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徐雅静

北京市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徐雅静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1003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规模持续扩大,旅游结构日趋完善,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省域旅游的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与成熟,而县域旅游业不断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地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基于此,在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北京的1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和评价,分析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影响因素,并为旅游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发展;区域经济

一、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旅游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由于其具有高关联性以及高创业的特征,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当今实体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相当重视,甚至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旅游业当成重要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的强大拉动力。目前,北京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地区之间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异。2016年朝阳区和东城区的旅游业最为发达,分别位居16区县的第一和第二名,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032.2亿元和708.1亿元,二者之和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0.56%;接待人数分别为6009万人和8509万人,二者之和占据全市的36.83%。而发展水平最低的门头沟和通州两地的旅游收入为18.8亿元和32.5亿元,二者之和仅占到全省总量的1.53%;接待人数为303.2万人和504万人,二者之和仅占全市总量的2.05%。

由上述几个区县的对比可知,北京市各区县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大。究其原因,这其中受多方面的影响,从客观因素来看,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享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状况等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主观因素来看,政府对北京市旅游业的规划缺乏整体布局的意识,各区县之间缺乏合作发展的意识,因此北京市旅游业在宏观上难以发展成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模式;而在微观上,各区县各自为战,仍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这同样不利于北京市旅游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市16区县的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可以为北京市各地区制定有重点、针对性的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建议,以期达到整个北京市旅游业的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二、北京市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测度需要众多指标的全面衡量,在此,通过选取旅游业综合收入、旅游总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比重、旅游收入贡献度、接待总人数、接待人数占全市比重这5个指标来测度旅游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在北京市16个区县中,2016年东城区为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次是朝阳、海淀和西城3个地区,5个指标的测度值均处于平均线以上,说明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北京市来看是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而且这四个地区中,东城区和朝阳区这两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综合收益较高。这两个地区在2016年的5个指标都较高,东城的接待人数位列第一,而朝阳区的旅游收入位列第一,旅游业处于发展的成熟期,发展水平较高。而海淀区和西城区的发展水平相似,二者在2016年的5个指标处于中上游,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较多,旅游业收益较高,发展发展水平也比较高。顺义、通州、门头沟这三个地区无论在收入还是人数以及旅游的贡献度方面而言,都比较低,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北京市来看都是相对落后的,且面临的困境大体相似,应该要引起关注。

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最高等级的是东城和朝阳,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处在北京市的较高水平,属于旅游业发展发达型区域。东城区有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故宫等,旅游景点往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朝阳区主要有奥运会相关景点,如奥林匹克公园、鸟巢等,世界知名度高。属于旅游业发展发达型区域。其次为海淀和西城属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发达型区域。这些区域与东城区与朝阳区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对某些旅游资源仍处于表面利用的环节,缺少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服务环境有待改善,管理能力需要加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三等级包括丰台、延庆、昌平、怀柔和密云,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东北方向,这些区域多山地丘陵,交通不便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旅游业发展水平受到了影响。第四等级为石景山、门头沟、大兴、通州、房山、顺义、平谷,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南部,这几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比较差。这些区域旅游业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建设落后,旅游业服务水平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加上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旅游业的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供给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旅游收入较低,游客数量较少,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总的来说,北京市的旅游业整体上表现为空间集聚性强,两极分化明显的特征。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水平较高的地区聚集在中心地区,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聚集在外围,如石景山、怀柔、顺义等围绕在中心城区周围,从而呈现出“中心-外围”的二元空间分布格局。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情况对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便利的旅游交通条件可以提高地区的可进入度,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从而极大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星级饭店数和旅游资源的品级对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力有限。

三、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方向建议

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市场力量的作用往往不能减少区域差异,由于中心地区的竞争力远高于远郊区县,因此反而倾向于增加区域差异。再加上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因此要想缩小北京市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首先,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看不见的手”。总的来说,首先,北京市政府部门在规划全市的旅游业发展时,应具有全局意识,统筹规划,使得旅游产业得到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各区县政府应对本区域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衡量该区域的产业分配,从而确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合理分配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目前北京市各地区的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参差不齐,总的来说比较低。尤其是外围的12个区县在宣传上更为缺乏,首先宣传力度小,大多数人仍没有接触到,因此本地区的景区知名度低,无法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旅游产品。其次宣传内容较为简单,在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时,宣传内容多是告诉大家出行的时间、地点以及产品价格,而且多是停留在简单文字说明的程度,这无法激起潜在游客的兴趣,且容易发生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的自我理解与旅行社广告宣传之间的差异,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不利于该地区的旅游形象。最后宣传方式有局限,多数地区仍停留在传统媒体的宣传方式上,如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

最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远郊区县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缺乏,公路网密度较低,许多地区的可进入性较差,旅行社和酒店相对较少,旅游接待能力较低。交通以及一些旅游连带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肖雁,毕剑.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115-119.

[2]宋慧林.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J].经济管理,2010(10):114-118.

[3]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91-95.

[4]方叶林,黄震方,陆玮婷.中国市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及机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6):23-27

作者简介:

徐雅静(1994—),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经济学学士,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论文作者:徐雅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北京市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_徐雅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