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突发性环境污染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大型化工企业的发展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像悬在空中的剑一样威胁着自然环境。
关键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实用性;高效性
1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分析
1.1突发性和破坏性
突发事故通常是不可预知和突然发生的。因此,在爆发前很少有意外事故的迹象。当人们发现事故时,有可能不可避免,如瞬时爆炸、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如果企业和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就难以处理意外事故,或将事故的危险降到最低对环境的影响。
1.2偶然性和偶然性
环境污染分为突发性环境事故和一般性环境事故。一般环境事故的影响往往是难以察觉的。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方式相对固定,对环境保护部门也有很大帮助。然而,突发性环境事故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缺乏固定的排污方式,难以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事故需要企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处理,在尽可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化工人员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1.3紧迫性和威胁性
突发事故的威胁远远大于一般环境事故的威胁。突如其来的事故可能会在几秒钟内造成大规模污染。天津港发生的事故种类繁多。突发事故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突发事故的影响。
1.4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突发事故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最常见的是化工企业的火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更多的爆炸事故。因此,在处理事故时,企业和政府需要准确把握事故的发展趋势,确保事故的可控性,确保应急救援战略中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
1.5群体与社会性
突发事故的最重要影响也是对化工企业周边人的影响和社会媒体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影响会由于社会媒体的宣传而引起大众恐慌,特别是对污染企业下游的居民。2005松花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
2环境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故可根据事故原因分为突发性污染和非法污染。其中,非法污染主要是由于企业不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非法生产,导致环境突然恶化。造成意外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化工设备、储罐、油轮等因突发情况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影响范围很大。根据事故的危险程度,可分为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等。根据事故的可持续性,可分为永久性污染、长期污染、短期污染和瞬时污染。根据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3应急处理方案
3.1 大力建设预防机制
首先政府应大力监管存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能的企业,对存在危险超标或者不满足国家建设标准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处理,严格的可以进行刑事处罚。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风险评估的标准,量化指标,给有关企业具体的标准去执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危险源预防意识,自身应建立和完善针对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制度。如粮油类对公司生产过程涉及的危险物料需要加强控制管理,对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增加安全资金的投入,提高危险源相关设备的安全性。如针对油罐区泄露事故的风险防范,应在每个油罐上设有现场指示及远传液位计、上下液位报警装置、管道远程自动切断措施、视频监控系统等监控措施;并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定期检查。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并要针对性的进行事故处理的演习,提高有关人员的实战经验,在出现问题时有更高的反应能力,处理问题能更加的井井有条。
3.2 加强监测机制建设
企业监测机制的建设,首先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提高监测技术的水平;同时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对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要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并针对性的根据企业情况制定最合适的监测机制。提高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机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3健全职权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设立专门的中央核心机构统筹处理全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问题,同时在各个地市建立分部,该分部都应有专家坐镇,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后及时给出建议,事故处理团队完全听命于该专职部门指挥,提高事故处理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此外,企业自身针对危险源应设立专属部门,提高处理事故的执行力。
3.4 构建高效的信息机制
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有自身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设立分级响应机制,针对不同级别的事故采取不同的响应方式;第一发现人一旦发现险情,立即上报负责人或者应急组织值班人员;由专业人员进行预处理,然后部门负责人判断响应级别。此外,建立高效的外部信息传递机制也十分的重要,设立专职的事故通报组,根据国家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一个高效并且权威的应急通讯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通过网络、特殊警报以及广播的途径尽快的传递危险事故的信息,尽可能的减小可能造成的危害。
3.5 建立有效后期处理机制
一个有效的后处理机制,是不断的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的基本条件,要从实战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首先要对事故进行善后处理,进行污染物的跟踪监测,直至环境恢复正常或达标;并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故中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和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在每次事故解决之后,开启专家会议统一研究探讨事故原因和原解决方案存在的一些漏洞,不断的完善解决方法,在下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最有效的进行解决。相关的信息应该存入数据库,并建立领域内企业信息联动系统。
3.6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总体应急水平
由于监测人员必须要接触到污染物,监测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能够使检测人员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进行监测工作,经常对检测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定期安排监测人员进行演练与实践,组织监测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演习,在演习中甚至可以安排防化服、防毒面具的使用,让监测人员对当前的应急监测方法、规范及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全面地熟练掌握使用应急监测技术,从而达提高监测人员总体素质的目的。
4实用性和效率性分析
考虑到突发性和破坏性环境事故的特点,化工企业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其影响是巨大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一般来说,虽然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会定期检查一些重要的罐区、管道和安装,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但是生产企业很难预测事故发生的地点和原因。然而,一旦发生事故,由于处理的风险很大,企业很难在突发事故的早期阶段有效地部署人力来处理事故。因此,本文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事故入手,分析了突发性环境事故的日常管理、事故风险评估和事故应急预案,指出了环境调查应急处理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性。
结论
通过分析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分类和等级,分析应急处理方案的设计、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和政府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提供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宋笑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01):58~60+72+117.
[2]连兵,崔永峰.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7,26(04):12~15.
论文作者:丁海森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事故论文; 突发性论文; 环境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企业论文; 机制论文; 人员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