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_甲骨文论文

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论文,副词论文,文中论文,频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甲骨文副词是甲骨文虚词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类虚词。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频率副词。所谓频率副词,是指表示同一动作、状态重复或继续的一类副词。张玉金认为,甲骨文频率副词有三个:“亦”、“永”、“卒”①。元信媛认为有四个:“亦”、“永”、“卒”、“复”②。她所增加的频率副词“复”虽然是对的,但所举之例《南明》447和《京》4148(引者按:即合③34601和32261),检视拓本,应是“退”字而非“复”字。张国艳认为,甲骨文频率副词只有“亦”一个④。由于卜辞材料残缺,文辞简古,目前学者对甲骨文副词的认定以及分类等基本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笔者在充分吸收甲骨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共有五个⑤:复、畐(

)、寻、或、亦。下面,将甲骨文里含有频率副词的用例,择其词句较为完整者,分类录之于下,然后加以阐释。为行文简洁,释文尽量用通行字体。

      

      副词“复”也见于其后的古文字资料中。例如:西周晚期散氏盘铭文曰:“自瀗(水名)涉……复涉瀗。”(集10176)前言“涉”,后言“复涉”。“复”正当“再”讲。战国早期胤嗣

壶铭文曰:“先王之德弗可复得。”(集9734)意谓“先王之德不可再得”。频率副词“复”都表示已然(即已实现的)。据学者研究,殷人书写的材料主要是材质易朽的竹木简册,没能保存下来。而甲骨文因为刻写在材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才得以幸存。但是甲骨卜辞主要是记录占卜的内容,受此限制,并不能反映商代语言的全貌。甲骨文频率副词“复”是否只表示未然,尚需更多材料的支持,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畐(

      甲骨文称:

      (1)其畐祷雨在盂,亡(无)大雨。(合30065[无名])

      

      李学勤指出,甲骨文副词“寻”用在动词前,训作“重”,表示再来一次。可译为“重新”、“再”⑧。李说可从。

      

      一条完整的甲骨刻辞一般有以下四个部分:前辞、命辞、占辞、验辞。例(1)“甲辰卜亘贞”是前辞,记录占卜的日子和占卜者。“今三月光呼来”是命辞,即命龟之辞,指占卜时向鬼神发问的话。“王占曰‘其呼来,气至,唯乙’是占辞,是记在命辞之后判断吉凶的话。“旬有二曰乙卯允有来自光,以羌刍五十”是验辞,是占卜之后记录应验的刻辞。光,人名。羌刍,羌族打牧草者。三月甲辰日,商王通过占卜决定呼令光来致送羌族打牧草者。在此次占卜中,王有两次占辞,内容不同,王所作占辞的时间也不同。第一次占辞在三月甲辰;第二次占辞在五月丙申。宾组占辞的开头通常有“王占曰”之文。而这版卜骨上刻在反面的是第二次占辞,故称“五月丙申王寻占光卜”,即重占关于光的卜事。“寻”是副词,训“重”。“称齿”之“称”训“兴”,“齿”指灾害⑩。“称齿”意谓灾害将兴。例(2)频率副词加在祭祀动词“侑”前,表示重行这一祀典。例(3)雀,人名。频率副词加在祭祀动词“酒”前,表示重行酒祭。例(5)频率副词加在祭祀动词“御”前,表示重行这一祀典。例(6)和(7)在祭祀动词“燎”前加“寻”,表示重行燎祭。例(8)和(9)在动词“告”前加“寻”,表示重行“告”祭。例(10)

,读为摧,指摧毁性灾害(11)。例(13)卜骨上有“小乙”“父丁”称谓,可知其时代为祖庚卜辞。卜辞卜问,为了使病情早日痊愈,是否再次举行祷祭。例(14)年,年成。示,神主。丧田,丧地之农田。

      上引例(1)“王寻占光卜曰”是占辞开头“王占曰”之文的变例,属于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文字,所以这里的“寻”表示已然(即已实现的)。除了例(1)之外,其余副词“寻”都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再次发生,全部见于命辞中,表未然。

      商代金文、甲骨文中有许多旧被释作“戉”的字,李学勤改释为“或”字(12),其说可从。谢明文在李说的基础上,从字形和辞例两个方面对“或”字作了全面的补论,首次指出甲骨文“或”字有作频率副词用的,训为“再”“又”。这一说法非常正确(13)。

      

      

      

      其次,讨论占辞中的副词“亦”。例如:

      

      (21B)丙甲卜:子占曰:“亦惠兹孚,亡宾。”(花173)

      例(14)至(21)中的频率副词“亦”均见于占辞中,表未然。例(14)这版龟腹甲正面刻有王的第一次占辞,而背面又记有王的第二次占辞。背面第二次占辞记到丁酉那一天的白天还没有下雨,所以商王武丁又把卜龟拿出来再加占视,认为那是应该下雨的征兆。到丁酉的夜间果然下了雨。例(15)中的“异”字,从陈剑释(19)。占辞前言“不吉”,后言“亦不吉”,表示异常现象连续出现,此处含有强调的意味。例(18)兹,代词,即“兹旬”之省。例(18A)癸末日占辞说“兹有咎”(这旬有咎),例(18B)十天之后癸巳日占辞说“兹亦有咎”(这旬再有咎),“亦”见于占辞,表未然。而例(18B)“子央(人名)亦蹎”之“亦”,见于验辞,则表已然。笔者对这条卜辞作过详细阐释,可以参看(20)。例(21)是非王卜辞。宾,读为傧,迎导之义。例(21A)族长“子”占断“丁”(时王武丁)将来“宾”;例(21B)辞则占断“丁”可能不会来“宾”。“亦惠兹孚”,意为“也可能这一卜会符合事实”。由此可知,例(21B)辞所省略的命辞当是从反面贞卜,陈述的是“丁不来宾”一类意思(21)。

