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全的网上支付结算通道

建立安全的网上支付结算通道

一、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的安全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李仲民[1](2021)在《非法“公转私”的刑法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刑法修正案(七)》规定"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公转私"行为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虽然严密了刑事法网,但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着"营利目的"的纷争、真实交易的审查、"行刑衔接"的不畅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梳理、检视行政、司法规制"公转私"行为的过程,即从行政法规处罚单一模式,到利用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或下游犯罪处罚混合模式,再到独立罪名模式。通过对独立成罪后的混合模式的突破及回应,提出对"公转私"的刑法治理,必须回归刑法理论对实践的正确指导,准确把握构成要件,使法律规定得到合理适用;同时,适度调整证明责任,科学应对"幽灵抗辩",实现对该类犯罪的打击不枉不纵;加强行政执法,畅通"行→刑"和"刑→行"双向通道,以严密的行政法网和刑事法网,实现对该类行为进行有效规制。通过系统性治理,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维护我国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邹昌波[2](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谢玲[3](2021)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查控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支付方式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资金转移工具和洗钱渠道不断升级、变化,向庞大复杂的境外金融体系和在线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转移,给资金流查控带来难度。通过系统化梳理电信网络诈骗常用的银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聚合支付等资金转移方式,诈骗团伙利用"水房"、地下钱庄、第四方支付、跑分平台、数字货币汇兑等新型洗钱通道转移资金的犯罪动向,对被骗资金的拆解过程与多种资金转移路径进行还原、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资金流查控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以应对资金流查控所面临的动态变化与复杂形势。

付勇[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构建起具备自身优势特点,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综合体系,支付服务的总体环境和支付服务水平已进入国际领先序列。在支付系统建设方面高度信息化与网络化,支付工具和支付产品智能化与多元化,支付服务的应用打破了行业壁垒与区域藩篱,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服务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的发展经营,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支付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国样板”。在我国城市和较发达地区,居民能够在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网络购物、餐饮住宿等各个方面享用优质支付服务质量和支付服务体验,然而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由于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对薄弱,支付应用场景发展缓慢,支付工具的有效供给和支付服务的可获得性双向不足,农村居民还无法享用到多元化与均等化的支付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作出了新的谋篇布局,只有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更加完备,才有助于抹平支付服务在农村与城市间的客观差距。本文以河北省阳原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所取得成果,深入剖析影响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的因素和存在问题,以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农村支付基础服务的供给与可获得性、农村支付服务与生产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农村支付服务工具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的风险防控等五个维度针对性的提出发展路径和改进策略,以期解决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经济欠发达县区优化金融支农和支付服务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滕飞[5](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袁长超[6](2020)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方支付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它是在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支付形式。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完成了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反超。随着多种支付形式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经历了一个急剧扩张的过程。2019年,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规模突破248万亿,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则达到204万亿,占总体规模的八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基本完成,商业银行依靠利率差的传统营收模式面临重大变革,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相比较外国成熟的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广阔。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各类型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第三方支付成本低廉、快捷高效,应用场景涵盖衣食住行多个领域,给个人生活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同时,其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支付结算发展到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领域。由于业务范围和目标客户的重叠性,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态势。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有正向的促进效应,也有反向的冲击效应。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影响愈发深刻。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各细分业务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对第三方支付的冲击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归纳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确立了正反两方面探讨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其次,本文对第三方支付相关的概况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内涵、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之后,结合本文选取的16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发展的相对优势。再次是理论分析部分,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基础,对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实证分析部分,本文整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9年的相关数据指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别探讨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总体中间业务及其细分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主要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分流了银行客户,同时对各项细分业务产生了冲击作用。(2)第三方支付对中间业务细分业务的影响性质不尽相同,其中,第三方支付与银行卡业务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代理委托业务、托管与其他受托业务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两者的业务重叠程度和相对优势。为了减轻第三方支付带来的负面冲击,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其正向促进作用,文末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第一,丰富银行卡业务功能,发展跨境支付;第二,拓宽支付渠道,完善自身支付体系;第三,扩大代理业务覆盖面,提升客户体验;第四,争取备付金托管资格,加强互惠合作。

