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_郑陆尉

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_郑陆尉

清远市文化馆 广东 清远 511518

摘 要: 蔡李佛拳作为中国武术,特别是岭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术界颇具影响力,对推动我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蔡李佛拳的历史渊源,依据其基本概况以及在社会上的价值,分析探讨了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为弘扬中华武术作出贡献。

关键词:蔡李佛拳;传承;发展

前言

蔡李佛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岭南武术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181年的历史,2008年,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项目。中华武术承载着深厚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民族精神作后盾,而蔡李佛拳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所在。蔡李佛拳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还肩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蔡李佛拳的历史渊源

陈享是蔡李佛拳的创始人,由于年少爱好习武,在12岁时便跟随其叔父进行佛家拳的学习,由于其叔父是少林高僧独杖禅师的弟子,在佛家拳方面颇有建树,陈享的武术学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岁时又跟随李友山习武五年,在其学习过程中听闻蔡福是少林高僧,便远赴罗浮山拜其门下习武十年,技成之后下山创立洪圣馆,并广收门徒,将三位师傅的武术技艺进行融合,并将自身对于拳法的感悟和心得融合其中编成武术套路,形成“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以佛拳为主线,运用蔡氏拳法和李氏拳法为辅助,形成更具武术表现力的新兴拳派。从本质角度而言,蔡李佛拳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明末清初便在民间流传,到清朝末期更达到其拳法发展的巅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80年间,蔡李佛拳并没有公开传播,但是伴随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武术关注程度的逐步提升,国内的武术发展也逐渐复苏,并且逐渐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也为蔡李佛拳的发展拓展了发展途径。例如,郭天扬(人称“外江扬”)得到了前蔡李佛三祖陈耀墀的悉心传习,成为其入室弟子。学成后,其长子桂波耳濡目染,认真教习,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二子桂南、三子桂添紧跟兄长练习,基本掌握了武术套路。三兄弟学成后,陆续从本村人开始传习,并经后人传承,至今已在清远多个地方传播开来,成为清远民间武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当前中国武术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行蔡李佛拳拳法的习武者也逐渐增多,进一步奠定了蔡李佛拳在中国武术领域的地位。

2.蔡李佛拳的基本内容

蔡李佛拳主要以内外八卦拳为主,并具体进行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细分,同时有具备完整的动作训练体系,将步、身、脚、桥、槌等技法进行灵活应用,还将刀、棍、凳、鞭等器械融合到拳法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拳路气势大气,动作舒展大方、步伐稳健,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表演既视感,因而更受到现代习武者欢迎。根据现有传人的介绍,郭氏蔡李佛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不同的套路中:小梅花、扣打、洪形、三形、白毛、十八罗汉、醉八仙、北派、鹤拳、猴拳,等等。武器有大关刀、缨枪、大扫子、大耙、双刀、齐眉棍、双头棍、长棍、双节棍、三节棍、飞砣、软鞭等。各种套路分门别类,既归属于蔡李佛拳的同一拳种,又相对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了蔡李佛拳体系。蔡李佛拳不仅在外在招式形式上具有可观性和实用性,同时其武术文化内涵中也包含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传承价值。从蔡李佛拳的几个动作展示,就能够从中体现出其武术动作的精炼、舒展,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其拳法的系统性,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

3.蔡李佛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3.1 文化传承价值

蔡李佛拳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不仅是武术领域典型的拳派武术形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从其动作体系中体现出其具备的坚韧意志,也能够表现出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其文化价值角度而言,蔡李佛拳讲求在拳法练习中能够体现出佛家的慈悲之心,又将道家以及儒家的“和”、“中庸”等思想融合其中,习武者需要遵从武术道义,不欺凌弱小、不主动挑衅冒犯别人,又不畏惧邪恶和坏人。拳法教学又将“仁义”、“仁慈”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教授弟子习武更要学习做人,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极强的实践和应用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蔡李佛拳内家拳套路中的“散打”、“醉打”等拳式,都讲求“以柔克刚”的精神意旨,在现代社会多元的价值体系中更加具有时代价值感,进行蔡李佛拳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3.2 实用价值

