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论文

档案文献

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

梁志 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可以被视为中国冷战史研究的起步阶段。那时,从事冷战史研究的学者群体偏小,史料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利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的档案),关注范围相对狭窄。相比较而言,近二十年中国的冷战史研究明显呈现出整体繁荣的状态。这一点至少体现在如下多个方面: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而且由于师承关系和科研项目形成了若干或大或小、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史料挖掘的范围逐渐由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扩展到英国、法国、德国、东欧国家、日本、韩国、印度乃至类似于缅甸这样以往几乎无人涉足的国家;研究课题不再一盘散沙,逐渐形成了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领域(如经济冷战,心理战、隐蔽战与核战略,冷战中的科学与文化,以及中国对周边国家政策等);研究者不断尝试探讨新问题,并就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争论;既延续了对高层精英的瞩目,又试图关怀下层群体的命运;不仅仅注重史实还原,亦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最近中国学者虽然开始集中讨论冷战时期的东南亚问题,但对当地原始档案的利用仍远不尽人意。不仅仅中国冷战史学界是如此,国际同行们对东南亚国家一手文献的开掘同样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本文着重介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六个东南亚国家冷战时期档案文献的收藏、解密和公开情况。

一、印度尼西亚档案

对于绝大部分冷战史研究者而言,印尼档案是陌生而遥远的。即使是在冷战研究中的第三世界问题日趋成为显学的今天,在已经出版的论著中,仍旧难以发现印尼解密档案的身影。除少量整理成册的档案集散存于印尼国家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外,冷战时期的印尼档案主要存放于印尼国家档案馆。由于印尼档案的整体匮乏和解密体系的不完善,本节主要介绍印尼国家档案馆的查阅流程、档案收藏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期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印尼国家档案馆查阅流程

印尼国家档案馆(印尼文为Arsip Nasional Republik Indonesia, ANRI)坐落于雅加达南部,始建于1912年。自荷兰殖民政府组织建立以来,其名称几经更迭。依据1967 年12月2日的印尼总统第228/1967号令,档案馆被划归总统直属的非政府部门,并在1974年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印尼国家档案馆”。

印尼国家档案馆馆藏有大量殖民地时期的档案,但是对于二战以后的档案开放程度非常低。1965年“九三○事件”后的敏感性,再加上政府的严格审查程序,大大降低了相关档案的丰富程度。印尼国家档案馆将本土公民和外国人士区别对待的做法,也使得外国学者获取档案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脑白质病变合并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 ………………………………… 倪初源,程小华,曹毅,等 99

非印尼本土公民要在印尼国家档案馆从事研究,必须获得印尼国家科学院(Lembaga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 LIPI)签发的研究签证(Research Visa),才能够享有与印尼本国公民同样的查阅档案的权利;否则,只能翻阅目录,而无权调阅。这并非仅仅针对需要在该档案馆进行研究的外籍人士,原则上所有在印尼从事研究的外籍人士都需要此类签证和许可。

1949年6月14日,保大在法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宣布建立“越南国临时政府”(即南越),由其出任“国家元首”。“越南国”政权得到美国、英国的承认,而胡志明在越南北部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则获得苏联和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1954年7月21日,关于解决印度支那停战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得以签署。《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领导,南方由保大领导。1954年7月,吴庭艳担任“越南国”总理。1955年10月23日,吴庭艳在美国支持下通过操纵南越公民投票废黜了保大,确立南越为共和政体。10月26日,吴庭艳改国号为“越南共和国”,并由其担任“越南共和国”首任总统。此后,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宣布统一,国号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流程的复杂性,建议研究者至少在预定进入印尼的前四个月就开始申请工作,并且尽量规避种族冲突、文化差异等敏感内容的研究。此外,作为中国公民,由于201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印尼国家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国公民若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推荐信”,亦可在印尼国家档案馆调阅档案。但这条途径仅是一条理论上的途径,据笔者所知,目前尚未有人获得中国国家档案馆的“推荐信”。

(二)印尼国家档案馆调阅流程

在印尼国家档案馆查档,主要是在主楼的阅览室(Reading Room)完成。进入阅览室后,工作人员将对来访者的身份进行确认。没有研究签证,将不允许调阅档案,这一点执行得非常严格。但按照规定,没有研究签证,是可以查阅目录的,只是无权调阅和复印。

“无畏派有句老话,训练可以消除懦弱,在恐惧之中行动将被视为失败,”老四说,“因此,考验的每一关你们都要做好不同方面的准备。第一关主要是身体素质,第二关主要是情感素质,第三关主要是心理素质。”

从电子目录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对应条目的档案是一册还是一份。一册或者一份的具体页数难以判断,有的只有寥寥数页,有的则多达几百页。因此除非亲自调阅,否则很难判断这个条目下档案的规模。此外,电子目录的结果,还会显示条目对应的子目录,这一点非常重要。获得子目录信息后,下一步就是从子目录中系统查阅相关条目,确保没有遗漏。当然,从系统搜集的角度,最好还是从总目录索引开始,然后根据个人研究主题锁定对应的子目录,并依据子目录确定最终要调阅的档案。子目录里面会提供档案题目和档案编号,查阅者将子目录名称和档案编码填写在申请表上,即可调阅对应的档案。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档案馆的规定,研究者不能拍摄和扫描档案,且每人每天只能调阅5份档案。此外,每份档案只能复印不超过20%的内容。这一比例远远小于绝大部分国家的档案馆,这导致印尼档案的系统搜集变得非常困难。

(三)印尼档案馆馆藏信息介绍

依据1971年第7号印尼法令,印尼国家档案馆有权管理流动档案并收藏与保管静态档案。印尼各政府部门的档案,在达到40年解密期限后,经过筛选程序进入档案馆。也就是说,各政府部门可以依据相关规定保留部分档案。为避免档案的不当使用,依据印尼2009年律法第43号第40条第4项,印尼国家档案馆颁布了安全分类系统和档案查阅准则。根据相关法令,涉及以下内容的档案不在解密程序之列:

1.妨碍执法程序

2.破坏知识产权保护的权益及导致不公平的商业竞争

根据印度尼西亚标准化机构网站介绍,截至2015年6月,共发布地理空间信息标准68项,其中地理空间数据获取标准25项,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处理标准33项,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存储和安全标准1项,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分发标准7项,地理空间数据与信息使用标准2项,这些标准没有一项是SNI。

4.透露国家保密的自然财富

3.危害国家安全和防务

5.不利于国家经济

6.不利于国家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

7.在未获得当事人同意下公开个人数据

8.泄露个人隐私

9.泄露须保密的备忘录

在实际操作中,档案挑选的原则主要与公共安全为主,创建部门首先要根据律法分析组织里的工作单位及其工作范围,进行风险分析后将档案分为四种:“绝密”(Sangat Rahasia)、“秘密”(Rahasia)、“限制”(Terbatas)和“普通/公开”(Biasa/Terbuka),最后根据用户不同类别的需要将四种级别的档案归为两类,即安全档案与普通流动档案。

根据印尼国家档案馆纸版索引总目录,该馆的档案分为殖民时期和1945年之后的档案。殖民时期档案有的按照地方分类,有的按照政府时期分类。档案的语言有旧拼音印尼语、英语、汉语和荷兰语;1945年之后的档案来自90多个不同的部门,外加21种不同的个人档案。从具体内容看,部分子目录的主题与冷战研究直接相关,包括:印尼共和国总统文件(Daftar Arsip-Pidato Presiden RI, 1958-1967)、印尼华人社会文件(Masyarakat China Di Indonesia, 1945-1965)、印尼全国总工会档案(SOBSI, 1950-1965)、印尼外交文件(Diplomasi Indonesia Tahun, 1945-2009)、印尼共和国总统内阁文件(Inventaris Arsip, Kabinet Presiden RI, 1950-1959)、印尼联邦共和国总统内阁文件(Kabinet Presiden Republik Indonesia Serikat, 1949-1950)、总理内阁文件(Inventaris Arsip Sekretariat Negara Kabinet Perdana Menteri Tahun)、内务部文件(Inventaris Arsip Kementerian Dalam Negeri, 1945-1949)等。

通常而言,某一主题的文件会同时被归档在几个不同系列的文件里。例如,涉及二战后华人问题的文件,多被归档于“内务部文件”“警察文件”(Inventaris Arsip Kepolisian Negara)、“国防部文件”(Inventaris Arsip Kementrian Pertahanan)等系列。而印尼外交方面的文件则多归档于“外交文件”“总统内阁文件”“总理内阁文件”。另外,在一些特殊的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日,印尼档案馆也会出版一些档案集。如万隆会议五十周年时,档案馆就推出了专门的档案集,其中包括中国领导人参加有关活动的文件和照片。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否有专门的档案,系统地利用印尼档案都是非常困难的。印尼档案馆的档案非常零散,很难像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档案馆一样能找到大量围绕某一主题的资料。至于出版的主题性纪念档案集,收录的内容也通常是以友好、正面形象为主的公开性资料。

二、马来西亚档案[注] 本小节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5@ZH009)“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文献收集与历史研究”第二期子课题《马来亚联合邦对华关系档案收集、整理与研究(1948—1963)》的阶段性成果。

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分治马六甲海峡,同中国在南中国海上相邻,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也是目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节点。马来西亚(1963年之前为马来亚联合邦)的国家历史同国际冷战史具有独特的联系:马来亚半岛的独立伴随着冷战在亚洲的展开;马来半岛的“紧急状态”是东亚冷战中的热战战场之一;马来亚联合邦扩大成为马来西亚的过程,又与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斗争、冷战格局的调整几乎同步发生;马来西亚从“一边倒”外交政策调整为“地区中立”的东盟优先外交政策时,正逢中国调整外交战略、联美抗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洲冷战局势;而冷战在马来西亚的结束则体现为《合艾和平协议》的签订,马国内实现最终和平。因此,冷战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亚洲冷战史中的一个典型。在国际冷战史研究中,马来西亚绝不应该被忽视。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海上邻国,马来西亚同中国的关系发展也是冷战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马来西亚(马来亚联合邦)冷战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府档案;第二类是冷战时期的报刊出版物;第三类是个人资料,如日记、回忆录之类;第四类是作为政府对立面的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和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北共)的历史资料。马来西亚如今的领土由13个邦、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分布在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北部(分别称为西马和东马)。如今在马来西亚境内,冷战史料主要分布在国家档案馆系统、各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学者个人收藏以及重返马来社会的前马共、北共成员的联谊机构。

