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与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市论文,上海市论文,效应论文,工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5)01-0027-06
工业聚集经济效应是衡量城市聚集经济的重要尺度,是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运行 效率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城市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依据。经济全球化的推 进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差异,导致某些城市的工业聚集经济效应有所弱化,而在其他城市 或行业会得到加强。在工业方面,上海市与天津市是我国的代表性城市,本文沿用卡利 诺等人的工资函数分析模型来对比研究两市的第二产业和典型工业部门的聚集经济效果 。
一、工业聚集经济的度量方法
对于工业聚集经济的度量,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马尔库斯是间接法的代表[1],在 间接法中,产业实际增长率大于期望增长率的差额即为聚集经济的影响。但期望增长率 的确定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因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实证研究大都采用直接法, 即生产函数法。由于数据的可得性等因素,许多学者主张采用固定替代弹性的生产函数 法(即CES法)来计量聚集经济指数。根据CES生产函数,可得到如下的工资函数:
W = AQ[α]L[β]……………………………………(1)
其中,W为真实工资,Q为产出,L为劳动投入,A为固定系数,α、β为参数。
聚集经济的大小可用来表示。当h>1时表明规模收益递增,存在聚集经济;h = 1时,聚集规模收益不变;0<h<1,聚集规模收益递减;h = 0聚集规模收益递增, 总产出不变;h<0,总产出下降,出现聚集不经济[2]。
国内学者在工业聚集经济效果的度量方面,也曾做过研究。唐杰等[3]、林筱文等[4] 分别针对天津市和福州市进行过计量分析,但他们考察的时段为20世纪80年代,其参数 设置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金相郁等[5]对天津市1987—2001年的工业聚集经济 效果进行计量分析,然而,他们并未对工业内部分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容易忽略 具体工业部门的问题。
二、上海市与天津市第二产业聚集经济效应比较
对(1)式取对数,得到:
LnW[,ij] = LnA + βLnQ[,ij] + γLnL[,ij]………………………(2)
其中,W[,ij]为i地区的工业部门在j时期的工资额与从业人员数之比,A为常数,Q[,i j]为i地区的工业部门在j时期的增加值与企业个数之比,L[,ij]为i地区的工业部门在j 时期的从业人员数与企业个数之比。
采用上海市与天津市的相关数据,利用Rats软件,可以计算出β、γ和两市的聚集经济指数h值,分别见表1和表2所示。
注:*表示估计参数在双尾检验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统计显著的,**表示估计参数在 双尾检验0.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统计显著的。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1995-2003各年。
注:*表示估计参数在双尾检验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表示估计参数在双尾 检验0.10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
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1992-2003各年。
由表1可知,在整体上,上海市第二产业在1995年以后即出现聚集不经济;1985-1987 年间,上海市第二产业的聚集效应并不显著(0<h<0.5),但仍呈正的聚集态势;在198 8-1994年间,h值均大于1,具备聚集经济特征;1995年以后,聚集指数h均小于0,聚集 经济效果为负。1998年以后,上海市h下降态势更为明显,表明上海市第二产业已经出 现聚集不经济,需要产业升级或向外扩散(注:聚集和扩散是城市经济的两大主要特征 ,当聚集到一定程度时,过度拥挤和资源短缺问题就相继出现,从而使得产业向外扩散 。),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结果与上海市整体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基本吻合。
由表2可知,天津市仅在90年代初(1991至1993年)表现出聚集经济,此后各年中,几乎 没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1995年甚至出现了负值。这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的规模扩 大并未产生正的聚集效应。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证,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引致的 聚集经济的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下降,反映为城市第二产业聚集经济 的相对不理想。尽管如此,第二产业的聚集效率却呈缓步上升趋势,聚集经济指数接近 于1。说明天津仍是一个第二产业发展效益明显的城市,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和天 津力争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接收基地的努力方向相吻合。
三、上海市与天津市主要工业行业的聚集经济效应比较
上海市与天津市第二产业的整体聚集负效应的状况,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各个行业的具 体聚集效应情况,还应区分各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选取“九五”以来上海市和天津 市的主要工业行业来考察产业聚集经济效果。
同样运用Rats软件,计算上海市、天津市主要行业的聚集经济指数,见表3所示。由表 3可以看出,对于上海市而言,聚集经济效果较为明显的工业行业为医药制造业、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h值均大于1。这充分证明,附加值高的现代 生物医药、规模效应明显的黑色冶金、石化等聚集效应较高。纺织、服装、皮毛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几大行业,h值小 于1,但仍在0.8左右及以上,这说明其聚集规模收益递减,如经过产业提升或集群式发 展,仍有很大可能重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对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来说 ,其行业聚集经济效益较弱,简单的、低水平的加工制造已难以为继,需要将这类低水 平的生产能力转移出去,转向高层级的设计、研发,高水平的试验生产和高附加值的规 模化生产。食品饮料类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器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 类的h值均为负值,呈现明显的聚集不经济。这说明,占地面积大、附加值低的传统产 业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日益上升的上海已难以找到聚集的土壤,无法实现聚集经 济效应。
注:两市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数据为1994-2002年,其他为 1995-2002年。
数据来源:上海市和天津市统计年鉴1995-2003各年,职工工资数据源于中国劳动统计 年鉴相关年份行业平均工资与上海市及天津市统计年鉴行业从业人员数计算得来。
对天津市而言,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冶金、钢铁等行业)聚集经济效 果为负值、金属制品业较弱外,其余行业的聚集经济指数均为正值,虽然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聚集经济指数小于1,但仍在0.5以上,如遇产业提升或集群式发展机会,仍有可 能重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指数大于1的工业行业主要有医药制造,纺织、服 装、皮革、羽绒制造业,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电气 器械及器材制造、普通机械制造、专用机械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上海市而言,天津市的制造业更具聚集效应,在制造 业方面的发展有着更强的凝聚力。
