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概念更新与现实思考_金融论文

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概念更新与现实思考_金融论文

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观念更新和现实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和论文,香港论文,途径论文,观念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已从一般的第三产业向产业化、工程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龙头产业发展。事实证明,内地与香港无论在经贸、物流、资讯以及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都离不开货币资金流的互动。为此,如何实现观念更新,寻找现实途径,将两地金融合作推向更高水平,既是两地共创繁荣的关键所在,也是两地面临的紧迫和繁难课题。

一、观念更新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观念也出生产力。只有全新的理念,才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我认为,两地合作首先是一个观念更新问题。

1.全面、正确地看待目前香港的经济金融形势

香港回归后,经济形势虽有起伏,但在外部经济周期性调整和内部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目前香港经济遭受严重的困难。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缓慢、通货紧缩持续、外部需求疲弱、内部需求减缓、资本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倒闭增多、失业率重上高位、财政赤字扩大。由此,一些人对香港逐渐失去以往的一些优势感到焦虑,香港社会的悲观情绪较重,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市场情绪波动较大。

冷静分析,目前香港疲弱的经济金融形势,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1)内部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主要是经济泡沫、营商成本偏高、劳动力结构失衡等,如过分依赖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88%以上;香港银行贷款的60%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有关;香港的劳动工资水平比新加坡和台湾高20%;高失业率与职位空缺并存,据普查资料显示,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的仅为16.4%。(2)外部的周期性影响。主要是受困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对香港外向型经济体系的严重冲击。过去香港对美国、日本和欧盟整体货物出口占香港出口总额40%以上,而2001年香港除对日本出口略有增长外,对美国和对欧盟出口分别下降9%和8%。贸易的减少直接影响航运、金融服务及市场推广等支援服务的需求。另外,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下挫,也带动香港股市大幅度下滑。

具体分析香港的现状,应该说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香港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它不仅是外资银行云集的国际银行中心,而且是全球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第七大股票交易中心、第五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心、第四大黄金交易市场、亚太区最大保险市场和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同时,内地的迅速发展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很好机遇和依托。所以,关键问题是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充满信心,迎难而上,转“危”为“机”。

2.从全球范围正视香港作为“中介人”的历史地位

仅就内地与香港金融关系而言,应该说无论从地区和产业上都可以看作是局部的。因为两地金融合作,具体从金融机构的互设、金融市场的衔接、业务经营的渗透、支付系统的联通、两种货币的流通、金融监管的合作等方面来看,都是体现两地双向互动关系。但实际上,由香港的特殊地位和两地经贸金融关系的性质所决定,更主要的香港是内地和全球的连结点。它起着“内地——香港——世界”的中介人作用,即外国企业要进入内地市场,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香港,利用香港成熟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业,获取优质的服务支援。内地的物流和资金流也有很大部分通过香港通向全球。据资料,香港是内地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约占总外资投入的一半。香港也是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主要中介,有80%以上的台商以香港作为投资中介地。内地有2000多家企业在香港从事银行、贸易、游泳和分销等业务。香港借内地改革开放之机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展为内地市场的国际门户。可见,香港的“中介人”作用是由香港独特的地理、政治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香港政府将香港定位于“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经济发展路向,正是源出于此。

正视香港作为“中介人”的历史地位,其意义在于:(1)不仅仅就两地合作谈合作,必须联系全球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谈两地合作。这有利于随时顾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对应措施。(2)把握好两地金融业各自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在内地经济迅猛发展下,对外开放度也将越来越大,这一方面给香港经济带来更多的商机,另一方面也会使香港的贸易、金融领域丧失一些份额,香港作为海外资金进入内地的中介地位受到一定的削弱。香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其外向型经济的开放力度和对外依存度也将随之扩大,香港各界在重视和加强与内地合作的同时,也会注重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互相投资和贸易。当然,从发展看,两地金融业开放所产生的影响则是利大于弊,但两地合作中的这种变化是客观存在的。(3)从香港作为“中介人”的地位出发谈两地金融合作,有利于依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分析双方内外条件和环境变化,真正建立牢固的经济协作圈,促使双方合作得以双赢并不断巩固和发展。

3.坚持创新是两地金融合作的不竭动力

据经济学家统计,50年前的世界500强,有70%已经在现在的500强行列中消失。然而,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子却能长盛不衰而充满活力,其主打产品西门子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中雄居前列。为什么百年老牌的西门子永葆生机呢?其根源就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它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发展贵在创新。当今世界经济,抵抗风险冲击的能力显著增强,面对经济周期性变化也显得更富有弹性,深入分析其原因,这种转变无疑可归于金融创新的帮助。所谓金融创新,实质上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创新支撑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