(一)国家档案馆系统

马来西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档案馆体系,全国共有10个档案馆。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国家档案馆(Arkib Negara Malaysia)中央馆[注]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的网站是:http://www2.arkib.gov.my。 不仅负责中央政府档案的存储、管理和发放,还管理着其他9个地区档案馆分支,分别是:吉打/玻璃市分馆、槟城分馆、霹雳分馆、吉兰丹分馆、登嘉楼分馆、柔佛/森美兰/马六甲分馆、沙巴分馆、砂拉越分馆、彭亨分馆。目前,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已经开放网上搜索系统(Online Finding Aid, OFA)[注] Online Finding Aid, http://ofa.arkib.gov.my. ,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档案,一些档案可以直接在网上付费下载。但是,这个网上档案系统里只收录了国家档案馆的部分档案以及地区档案馆的一些历史图片,因此,大部分的国家档案馆档案以及绝大多数地区档案馆档案均需分别到各个档案馆现场查找。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按其来源可以分为8类:私人记录与档案(指私人或者社会团体自愿存放在国家档案馆的各类资料笔记,目前共有80多位历史人物的档案收藏在国家档案馆中央馆中);公共记录与档案(包括联邦、州、国家机构和政府公司的政府官方记录);皇室的记录与档案(包括国家元首以及各州王室的档案记录);海峡殖民地档案与记录(包括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在独立前的档案记录);其他来源的国内档案资料;有关外国的档案记录;来自国外的有关马来西亚的档案记录;由其他档案馆、图书馆转来的档案记录。国家档案馆内部有电子检索系统,与外网的OFA检索系统不同,其档案要丰富得多。档案馆可以借阅的档案要从电子检索系统中检索到档案号后,才能填申请单申请借阅。但是档案馆的档案没有全部实现目录电子化,有一部分档案需要查找纸版档案目录(一般按照档案来源以及转入档案馆的时间装订成册)。可以查到档案号的档案并不是所有都可以提供给查档者:密级最高的档案无法借阅;密级稍低一点的档案可以借阅,但不能复印;普通的已经解密的档案才允许复印(档案馆不允许带手机、相机等进入,不允许拍照。如果需要得到档案,只能复印或者抄录)。

关于政府公共档案这一部分,据笔者目前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中央馆的查档情况,其中有关冷战的档案公开情况并不乐观:第一, 内务部、国防部、皇家警察部队的大部分档案都没有解密。目前,从国家档案馆的电子检索系统可以查到的内务部档案仅710卷,而其中多涉及警察工资、内部事务等内容。不过从1952年起,连续若干年每年都有一份“紧急状态中的预算与开支”年报;第二, 外交档案解密不多,而且检索起来十分不易。目前,马来西亚外交部文件大致可以查阅到1975年前后。不过,这些档案大多数是马来西亚驻外使领馆的日常电报、馆务活动等。据马来西亚外交部称,其全部档案已经在两年前移交给国家档案馆。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的纸质档案目录中查到几本从外交部接收的档案目录,比如1985年接收了一批1957年至1975年的外交部档案,但是这批档案在档案馆的电子检索系统中无法查到,也无法调阅。后来,笔者在无意中发现,许多外交部档案放到了卫生部档案目录下。第三, 与“紧急状态”直接相关的档案文件中,几乎只有公开宣传品或者几乎没有密级的文件才得以解密,比如紧急状态中的传单、领导人讲话、大赦文件、政府搜集到的共产党文件资料等。另外,有一份有关紧急状态的大事记已经解密。

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档案中有关冷战的史料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并不丰富。不过,各个地方档案馆分支中存有当地有关“紧急状态”期间的政府行动情况、当地的武装冲突情况、新村的档案、学生运动和工会活动情况等,这些对于研究马来西亚冷战史中的具体案例来说是比较有用的资料。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除了管理各地的档案馆分支外,还管理着10个纪念馆和私人图书馆。其中包括:东姑·阿卜杜·拉赫曼纪念馆、敦拉萨纪念馆、敦胡先翁纪念馆、马哈蒂尔故居、独立纪念堂等。各个马来总理纪念馆都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存有该总理的个人档案目录(只是目录,档案已经移交国家档案馆中央馆)、剪报资料、一些公开出版的纪念文集、回忆录、传记等。在敦拉萨纪念馆,还有一套马来西亚国会记录。

在国家档案馆系统之外,马来西亚还有一个不从属这个体系的州立档案馆——东马的沙巴档案馆[注] The Sabah State Archives (ANS). 。该档案馆成立于1946年7月11日,是东南亚地区建立的第五个档案馆。[注] 在此之前分别有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建立了档案馆。 该档案馆保存了二战之前的北婆罗洲、砂拉越和文莱的许多公共档案和公共记录,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东马地区(主要是沙巴州)主要政府公共档案、政党档案、非政府档案都存在这个档案馆里。[注] 参见该档案馆的官方网站介绍:http://www.sabah.gov.my/ark/indexBI.html。 冷战时期有关东马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活动资料、马印(尼)对抗时期资料都在这个档案馆中有所收藏。

819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罕见病临床决策系统的需求、现状与挑战 顾坚磊,江建平,田 园,蔡小舒,吕 晖,于广军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国家档案管理相对比较落后。其档案保存、整理工作不到位,很多档案次序混乱;档案的开放状况也不太理想,有关冷战史方面的档案史料不足以使研究者勾勒出马来西亚冷战史的全貌。

(二)图书馆系统

马来西亚国内收藏有关冷战书籍和史料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包括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和几个大学图书馆。

由表2~表4可知,不同包装材质的脆口萝卜样品在不同温度储存条件下的理化指标pH和总酸基本稳定,没有出现较大波动;不同温度储存条件下的产品中的菌落总数均小于10 cfu/g。

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藏书外,还收集了比较多的当地报纸和杂志。在冷战史料中,除了政府档案文件之外,当时的报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图书馆内,共有97种东马、西马报刊供人借阅。其中,《海峡时报》《新海峡时报》《南洋商报》《星洲日报》《星报》等报刊在此几乎都完整保存。

而有关大学图书馆,据笔者了解,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砂拉越大学图书馆、新纪元大学学院图书馆分别有自己有特色的冷战史资料收藏。

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的东亚图书馆收藏了马来亚联合邦时期和马来西亚成立后的经济年报、政府公报等,尤其是收藏了几乎一整套的马来西亚外交公报——这是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外交部最重要的官方出版物,收录了领导人重要讲话、外交公报、外交条约等,时间是从1966年至2003年。[注] Foreign Affairs Malaysia ,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Malaysia, Kuala Lumpur:Wisma Putra, from 1966 to 2003.而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的主馆收录了很多东南亚国家在冷战时期的出版物,包括泰国外交公报等。更让人惊喜的是,1990年马来西亚皇家警察部队心理战专家杜志超(C.C.Too)[注] 有关杜志超的研究,参见 Lim Cheng Leng, The Story of Psy -Warrior , Batu Caves, 2000; Kumar Ramakrisgna, “The Making of Malayan Propagandist:the Communist, the British and C.C. Too,”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Vol.73, Part 1(June 2000), pp.67-90。将他的一批个人资料存放在这里,其中许多资料是杜志超写作的文章,更多的是他搜集、整理和翻译的马共文件以及他有关马共历史的评论、笔记等。[注] C.C. Too, Notes on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 Mimeographed edition,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Library, 1990.

档案馆的目录有纸本目录和电子目录之分。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电子目录大约收录了全部目录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仅仅查阅电子目录,就可能会导致大量的信息遗漏。首次去印尼档案馆,可以考虑先从电子目录入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大致判断所需资料的丰富程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检索关键词既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印尼文,但结果却完全不同。以“中国/中华”为例,如果输入“China”,显示结果为113条,而输入印尼文“Tiongkok”,则显示另外的35条结果。

用计算机全面代替人工审计,建立审计数据库,对实施流程进行全城跟踪控制,对各项审计报表进行精准复核,并对银行业务实行再监督。为此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并吸纳计算机行业的专项人才。

砂拉越大学图书馆是东马地区非常重要的冷战史料收藏地。除了收集有冷战时期东马当地的报刊等资料外,该馆还收藏有一批英国殖民时期的档案,主要内容涉及马来西亚成立之前的殖民地状况。

新纪元大学学院图书馆于2014年设立南洋大学史料中心,搜罗、征集、购买各种南大史料与研究文献,按类型整理成文献书目,作为东南亚华人教育和20世纪60—70年代新马地区左翼运动的桥头堡的南洋大学的史料迅速开始汇集于此。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各图书馆中的冷战史料分布比较零散。目前笔者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整体了解,需要再深入挖掘。

如 100 JD 36×6中,100为适用于最小井径100 mm,JD为深井多级泵,36 为流量(m3/h),6 为叶轮级数;

(三)研究机构和学者个人收藏

相对来说,马来西亚的各个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个人收藏的冷战史料就更为分散了,这里仅列举几个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收藏: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注] 英文名称为: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laysia,简称ISIS。网址是:http://www.isis.org.my。 。该所成立于1983年,目前已经是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智库,同政府组织与国际组织多有合作,其图书馆藏书包括国际关系、战略安全、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专著、期刊和报纸,尤其是东盟和亚太地区资料比较丰富。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注] 成立于1985年,简称“华研”。网址是:http://www.malaysian-chinese.net。 。华研目前是马来西亚境内对本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华人历史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最有名的民间研究机构。华研的集贤图书馆主要收藏有关东南亚华人研究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有关的书刊、资料。而有关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冷战方面的资料,该图书馆有几项馆藏值得注意:首先是马共资料,特别是马共在中国湖南的“革命之声”广播电台的全部广播稿(已经由马共当时的播音员整理成集,共21本)已经捐献给了该馆。其次,“马天英[注] 民国时期著名的回族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1937年任中国驻马来西亚总领事。抗战时期赴东南亚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浴血事迹,奔走各地为国内抗战募集款物。1949年侨居马来西亚。晚年在马来西亚主编中英文宗教刊物《伊斯兰之光》,影响深远。 特藏”。共11个文件夹(包括照片、档案、私人文件、信件、手稿、剪报、刊物等),14,000多页。其中,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给领事馆的外交部令、马天英的工作报告比较齐全,比如国民党驻槟城领事馆撤销的处理方法等。第三,杨贵谊[注] 本籍福建福清,193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著名马来文化工作者兼词典编纂家。 及夫人陈妙华的全部藏书。其特点是:与新、马、印尼华人相关的文化、文学类书籍比较多;同中国相关的20世纪60、70年代的出版物比较多;有《新南洋年鉴》《星马工商年鉴》《星马通鉴》等年鉴类书籍,但是每个系列都不完整。第四,旧报纸。集贤图书馆收集了20世纪60—90年代的《星洲日报》、60—90年代的《南洋商报》以及1951—1988年全时段的《星槟日报》(这是目前马来西亚国内唯一的一套,正在制作电子版)。第五,剪报。主要是由1985年之后的报纸制作的剪报,分专题,以中文报纸为主,也有一定的英文报纸和马来文报纸。其中,关于中马关系有8本剪报,关于马共问题有13本剪报。

诗巫华族文化协会。该协会搜集、整理及保存与砂拉越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其资料室有藏书近1万册,包括许多新马旧书刊以及各类剪报、特刊、图片和砂拉越档案文献。

文运书店[注] 马来西亚语名:GERAKBUDAYA。位于八打灵再也第十一区,靠近马来亚大学医院。 。该书店是马来西亚的特色书店,也是雪隆地区最知名的一家左翼书店,专门出版、发行与售卖本地和印尼书籍,主要包括社会研究、社会科学及文史哲类书籍。前马共成员的一些回忆录和文学作品等在这里出版和出售。

另外,马来西亚的执政党中,巫统(UMNO)和马华(MCA)都有自己的资料中心,存有一些其党内的历史资料。

建筑行业是一种高耗能的生产领域,年均能耗达到了全世界产业总能耗的40%左右,2012年,我国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应在建筑行业中大范围的使用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通过这一举措,将会为高分子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四)共产党方面的史料

在西马,1989年《合艾和平协议》签订后回归社会的一部分前马共党员成立了“21世纪联谊会集团”,不断出版有关马共的书籍,包括马共文件集、个人自传、马共党员的回忆录等。其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马共文件集目前已经出版了14册(战前地下斗争时期3册、抗日战争时期3册、战后和平时期3册、抗英战争时期5册。其中包括“紧急状态”、华玲和谈、马来亚独立等内容)。

