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不同体质病人与病理核分级的关联性研究论文_李晶,徐巍,姚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体质病人与其病理核分级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35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别表》完成中医体质评估,并结合其病理分型结果开展临床分析。结果: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患者的病理核分级情况与其他体质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患者的病理分级相对较高,临床治疗时需给予重点关注。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癌;中医体质;病理分型

乳腺导管内癌为乳腺导管上皮组织的恶性增生,且局限于导管的基底膜内,无间质浸润,故尚属于原位癌的范畴,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约占15%~20%[1],WHO将其分为癌前病变范畴,极易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2]。中医体质类型是疾病演变的遗传基础,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从中医体质特征角度研究乳腺癌的发病及其产生的病变类型、变化规律,对乳腺癌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患者中医体质与病理的关联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建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确诊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135例。所有病例均经钼靶X线、彩超与病理实验获得确诊,且均无妊娠与哺乳期妇女、植入乳腺假体者以及任何应用内源性及外源性内分泌治疗者。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为37~64岁,平均(48.7±5.6)岁,平均怀孕次数(2.2±0.3)次,平均分娩次数(1.6±0.2)次。

1.2 方法

根据中华中医药协会认定的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别表》[3],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构成。

同时,将获取的组织标本采用光镜检查与病理核分级数等方式开展病理评估。观察有坏死,以及是否累及小叶内末梢导管。其中核分级参照Bellamy方法:细胞核的大小与癌旁正常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相比较,Ⅰ级者为正常导管上皮细胞核的1~2倍,表现分化好,恶性程度低;Ⅱ级者为2.1~3倍,表现分化中等,恶性程度中度;Ⅲ级者大于3倍,表现分化差,恶性程度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行X²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详见表1,其中,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患者的病理核分级情况与其他体质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4]。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早已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因此,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癌前病变的控制对乳腺癌的发病起到直接而关键的作用[5]。随着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生物学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中医体质学说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相关性研究将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乳腺导管内癌属中医“乳癖”范畴。历代医家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多有论述,《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记载;《内经·评热病论》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皇帝内经·九针论篇》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明确指出体虚正气不足,外邪停于经络而成瘤病。《外科活人定本》云:“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经之所属何谓之癖,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过久则成毒。”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认为“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可生成隐核,日久即疮陷乳岩。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伤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皆指出乳房为阳明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志内伤、忧思郁怒,郁久则气血郁滞;脾伤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痰瘀互结致病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辨证多以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盛、冲任失调为主。临床根据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对证治疗。由此上述经验总结得出气滞、血瘀、痰凝、冲任失调的体质更容易发生乳腺导管内癌,且更易进一步发展为乳腺癌。

临床病理借助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高危体质类型与乳腺导管内癌的关系,将为揭示乳腺癌癌前病变向乳腺癌机转的中医体质提供较为准确的分子水平诊断依据,明确高危体质类型,根据体质可变、可调的特点,发挥中医药毒副作用小并能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乳腺导管内癌进行干预性治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将对乳腺癌的预防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中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中痰湿质共30例,其中病理核分级为Ⅰ级者2例,Ⅱ级者10例,Ⅲ级者18例;血瘀质共26例,病理核分级为Ⅰ级者3例,Ⅱ级者8例,Ⅲ级者15例;气郁质共27例,病理核分级为Ⅰ级者2例,Ⅱ级者8例,Ⅲ级者17例。与其他中医体质患者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患者发生乳腺癌前变几率与高病变程度几率均相对较高,通过中医调节干预可良好降低其临床风险。

综上所述,痰湿质、血瘀质与气郁质患者的病理分级相对较高,临床治疗时需给予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席春芳,高润芳,张亚芬.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诊治特点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7):2073-2075.

[2]李丽,梁伟华,蒋金芳,等.组织芯片技术对乳腺导管内癌伴浸润癌FISH检测的探讨[J].农垦医学,2013,994):306-309.

[3]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

[4]陈卫国,文婵娟,徐维敏,等.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30(10):1509-1513.

[5]张丽丹,包凌云,张丽.乳腺导管内癌超声分型与病理相关性[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2):215-217.

论文作者:李晶,徐巍,姚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乳腺导管内癌不同体质病人与病理核分级的关联性研究论文_李晶,徐巍,姚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