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创新及其制度要素分析_曲线要素论文

大学技术创新及其系统要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要素论文,大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2)05-0006-04

2000年,国家科技三大奖共评出奖励项目215项,其中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85项,占39.5%。2000年全国高校共完成研究与发展课题数89869项,签订转让合同4946项[1],大学对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对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了科研院所,大学技术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技术创新不仅进行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而且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

大学技术创新从狭义上讲是一个过程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一、大学技术创新

从狭义讲,大学技术创新是指大学利用知识占有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去,承担技术创新中的某几个片断甚至全过程的行为。

1.技术创新走进大学功能范畴

大学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不断演化的,大学由单一的教育功能发展为教育和科研两个功能,又发展为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三个功能,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见表1)[2,3]。

表1 大学功能的演变过程

类型

时期

 代表功能

古典大学

公元前-11世纪

修辞学校(罗马)

文化知识传授

中世纪大学 12-17世纪

巴黎大学(法国)

科学、文化知

 识教育

近代大学

18-20世纪

   柏林大学(德国)  教育与科学研究

现代大学

20世纪20年代   斯坦福大学(美国) 教育、科研与技

   术辐射

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门,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种高级专业人才。但随着世界性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密切结合,R&D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越来越直接,大学已逐步摆脱了在象牙塔内搞学术的封闭状态,将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技术创新活动纳入到了自己的活动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大学“第三功能”。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马克(J.T.Walkmark,1988)的研究结果所揭示的那样:现今衡量大学的科研产品的结构已不是仅仅局限于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数量和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数量和孵化公司的数量正日益成为大学科研成效的重要方面[4]。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三者互动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主导成长模式。与此同时,大学教师的研究方式也在发生转移,不同于传统的对纯科学的自由探索式的研究风格,当今大学教师的研究活动具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据罗伯特和彼得(E.B.Roberts,D.H.Peters,1986)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个系的6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设置了商业化的目标或有商业化的设想,这一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技术创新活动已被吸纳进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中[5]。

2.大学技术创新的形成

一般观点,大学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借助于纽豪斯(Newhouse,J)的非营利企业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大学组织的非营利内涵。这一模型揭示了非营利性企业的最大生产规模。如图1所示,曲线U[,0]代表教师的效用曲线,曲线C[,0]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为盈利率等于零的所达到的服务质量和数量的组合曲线。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与科研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会吸引对其更大数量的需求,但是经过m[,0]点以后,质量的提高会增加大学的成本,同时要保持大学的收支相抵(利润为零),所以就减少服务数量。这便是对C[,0]曲线的形状的合理解释,而U[,0]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大学的质量意识。大学的最佳产品规模是效用曲线与约束曲线的相切处E[,0]点。约束曲线取决于大学的经费来源状况。在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等项研究基金基本保持不变的假定下,提高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培训等营利行为的比重,会使约束曲线向右移动(如图C[,1]曲线),并提升了质量-数量转换点,即M[,0]>N[,0]。同时形成新的均衡生产规模E[,1],如图所示,E[,1]无论在服务数量还是质量都好于E[,0]。[6]

图1 大学技术创新的形成模型

基于这一分析,我们相信以大学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大学营利行为的增强,不仅不会削弱或推翻大学的非营利性质,反而会使大学更多、更有质量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非营利活动,更充分地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和非营利的组织目标。

二、大学技术创新相关要素分析

大学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行为,同时从广义上看又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系统必然由相关要素组成。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的组织[7]——大学,它的技术创新系统应由执行机构、大学创新制度、大学创新资源及相关设施四大要素组成。

1.执行机构

任何一个创新系统均有一个执行机构,大学技术创新系统也不例外,大学执行机构应由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执行机构示意图

在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执行机构中大学是主体,政府、企业及中介则是大学的外部环境,大学向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则为大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大学技术创新系统顺利进行。

2.大学技术创新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恩认为,“制度是为了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的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提供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是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加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由此可见,制度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它包括法律、规则、准则、习俗和惯例等。制度不仅涉及个人而且涉及机构和整个系统[8]。

大学技术创新制度是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包括关于创新行为主体(执行机构、团队和个人)及相互关系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包含相关法律、规则、准则、习俗和惯例等。

具体而言,大学技术创新制度一般包括:知识的基本制度、大学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风险投资制度、奖励制度、相关分配制度(知识参与分配、按贡献分配)、知识贸易制度、大学科研制度、大学职称评定制度等等。

大学技术创新制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泛,它不仅涉及个人、机构和组织,也涉及技术创新系统、整个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甚至与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都有一定关系。

3.创新资源

大学技术创新需要资源投入,其中R&D经费及科教人员(教师及科研人员)是最重要的两种。

(1)大学技术创新的经费 大学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可以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来代表。发达国家,企业是主要的投入者,中国及发展中国家政府是主要投入者,在执行性方面以发达国家执行得较好。见表2所示。

表2 大学技术创新的经费来源及经费执行情况 单位:(%)

 经费来源* 经费执行**

国家

年份

企业

政府

其他   年份

大学

美国

1995

59.4

35.5

5.1

 1995

15.4

英国

1995

48.0

33.3  18.6

 1994

17.5

德国

1996

61.1

36.9

2.0

 1995

18.9

法国

1994

48.7

41.6

9.8

 1994

15.9

加拿大 1996

46.6

35.1  15.5

 1995

24.3

中国

1996

31.0

69.0

-

 1996

13.0

资料来源:* NSF.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tors.1998.table 4~45

* *国家科委.世界科技发展年度述评.1996,261

(2)创新人员 拥有相对密集的科技人员是大学本身的优势所在,这也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大学技术创新人员主要指从事科研人员及部分教师。在中国大学创业人员占整个R&D活动人员的20%左右,研究机构占31%,企业占39.1%,比重较大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4.创新设施

大学的许多成果所获专利是通过各种实验完成,大学技术创新所依赖的设施是基本条件之一,大学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设施主要有知识设施和信息设施,其构成要素如图3所示。

图3 构成要素作用示意图

知识设施主要包括一流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室,各种先进的设备、仪器、固定资产等。信息设施主要是只提供各种数据,传递数据、接收数据、信息的设施,如:局域网络、数据处理中心、通信器材等。这四种要素共同作用,其中以创新制度为支撑,在其它三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来推动大学技术创新。

标签:;  

高校技术创新及其制度要素分析_曲线要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