在东马,同政府和解后走出丛林的北共成员以及被政府特赦释放的左翼政党成员根据其冷战时期斗争地区和从属部队的不同,分别组成了4个友谊协会:砂拉越福利协会、晋汉省友谊俱乐部、砂拉越中区友谊协会、美里友谊协会。他们并没有像西马的前马共成员一样统一出版文件集等党史资料,而是以友谊协会为单位撰写和出版一些有关北共历史的书籍,其中更多的是前北共领导人以个人名义撰写的一些自传和回忆录等,其对冷战时期北共党内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争论。这些资料大多不是正规出版物。

2.2 根据EEG结果分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55例(72.37%)患儿 EEG 正常,21例(27.63%)EEG异常,其中5例(6.58%)为发作性异常(局灶性棘波3例,1例位于左侧中央、颞区,2例位于双枕区;广泛性高波幅尖-慢复合波2例),非特异性异常16例(21.05%),均为广泛性中-高波幅阵发性慢波。EEG发作性异常组、EEG非特异性异常组和EEG正常组血清 BDNF浓度分别为(9.99±0.48)、(9.62±0.74)、(8.88±1.20)μg/L。EEG异常组血清BDNF均高于正常组(P值均<0.05),EEG异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的冷战史料除了政府档案馆、图书馆等官方收藏之外,还有民间研究机构、学者个人的收藏以及作为冷战时期另一方的共产党方面公布的资料。其中,有关政府档案的公开和利用情况并不理想,但是民间史料丰富,当时的报刊等公开出版物的保存也比较完整。这样的冷战史料状况对于研究者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档案的整理和开放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国家的档案来进行一些弥补,比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都有很多有关马来亚联合邦及马来西亚的档案;美国的外交档案与情报档案中也有许多有关马来西亚的内容;俄罗斯档案尤其是共产国际档案中也有许多关于马共与马来西亚的内容。此外,有些在冷战中非常重要的马来西亚历史人物的个人资料目前存在新加坡,比如伊斯梅尔医生、李孝式、陈祯禄等人将个人资料存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注]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缩写为ISEAS。网址是:https://www.iseas.edu.sg。 。

三、越南档案

19世纪末,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1940年,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越南人民经历了抗法、抗日的长期艰苦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胡志明领导的越盟领导了全国总起义。同年8月19日,越盟在河内夺取政权,取得“八月革命”的胜利。8月25日,越南阮朝保大皇帝下诏退位。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此后,法国殖民主义者重返越南,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越南人民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11月10日,胡志明宣布保大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最高顾问”。

一甲子岁月,几代人传承。从筚路蓝缕到铿锵崛起,我国氮肥工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氮肥人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氮肥工业的壮丽凯歌!同时,中国也摘掉了“氮肥进口国”的帽子,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中,保证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研究签证的申请大致需要三步流程。第一,向印尼国家科学院提交研究计划。但研究计划只是提交材料的一部分,研究者还需要有印尼本土的接待机构、正式邀请信、使馆推荐信等。必须注意的是,如果研究者的研究计划涉及国家安全、敏感问题等,审查不通过的概率将会增加。辅助印尼国家科学院的协调小组(TKPIPA)每个月会对所有申请进行审查,整个审查过程耗时两个月。如果审查人员质疑申请者的研究内容,那申请人将不得不接受网络面试,并且可能会被拒签。第二,如果审查通过,印尼国家科学院将通知移民机构发出签证授权编号,对象是申请者将要申请签证的使馆,然后申请者可以在本国的印尼使馆获得签证盖章。第三,获得研究签证和许可,并不意味着最终申请工作的完成,申请者无论计划在印尼何地开展研究,都必须从雅加达入境,并在移民局、警察局等一系列相关部门完成注册手续,才能最终前往印尼国家档案馆。

自二战结束从法国的殖民体系中挣脱出来以后,越南在国际政治版图上的角色愈发引人注目。特别是在冷战形势的推动之下,一方面,越南北和南方出现了类似于德国和朝鲜半岛那样的意识形态分立的政权,由此产生的摩擦与冲突的背后分别显现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身影;另一方面,大国的深度介入使得在越南发生的对抗成为冷战时期持续时间最久、程度最为激烈的地区性热战。正是由于越南在冷战进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而与其相关的事务在以往冷战史的研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在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国家的档案材料陆续开放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了解和利用的同时,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越南档案文献的利用程度却并不高。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承认的是,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越南档案文献的利用的确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存在越南国内各档案馆中的文献材料完全是遥不可及的。事实上,随着越南“革新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国内档案开放的力度和步伐是有目共睹的,国际学者对于越南档案进行探寻和利用的局面也在逐步打开。因此,本节将主要针对越南国内有关1945年以后越南南北政权的档案文献的基本馆藏情况进行介绍,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1945年9月8日,即宣告独立后不久,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就发布敕令,成立隶属于国家教育部的全国档案公文及文书署。1946年1月3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胡志明签署第1C/VP号通知,强调档案材料对于国家建设方面的特别价值,并严禁职权机关未经允许销毁卷宗材料。为加强国家对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1962年9月4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颁行第102/CP号决议,成立隶属于总理府的档案局。1984年3月1日,越南部长会议颁行第34/HBT号决议,规定了国家档案局的职能、任务、权限和组织。1984年至1991年,越南国家档案局隶属于部长会议。从1992年开始,根据精简国家部门和直属机关的要求,部长会议将国家文书及档案局交付政府组织干部委员会(即现在的内务部)管理。至此,目前所能看到的越南国家档案管理机构基本形成。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越南国家文书及档案局下辖四个档案中心。其中第一档案中心位于越南北部的河内市,其前身为1919年由法国殖民当局建立的河内中央档案图书馆,其保管的档案、书籍及其他材料的时间跨度为1488—1954年,主要包括:1.越南封建王朝的汉喃材料;2.法属时期北圻地区的材料;3.1946—1954年在越南北方的亲法政权的材料。

第二档案中心位于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1976年成立,其保管的档案、书籍及其他材料的时间跨度为1883年至今,主要包括:1.南部地区的汉喃材料;2.法属时期南圻地区的材料;3.1946—1954年在越南南方的亲法政权的材料;4.美—伪时期的材料;5.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的中央机关、组织材料及1975年以前属于革命政权的其他中央各组织的材料;6.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奈省以南各省机关、组织的材料。

第三档案中心位于河内市,1995年成立,其保管的档案、书籍及其他材料的时间跨度为1945年至今,主要包括:1.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央的机关、组织的材料以及各联区、区、特区的机关、组织的材料;2.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平省以北各省机关、组织的材料;3.各级行政区划的卷宗。

第四档案中心位于越南中部林同省的大叻市,2006年成立,其保管的档案、书籍及其他材料的时间跨度为1810年至今,主要包括:1.阮朝木板材料;2.法属时期中圻地区的材料;3.1946—1954年在越南中部地区、中部高原地区的亲法政权的材料;4.1954—1975年越南共和国中部地区各省(从广治省到平顺省)及中部高原地区各省的机关、组织的材料;5.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治省至平顺省及西原各省的机关、组织的材料。

接下来,根据冷战史研究的侧重点,笔者拟针对越南第二、第三国家档案中心已开放的档案材料的馆藏情况进行重点介绍。

(一)越南第二国家档案中心

越南第二国家档案中心根据总理府办公室第252/BT号决议于1976年11月29日建立,当时命名为中央第二档案库,其前身为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主席府档案公文处。1988年8月8日,根据部长会议主席颁行的第223/CT号决议,正式更名为第二国家档案中心。在其馆藏中,1945年至1975年间的文献材料值得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越南家临时政府”时期材料

(1)越南国总理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43米排架,时间跨度:1948—1955年

1948年5月3日,在法国的压力之下,保大皇帝授权开始筹建保留法兰西联邦成员身份的越南国临时中央政府。1949年6月4日“越南国”正式成立。1955年10月23日,越南国临时政府总理吴庭艳发动征求民意运动,确立南越改行共和政体,并于10月26日由其担任“越南共和国”首任总统,越南国总理府暂时停止活动。在此期间形成的档案材料涵盖了越南国临时政府的各个部门,其中在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法越平定委员会的会议卷宗;法、美等国领导人访问越南卷宗;越南与外国代表团往来活动的卷宗;外事委任卷宗;国际会议卷宗;联合国关于贸易、关税、财政的会议卷宗;波城会议卷宗;西贡—堤岸大区领导人外事活动卷宗;国际经济会议材料;美国向越南提供经济援助材料;美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越南及河东地区卷宗;美国与越南经济合作协约讨论材料等。

对于抛填片石黏土填充溶洞的情况,在灌注混凝土时,因混凝土比重大于泥浆比重,尤其是桩灌注接近完成时,溶洞区域土壁受到最大的挤压力,此挤压力为冲孔过程中泥浆压力的两倍有余,可能冲垮溶洞内土壁,造成混凝土流失,严重时形成断桩。

*本文属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李铁夫与中国早期油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BF00860。

(2)中越首宪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84.5米排架,时间跨度:1949年—1954年8月4日

在越南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保大皇帝于1949年7月1日颁行第一、第二号谕令,将越南分为北越、中越、南越三个行政大区,各大区领导人称为首宪。中越首宪府办公室即为中越地区权力机构的代表,到1954年8月4日被临时政府驻中越代表所取代。属于此部分的档案中值得注意的包括越盟的活动材料、国际停战监督委员会在富安省的调查材料等。

(3)南越首宪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178米排架,时间跨度:1945年9月—1954年8月4日

1946年6月,南圻共和国(即“交趾支那”)在法国人的扶植下在越南南方成立,后在1948年被建立中的越南国临时政府所吸收,1949年7月以后成为南越行政大区,南越首宪府办公室即为南越地区权力机构的代表,到1954年8月4日停止活动。属于此部分的档案中值得注意的包括越共活动材料、越法协约材料等。

材料总量:15米排架,时间跨度:1965年6月14日—1967年10月31日

2.“越南共和国”时期材料

(1)“越南共和国”第一届总统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460.15米排架,时间跨度:1954年—1963年11月1日

从1954年6月保大将权力移交给吴庭艳并委任其成立“越南共和国”起至1963年11月吴庭艳被处决止,这一时期的文献汇集成“越南共和国”第一届总统府办公室文件。其中涉及外事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外交部的年度活动复呈;外交部各代表团及各领事馆会议材料;越南参加各国际会议材料;越南驻各国大使活动材料;越南驻美国及联合国大使密电材料;各国际组织、各国访问越南的材料;越南共和国与美、英、加、柬、老、泰、日等国外交关系材料;各国驻越南大使、特使委任书材料;各国驻越使馆活动材料;驻国际委员会交涉代表团关于越南人民军反对美国以武器、人员介入越南,更换非军事区通行证的材料;驻国际委员会交涉代表团关于执行日内瓦协定信件副本;驻国际委员会交涉代表团两年来活动报告;驻国际委员会交涉代表团抗议武元甲的材料;驻国际委员会交涉代表团关于非军事区、越共活动的报告;国际委员会关于越南战场军事形势的综合材料副本等。其中1955—1956年主要为日内瓦会议的文件,特别是关于国际委员会的材料很多。1956年以后大量出现的是越南共和国政府同美国、台湾当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活动和经贸往来的文件,每年年底都有越南共和国同各国关系的外交报告。

(4)越南共和国第二届总统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158米排架,时间跨度:1967年—1975年4月30日