以内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深圳为例,深圳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深圳金融业敢于创新。就机构创新来看,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第一家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金融公司、第一家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等都诞生在深圳。就业务创新来看,深圳第一个实现了银行之间业务的全面交易与竞争、第一个试行信贷资金比例管理、第一个推行金融资产风险管理、第一个组织大型项目的国内银团贷款、第一涉足离岸金融业务、第一个发行了B股和可转换投资债券以及国库卷收益凭证、第一个建立银行证券卡等等。事实证明,深圳金融业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它为参与国内外金融业竞争做了前期准备和创造良好的基础。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应对严峻的挑战,内地金融业在加大创新力度、产品拓展市场、服务赢得客户方面已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香港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独创性不强,但具有对外来创新的强吸收能力,要比内地高出一个层次。近年来在体制创新方面,香港金融管理局采取了包括放宽撤销利率管治、简化三级发牌制度、成立金融基础设施督导委员会、加强银行内部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措施。在金融机构方面,香港已将原联交所、期交所及三家结算公司合并成控股公司,成立香港交易及结算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方面,及时采用如电子支付系统和自动提款机等国外创新技术,近年来还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多方位的零售及批发性银行业务(如贸易融资、理财服务、证券及金银买卖、经纪业务等)。在金融品种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运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中,有80%以上已被香港资本市场所采用。金融创新促使香港金融市场将成为成本低、效率高、风险小、监管全球的最高标准、最为活跃的市场。应该明确,两地金融业的发展源于创新,两地金融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地金融业的高水平合作基于创新。

4.以发展眼光审视上海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中,有一个广泛关注和敏感的问题,即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争。具体说,香港为国际中心已是世人共知,近几年上海经济金融的飞速发展,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果上海成了国际金融中心,那末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保持,还是变形或消失?

历史发展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即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能反作用于金融发展。一个金融中心的建立,首先要以快速、稳健的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要建金融中心,特别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从世界各国的实例分析,并非所有经济发达地区都能建成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建立还有其独有的发展规律,它的建立除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要依托一系列内外因素如地域位置、信息资讯、人文环境等等。而金融中心又是随着自身发展和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是亚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或者说是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它的建成,主要基于当是上海的经济金融特别发达,它既是全国资金调剂中心,也是远东国际交易最活跃的金融中枢。1936年上海的黄金市场全年成交达3116万条,折合美元1100余万元,远远超过当时的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大阪之和。上海金融市场脉搏与伦敦、纽约等发达国家金融相通。20世纪40年代后,主要因战争而逐渐隐没。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2001年中国GDP规模已达到世界第6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预测,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有望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上海银行业的主要经营指标已名列国内前矛,盈利能力一直是国内银行业的排头兵。上海现已发展成内地最大的金融龙头,上海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已形成共识,前景可望。如此巨大规模的经济实力呼唤一个具有综合实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历史必然。但要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谈何容易,它包括金融集聚、金融创新、金融安全、环境建设等诸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据专家测算,上海要赶上香港起码还需15-20年时间。

据香港大学饶余庆教授在《走向未来的香港金融》一书中对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是指一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群集,并进行各种金融活动与交易的都市。金融中心的一般性特征有三个:(1)都市;(2)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群集;(3)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市场兴旺发达。香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它具备了按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分析的四个方面必备条件:一是具备金融中心形成的时区优势,即处于有利的时差位置;二是地点优势,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亚太地区,尤其是背靠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内地;三是具有交通、通讯等发达条件;四是港府的自由经济政策。当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保持和发展,取决于以上因素作用的发挥程度,在当今世界金融一体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状况下,重要的还要看在金融体制、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创新程度,具有应对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具有集散和融通货币资金的能力,以及具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还是二个国际金融中心,既无定论,也无争论意义。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力真正起到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从发展眼光看,内地金融业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必然有利于内地与香港金融的进一步合作。其作用不仅使两地金融业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也有利于内地金融体系借鉴香港经验,尽快与香港金融制度相协调,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这些均会对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实途径

多年的实践证明,内地与香港金融业的优势互补,它既是合作的关键,也是合作的切入点。

香港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具有高度的金融自主权,较早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香港金融实际上是以国际市场为轴心的融资市场。而且,香港金融架构稳健和规范成熟,货币支付体系先进稳定,金融监管制度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再有,香港拥有廉洁有效的政府,推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政策,不干预但有效的监管制度等,这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内地与香港金融业有天然的联系两地同属一个国家、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内地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货币资金融通的首要通道是香港。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预示内地将融入国际大市场的前景。