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实用价值,缺乏实用价值便会使其无法融合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不利于其实现稳定的发展。蔡李佛拳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防身性和审美性。其一,防身性,蔡李佛拳能够发挥良好的自保和他保作用,突出“挂、捎、插”等实用性堵门技法,也可以进行“连捎带打、环环相扣”的攻守策略应用,具有对抗机理,更能够体现出实战技术应用特征;其二,审美性,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态势,促使民众对于各种文化形式都具有了解欲望,但是由于武术文化的特殊性,很多社会民众仅了解“中华武术”这个名词,但是对于中华武术中涵盖的各流派以及文化内涵却缺乏深入的认知,蔡李佛拳协调的技法动作以及舒展的架势,可以体现出武术动作中的韵律美,进而促使民众在审美意识趋势之下,对拳法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促进蔡李佛拳的广泛发展。

4.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措施

4.1 加大政策扶持和保护力度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传承和发展自然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以武术文化传承为基础,结合蔡李佛拳自身的发展特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重视保护蔡李佛拳的文化传承,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进行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创新,加大对于拳法保护工作的物质投入,积极倡导地方政府开展训练场馆的建设或者宣传物的出版发行,为相关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蔡李佛拳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也较盛行。自郭天扬将此拳种传回郭屋村后,受到了村民的欢迎和喜爱,近百年来一直得到热心村民的传承,至今仍有村民掌握较为完整的套路。 在传承过程中,村民将本村一直流传的鸡公狮舞与蔡李佛拳练习融合,丰富了武术表演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其艺术效果,成为村中最为兴盛的传统民间活动。

4.2 结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特征加大对于蔡李佛拳的宣传

蔡李佛拳的发展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需要通过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增加对于蔡李佛拳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能够关注武术运动和文化,关注蔡李佛拳的当今发展。政府部门或者武术协会等单位应当积极组织武术民家以及武术文化研究学者,针对蔡李佛拳定期开展武术宣传交流普及活动,提升蔡李佛拳的社会影响力。例如,“蔡李佛拳”在龙塘郭屋长期盛行,每到年节或喜庆之时皆可见到,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逐渐分散、变迁,使传承人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年轻人多不再主动学习。因此,需要积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和发展优势,将蔡李佛拳的宣传拓展到新媒体领域中,使更多的青年群体能够关注蔡李佛拳,也可以借助各大视频网站和APP,积极扩大蔡李佛拳影视作品的宣传,利用多样的宣传方式增加社会民众对于蔡李佛拳的喜爱。

4.3 积极拓展蔡李佛拳的学校教育

现代社会进行蔡李佛拳的发展需要重视青少年群体重要作用,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能够在拳法练习以及文化内涵感悟方面具有更好的发展优势,因而可以将蔡李佛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方式,积极拓展到初中及以上的学校体育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环节中,提升学生进行蔡李佛拳的学习兴趣,强健学生的体魄,增加青少年群体对于蔡李佛拳文化内涵以及武术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蔡李佛拳的比赛,组织学生展示拳法的风采,也能够通过比赛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竞赛选取适合进行非遗项目发展和传承的优秀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推动蔡李佛拳的不断发展。

5.结语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武术——这项被学者称为“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承传状况,尤其地方性拳种的生存、承传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传承和发展蔡李佛拳,能提高蔡李佛拳的社会影响力,促使蔡李佛拳能够获得持续的发展生命力和驱动力,进而大力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岭南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舟.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5)

【2】尹成敏,龙继军.传统武术发展的当代社会价值及策略探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3(05)

【3】李晴云.陈享创立蔡李佛拳对南派拳术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04)

【4】汤立许,蔡仲林,秦明珠.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2011(05)

论文作者:郑陆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论文_郑陆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