在1963年11月1日吴庭艳遭处决之后,以杨文明为主席的革命军人委员会接管越南共和国政权。此后至1965年6月期间形成的文献被归入革命军人委员会档案。这一时期由于政局不稳,形成文件多为越南共和国对内政策,外交方面仅限于少量同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经济、军事交往。

(3)国家领导委员会办公室档案(),

工地数年摸爬滚打下来,黑健成长为一个项目经理,更成为公司一名施工生产的干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王经理总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开疆破土”,通过在建工程承接其他任务,2004年他到泰达博物馆银珠公寓项目,为公司顺利搬迁到天津打下基础,2011年他带领团队到哈尔滨,通过做哈西万达陆续在哈市承接万达茂、富力江湾、华南城等项目,从一个项目,到一个办事处,如今已经成为公司支柱型分公司。

1965年6月14日,由阮文绍担任主席的越南共和国国家领导委员会开始履行政府职能。此后至1967年10月间形成的文献被归入国家领导委员会档案。同革命军人委员会执政时期的状况类似,这一时期的外事交往档案同样较少,仅限于与外国条约以及同韩国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外事交往。

(2)革命军人委员会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2米排架,时间跨度:1963年11月1日—1965年6月14日

从1967年10月31日至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国政府分别经历了阮文绍、陈文香、杨文明三任总统。其中阮文绍对政权的控制占据了绝大部分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各类文件统归第二届总统府办公室档案。这一时期档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越南战争局势的变化紧密相关,特别是国防部关于各国给越南共和国援助材料;美国军队在越南活动、作战材料;美国军事顾问材料;各次战役计划材料;泰国军队进入越南共和国作战材料;外交部关于美越外交往来材料;东南亚条约组织及马尼拉协定材料;巴黎谈判材料;越共的进攻、越南民主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外交工作的材料;南方临时革命政府外交工作的材料;越南民主共和国、南方解放阵线同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材料;越侨在老挝、越南共和国军事代表团在柬埔寨活动材料等,数量十分可观。具体来说,1970年以后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中对形势政策的分析内容大大增加,如1969—1970年外交部情报局关于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报告、1971年外交部关于越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在老挝活动的报告、1971年中共与泰国的关系、1971年中共与美国的关系、1969—1972年台湾当局对各国“外交”关系、1970—1972年总统府关于越南民主共和国进攻柬埔寨的报告、1967—1974年越南共和国同日本外交关系、1967—1975年总统府关于中共与他国关系总结等。

(5)越南共和国总理府办公室档案(),材料总量:1044.7米排架,时间跨度:1963—1975年

1955年至1963年,吴庭艳独揽越南共和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大权,因而期间总理府停止运作。在吴庭艳政府垮台之后,1963年11月4日阮玉寿出任临时政府总理一职,总理府档案的相关材料也得以再次出现。此后直至1975年越南共和国政府瓦解,期间形成的档案文献被归入第二阶段的总理府办公室档案。大致来说,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越南共和国政府同友邦的交往、援助、合作(如法国、美国对南方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与日本的关系、与台湾当局的关系等);另一类是越南共和国政府对北方共产党政权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分析判断(如越共与南方政权及联合国的关系、苏共和中共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情况、中共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若干卷宗:越南共和国各代表团、政客出访各国、各宗教组织的材料;越南共和国同各国谈判、签署协议的材料;越南共和国驻各国大使活动材料;越南共和国对外政策材料;越南共和国参加国际会议材料;越共的外交活动材料;越南共和国外交部每周情况汇报;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活动材料;各国越侨活动形势材料;高棉边界问题材料等。

除了以上各个阶段的国家权力机关外,越南临时政府及共和国时期各行政部门单位也分别保留有各自的档案文献卷宗,详情可见下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越南第三国家档案中心

越南第三国家档案中心是根据内务部第118/TCCB号决议于1995年6月10日建立的。主要职责是收集、保管和组织利用越南民主共和国时期(1945年至1976年)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1976年至今)中央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在其馆藏的文献材料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国会档案(),材料总量:6842个卷宗,74.5米排架,时间跨度:1946—1992年

作为第三国家档案中心保管的最为重要的档案系列之一,国会档案收集了自1946年6月首届国会以来反映该民意立法机构的建立、状况、运作、活动等方面的文献材料。具体包括国会选举材料;各届国会会期材料;国会常务委员会材料;国会办公室档案;国会对重大事件和议题的讨论、举措和决议材料等。

(2)国家主席档案(),材料总量:2276个卷宗,35米排架,时间跨度:1959—1964年

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最高国家领导机关的象征,国家主席府主要是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履行在对内对外事务中的职责。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的1945年至1954年期间,国家主席府在总理府的辅助下开展工作。自1959年以后,总理府正式接替主席府的实际职能。此后到1980年,主席府被新建立的国家委员会取代。由国家主席府产生的档案主要包括组织及行政部门的记录,如法律的公布;组织及个人决议;往来通信卷宗;财政、预算制定文件等,以及法律部门的记录,如刑罚减免、大赦;人民法庭的任命和委派;国际条约、协定的批准;对越南公民及外国人的授奖等。

(3)总理府档案(),材料总量:24,358个卷宗,184.3米排架,时间跨度:1945—1985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总理府是一个负责协助处理工作的部门,其协助的对象包括国家主席(1945—1954)、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1948—1954)、政府总理(1946年至今)。到1982年总理府改名为部长会议办公室,从1992年起至今改名为政府办公厅。总理府档案也是第三国家档案中心保管的档案中最有价值的一个系列,为了解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国家保卫、建设和发展状况提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量材料。主要类型包括:中央及地方各政府机构的工作计划;抗战会议记录;抗法战争的报告;各政府机构的行政工作记录;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记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活动档案以及大量有关抗美战争的文献。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全国及地方抗战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

——农林渔业、水利气象水文材料(1945—1985)

——工业材料

——交通运输邮电材料

——财政商业材料

——国家物资供应储备材料

——基本建设材料(1955—1985)

——外交国际合作材料(1946—1985)

——科学技术工作材料(1955—1985)

——内政工作材料(1945—1985)

在外事方面,从1945年至1954年间,比较多的是老挝抗法材料、柬埔寨抗法材料、对华侨政策材料。其中,关于华侨问题的材料众多,1951年后几乎越南民主共和国每个省都有相关的报告。从1950年起越南民主共和国同中国及各民主国家建交文件开始出现,包括相互建立通信联络机构、向苏联和中国派遣留学生等。值得注意的是驻中国南宁、云南、广东等地领事馆每个月都会提交分析报告。此外每年都有越南民主共和国对东南亚的分析报告,包括对老挝、柬埔寨、缅甸的情况分析,并且从1954年开始出现援助老挝的材料。此外1954年关于日内瓦会议的材料一共有34条。1954年至1978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中越进行谈判合作的议定书,以及大量中国在工业、农业、教育等方面援越的材料。此外每年都会有越南民主共和国关于援助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另外比较多的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同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日本、英国、法国等经贸合作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从1961年大量出现越南民主共和国援助老挝以及同老挝进行经济合作的材料。1978年至1985年间,绝大部分都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同各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文化、教育等合作的文件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同老挝、柬埔寨的援助合作文件。1979年与中国相关的材料只有两份(关于1979年外交部防御中越边境冲突的公文以及总理府外贸部要求中国撤出驻海防代表机构的文件)。此后,中国从档案材料中消失,而关于柬埔寨的材料大量出现。此后直至1985年才出现和中国相关的三份文件(书记委员会关于调整与中国关系的草案、书记委员会外交部关于展开与中国外交活动的申请书和公文、1985年气象局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报告)。

(4)国家计划委员会档案(),材料总量:4270个卷宗,428.3米排架,时间跨度:1955—1990年

国家计划委员会前身为1945年12月31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建设计划研究委员会,1955年10月8日起改名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负责组织制订国家基本经济文化建设计划、组织指导全国统计工作的政府机关。1995年10月,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九届国会决定成立计划与投资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停止运作。国家计划委员会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档案材料,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综合计划材料(1955—1978)

——财政成本计划材料(1946—1973)

——农林渔业及水利计划材料(1954—1975)

——工业计划材料

——交通邮电计划材料(1954—1960)

——基本建设计划材料(1955—1973)

——商业计划材料(1955—1960)

在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外事方面的材料,在1955年至1975年期间,一共有1000个卷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苏联、中国、东欧各国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的援助;二是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各部使用援助的总结情况报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越南民主共和国参加经互会的活动材料,1975年至1995年间,一共有1086个卷宗。在1979年关于中国的材料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东欧各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经贸援助,其中涉及苏联的最多。而中国再次出现是在1991年。

除了以上各个阶段的国家权力机关,越南民主共和国及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各行政部门单位以及地方各联区外、自治区也分别保留有各自的档案文献卷宗,详情可见下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目前越南国内已开放的可供冷战史研究者收集利用的档案主要为行政部门的文献材料,并不包括越南外交、国防相关部门的材料。这些部门的档案,连同越南劳动党(共产党)中央的档案文献都还处于未开放状态。可以期待的是,目前越南民主共和国时期的外交文件正在通过解密陆续移交第三国家档案中心,可能逐步提供给研究者利用,同时越南官方公开出版的一系列涉及党的文件材料也可以弥补相关方面的缺失。

四、柬埔寨档案文献

作为二战后中南半岛上一个地区影响力十分有限的国家,柬埔寨在印度支那甚至是整个东南亚地区冷战国际史和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和叙述中实际扮演着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其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及较长时间里复杂多变的政局曾吸引着冷战阵营各方的注意,而外部因素的干涉和介入对该地区局势及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是一直以来研究者们最为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最近若干年来相关国家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开放,相关的研究者们也期望能够发掘、利用柬埔寨国内的档案文献,进而对一些原先模糊不清的历史片段进行描述和还原。当然,这其中存在着不小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柬埔寨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的状态导致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档案文献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这种损失是无法逆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柬埔寨的所有历史文献都已被一扫而空,以至于无法再从研究的角度收集到所需的一手材料。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柬埔寨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包括档案收集保管在内的各项国家事业逐步得以恢复,柬埔寨国内的文献资料的价值也开始不断为学者所认识。下面具体就目前柬埔寨境内的两个最主要的档案文献保管机构及其文献收藏情况,其档案文献的开放及可利用状况进行一些介绍,以供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一)柬埔寨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Cambodia)

柬埔寨国家档案馆是柬埔寨政府层面收集、保管、提供档案文献利用的国家部门。该档案馆由法国殖民政府于1863年设立,目前的馆舍在1924年完工,1953年柬埔寨独立后移交柬政府管理。此后,从1953年至1975年,柬埔寨政府陆续向档案馆移交部分档案进行保管,直至红色高棉执掌政权。在民主柬埔寨时期,由于柬共奉行清除知识分子的政策,档案馆馆员几无幸存,馆舍被挪作仓库,大量档案及目录被清空甚至用来生火。随着民柬政权在1979年垮台,国家档案馆也于1980年重新开馆,其中剩余的档案曾临时由越南方面保管,直到1995年以后才逐步恢复整理。

也正是由于在红色高棉时期遭受过严重破坏,柬埔寨国家档案馆的馆藏有相当大的缺失。特别是1954—1970年间柬政府大批未来得及移交的部门文件几乎都毁于民主柬埔寨执政时期。因而研究者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文献材料除了幸存下来的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后期各方组织或个人的捐赠。其具体类别情况如下:

1.殖民时期的行政文件

涵盖1863—1954年法属殖民地时期法国殖民当局各级机关的文件。这是柬埔寨国家档案馆目前收藏的数量最大、相对最为完整的一批材料,总量为38313个卷宗,其中大部分已经解密开放,至少有4万份材料可以通过数据库直接查询。

2.独立后柬埔寨政府文献

实际上并不存在较为集中的涉及这部分的文献材料。原因是:一方面,1954年柬埔寨独立之后至1975年红色高棉掌权之前包括西哈努克的“人民社会同盟”(Sangkum Reastr Niyum)时期和朗诺政权时期的绝大多部分柬政府文件都已湮灭殆尽;另一方面,1979—1989年间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时期以及在此之后的政府文件也未能移交至档案馆。因此,对以上历史时期感兴趣的研究者只能尝试从其他的专题系列档案如政府公报、领导人演说、党的活动计划、会议议程等中查询一些零散的相关信息。

3.波尔布特政权文献

关于红色高棉时期留下的档案材料,柬埔寨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数量最大的一个系列是来自民主柬埔寨贸易部的文件,总量超过1万页。涉及民主柬埔寨对外贸易(主要是与中国、朝鲜、南斯拉夫等)的协定、谈判记录和货运清单等。目前这批档案的复印件在柬埔寨文献中心(The Documentation Center of Cambodia)同样也可以见到。此外,在国家档案馆里还保存着若干盒中文档案,主要是中国援助民柬厂矿企业的设计图纸,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得以留存至此。

4.1979年种族灭绝法庭文献

波尔布特的民主柬埔寨垮台之后,1979年在越南及其扶植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组织下,针对柬共领导人罪行的审判活动迅速展开,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材料即为1979年种族灭绝法庭文献。这其中主要包括民主柬埔寨时期大量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以及一些红色高棉中低级官员的认罪供词。由于这批文献多数已被翻译成英文,在利用上是非常便利的。这一部分材料在柬埔寨文献中心也保存有副本。

5.联合国托管时期文献

主要指1992—1995年期间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uthority in Cambodia)产生的文件。这些文件数量不大,涉及柬埔寨国内各地的一些具体事务,如土地纠纷以及不动产的分割等问题。

6.法国殖民政府的刊物及行政公报

这一类材料主要为法语文献。源于法国殖民当局逐年编辑印行的涉及法律、人事、经济等所有官方活动的资料。这其中既包括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政府的材料,也可以看到法国本土政府的相关信息,具体时限从1896年至1974年。除了法语文献外,还有一部分为高棉语材料,时限从1911年至1972年。这一系列的文献也是可以按照年份在数据库系统中进行检索的。

7.柬埔寨出版物及期刊文献

这部分材料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种类较为庞杂。其从法国殖民末期开始,到红色高棉时期,期间包括西哈努克的“人民社会同盟”和朗诺政府的若干材料。具体涉及领导人公开讲话、党的活动计划、会议议程、组织法令等,其中有不少是西哈努克本人的演说、政治声明、访谈记录及其编辑的刊物等。总量约为4618件,同样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

8.查尔斯·梅耶尔(Charles Meyer)档案

作为20世纪50、60年代西哈努克身边负责媒体和公共事务的助手和顾问,从1945年起即生活在越南和柬埔寨的法国人梅耶尔曾在西哈努克的政府中担任过一些官方出版物的作者及编辑。在1970年朗诺政变之后,他带着一批私人收藏的档案、报刊、书籍和照片离开柬埔寨。2006年,梅耶尔的家人将这些文献材料捐给了柬埔寨国家档案馆。这批材料中包括数百份当时的高棉杂志、出版物以及大量照片,涵盖20世纪50、60年代柬埔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城乡发展、政府内部日常政治等方面。

9.报纸、照片、地图、电影材料

柬埔寨国家档案馆还保管了192类超过26,000份的报纸。从20世纪20年代至1957年的报纸只有法语和高棉语,1957年以后出现了汉语和越南语。地图方面总数为586幅,主要为1863—1954年间殖民当局绘制出版,涉及柬埔寨各省地理形态、土地归属、政府及皇室建筑的设计图纸等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受经费条件限制,报纸、地图等纸质材料在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都亟待进行修补。相比较而言,照片材料的保管情况较好。目前柬埔寨国家档案馆收集了超过1万张照片资料,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已经通过扫描进入数据库,可供检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照片中,包括西哈努克等同中国、苏联、越南等国领导人会见、参加活动的场景,有一些相当珍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资料遗失的缺憾。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柬埔寨国家档案馆同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和大学有着合作关系,在外界的帮助下档案馆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语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上各类文件材料中有相当部分利用者可以通过馆内相关设备进行检索。不过由于经费和人员不足,目前国家档案馆并没有能够将所有文字及图片资料的目录都输入计算机系统,且无法提供完整的纸质目录。这要求利用者在具备法语阅读能力且掌握一定高棉语的情况下才能够较长时间留馆查阅。

(二)柬埔寨文献中心

作为柬埔寨一个非官方的文献收藏机构,柬埔寨文献中心的规模虽然比不上国家档案馆,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显然是其国际化的背景。在1994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柬埔寨种族灭绝法案”(Cambodian Genocide Justice Act)后,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柬埔寨种族灭绝调查办公室,负责调查红色高棉时期发生的种种暴行。该办公室授权耶鲁大学组织柬埔寨种族灭绝项目(Cambodian Genocide Program, CGP),着力进行相关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历史研究。而柬埔寨文献中心则是CGP项目于1995年1月在金边设立的地区办公室,其负责人Youk Chhang本人即是红色高棉种族屠杀的幸存者。

柬埔寨文献中心承担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负责对公众进行关于红色高棉政权的历史教育;二是为仍在进行当中的红色高棉罪行审判工作收集资料,提供证据。这决定了其性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机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涉及红色高棉政权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都会汇聚于此,内容十分庞杂。当然,这种功能定位也是其在国际上争取支持的一个有利条件。

不过也正是凭借其国际背景和影响力,该中心才得以能够从各方征集到大量材料,即使是柬埔寨政府及国家档案馆,也都会积极配合其提出的档案文件的索要请求。目前,文献中心已经对超过155,000余页文字档案及超过6000张图片进行了编目整理,但还有超过40万页材料及大量其他类型资料尚未得到处理。面对如此数量巨大但价值参差不齐的资料库,需要研究者有充分的准备和耐心去细细筛选。下面,针对柬埔寨文献中心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若干系列收藏稍做说明。

广义上来说,柬埔寨文献中心收集的核心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1975—1979年波尔布特政权时期形成的材料,主要来自民柬政权时期的干部及官员,同时还包括柬共犯人的供认材料及民柬同外国交往的材料。另一类是1979年民柬政府垮台后形成的文献材料,主要包括民柬时期幸存者的申述记录以及各种保留下来的具体物证。

关于前一类文献,主要是在越军和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于1979年1月攻占金边后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发现并接管。具体来说包括:

1.柬共党内通信记录

包括民柬低级官员向上级的汇报,上级给下级的指示,对相关协助或信息的请求等。这部分档案基本上为打印稿,其中一些打印在官方信笺上,大部分都是在白纸上直接打印。这些柬共党内通信,有时被称为“红色高棉电报”,它们由越南专家于1979年发现并被迅速送往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现更名为柬埔寨内政部)文献室严密保管,后被移交给柬埔寨文献中心。

2.供认材料记录

这是馆藏次之重要的民柬档案。这些供认报告通常包括犯人的供词以及柬共审讯者的报告,其中一些出自刑事法庭。一些特别的供认报告空白处留有柬共高级官员的批示,上面最多的是红色高棉安全部门头目康克由的记录。这类档案中大部分招供者来自位于金边的S-21监狱。这批材料于1979年被发现和确认,柬共干部在撤离时将这些文件留在了S-21监狱办公室。康克由后来在法庭上供认,他并没有被告知越军进攻如此迅速以至于没有时间去销毁这些档案。而1983年农谢见到他时也曾抱怨,柬共党内各部门档案均遭焚毁,唯独这部分档案被保留了下来。目前这批档案是保存下来的档案证据中数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官员后来整理并将这批档案保存在1980年成立的种族灭绝档案中心和博物馆。此外还有部分供认材料来自民柬安全部门“圣特波”(Santebal),它们是由越南专家于1979年在金边240号大街的一栋私人别墅中发现的。如同“红色高棉电报”一样,它们被送往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保管,后被移交柬埔寨文献中心。

3.委员会记录和报告

来自民柬政治、军事委员会的报告构成了波尔布特时期的第三类档案文献。这些记录来自柬共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委员会以及一些军事部门的会议。此外柬共领导层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公开声明也包括在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1976年年初柬共代表大会发布的一个宣言,其中的记录得以保存。这些档案对于研究柬共集团内部特定人物的职权掌控情况以及如何确立党的领导人的精神权威颇具价值。部分委员会记录来自“圣特波”,并涉及柬共军事部门的行动。其他一些记录则涉及柬共最高决策机构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常务委员会的部分记录保存在柬埔寨国家档案馆,它们是柬埔寨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法庭在审讯工作结束后移交的。其余常务委员会的记录保存在柬埔寨文献中心。

4.柬共人物简历

1975—1979年间形成的第四类档案包括柬共犯人以及柬共党内成员的简历。柬共官员记录了来自S-21监狱以及其他拘禁机构的犯人的简历信息,同时还记录了那些加入柬共的个人的情况。柬埔寨文献中心保存了上千份附带照片的犯人简历,以及超过19,763份柬共干部和士兵的简历,其中不少也附带照片。这些材料主要来自监狱和“圣特波”档案系统。

5.外事档案

外事档案提供了民柬时期一些深入的隐藏证据。柬埔寨文献中心目前藏有超过1000页由柬共官员同中国或越南官员共同签署的报告。这些档案记录了民柬政府同中国、越南以及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以及外国向民柬提供民用和军用物资的信息。这些保存在文献中心的档案是柬埔寨内政部通过柬埔寨国家档案馆移交来的复制件。

6.宣传材料

民柬时期发行的主要三种刊物《革命青年》《革命旗帜》《旗帜阵线》的原件在柬埔寨文献中心都有保存。这几种刊物是柬共在1975—1979年间以月刊形式针对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其中包括党的领导人的建议和训诫,有关柬共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新闻,有时还有诗作。除了柬共时期的期刊外,文献中心还存有大约95部电影以及科教片。这些影像资料是波尔布特政权在中国顾问指导下制作的。和党刊一样,这些电影的内容主要是对柬共成员的指示以及广泛宣传政权取得的胜利。这些影像材料被发现于民柬电影制片部门,后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后为柬埔寨文化美术电影部)保存至1998年,遂被送往法国进行修复。此外,还有由东德DEFA-Studio公司协助柬埔寨制作的六部电影。这几部电影显示了民柬政权一些残酷的历史信息,包括一些民柬广泛存在的犯罪行为的视听证据。

7.日记与笔记

民柬时期还存在有大量其他档案材料,比如520名柬共干部、士兵及其他官员的个人笔记和日记。包括康克由、“圣特波”头目、S-21监狱主审官员等在内。这些笔记和日记的叙述往往长达数百页,记录了柬共政权下的每日经历,在一些情况下对大量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记录。柬埔寨文献中心从机构或私人手中收集了大部分此类手写笔记和日记。它们大多由民柬时期幸存者在返回其原先住所或工作场所时发现的。