可见,内地虽地域庞大,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体制相对滞后。香港虽地域狭小,但“拥有最自由且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两地应建立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型的金融合作关系。在增创两地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将两地金融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说:

1.金融机构的互设

它是两地金融合作的前提条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百余家大银行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它囊括了全球最大100家银行中的85家,以外币收支进行的业务约占全部银行业务的70%左右,可见,香港的金融体系是以外资为主。内地应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方面继续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金融机构到香港或通过香港向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资银行等。这样做,有利于内地建立外向型和国际化的金融产业,同时也有利于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2.业务经营的渗透

在这方面两地具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潜力。内地可借助香港金融界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项目贷款、发行境外债券等引入资金,通过资金拆借及转让业务、开办外币兑换、进出口押汇、租赁、基金等多种融资业务,加速两地货币资金的融通。又如开办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它既符合两地金融业的实际要求,又能加固双方互助合作的力度。再如开办和拓展境外人民币业务、实施基金企业开放、创办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互用金融创新工具等,有利于两地金融业务的渗透。在保险业务上,特别是再保险业,因香港对离岸再保险征税率比内地低,一般将再保险业务的基地设于香港,内地则设立分公司,负责业务的联系决策和主体处理,有利于降低再保险成本。

3.支付结算的联通

两地经贸、金融、物流往来的密切和拓展,两地货币资金的支付结算问题迫在眉睫。具体做法:(1)在支付方式上力求统一。香港金融管理当局已将过去实行的隔日支付结算改变为“即时金额交收”的先进支付系统。内地应效法香港,使两地银行业的支付清算更符合国际市场规范化要求。(2)努力实现清算网络的全球化,密切两地银行间的直接往来关系,构筑“直通车”式的帐户清算渠道,实现现代支付和结算系统的联机操作,有效快速处理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金融市场的衔接

根据金融市场本身具有的要素特点,两地金融市场的衔接应是全方法和相互渗透的。主要有:(1)货币市场的衔接。货币市场上运用的金融工具多样,且期限短、风险小、流动性强,两地应尽快接通交易网络、沟通融资渠道,实现双方短期资金的有效融通。(2)证券市场的衔接。香港证券业有逾百年的历史,现时的联交所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股票市场,它拥有国际认可的上市条例、全员审查、监管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内地证券市场虽发展迅速,规范性差,股市结构不合理,所以应学习和借鉴香港证券市场的运作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开放A股市场,实现A、B股统一和两地证券互市。当前还特别应注意利用香港二板市场为内地中小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上市融资提供平台。(3)外汇市场的衔接。香港的外汇市场交易名列亚洲第三位,内地可利用香港外汇市场进行储备管理,还可以考虑把香港发展为人民币远期市场的中心。这样做既有利于强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又有利用香港的市场基础对冲人民币风险。

5.两种货币的流通

人民币和港币分别作为两地的法定货币,两种货币当然应服从于其所隶属的货币管理当局的发行和管理。但由于内地和香港的密切交往关系而造成的货币过界流通和相互兑换,这既是两地货币流通的客观要求,也是两地经济联系的日趋加强的自然延伸。据统计,每年有5200万人次港人到内地,并在内地消费,内地人也常来香港洽谈贸易、融资交易和观光旅游。据初步统计,两地共形成约500亿人民币流通量。基于事实,允许两种货币的自由流通和相互兑换,已不会影响两种货币的法律地位。今后在各自对两种货币交易和兑换的监管前提下,依据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可优先考虑两地货币业务的交易问题。

6.金融监管的合作

香港金融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原因之一是直接得益于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香港银行业的监管,主要依托由政府部门为主、同业公会配合的两上层次合作的监管体制。香港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其核心是《银行业条例》的制订、修订,并通过金融监管部门严格执行。香港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银行牌照或注册的有关规定,本地和海外分行(或办事处)及认可机构的资料披露,认可机构的所有权及管理,认可机构贷款和投资的限制,资本充足性、流动资金比率以及对认可机构的查帐、审计接管等多方面的规定。香港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也有一套新的风险识别和度量的新方法,对应付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较强。内地应多借鉴香港经验、加强两地金融监管机关和证交所高层主管的接触,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和风险管理系统,积极促进两地金融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总之,在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有势不可挡的广阔前景,这种合作是优势互补的合作,是市场竞争中的合作,也是互利互赢的合作。内地应依借香港拥有“最自由市场环境”的优势,香港充分利用好“内地因素”,为共求合作共同促进、共创繁荣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  

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概念更新与现实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