杨阳[7](2020)在《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科技的高速革新和互联网经济高速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高度繁荣。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重点应用场景是电子商务,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支付的创新进步,存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因为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未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而存在“二清”问题或者形成资金池问题,其中涉及的信息风险和资金风险也会跟随这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扩大而增加,同时这种风险也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阻碍。本文以解决A公司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市场先进的解决方案,同时遵循中国人民人行颁布的相关监管政策,对A电商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解决A电商棘手的问题,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促进A公司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本文从合规性的角度,基于当前严厉的监管政策下,从A公司作为平台型互联网电商公司存在的“二清”问题出发,借助持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针对A电商公司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一是针对资金的支付清算涉及“二清”的合规性问题,通过持证的第三方收单机构和银行机构解决,使其清算结算方式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依法、合规、合理的对在平台产生的交易进行支付清算。同时解决了资金流、发票流和合同流不一致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客户和入驻服务商的体验,还解决了客户和入驻服务的税务问题。二是通过优化支付链路,引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机构为入驻的服务商提供安全、快捷、合法的支付清算服务,满足相关监管政策的要求,解决了服务商入住的监管风险,提高服务商的入驻体验。三是通过整体改造后,资金的收集和清算均通过拥有合法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完成,第三方机构的业务均在相关机构的监管下依法依规的进行,资金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均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因此客户信息、服务商信息和平台信息的保护更加专业、安全。通过体系化的改造A公司的资金支付结算体系,为A公司以后的规模化增长建立了基础,扫除了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安全风险。

刘虎[8](2020)在《电子支付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凭借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在人们交易活动中逐渐普及,现在已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现金支付。从银行网银支付,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再到近年来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电子支付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为全面的影响,并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应。研究电子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电子支付影响,同时有利于指导行业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制定。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电子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电子支付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第一,电子支付的发展影响跨境贸易:电子支付安全高效、减少资金周转时间,降低支付风险,对跨地区贸易产生有利影响,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第二,电子支付的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电子支付的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善了消费者的借贷约束,提高了消费倾向,电子支付方式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促进交易额的增长。实证部分,本文首先研究移动支付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金额进行重新分类,分析了移动支付的使用程度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金额以及各类型消费支出金额的影响,样本时间范围为2013q1-2019q3,得出以下结论:移动支付使用程度TPMP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AVC、衣食类人均消费支出额、住行类人均消费支出额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程度排列顺序为:衣食类人均消费支出额>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AVC>住行类人均消费支出额。紧接着,对电子支付影响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2012Q1-2019Q3的非现金支付:网上支付金额、移动支付金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经过脉冲相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第1-3期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都对宏观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影响逐渐减弱趋于稳定。其次,网上支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较移动支付更大,网上支付贡献度在较窄的空间(0.085-0.097)内先下降后上升,但随时间推移,移动支付贡献度逐渐扩大反超网上支付,且差距逐渐扩大。为消除网上支付金额的内生性问题,引入工具变量Index(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易观数据)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值,反映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工具变量Index可以消除非现金支付:网上支付金额TPWP内生性的影响,Index的系数为0.134,表示该指数(反映支付电子化程度)每增加1%,能带动经济增长0.134%。类似的,为消除移动支付金额内生性影响,构造工具变量Index1(Index1等于非现金支付:移动支付金额TPMP1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TPRC的比值,反映移动支付使用程度),工具变量回归得到结果和原来OLS回归均显着,结果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其中Index1的系数为0.160,表示该指数(反映移动支付电子化程度)每增加1%,能带动经济增长0.160%,略大于网上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周勍[9](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唐雄英[10](2020)在《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平台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对时代潮流冲击下的新型发展潮流。平台金融指平台经济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其中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利用平台的数据信息,实现更为有效的风险控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发展现状,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双赢。因此,有必要对平台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而探究平台金融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瓶颈。华夏银行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为战略定位的华夏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创新使用“平台金融”业务模式,依靠现有先进的网络技术,创新服务手段,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经济便捷的金融服务。故本文以华夏银行作为案例,探讨其电子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为同类型银行及有同类业务的金融企业提供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既有的平台金融业务发展优势及模式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平台金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的历程及具体运作模式,并指出了目前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发展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及SWOT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的目标、市场定位、发展原则与发展路径,并提出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的七大策略,包括人才策略、效益优先策略、技术策略、产品策略、风控策略、服务策略、价格策略。为保障以上策略的顺利实施,从组织架构及制度、人才、技术、财务资源、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二、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的安全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的安全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1)非法“公转私”的刑法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法“公转私”的内涵及危害