后一类材料大多形成于1979年1月以后,它们多由波尔布特时期幸存下来的受害者及亲历者提供。

8.幸存者诉讼

在民柬政权瓦解之后,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曾在各地组织收集受害者、目击者的检举控诉材料以及一些犯罪者的自首坦白材料。这些材料曾帮助发现了大量红色高棉的秘密监狱、审讯中心和处决场所。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相关部门曾长期对其进行封存保管,直到1997年由柬人民革命党领导人谢辛移交文献中心。目前柬埔寨文献中心保存着总量116万余页相关材料中的大部分。此外,幸存者诉讼的部分材料还来自一些其他国际机构或人权组织,其中包括由越南政府提供的部分越裔居民的申述文件。

9.1979年审判文件

即在国家档案馆保存的种族灭绝法庭文献。1979年金边革命法庭所进行的针对红色高棉的审判活动的确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材料。这其中包括各种证词、调查者的报告、审判过程的记录和罪行裁决等。这批档案于1996年被移交给文献中心保管。不过由于这场审判的政治色彩浓郁,当年的法庭在未能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即宣告波尔布特—英萨利集团的罪行,因此不少研究者对这批档案的可靠性抱有怀疑。

10.采访记录

由一些学者、记者和文献中心的工作人员所整理的访谈记录构成了另一种类型的材料。这些调查采访活动大多数开始于1979年以后,受访者除了幸存下来的人之外,还包括不少前红色高棉的高级干部和官员。这些采访活动目前还在进行当中,其所形成的文字材料既为审判工作提供了众多有用的证据信息,也保留下来一批可贵的口述史材料。不过,对这部分资料的利用,也需要研究者进行仔细考证比较,从而确定其准确性和真实性。

11.绘图报告

由于红色高棉时期形成的秘密处决地点太多,因此为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和信息,除了收集相关证词和记录进行实地考察外,还需要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法医鉴定等科技辅助手段。目前,该项工作已经测绘和鉴定了柬埔寨境内超过19440处集体墓穴和167所监狱以及大量受害者遗骨。由此形成的报告文献除了用于审判工作外,也被不少学者用作研究红色高棉时期的反人类罪行。

以上即为柬埔寨文献中心馆藏文献的核心内容,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棉文材料。而中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其他的英语、法语、越南语的文献档案同样不少并且其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文献中心对档案材料的编目处理速度完全赶不上其材料收集的速度,尽管目前中心已经建立了一个包含8万余条目录的数据库,但也仅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关键词检索系统,利用者往往很难查阅到所需档案的详细信息。而且,根据笔者使用的经验,其中还有不少的错误和疏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调卷。在这种情况下,前往柬埔寨文献中心的研究者最好事先有所准备,可以先利用其数据库进行初步筛选,以便有的放矢地申请查阅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材料

对于冷战国际史及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者来说,柬埔寨档案文献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严重缺失或损毁的事实。这对于研究冷战时期柬埔寨的内政及外交活动而言无疑是非常不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的研究工作无法再开展下去。在上面介绍的各类档案文献中,有若干相对集中的系列有着较高的利用价值,完全值得进行充分发掘。

首先,作为民主柬埔寨政权唯一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部门档案,其贸易部档案表现得尤为珍贵。特别是其中涉及大量同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记录,以及中国向民柬输送物资、军事装备的信息,这对于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对民柬的援助政策及两党关系非常关键。

其次,柬共各委员会的报告记录及其党刊。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柬埔寨共产党内部政治结构变化以及其推行的各项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政策始终缺乏实证性研究。而这批材料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观察视角。

再次,就是对相关人员的口述采访史料的收集。一方面这是对文字材料不足的补充,另一方面目前柬埔寨的确有这个条件可以接触到一些前红色高棉的高级干部和官员,并且他们通常也愿意接受研究者的采访。研究者可以通过柬埔寨文献中心同相关人员会面,因此只要安排妥当,完全可以寻找到一些原先参与过外交或党内对外联络工作的柬共成员进行采访,进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根据来自柬埔寨国家档案馆的消息,他们正在力促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时期(1979—1989)档案文献的解密与整理,未来若干年间会逐步对外开放。这对于我们补充了解红色高棉,研究越柬关系以及中国同印支国家关系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五、泰国档案

国际政治的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担心亚洲和欧洲地区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和影响,导致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持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两大阵营随之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对抗,一般被称为“冷战”。共产党在中国上台执政,引起了美国对亚洲的焦虑。美国认为,在中苏两国的支持下,共产主义运动将很快扩大到越南、老挝和马来亚等国家。为了抵抗共产主义渗透而孤立中国,美国政府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建立联盟。此时泰国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故其当时未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二战后,泰国民主革命发起人比里·帕侬荣(Pridi Banomyong)出任泰国总理。1947年11月8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比里逃到新加坡,随后避难中国。1948年4月6日,銮披汶·颂堪(Plaek Phibunsongkhram)出任泰国总理。冷战在亚洲爆发后,泰国倒向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其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军事基地,还派兵参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同时也获得了美国方面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此后,泰国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于1957年和1958年发动两次政变,总揽国家军政大权。1958年沙立出任泰国总理后,奉行亲美国的外交政策,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抵抗共产主义影响的重要力量。自泰国1961年起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来,美国在此计划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军事和国家安全以外,美国还以金援的方式给予泰国的经济发展大力的协助。

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当1973年“10·14民主运动”事件之后,泰国社会逐渐开放,情形与之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另外,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致使泰国的对华外交政策有所转变,并于1975年7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但是在意识形态冲突的政治局面下,1976年泰国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发生“10·6”大学屠杀事件(即学生运动遭遇血腥镇压),泰国政府暴力压制共产主义,泰国军方随后以社会混乱为由夺取了政权。学生只好逃入丛林之中加入泰国共产党的武装抗争运动。1980年泰国总理府颁布第66/2523号令,说服泰共成员离开游击战,导致泰共垮台,结束了泰国长期的冷战局面。

在这样的冷战背景下,泰国收藏了大量冷战资料。相关的馆藏机构如下:

(一)国家档案馆 (National Archive)

地点:曼谷都喜(Dusit)区萨蒙(Samsen)路,10300。

收藏、保存各种文献资料并提供对外服务,比如官方档案、私人档案、稀有书籍、照片等,既有原件,也有微缩胶卷。

官方档案按照普通分类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佛历2475年(公元1932年)之前的档案,按照朝代划分,再按政府部委各板块建立主题标引;第二部分,佛历2475年(公元1932年)之后的档案,直接按政府部委各板块建立主题标引。无论如何,以佛历2475年前后作为分档的标准也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部分政府单位的档案统计表中发现时间断裂的问题。

尽管官方档案在佛历2475年之后是按照各部委为主题归档,但在同一机构条目下,其也对档案进行了细分,设立不同的子目录,比如总理府档案就分别编为sor ror、(1)sor ror、(2)sor ror、(3)sor ror。这是按照档案所属机构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存档,即编号sor ror开头的档案,就是总理府向国家档案馆移交的第一批档案,之后是(1)sor ror、(2)sor ror、(3)sor ror依次排列。由于同一个单位可能是分多批次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所以就出现同一个问题的档案,可能会以不同的标题或者副标题出现在不同的文献目录中的现象。

目前,国家档案馆现有文字档案10,285英尺、微缩胶卷9731卷、光盘734张,合订本、官方出版物、稀有书籍等44,024本,会议文件、备忘录、大事记1867宗,新闻677,443条。由于国家档案馆尚未开通网上检索服务,因此到国家档案馆检索资料,要根据档案时间点全面核查政府各部委的文献目录,将分散在各个单位板块下的相关档案汇集在一起。涉及冷战的档案,分散在下列子目录中:

sor ror. 总理府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mortor. 内政部 Ministry of Interior

kor tor.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phor nor. 商务部 Ministry of Commerce

sor tor. 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bor gor sor sor. 泰国联合部队指挥部 Supreme Command Headquarters

sor bor. 私人档案 Personal Accounts

1.总理府档案

总理府成立于佛历2475年(公元1932年)泰国民主革命之后,可谓泰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要的核心部门。总理府的负责人为内阁秘书处(The Secretariat of the Cabinet),主要任务是协助首相和副首相工作,协调内阁各部的政策和事务。涉及冷战的总理府档案大多为组(2)sor ror和(3)sor ror,如外交事务、有关共产主义的动态、华侨、前往中国的泰国公民等方面的文件。

总理府编号为组(2)sor ror.0201.86的档案收集了有关中国的文件。例如:

(2)sor ror.0201.86/75 泰国驻华大使(1942—1947)

(2)sor ror.0201.86/77 1946年泰国代表团访问中国

(2)sor ror.0201.86/78 驻南京外交官的报告(1947—1949)

这一部分档案表明,泰国政府从中国内战开始就已知晓并观察国共纷争,这对其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理府编号为组(3)sor ror的档案收集了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文件,例如:

(3)sor ror.0201.1/21955年泰国与共产党中国的宪法比较

(3)sor ror.0201.6/23 中国南方盗贼镇压报告:关于中国强盗

(1955—1956)

(3)sor ror.0201.7/24 红色中国干预印度支那战争(1950—1954)

(3)sor ror.0201.7/63 红色中国干预缅甸(1953—1955)

(3)sor ror.0201.7/83 有关红色中国的新闻(1954—1955)

(3)sor ror.0201.7/115 美国飞行员被中国共产党拘留(1954—1955)

(3)sor ror.0201.7/219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这一组档案说明泰国政府对人民革命、共产主义、边界问题等国际现象的态度及考量。

2.内政部档案

内政部是泰国管理国内重要政务的机关,负责地方行政、公共行政、内部安全、公民身份、灾害管理、道路安全、土地管理和公共工程等事务。

以内政部次长办公室编号为组(1)mortor.3.1的档案为例:

组(1)mortor.3.1条目下的文献来自内政部次长办公室、情报与外事司。次长办公室负责收集内政部与各部委、内政部与其派驻地区或府(省)一级分支机构之间流转的资料、报告、信息及指令等。情报与外事司负责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同时负责对外协调工作,跟踪、了解边境地区或境外任何有可能对泰国造成危害的行为或活动,承办内政部日常的外事工作,并管理移民。

本条目下的文献共有5本,覆盖佛历2480—2519年(公元1937—1976年)这一段历史时期。按照内容可分为5类:(1)同泰国边境地区事务相关的文献;(2)一般外事文献;(3)信息分析文献;(4)移民事务文献;(5)情报与外事司留存的内政部历史文献。

在这一部分档案中,有关冷战时期泰国与各国关系的文献主要是目标动向报告及指令性文件,包括泰北边境地区华人的活动动向、边境地区国民党残军、中国共产党军队及地方民族武装力量的活动动向。

在此条目下设有“共产党活动”子目录,收藏了泰国政府密切关注与中方有往来的泰国共产党的种种活动与动向,以及被视为共产党支持者的泰国东北部华人群体的动向报告。与此同时,也收藏了关于清剿及防范共产党威胁的会谈报告、设在老挝的泰国流亡者协会的活动报告等历史文献。

在“东南亚条约组织”子目录下,收藏了关于防御共产主义研究中心的成立报告、东南亚条约成员国关于冷战期间共同防御共产党的意见交换报告,以及泰国驻台湾、香港等地的人员发回的关于共产党动向的报告或新闻报道。此外,关于共产党的文献中还包括了泰国政府对共产党宣传攻势的分析,以及政府对阻止来自共产党地区的电影、印刷品等商品入境的考虑,等等。

