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山13-4-1#矿体赋存规律及探边经验浅谈论文_杨鑫林,曾永军

杨鑫林 曾永军

(云锡老厂分公司 云南 个旧 661007)

摘要:个旧矿区老厂矿田竹叶山矿段是以锡、铜为主,共生铅、锌、钨、钼、银等的多金属矿床,现揭露的矿床主要为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矿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为岩浆期后矿液充填交代矽卡岩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矿体。矿田位于东部矿区中部,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复杂。重点针对13-4-1#矿体及周边地质特征分析,进一步认识竹叶山矿段地质特征,合理布置勘探工程,提高找矿效果,为今后竹叶山坑的长期持续生产寻找生产接替资源。

关键词:成矿规律;综合分析;升级勘探;储量

竹叶山矿段位于老厂矿田的南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地表高程2000~2500米,地表下500~1200米深处隐伏着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体。

1、矿段地质特征分析

竹叶山矿段位于老厂矿田的南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地表高程2000~2500米,地表下500~1200米深处隐伏着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体。

1.1地层

区域内主要为中三叠统个旧组卡房段碳酸盐岩地层(T2g11),为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952~2198米。

1.2构造

1.2.1褶皱

矿段内的主要褶皱有竹叶山背斜,为北北东向老卡背斜上的次级褶皱构造,轴向北东50度,长约4公里,北东端倾没于凉山一带,背斜呈短轴状,轴背宽而平缓,两翼对称,岩层倾角一般5~20度,背斜核部为燕山晚期花岗岩株侵入,岩株突起形态与上覆背斜大致吻合。该背斜对花岗岩体产状形态及矿床有明显控制作用。

1.2.2断裂

竹叶山矿段主要发育东西向组断裂,北东向组次之(见图1-1)。

东西向组:以老熊硐断裂、蒙子庙断裂规模最大,为矿段南北边界,断裂走向近东西,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南或北,倾角45~85度,断裂带内深部近岩体,角砾见绿泥石化,局部见硫化物角砾,云英岩化的花岗岩细脉,经历多期活动,具压扭及张扭性质,在两条断裂间分布有拉里黑断裂、大冲断裂及一组呈侧幕状排列的深部隐伏断裂,断裂对矿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北东向组:主要有竹叶山断裂、期北山断裂及次一级隐伏断裂,走向北35度东,倾向北西,倾角67~81度,断裂带内,深部角砾见青盘岩化、绿泥石化,局部见压碎硫化物角砾。

个旧矿区老厂矿田竹林——竹叶山矿段构造地质图 图1-1

1.3岩浆岩

1.3.1花岗岩

矿段内花岗岩为隐伏的老卡岩体(竹叶山突起),近北东向展布,顶部标高约2100米,形态多变,局部呈槽状,凹兜状,岩性为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坚硬致密。根据对花岗岩的研究,为燕山期的侵入岩体。

1.3.2变玄武岩

在矿段南部的金竹林、桅杆坡、期北山一带,经钻孔查明,在个旧组下段T2g11层中上部产出,厚度10~70米,分布有3~5层,普遍具有金云母化、阳起石化,其中夹有1~10米厚度不等的大理岩夹层,赋存标高1300~1800米,变玄武岩与花岗岩、大理岩的接触带常有锡、铜、铅、锌硫化矿产出。

1.4围岩蚀变

在矿段内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的蚀变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云英岩化、莹石化、金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赤褐铁矿化。云英岩化、莹石化强烈的地方可作为找富矿的标志。

1.5.矿床地质特征

竹叶山矿段是以铜为主,共生锡、铅、锌、钨、钼、银等的多金属矿床,现揭露的矿床主要为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矿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为岩浆期后矿液充填交代矽卡岩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矿体。

1.5.1矿床类型

⑴、接触带矽卡岩硫化物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为岩浆期后矿液充填交代矽卡岩形成的多金属硫化矿床。矿石由于交代作用的强弱不同,有细脉和散点浸染及致密块状硫化矿两种。矿床形成后,由于遭受后期强烈氧化作用,部分矿石已氧化成氧化矿和混合矿。矿床以锡、铜为主,一般含锡0.5~1%,含铜1~3%左右,并伴生有铅、锌、钨、铋、钼、银、硫、砷、萤石及铁等有用元素。矿体产状形态有:产于花岗岩株顶部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上的缓倾斜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简称正接触带矿体);产于花岗岩呈舌状或枝状超覆形成的凹兜中的缓倾斜似层状透镜状矿体(简称凹兜带矿体);产于岩脉旁侧的脉状矿体。此类矿床为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主要矿床,亦是评价、勘探的主要对象。

⑵.层间氧化矿床:产于岩体上部碳酸盐类岩层中氧化后的锡石一硫化物矿床。矿液沿断裂、裂隙及层间破碎带充填交代,形成脉状、似层状、透镜状、条状、层脉交叉状和不规则状矿体。层间氧化矿的矿物成分复杂,多系铁、铜、铅、锌等硫化物的次生氧化矿物。矿石绝大部份已氧化成土状或块状。此类矿床以锡铅矿化为主,伴生有铜、锌、铟、镉、银、砷、铁等有用元素,但规模一般不大。如23号矿体长160米,宽10-60米,厚0.8~9米。以铅矿化为主。

