近年来大陆对“地大物博”的提法存在一些异议,但大陆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与台湾地域狭小、资源总量与种类均相当有限的“地小物稀”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资源总量看,大陆地域面积为台湾的276倍(表1),资源绝对数量远较台湾为多。

表1大陆与台湾主要资源态势的比较

1.2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所导致的资源紧缺,是大陆与台湾资源态势的共性所在

大陆资源的相对不足与台湾人均资源的紧缺并无太大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陆人均占有资源除煤炭高于87.3倍外,其他大部分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差不多十分接近,有的资源人均占有量甚至低于台湾。而大陆单位经济规模资源占有水平要比台湾高,但高出的倍数一般只有资源总量倍数的一半左右,说明大陆资源的经济需求压力略小于人口需求压力,而台湾经济需求的压力显然大得多。

1.3 大陆与台湾资源开发的现状与策略绝然不同

大陆资源产业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75%,资源的开发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重要性,未来大陆资源战略的主线是:开源与节约并重,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同时慎重地利用国外资源。台湾的资源问题要简单得多,面临的资源开发问题也没有大陆那么棘手,其资源开发总精神是地上资源“保育重于开发”及开发的“精细化”;地下资源的开发则是“根据不同种类矿产供需状,并分别采取或以自给自足为主,或鼓励岛外合作开发,建立稳定供应来源”的政策。

2 海峡两岸资源贸易现状

随着台湾当局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的逐渐开放,近年来台湾自大陆进口资源产品的品种及数量日益增多,不仅与向大陆工业品的出口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形成对大陆贸易的明显顺差。

在两岸转口贸易中,初级产品以大陆对台输出为主,其输出量渐增,但比重却迅速下降。据香港与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海峡两岸的转口贸易额已由1979年的0.78亿美元,增加至1978年的15.16亿美元,1990年达40.46亿美元,1992年达136.94亿美元,当年台湾的贸易顺差达51.69亿美元,台湾自大陆的进口仅为其出口量的1/6。

在台湾转口向大陆的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仅为2%,1990年约合6000多万美元,而自大陆的进口中,初级产品则由1979年的93%,降至1990年的31%,其中工业用初级原料占21%,农副产品占10%,在1990年分别为1.61、0.77亿美元,虽然比重迅速下降,但总量却在增长。

由于台湾天然资源贫乏,加之台湾当局仅仅开放大陆原料及半成品的间接进口,因此,目前海峡两岸的贸易中,尤其是台湾自大陆的进口贸易中,资源产品占据重要地位理所当然。大陆对台出口的产品主要为中草药、水产品、烟草及其制品、纺织原料、非金属及金属制品等,基本上为初级资源产品。如1990年台湾自大陆进口的前六位产品中,中草药(1.01亿美元)、鸟类羽毛(0.39亿美元)、鲜活鱼(0.27亿美元)均为农副土特产品,其他三项如卷烟、以棉花为主的混纺梭织布、鞋靴半成品及其零件也为农工初级加工产品。由此可见双方资源产品贸易的重要地位。

从大陆有关部门统计的两岸直接进出口资料看,也表现出与转口贸易一致的结构与变化特点。如在1992年大陆自台湾的直接进口总额8.48亿美元中,属于资源产品的有非金属矿及制品(36.18万美元)、水产品(51.51万美元)、土产(15.63万美元)、金属矿砂(13.28万美元),建材类(60.18万美元)等,上述几项合计仅占总进口额的0.21%,即使考虑其他类别进口产品中的初级原料部分,推测其比重也不会太高。而大陆向台湾直接进口的态势及产品结构却明显不同。首先,大陆向台湾进口的资源产品价值增长迅速,但比重也呈下相对降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向台湾出口的资源总值产品从1987年的近500万美元,增至1992年的近2.8亿美元,而相对比重由90%以上降至40%以下,但目前近40%的相对比重仍说明大陆对台湾资源贸易的重要性。其次,目前大陆直接出口台湾的资源产品中,农副产品与工矿原料两大类的出口规模大体相当,而后者发展尤为迅速。在1987年,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为主,工矿产品很少。至1992年,工矿原料出口价值近1.5亿美元,甚至超过农副产品类1.3亿美元的水平。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大体反映了台湾放宽大陆产品间接进口以后,台湾对大陆工业原料需求的迫切性及其较农副产品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对台直接出口的产品种类日益增多,涉及了农副土特及工矿原料的大部分品种,表现出台湾对大陆资源的广泛需求特征。

3 海峡两岸资源互补前景

3.1 两岸的资源贸易及资源产业合作将以互补互利为主方向

九十年代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资源贸易及资源产业合作方面将主要以互补互利为主流,极少有竞争与对抗的可能性,这是与两岸产业合作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内可能存在竞争趋势的显著不同点。

由于大陆与台湾在众多的资源领域内均有着较好的优劣结构互补与兼容关系,大陆较多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多为台湾所缺乏或为“保护性开发”,而台湾的某些优势资源为大陆所需、或不可能与大陆的同类优势资源相抗争,故双方在各个资源领域的合作均可以互补互利,仅有很少的资源产品可能产生贸易或产业开发的竞争局面。

3.2 两岸资源互补的范围将在全方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从业已展开的两岸资源贸易及相关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形看,几乎在所有资源类型中都已有具体的合作业务,只是知识程度和规模不同而已。再从台湾方面业已开放间接进口大陆的资源产品种类及范围看,截至1993年3月,已开禁的工矿及农副资源产品已累计达130多类(种),涉及了所有资源类别,且台湾方面设置的范围已在不断缩小。因此,有理由认为未来的资源互补更呈全方位展开趋势。