3.泰国联合部队指挥部档案

泰国联合部队指挥部原来是临时单位,只有两次得以发挥作用:一次是在1940年的法泰战争中,另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在这两次战争期间,泰国联合部队指挥部由泰国总理銮拨汶指挥。1957年沙立元帅担任最高指挥官。当1959年沙立元帅成为泰国总理时,指挥部随后在1963年放弃了最高司令部总部的指挥权。但20世纪60年代,联合部队指挥部在国防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部分档案中,收集了大量关于朝鲜战争的文献。因涉及敏感的内容,这一档案只能在馆阅读,不许复印。

(二)泰国信息中心(Thailand Information Center, TIC)

地点:曼谷巴吞旺(Phatumwan)区帕雅泰(Phayathai)路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学术资料办公室六楼,10330。

泰国信息中心的成立,源自泰国最高统帅部军事研究与发展中心(MDRC)、泰国研究与发展所(RDC-T) 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合作。当时的泰国信息中心是由巴特尔纪念研究所哥伦布实验室(The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Columbus Laboratories)根据佛历2511年(公元1968年)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签订的协议而负责管理与运营。可以说,这是一个了解和研究泰国的资料宝库,其主要侧重于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使用者包括MDRC、RDC-T的研究人员,泰国及美国的政府人员,独立研究的学者或各个机构中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领域的工作人员。

佛历2514年(公元1971年),美国计划取消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而其下属机构泰国信息中心自然也面临关门的危机。为了保留住泰国信息中心已有的20,000多份(套)珍贵文献,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提出了由其接手该中心的申请,并很快就获得美方的同意。佛历2514年(公元1971年)12月30日,泰国信息中心正式由美方移交给朱拉隆功大学,并于佛历2515年(公元1975年)3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地点最初位于政治学院3号楼的一层。之后,佛历2525年(公元1982年)4月1日,泰国信息中心搬迁至帕雅泰路朱拉隆功大学校长办公楼后面的玛哈提勒拉查努宋大楼,同年6月14日恢复对外服务。

泰国信息中心除了可提供文书档案查阅之外,还提供数码档案服务,感兴趣者可以登录网址http://eresource.car.chula.ac.th/chulaebooks/search.nsp,然后点击页面左边的“泰国信心中心(TIC)”栏目。进入之后,读者就可以点击阅读自己想看的文献了(部分文献必须到泰国信心中心才能看到全文)。该网站上公开的文献是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作的,大约有250项。例如,一份题为“共产党中国的权力推动”的文件讨论了中国大陆对亚洲国家,特别是对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缅甸、尼泊尔、老挝和华侨的影响和压力。此外,还包括了关于共产党支持非洲冲突的报道,以及对毛泽东的战略分析。再如,另外一份题为“共产党战略中的非常规战争”的文件讨论了从共产主义理论和夺权实践中得出的初步知识。以及全面的共产主义世界战略在处理内战和非常规战争中的基本作用,提出共产党多年来在各种条件下进行此类行动的策略。

(三)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图书馆(Pridi Banomyong Library, Thammasat University)

地点:曼谷市蒂萨迈(Phra Nakhon)区Phrachan路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 Tha Phrachan Center),10200。

前泰国总理比里·帕侬荣是泰国民主革命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泰国法政大学的创始人。该图书馆原为泰国法政大学的主图书馆,如今是该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分馆。比里·帕侬荣图书馆于佛历2477年(公元1934年)伴随着法政大学的成立而建立,最早叫作教材与图书室,隶属于管理部。佛历2501年(公元1958年)改由教育服务部管辖。佛历2504年(公元1961年)划归校长办公室直接管理,并于佛历2541年(公元1998年)改名为比里·帕侬荣图书馆,以此纪念该校的创始人比里·帕侬荣先生,同时办公地点从综合楼2号楼搬迁至图书馆大楼的地下馆藏厅,迄今未变。

比里·帕侬荣图书馆收藏了佛历2500年至2553年(公元1957年至2010年)期间在泰国出版的泰文和英文版报纸。显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与冷战有关。该馆收藏的英文版报纸有《曼谷邮报》(Bangkok Post ,公元1960—1973年)、《国家报》(The Nation ,公元1974—1977年)、《海峡时报》(The Strait Times ,公元1972年)。此外,该馆还保留了泰国冷战时代的很多禁书,比如左派著作、共产党国家作品的泰文译本。

(四)法政大学档案馆(Thammasat University Archive)

地点:曼谷蒂萨迈区Phrachan路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 Tha Phrachan Center),10200。

法政大学档案馆成立于佛历2531年(公元1988年),源自于该校文学院前教师通猜·维尼扎谷博士向学校提议设立法政大学博物馆,该提案获得了时任校长的同意。之后,该方案几经修改,演变成校史与档案馆计划,并于佛历2534年(公元1991年)获得法政大学理事会的通过。

法政大学档案馆收藏了与大学发展历史相关的各种文献、实物。其中,同冷战问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是关于比里·帕侬荣个人的历史资料以及与泰国大学生运动特别是“10·14民主运动”、“10·6大屠杀事件”相关的资料。另外,该馆还收藏了关于泰国共产党的资料,比如刊物和宣传报。

六、缅甸档案

近年来,处于冷战边缘地带的第三世界日益受到国内外冷战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作为奉行中立主义的东南亚国家、科伦坡计划主要受援国之一的缅甸获得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毋庸置疑,对冷战时期缅甸外交的研究离不开一手档案史料的支撑,而缅甸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of Myanmar,NAD)和缅甸外交部档案馆馆藏的相关档案最为丰富。[注] 此外,缅华慈善会、缅甸华商商会、仰光云南会馆、缅甸福建同乡总会、缅甸广东工商总会、缅华图书馆等仰光侨团中保存有大量关于冷战时期缅甸华人华侨的档案史料。但据笔者的调研经历,只有缅华图书馆一处可以查阅。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该馆馆藏的缅甸华人华侨史料相当丰富。 鉴于缅甸外交部档案馆查档程序复杂且开放程度较低,本文仅介绍缅甸国家档案馆相关档案的馆藏情况。

(一)缅甸国家档案馆的基本情况

缅甸国家档案馆是缅甸最重要的档案收藏和保管机构,位于仰光达贡镇区,毗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大使馆。[注] 该档案馆的具体地址:114 Pyidaungsu Yeiktha Road, Dagon Township, Yangon。 1972年3月16日,缅甸国家档案馆成立,当时人员主要从其他部门借入,仅34人。[注] 其中,有1名官员和17名员工来自中缅贸易合作协议执行处(Chinese-Myanmar Trade Cooperation Agreement Board),1名官员和7名员工来自计划部(Planning Department),3名员工来自人民行政部(Peopl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1名员工来自内务部(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Department)。参见Khin Moe Moe Hlaing, History of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1972-2006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Yangon, 2011, p.10。次年,该馆升级为三级政府部门,人员数量增至114人。1982年,为改进和提高缅甸国家档案馆的服务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缅甸政府签署了一项名为“加强国家档案馆”(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Archives)的文件。[注] K.O. Masdalen, Records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in Myanmar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1, p.1;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of Myanmar:Report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p.1, http://www.sarbica.org.my/download/philipine_note/Country_Report_of_SARBICA_Members/Myanmar.pdf, 访问时间:2016年5月10日;缅甸国家档案馆内网网站主页, http://www.nais.com.mm/Category View.aspx? Menu Type ID=4&Language ID=2&Menu ID=24, 访问时间:2015年12月20日。特别说明:该网页为档案馆内网,不支持互联网登录。此后,该档案馆的电子化、国际化水平以及规模等都有很大提高。1990年,该馆升级为二级政府部门,由国家计划与经济开发部(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领导,其官员和馆员数量猛增至229人。[注]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of Myanmar:Report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p.1, http://www.sarbica.org.my/download/philipine_note/Country_Report_of_SARBICA_Members/Myanmar.pdf, 访问时间:2016年5月10日;Khin Moe Moe Hlaing, History of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1972-2006 ), pp.78-79.

缅甸国家档案馆保存着自1824年以来的缅甸档案。这些档案分为绝密级档案、机密级档案、秘密级档案、限制级档案四种。[注] The 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 “National Records and Archives Law,” 13th September, 1990, p.7. 根据1990年9月13日缅甸国家法律和秩序整肃委员会(The 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颁布的《国家档案法》(The National Records and Archives Law)第四部分第九款规定,缅甸档案的安全等级和保密期限如下:1.绝密级档案无限期保密;2.机密级档案保密期50年;3.秘密级档案保密期30年;4.限制级档案保密期25年。[注] The 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 “National Records and Archives Law,” 13th September, 1990, p.7. 2007年2月21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The 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又颁布了该法的修正案。目前,缅甸国家档案馆中档案的开放年限已到1974年。因而,从原则上讲,查档者可以查阅1835年到1974年间的相关档案。但是,据笔者的查档经验,该档案馆里的档案开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开放年限内有些密级比较高的档案目前还不提供查阅。

初次前往缅甸国家档案馆查阅档案需要办理读者证。而读者证的办理需要出具由本人所在单位和缅甸专家所开的介绍信,并当场书写一份申请查档的信函、填写两份申请查档的英文表格(包括申请者的姓名、职业、住址、学历、打算研究的主题等内容),同时交纳30美金(也可以缅元折算)和一张1英寸照片。读者证的有效期为1年。在该证件有效期内,查档者每次只需在门卫处进行简单登记,便可进入阅览室(Reference Room)查阅档案。需要注意的是,该阅览室有着装要求:上身衣物不露肩、下身服装不露膝,赤脚入室。不符合上述要求者,不得进入。另外,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周末与法定节假日不开放。

缅甸国家档案馆的阅览室里已实现了档案目录的电子化查询。阅览室里的工作人员会为查档者打开该馆的档案查询系统,该查询系统可以按关键词进行检索,有英文和缅文两种检索系统。一般情况下,以英文关键词在英文检索系统中检索出来的是英文档案,以缅文关键词在缅文检索系统中检索出来的是缅文档案。但根据笔者的查档经验,即便是在缅文检索系统中输入英文关键词进行检索,也会有所收获,反之亦然。此外,笔者建议在档案检索的过程中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错误化”。这里的“错误化”指的是将错就错。由于该馆工作人员在输入文件名时有一些错误,比如会将“Kuomintang”输成“Kuo Mintany”,将“Belgrade”输成“Beograd”等。那么当你发现这些错误时,你就需要再以“Kuo Mintany”“Beograd”为关键词进行重新检索,有时会有多条以“Kuomintang”“Belgrade”为关键词检索不到的有用记录;