1.5.2矿体特征:

矿体赋存于竹叶山背斜南东翼隐伏竹叶山突起南东的花岗岩侵入超覆的凹兜与T2g11碳酸盐岩地层接触带,矿体产出受竹林岩株次一级突起,超覆侵入形成根部前沿平台上的岩舌、岩脉控制,及北东~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与花岗岩扎根部形成的花岗岩凹槽的控制,赋存标高1300~1700米,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体走向北20~50°东,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倾向受花岗岩产状控制明显。矿体沿走向变化连续性较好,沿倾向方向变化较大,连续性较差。矿石以矽卡岩硫化物和块状硫化物为主,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次为细脉浸染状,结构以自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块状硫化物以磁黄铁矿为主,次含黄铜矿、锡石局部见铁闪锌细脉,脉石矿物,富锡以石英、透辉石、方解石为主,富铜以石英、萤石为主,及少量含矿花岗岩,以铜、锡为主,局部铅锌矿化,铜品位0.2~9%之间,平均品位2.5%,锡品位在0.2~5%之间,平均品位在0.398%,铅锌品位在3~15%之间,平均品位在6%,矿化连续性差。从矿体的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主要的成矿期次有:以铜矿化为主的矽卡岩硫化物期;含矿石英脉有关的石英--锡石;铅、锌矿化期。

1.5.3控矿因素

①、地层控矿特征:硫化矿矿体均赋存在花岗岩与T2g11接触带, T2g11地层是成矿的有利层位。

②、燕山期花岗岩对锡、铜矿化富集的控制特征:岩体的侵入规模大小及接触面的形态变化对锡、铜的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寻找富集锡、铜矿体有利部位:⑴花岗岩侵入与地层接触形成的呈宝塔式台阶状前沿平台的凹槽、凹兜部,⑵两条岩舌形成的半圈闭花岗岩凹陷部份,⑶花岗岩由陡变缓转折部份。

③、构造的控矿特征:从工程探明的矿体揭示,矿体主要是延北东向断裂旁侧呈斜列状分布,北东向与东西向断裂形成的格子状骨架,控制了花岗岩侵入形态,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断裂与花岗岩扎根部位,形成的花岗岩凹槽内,同时北东向断裂与东西向断裂对矿体有错移破坏作用。

1.6成矿规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分析: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成矿时间应以燕山期为主,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应为成矿母岩,矿化在空间上,矿体铅锌、锡铜矿化基本沿北东向的构造带与东西向构造带成呈条带状展布,成矿呈现塔式的台阶向下延伸(见图3-2),深部矿体基本上沿隐伏北东向断裂旁侧展布。

图3-2

在勘探工作中,主要应用以下成矿规律指导找矿:

①、“上为背斜,下有岩株突起”的构造岩浆组合形式,形成的花岗岩凹陷带次级花岗岩突起平台,是寻找有望矿体的重要条件。

②、玄武岩、碳酸盐岩类岩石与花岗岩接触带,岩性差异性大的部位是矿床的有利成矿部位。

③、深部北东向的隐伏构造与花岗岩扎根部位形成的岩体表面复杂呈盆、槽凹陷的部位是矽卡岩硫化物矿床发育的有利场所。

2、成矿预测

根据上述对13-4-1#矿体及周边地质控矿特征、成矿规律分析,有利成矿区域在1300~1700米之间,老熊硐断裂北盘花岗岩向东突起的前沿部位。

2.1工程布置原则及设计施工

通过以上分析,地质找矿重点是围绕岩体与围岩形成的有利部位实施工程,从成矿规律上分析,岩株突起形成的顶部平台和凹陷次级平台是成矿最为有利部位,其岩株突起顶部与东西向构造形成凹槽构造是接触带矿化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凹陷带次级平台上,北东向构造与花岗岩的扎根部位往往形成岩舌和岩枝小突起形成圈闭和半圈闭构造是成矿富集的有利部位,岩体的表面形态复杂小突起凹陷槽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3、结束语:

通过对13-4-1#矿体及周边成矿地质特征分析,成矿预测分析,矿段内矿体主要赋存于竹叶山突起南东翼,花岗岩由陡变缓形成凹兜和波状起伏的凹陷部位,花岗岩侵入形态明显受构造断裂的控制,沿东西向组期六寨断裂、拉里黑断裂、老熊硐断裂,花岗岩在平面上呈现向东突出呈岩舌状,形成马蹄型凹槽,矿体主要赋存于槽凹花岗岩与T2g11接触带且矿体的分布特征与构造展布具有一致性,花岗岩侵入顶部的平台规模的大小对成矿有一定的影响,矿体的分布向东具有明显的台阶式的下延,在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应加强对深部隐伏断裂构造及沿东西向组老熊硐断裂两翼是否具有等距分布及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的研究,选择花岗岩侵入前沿平台规模较大的区域、岩株顶部东西向组断裂与花岗岩扎根部位找矿。

参考文献:

[1]个旧锡矿地质(冶金工业出版社)

[2]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庄永秋 王任重)

[3]云南个旧矿区地质找矿与研究(党玉涛,秦德先)

论文作者:杨鑫林,曾永军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  ;  ;  ;  ;  ;  ;  ;  

竹叶山13-4-1#矿体赋存规律及探边经验浅谈论文_杨鑫林,曾永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