    (一)非法“公转私”内涵解读及厘定
    (二)非法“公转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非法“公转私”独立成罪后的适用难题
    (一)后独立成罪时代的适用现状
    (二)后独立成罪时代的适用难题
        1.是否需要营利目的的争论
        2.是否对有无真实交易进一步穿透,即证实资金来源账户与私账户之间没有真实的业务往来
        3.“行刑衔接”的运行不畅
三、非法“公转私”的法律规制路径审视
    (一)经历了“严→宽→严”行政管制过程
        1.在行政管制方面,我国对待“公转私”行为的态度,经历了“严→宽→严”的转变过程。
        2.刑法层面的规制:虽对非法“公转私”明确为非法经营,但多采用共同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洗钱罪等混合的规制
    (二)由混合到独立: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1.独立成罪回避了共同犯罪上的认定困难
        2.独立成罪突破了上下游犯罪的前提限制
        3.独立成罪严密了法网,弥补了处罚漏洞
四、独立成罪后的系统治理
    (一)加强刑法理论运用,有效指导司法实践
    (二)完善证明责任分配,阻止“幽灵抗辩”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顺畅“行刑衔接”
结语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查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转移被骗资金的基本手段
    1.1 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常用的转移资金方式
    1.2 电信网络诈骗团伙采用的新型洗钱通道模式
2 转移被骗资金的基本路径
    2.1 直接转账取款
    2.2 接入地下钱庄、“水房”收款
    2.3 介入反资金流查控的物理隔断
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查控方法
    3.1 资金流查控的基本流程
    3.2 资金流查控的基本方法
4 结语

(4)乡村振兴背景下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2.1.2 现代化支付系统
        2.1.3 支付工具
        2.1.4 第三方支付
        2.1.5 助农金融服务点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普惠金融理论
        2.2.4 供给与需求理论
        2.2.5 供需平衡模式论
第三章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践及成效
    3.1 阳原县地域概况及经济金融情况
    3.2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践
        3.2.1 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机制
        3.2.2 扩大农村地区支付系统覆盖
        3.2.3 建设助农金融服务点
        3.2.4 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
        3.2.5 加大农村地区支付宣传
        3.2.6 加强农村支付服务风险管控
    3.3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
        3.3.1 支付系统建设情况
        3.3.2 支付结算账户开立情况
        3.3.3 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情况
        3.3.4 支付工具推广情况
        3.3.5 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情况
第四章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问题
        4.1.1 农村支付服务网点及设施供给不足
        4.1.2 农村地区支付应用场景较少
        4.1.3 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推广普及不高
        4.1.4 助农金融服务点存在薄弱环节
        4.1.5 农村支付服务风险防控不足
    4.2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4.2.1 城乡发展不平衡影响支付服务网点及设施投入
        4.2.2 政府部门支持不足影响支付场景发展
        4.2.3 多因素导致农村人口问题阻碍支付宣传推广
        4.2.4 消费力不足制约助农金融服务点发展
        4.2.5 农村地区支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较弱
第五章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对策
    5.1 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支付基础设施投入
        5.1.1 加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银行网点建设
        5.1.2 优化农村地区支付服务自助设备布放
        5.1.3 构建农村支付服务机构共建共享格局
    5.2 合力拓宽农村支付服务应用场景
        5.2.1 拓宽实体支付服务场景
        5.2.2 拓宽网络支付服务场景
    5.3 建立适农支付宣传和支付产品创新推广机制
        5.3.1 注重支付宣传内容的针对性
        5.3.2 注重支付宣传形式的多样性
        5.3.3 加大适农支付工具的创新与推广
    5.4 巩固和加强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
        5.4.1 消除助农金融服务点空白区域
        5.4.2 拓展助农金融服务点功能类别
        5.4.3 降低助农金融服务点综合成本
    5.5 完善农村支付服务风险防控机制
        5.5.1 加强农村支付服务场所安全防护
        5.5.2 防范农村支付服务操作风险
        5.5.3 防范农村支付服务道德风险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调查问卷(2020 年)
致谢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研究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关研究
        (三)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四、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概念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三、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相对优势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的相对优势
        (二)商业银行的相对优势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作用机制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双边市场理论
        (二)长尾效应
        (三)金融创新理论
    二、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结算业务创新能力
        (二)拓宽资金托管渠道
    三、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消极影响
        (一)客户分流效应
        (二)冲击银行卡业务
        (三)挤占结算与清算业务
        (四)影响代理委托业务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模型设定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选择
        (三)模型设定
    二、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Hausman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丰富银行卡业务功能,发展跨境支付
        (二)完善自身支付体系,拓宽支付渠道
        (三)扩大代理业务覆盖面,提升客户体验
        (四)争取备付金托管资格,加强互惠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政策背景
    2.1 概念界定
    2.2 互联网电子商务二清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
        2.2.1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2.2.2 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支付的类型
        2.2.3 互联网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2.3 互联网电子商务二清监管政策分析
        2.3.1 关于二清问题的合规性要求
        2.3.2 解决二清问题的必要性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内部控制理论
第3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公司简介
        3.1.1 A公司业务简介
        3.1.2 A公司原支付清算体系简介
    3.2 A公司支付清算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支付清算的现状分析
        3.2.2 支付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改进需求及思路
    4.1 改进需求分析
        4.1.1 解决资金二清问题
        4.1.2 提高客户付款及服务商收款体验
    4.2 业务分析
        4.2.1 业务构成要素分析
        4.2.2 交易流程分析
    4.3 支付清算改进方案选择
    4.4 A公司收单及清算的机构选择