2.最简化。即用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当几个检索词的写法类似,如“Japan”与“Japanese”、“Tibet”与“Tibetans”等,只需输入“Japan”“Tibet”进行检索即可。因为“Japan”与“Japanese”、“Tibet”与“Tibetans”的检索结果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单页化和重复化。这是由于缅甸国家档案馆电子检索系统的设计不科学所致。检索时,每页只能显示10条检索记录。若检索结果大于10条,翻页时就会出现两页中有重复的现象,也就意味着有些检索结果显示不出来。为此,要努力争取检索结果小于10条,实现单页显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逐年检索实现。当然有时一年的检索结果就有数十条,为了能够获得每一条档案记录,就需要多次刷新页面,重复检索。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通过英文还是缅文检索系统检索出的结果都会呈现出档案的获取号(Accession Number)、文件号(File Number)、文件名、馆藏地(File Location)、起止时间等相关信息。查档者应将需要查阅档案的获取号、文件号和馆藏地记录下来,然后向阅览室里的工作人员提交调档申请,原则上每次可以提交10条。[注] 2006年5月份以来,缅甸国家档案馆已完成100多万页档案的电子化。这些档案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直接在阅览室电脑上查阅。 但据笔者的查档经验,实际提交条目并不需局限于此。但考虑到工作人员的服务意愿以及能够最大化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档案,每次以提交20条为宜。工作人员先把调档申请提交馆长审核,随后将馆长审核通过的档案调来供查档者利用。查档者可以手工抄录档案,但不允许电脑打字或者拍照。当然,该档案馆也提供档案复印和制成光盘服务,并且没有页数限制。就价格而言,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复印每页档案60缅元(1人民币约合200缅元),制成光盘每页档案125缅元。就获取速度而言,复印较快,在量不是太多的情况下,第二天即可拿到档案。而制成光盘的周期相对较长,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复印或制作光盘的费用以现金(缅元)形式结算,并可开具收据。

目前,缅甸国家档案馆中保存有约16000英尺的档案。[注] 缅甸国家档案馆内网网站主页:http://www.nais.com.mm/Category View.aspx?Menu Type ID=4&Language ID=2&Menu ID=24, 访问时间:2015年12月20日。 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梭梭(Soe Soe)介绍,该馆馆藏有约90万件各类档案。这些档案主要以纸质档案、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纪录片、录像带、照片和光盘的形式保存。[注] 其中,电子档案中的缩微胶卷、缩微胶片、CD、磁带和DVD等的卷数如下:(a)缩微胶卷3740卷;(b)缩微胶片7940片;(c)CD和DVD 1301张;(d)录像带65盒;(e)磁带740盒;(f)幻灯片150张;(g)照片4800张;(h)电影胶片11卷。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Typescript, 2008, pp.8-10. 转引自Khin Moe Moe Hlaing, History of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1972-2006 ), p.85.它们被分成29个组群,分别如下:

1.独立之前(1835—1948);

2.二战期间(1942—1945);

3.独立之后(1948—1988);

4.革命委员会(1962—1974);

5.革命政府(1962—1974);

6.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Burma Socialist Lanzin Party)(1962—1988);

7.人民议会(Pyithu Hluttaw)档案(1974—1988);

8.国务委员会(State Council)档案(1974—1988);

9.协议、条约、协定(1966—2011);

10.内务部(1903—1974);

11.计划与财政部(1948—1992);

12.总理办公室(1943—2010);

13.交通运输部(1963—2004);

14.国家法律和秩序整肃委员会(1988—1997);

15.外交部(1939—1993);

16.边界与国家开发事务委员会(Border Areas & National Development Affairs Committee)(1989—2011);

17.文化部(1824—2004);

18.教育部(1885—2005);

19.公共事务部(Ministry of Public Works)(1989—1993);

20.国家计划与经济开发部(1993—2011);

21.全国代表大会(National Convention)(1993—2006);

22.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The 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1997—2010);

23.信息部(1945—2002);

24.能源部(2001—2007);

25.移民与人口部(Ministry of Immigration and Population)(1973);

26.商务部(1963—2000);

27.酒店与旅游部(Ministry of Hotel and Tourism)(1965—2004);

28.司法部长办公室(Attorney General Office)(1989—2005);

29.缅甸联邦共和国档案(2011)。

此外,该档案馆中还保存有5万多本缅甸政府部门的官方出版物,例如缅甸公报系列(1862—2009)、政府通告系列(1880—2009)以及政府报告系列(1856—1935)等。[注] National Archives Department of Myanmar:Report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p.2, http://www.sarbica.org.my/download/philipine_note/Country_Report_of_SARBICA_Members/Myanmar.pdf, 访问时间:2016年5月10日。

冷战时期的外交档案是缅甸国家档案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已经部分解密,但基本上尚未被利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缅甸史学界整体学术水平落后,加之这些档案的利用对他们而言还有一些禁忌;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学者对缅甸档案基本上还未涉足。这些档案中既有数量众多的英文档案,当然为数更多的是缅文档案。然而,遗憾的是,即便是该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这些档案的大体数量。考虑到国内研究者的语言局限,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相关英文档案的馆藏情况。

(二)冷战时期英文外交档案简介

据笔者粗略统计,缅甸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冷战时期英文外交档案不下1万件。这些档案涉及冷战时期缅甸同美苏两大阵营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具体来看,主要包括缅甸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缅甸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以及缅甸同欧洲、美洲和澳洲国家关系的档案。其中,有关中国、日本、泰国、印度、美国等十国的档案相对较多。这里仅对该馆馆藏的有关中国、印度的档案略做介绍。

1.关于中国的档案

主要涉及缅甸承认新中国和中缅高层互访、国民党残部、中缅边界和边民、中缅经济关系等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缅甸承认新中国和中缅高层互访问题的档案。承认新中国是1948年缅甸独立后所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缅两国在1950年6月8日建交。缅甸国家档案馆中的相关馆藏主要涉及缅甸对承认新中国问题的态度、缅甸承认新中国的行为对缅甸自身产生的影响。此外,该馆中还保存有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历次访缅以及缅甸总理吴努、奈温访华的档案,其中尤以1954年周恩来访缅和吴努访华的相关档案为多。

二是关于国民党残部在缅甸、泰国的活动以及该武装部队撤离缅甸问题的档案。缅北国民党残部问题是整个20世纪50年代缅甸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该档案馆中与之相关的档案,内容涵盖国民党逃兵在缅甸国土上的活动、国民党残部与克伦民族自卫组织(KNDO)结盟、“缅控案”、曼谷“联合军事委员会”谈判、1954年国民党残部从缅甸撤回台湾、国民党残部在泰国的活动等。

三是关于中缅边界与边民问题。相关档案有:1955年中缅边界争端、中缅边界谈判、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中缅联合边界委员会的会谈记录和活动等。此外,还有一些有关中缅边境局势的评论、中缅边界谈判的背景性文件以及调查中缅未勘界地区的中英联合委员会的文件等资料。有关边民问题的档案,主要涉及1956年芒市中缅边民大联欢、边民的非法越境问题等。其中,在中国边民的非法越境问题上,既涉及国共内战期间云南难民进入缅北景栋等地避难,也涉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云南傣族和西藏拉萨的民众非法移民缅甸等。

四是有关中缅两国经济关系的档案,主要有中缅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对缅甸的经济技术援助以及中缅两国间的经贸往来,比较典型的是在易货贸易基础上中缅两国间的大米贸易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两国贸易和经济关系的总结性文件和中国援缅专家在缅甸活动的资料等。[注] 还有少量关于华人华侨问题的档案,涉及华人双重国籍问题、1967年仰光排华事件等内容。

2.关于印度的档案

这部分档案是缅甸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冷战时期单一国家中英文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缅印两国高层互访和总理通信的档案。历史上的联系以及现实中冷战初期两国形成的特殊关系,使得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通信十分频繁。就两国领导人的互访而言,以1951年和1952年吴努出访印度、1964年奈温主席和夫人访印的相关档案数量为多。此外,由于缅印两国总理经常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上直接或间接交换意见,因而两国总理间的通信,尤其是吴努总理与尼赫鲁总理之间的通信特别多,比如两国总理1955年的通信达174页,1957年的通信也达72页。

(2)关于缅甸西北部同印度东北部边界问题的档案。这部分档案主要涉及两国飞机的非法越境和边界纠纷、两国举行的边界会议和边界谈判、两国边界的划定和边境地区的治理与合作、缅印联合边界委员会的工作等方面。此外,涉及两国边界地区边民问题尤其是边民的非法越境问题的资料也较多。

(3)关于缅印两国间经济关系的档案,涉及缅甸向印度的大米出口、缅印间的易货贸易和关税、印度对缅甸的贷款援助、缅印间签署的贸易协议和商业协议、两国间的走私贸易等问题。其中,有关印度向缅甸提供贷款援助的资料是相关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仅1956年缅甸向印度贷款的材料即达近1000页。而两国间的走私贸易集中表现为走私者从缅甸向印度非法贩运黄金和缅币等。

(4)关于缅甸从印度进行军事采购和缅军在印度进行军事训练的档案。印度是缅甸独立初期重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因而缅甸国家档案馆中保存有大量关于缅甸从印度进行军事采购的档案,其中1949年缅甸从印度采购各种武器和弹药的相关档案最多。此外,还保留有缅甸军队在印度进行军事训练的相关资料,以1952年缅甸空军在印度马德拉斯军训的档案最为典型。

五是关于印度同巴基斯坦、中国、美国等国的关系,尤其是印巴关系的档案。相关档案如1950年的印巴边界争端、1951年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边境的调动、 1965年印巴边境驻军冲突等。

除此之外,缅甸国家档案馆中还馆藏有相当数量的关于科伦坡计划、不结盟运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印边界冲突、越南战争、泰柬断交等重大国际事件的档案。下面以关于科伦坡计划和中印边界冲突的档案为例简要论述。

(1)关于科伦坡计划的档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伦坡计划技术合作计划框架下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对缅甸进行的各类培训和经济技术援助。比如1956年加拿大向缅甸提供专家审查缅甸电气化的计划。当然,在这方面,以澳大利亚提供的此类培训和援助数量最多。澳大利亚提供的有关培训课程包括伐木、新闻、体育、火车驾驶、监狱管理、铀矿探测、农村广播、传统警察工作等众多方面。同时,还有澳大利亚向缅甸提供书籍、牲畜和相关工业设备的资料。另一类是科伦坡计划咨询委员会(Colombo Plan Consultative Committee)和政策会议的会议记录与年度报告、缅甸向科伦坡计划咨询委员会所做的报告等珍贵的档案。如科伦坡计划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会议记录、1968年缅甸代表团向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九次科伦坡计划咨询委员会会议所做的报告等。

(2)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档案,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该档案馆不仅藏有关于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的2卷、总量达800多页的资料,而且还有10多卷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的档案。这些档案涉及1962年中印两国边界争端的爆发、缅甸政治部向政府提交的有关中印边界争端的报告、缅甸对中印边界争端的调解、相关媒体对该争端的反应以及外国记者在媒体上对缅甸所持立场的评论、缅甸的印侨和华人社区对该冲突的反响、不结盟国家科伦坡六国会议上就该冲突进行的讨论与倡议以及这些倡议的贯彻落实情况等内容。

多国多边档案的互证研究是冷战国际史新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无疑,缅甸国家档案馆中馆藏的外交档案,为我们进行冷战时期缅甸外交和冷战国际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档案史料。利用好该馆的相关档案,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展冷战时期的中缅关系史研究,书写基于缅甸档案的冷战时期缅甸外交史和缅甸同相关国家的双边关系史,推动冷战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和国际组织史的研究。

* 本文是集体合作的产物。参与撰写工作的人员包括:梁志(统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世圆(Surinah)(合撰“印度尼西亚档案”部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高艳杰(合撰 “印度尼西亚档案”部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贺艳青(撰写 “马来西亚档案”部分),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游览(撰写“越南档案”“柬埔寨档案文献”两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周边国家研究院讲师;陈玉珊(Kornphanat Tungkeunkunt)(撰写 “泰国档案”部分),泰国法政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陈洪运(撰写 “缅甸档案”部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

标签:;  ;  ;  ;  ;  ;  ;  

冷战史研究东南亚国家档案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