四、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
对上海市和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果进行比较,除对第二产业整体和主要工业行业进 行分析外,还需要对具体区域进行详细考察。为便于两市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可 得性,本文只选取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两市分地区工业聚集的代表性区域 。
对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工业聚集经济效果的计算结果见表4所示。
表4 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聚集经济度量结果
β
γ D.W
.AI
上海浦东新区 0.1943 -0.0883
(1990-2002年)(1.4097)(-0.4908) 2.38351.1513
天津滨海新区 *0.5936 *-0.8120
(1993-2002年)(7.6798)(-14.1239)2.29450.4625
注:*表示估计参数在双尾检验0.0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表示估计参数在双尾 检验0.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统计显著。
数据来源:上海浦东统计年鉴1991-2003、上海统计年鉴1991-2003、天津滨海新区统 计年鉴1994-2003各年。
从表4可以看出,与上海市第二产业整体聚集经济下降的趋势相反,浦东新区的h值大 于1,工业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经济效应,仍有很强的实力和潜力。2003年,浦东新区工 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51%;从企业规模结构看, 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由1996年占全区比重的67.6%下降到2003年的43.7%,中小企业产 值比重则由1996年的32.4%上升到2003年的56.3%;从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看, 截至2002年底浦东新区的土地使用率尚在57.9%[6],并未达到饱和,而劳动力在国内的 自由流动,也使浦东新区工业的生产成本能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表明,上海市工业由 市区(外环线以内)向浦东新区及其他工业区的集中仍能取得较好的聚集经济效果。
从表4与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滨海新区工业聚集效果反而不及天津全市的聚集经济效 果,与浦东新区相比,更是显得聚集经济不足。这一结果与我们惯常的想象大不相同。 滨海新区自1993年起步以来,在全国各类工业区中位居前茅,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增 长迅速,GDP已占到天津市的40%,成为天津市的最主要工业基地和核心经济区。但从企 业规模结构看,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基本是外商投资或合资企业), 从建区之初的1993年到2002年,大型企业由9家增加到140家,而小企业则由2100家减少 到670家,在产值方面,大型企业的产值由占全区比重的51.2%增长到82.5%,小企业则 由34.8%下降到10.7%。这就导致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聚集经济效果不甚显著。
五、主要结论及其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对上海市和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果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总体来看,近年来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工业聚集经济效果都不甚明显。1995年后,上 海市第二产业聚集经济指数一直为负值,出现聚集不经济;天津市第二产业的聚集经济 指数也在1994、1995年表现出了下降态势,此后一直未能回复到大于1的水平,即第二 产业不存在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
2.从各行业来看,上海市和天津市除医药制造业共同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经济特征外 ,其他各主要工业行业的聚集经济效果并不一致。在上海市,附加值高、规模效应明显 的产业聚集经济效果较好,占地面积大、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表现出显著的聚集不经济 。相对来说,天津市制造业各行业的聚集经济大多数要好于上海,除冶金、钢铁、交通 运输制造业较弱外,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还保持着聚集经济态势。
3.从上海市和天津市经济新区的工业聚集经济效果来看,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的浦东 新区工业聚集效果明显,滨海新区则由于更多地依赖大企业而显得逊色。诸多研究表明 ,集群化的中小企业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为此,除继续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外 ,滨海新区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还需予以一定的扶植,致力于培育中小企业集群,以改 善聚集经济效果,进而更为持久地获得更大收益。
(二)对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启示
对于城市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除应与城市的发展定位相吻合外,还需注意产业 发展的阶段性、空间性和行业细分的特点,而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使得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配置,要素和资本 流向低成本、高收益的地区,城市的发展定位也必然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高昂的土地租 金和高工资,将使城市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业聚集经济效应减弱,发展占地少、收 益高的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未来城市产业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现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产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的必经之路,第二产 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惟有第二产业的稳固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因而,城市不应盲目仿效其他区域,仍应依照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特点来确立 不同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地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概括而言,产业的地域空间分 布大致是第三产业集聚在市区,第二产业向新辟工业区和郊区集中。一般地,新辟工业 区和郊区由于政策优惠等条件使得土地租金偏低,劳动力成本也较低,因而工业的发展 仍能保持一定的低成本优势。由此,在一定阶段内,城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 梯度转移是由市区向新工业区和郊区的转移和优化。
第四,城市工业各行业的发展应根据自身的聚集经济态势而有进有退,有所侧重。这 样不但能够有效地避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更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培植产业集群、整合区 内资源、形成聚合效应上,从地域空间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诸多层面提升工业 水平。
收稿日期:200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