        4.4.1 解决客户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收单的问题
        4.4.2 解决客户其他非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收单的问题
        4.4.3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解决资金的清算
第5章 合规性视角下构建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
    5.1 客户资金收单设计
        5.1.1 支付宝收单
        5.1.2 网商银行收单
        5.1.3 新旧模式收单对比总结
    5.2 商户结算分账设计
        5.2.1 分账设计
        5.2.2 资金的归集
        5.2.3 分润比例及分期付款
    5.3 资金逆向流设计
        5.3.1 逆向流逻辑
        5.3.2 逆向资金流分析
        5.3.3 平台垫资及追缴
    5.4 商户和平台对账设计
        5.4.1 对账体系的设立
        5.4.2 原对账模式
        5.4.3 新对账模式的设计
        5.4.4 新旧对账模式对比分析
第6章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和效果分析
    6.1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及风险分析
        6.1.1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方案
        6.1.2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实施风险分析
    6.2 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解决二清问题效果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电子支付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电子支付现状与特征
    2.1 电子支付的发展演进
        2.1.1 电子支付的兴起
        2.1.2 电子支付概念的发展
    2.2 电子支付特点与分类
        2.2.1 电子支付的特点
        2.2.2 电子支付分类及比较
    2.3 电子支付发展趋势
        2.3.1 世界各国电子支付发展状况
        2.3.2 我国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前景
第三章 电子支付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3.1 电子支付影响跨境贸易
        3.1.1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与电子支付方式
        3.1.2 电子支付影响跨境电商发展
    3.2 电子支付方式影响消费增长
        3.2.1 电子支付方式下的消费习惯变化
        3.2.2 电子支付下的交易费用节约
        3.2.3 电子支付影响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电子支付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与模型
        4.1.1 变量与模型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实证检验及回归结果
        4.2.1 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4.2.2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4.2.3 核心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
        4.2.4 模型稳定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平台金融业务基础理论
        2.1.1 平台金融业务的内涵
        2.1.2 平台金融业务的特点
        2.1.3 平台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长尾理论
        2.2.2 平台经济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2.5 资源竞争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平台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1 平台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3.1.2 平台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3.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历程及特点
        3.2.1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3.2.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运作模式
        3.2.3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运营特点
    3.3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规模效益不明显
        3.3.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盈利能力提升缓慢
        3.3.3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新风险隐患加剧
        3.3.4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研发深度和广度有限
第四章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4.1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客户需求分析
        4.1.3 竞争对手分析
    4.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内部条件分析
        4.2.1 信息系统分析
        4.2.2 人力资源分析
        4.2.3 管理水平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3.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机遇与挑战分析
        4.3.3 SWOT综合分析
第五章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5.1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目标及市场定位
        5.1.1 发展目标
        5.1.2 市场定位
    5.2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原则及路径
        5.2.1 发展原则
        5.2.2 发展路径
    5.3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5.3.1 人才策略
        5.3.2 效益优先策略
        5.3.3 技术策略
        5.3.4 产品策略
        5.3.5 风控策略
        5.3.6 服务策略
        5.3.7 价格策略
第六章 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架构及制度保障
        6.1.1 设立平台金融一级部门,加快业务内部通行速率
        6.1.2 建立前中后端保障体系,全流程保障平台金融业务发展
        6.1.3 从总、分、支行三个层面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6.2 人才保障
        6.2.1 建立一支高效运转的平台金融部门管理团队
        6.2.2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客户经理平台金融业务能力
    6.3 技术保障
        6.3.1 业务部门提供业务技术支持
        6.3.2 管理部门提供系统运维技术保障
    6.4 财务资源保障
        6.4.1 加大财务资源对平台金融倾斜力度
        6.4.2 建立公开透明的费用配置机制,促进政策高效传导
        6.4.3 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6.5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保障
        6.5.1 建立专项资金池以及二次分配机制
        6.5.2 优化绩效分配机制
        6.5.3 将平台金融业务纳入KPI考核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的安全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法“公转私”的刑法治理研究[J]. 李仲民.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1(05)
  • [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查控研究[J]. 谢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阳原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研究[D]. 付勇. 河北大学, 2021(02)
  •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6]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研究[D]. 袁长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7]互联网平台型公司资金结算体系构建 ——基于合规性视角下的A公司平台资金结算体系[D]. 杨阳. 山东大学, 2020(05)
  • [8]电子支付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 刘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9]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华夏银行平台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唐雄英.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建立安全的网上支付结算通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