      再次,讨论验辞中的副词“亦”。例如:

      

      (26)王占曰:“其雨,其唯辛见甲。”七日甲允雨。八日辛丑亦[雨]。(醉古382=合12977+13026[典宾])

      (27A)庚午卜:辛未雨。允雨。

      (27B)庚午卜:壬申雨。允亦雨。(屯2161,合18915同文[历一])

      

      (31)癸巳卜,争贞:今一月雨。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以上正面)己酉雨。辛亥亦雨。(以上反面)(合12487[典宾])(22)

      

      

      综上,甲骨文频率副词“亦”如果出现在命辞、占辞中,表未然;如果出现在验辞中,则表已然。

      最后,谈一谈频率副词“亦”与其他副词的连用情况。就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少量同义副词连用的情况。例如:

      

      ……“不+亦+VP”则只出现在命辞里:

      (6)贞:

方不亦出。

      其亦出。(合5520)……

      显然,“不亦VP”与“亦不VP”也在意思上有差别。“亦VP”与“不亦VP”形成正反对贞,由于“亦不VP”不是对“亦VP”的全面否定,因此“亦VP”的反面贞问不可能是“亦不VP”。“亦不VP”以“不VP”为前提,上举(2)、(3)两例都是先说“不吉”然后再说“亦不吉”的(32)。

      沈培的看法是正确的。

      现将本文所论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小结如下:

      甲骨文频率副词主要有五个:复、畐(

)、寻、或、亦。笔者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重新作了梳理和阐释,得到一些新的认识,频率副词如果出现在命辞和占辞中,表示未然;如果出现在验辞中,则表示已然。甲骨文频率副词多数是单音虚词,也有少量副词连用的情况。例如“亦寻”、“亦不”等。研究甲骨虚词,既要重视单音虚词,又要重视虚词连用。因为虚词连用现象是古汉语虚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前言》,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页。

      ②元信媛:《甲骨文副词研究·频度副词》,淑明女子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梁东淑),2000年版,第130-134页。

      ③本文引用甲骨金文著录书用简称:合——《甲骨文合集》;合补——《甲骨文合集补编》;屯——《小屯南地甲骨》;英——《英国所藏甲骨集》;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村中——《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缀集——《甲骨缀合集》;醉古——《醉古集》;契合——《契合集》;缀汇——《甲骨缀合汇编》;集——《殷周金文集成》。

      ④张同艳:《甲骨文副词研究·频率副词》,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喻遂生),2002年版,第64-65页。

      ⑤甲骨文习见出现在动词前的“又”字,但都不是频率副词。例如:“乙酉卜:子又(有)之

南小丘,其罩,获。”(花14)“戊午卜:子又(有)呼逐鹿。”(花295)“子”是族长。之,动词,当“往”讲。“子又(有)之”即“子往”。“子又(有)呼”即“子呼”。用在动词“之”和“呼”前的“又”字,应读为文献中当动词词头讲的“有”字。

      ⑥关于殷墟卜辞的分类以及各类卜辞的时代,參看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

      ⑦金祥恒:《甲骨文字考释三则·释

》,《金祥恒先生全集》第4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90年版,第1725-1728页。

      ⑧李学勤:《续释“寻”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

      ⑨村中58是合33286的同文卜辞,而将合33286的“高祖”省称为“高”。

      ⑩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齿》,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1—223页。

      (11)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

》,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3-227页。

      (12)李学勤:《论新出现的一片征人方卜辞》,《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第1-3页。

      (13)谢明文《“或”字补说》,《商代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裘錫圭),2012年,第664-679页。

      (14)“厷”字,从陈剑释,当读为“弘”或“宏”,训为“大”。参看陈剑《释西周金文中“厷”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34—242页。

      (15)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释亦》,《杨树达文集之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4页。

      (16)参看王子杨《卜辞“

不既作”试解》,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3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92-98页。

      (17)董作宾:《殷历谱》上编卷一。

      (1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0页。

      (19)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414-427页。

      (20)黄天树:《甲骨文中所见的一些原生态文字现象》,载《汉藏语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1)参看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94页。

      (22)例(31)从“旬壬寅雨”至辞末“辛亥亦雨”是验辞。

      (23)杀从陈剑释,参看陈剑《试说甲骨文的“杀”字》,《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19页。

      (24)参看李宗焜《卜辞所见一日内时称考》,《中国文字》新18期,艺文印书馆1994年版,第188-189页。

      (25)蔡哲茂:《殷卜辞“肩凡有疾”解》,《第十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师范大学,2005年;后正式发表于《屈万里先生百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第389-431页。

      (26)参看刘桓《殷契新释·释

疫》,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14页。

      (27)关于这条卜辞的解释,参看黄天树《说“昔”》,《古文字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5-56页。

      (28)参看黄天树《殷墟甲骨文验辞中的气象记录》,《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版,第167-199页。

      (29)李学勤:《〈英藏〉月食卜骨及干支日分界》,《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30)李学勤:《续说“鸟星”》,《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31)黄天树:《商代甲骨金文中的同义词连用》,原载《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后收入《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页。

      (32)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183页。

标签:;  ;  ;  ;  ;  

甲骨文中的频率副词_甲骨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