未来两岸的资源贸易和资源开发和合作也会在某些领域和方向上重点展开,并在一些重点资源的互补上实现程度不同的突破。九十年代两岸资源贸易的重点方向将是:以杂粮、豆类为主的粮油产品,以棉、丝、麻为主的纤维原料,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各种水产品,以山华、中药材为主的土特产资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矿产品,以有色、稀有(土)金属为主的金属矿产品,以建材资源为主的非金属矿产品等。可望突破的贸易产品主要为大宗的粮、油产品如小麦、玉米、高梁、大豆等,木材及大宗的矿产品如油、气产品等。

九十年代两岸资源合作开发的重点领域将主要有:①台湾严重缺乏而又大量需求的资源产品,即通过与大陆的合作开发,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以替代纯粹的进口贸易;②台湾已经具有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但在本岛发展条件日益恶化的资源产品;③具有特别显著经济效益的资源产品开发。而实现这些突破应是九十年代两岸资源产业合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如两岸共同开发煤、油、气及其它大宗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建立以杂粮、豆类、棉花、木材为主,包括其他果、蔬、水产、畜禽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原料和副食品供应基地等。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和平进程的加快和“三通”的实现,两岸高层次、大规模的资源合作开发必将实现一系列的突破。

3.3 两岸资源互补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九十年代海峡两岸资源互补的规模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除非有极大的政治波动等重大影响,否则,大陆与台湾互补的规模不会出现以前那种大起大落状况,但在增长过程中会产生局部的起伏和波动。

从两岸直接贸易角度看,至本世纪末,大陆从台湾直接进口的初级资源产品数量的增长幅度不会太大,今后大体应维持1000万美元以内,相对比重应在1%以下,且会继续下降。而大陆向台湾直接出口的资源产品仍会加速增长,由于基数渐大,今后的年均增速会明显低于前几年,但似不应低于15%,在本世纪末应能接近年出口10亿美元水平,但其所占的相对比重仍会下降。显然,上述推测是建立在“三通”仍无实质性突破,经港间接贸易仍为主体渠道的基础上,一旦两岸可以直接通商,则有相当数量的转口贸易会迅速转为直接贸易,则上述推测值应成倍增长。

从经港转口贸易看,资源产品的转口贸易与直接进出口的相对变化趋势十分接近。因此,如果两岸经贸往来的方式没有大的突破,则双方间接贸易的现有变化趋势会继续维持下去,即大陆自台湾进口的资源产品增速不会太快,总规模也不会太大。而对台出口仍会明显加快,推测其规模应为自台进口的5-10倍。但资源产品在进、出口总贸易中的比重也会进一步下降,前者应在2%以内,后者应在25%以内。

再从两岸贸易及其中的资源贸易占各自进出口总贸易的相对地位看,1990年台湾出口大陆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近5%和大陆总进口的6.1%,而自大陆的产品进口占其总进口的1.4%及大陆总出口的1.2%,十年来的相对比重在台湾向大陆出口方面增长了3-5%,进口增长0.8-1.0%,这种比重增加的趋势在九十年代仍会继续下去,从资源贸易的相对比重看,1992年台湾农副产品及工矿原料进出口分别约为90、30亿美元,其中自或向大陆的进、出口各占5%、2%;同期大陆资源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33、170亿美元,自或向台湾的进出口相对比重分别为0.5%和3%。从发展看,由于两岸贸易总规模在急剧扩大之中,尽管双方的资源贸易也处在增长状态,但推测其增速不会快于总贸易的发展速度。因此,上述资源产品在各自进、出口中的相对比重会在总体上呈进一步下降趋势,但总量仍将不断扩大。

3.4 两岸资源互补的方式和途径将会有所突破

九十年代两岸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合作方式及途径方面突破种种人为限制,是首要条件。从九十年代两岸关系的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台湾在两岸经贸合作政策上的走势看,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或“隐性”突破仍很有可能。具体地讲:①港、澳在1997年回归祖国以后,现状上以其作为大陆与台湾之间主要中转地的角色将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使台湾当局对两岸来往的间接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②“入关”对大陆与台湾来讲,均为十分逼近而且难以逆转的必然事实,两岸“入关”以后,关税及进口管制的减少或取消,将会在相当范围内给现有的种种人为限制以极大的冲击,从而有可能加速“三通”进程;③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在走向在不断趋于具体,明确和规范化,也在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为直接贸易与投资作准备,尽管这种有控制的逐渐开放还需要发展的时间,但在资源贸易和资源产业合作上的开放当在先期之列;④尽管“三通”被列为两岸统一进程“第二阶段”的目标,但台湾已有研究两岸直接“三通”的迹象,如两岸直航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在进行。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测:九十年代海峡两岸在资源产品的直接贸易、资源产业的直接投资开发上突破的可能性较大,或会采取一些更趋于直接的合作方式。这些方式可能有:①某些资源产品的贸易或合作开发可以特许的方式直接进行;②在特定区域内,如大陆的部分省区,或港口可以直接进行某些资源的贸易与投资合作;③通过台湾海峡中合适的中间地(如金门或其他岛屿)组织某些产品的直接贸易;④取消资源贸易与合作开发方式的限制,转向主要对贸易规模及投资规模的进行控制等等。

科技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善于从具体方法中总结和提炼相应的方法论,并自觉地将其作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交通规划及交通规划方法论的研究尚在发展之中,很多内容还远未成熟。本文对交通规划论所作的探讨,旨在引起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对交通规划方法论研究给予重视,共同推动交通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注释: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金资助项目的专题成果

标签:;  ;  ;  ;  ;  

1990年代台湾海峡两岸资源互补前景*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