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摘 要: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存在; 需要; 本质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是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至20世纪90年代,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很少谈及生态问题。生态中心主义者站在“生态中心论”的立场上,指责马克思没有关注生态问题,其理论缺乏对生态问题的考量。然而,在格伦德曼眼中,“马克思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他有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1](P177)。只有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才能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人类整体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相统一,避免人与自然的彻底决裂,从而明确人类“控制自然”的合理方式和限度,为评价生态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上述的优化问题,应用Monge-Kantorovich duality理论可获得最优解,得到UAV与IoT设备分簇的联合运动策略,确定UAV覆盖簇,从而避免频繁换簇覆盖所引起的远距离移动等大运动状态变化问题,实现移动节能[21,22].

在赛事数据及主办城市信息收集之后,接下来将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构建主办城市网络。首先我们为同一项目(类型)的不同等级的赛事分别赋予3、2、1分等权重分值,然后计算每个城市举办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分值总数,即为赛事权重分值[16]。因为进入赛事数据的主办城市一共有469个,为了便于进行网络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有效的限定,设定了以下两个基本阈值进行城市遴选:第一,城市主办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项目(类型)在5项及以上;第二,城市的最终赛事权重分值之和不低于10分。按照上述两个标准,发现满足条件的城市共有36座,于是将其判定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城市具体名单及地区分布如表2。

毛泽东心中的“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梦想有一天把国家建设成世界上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人民改造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人。虽然有时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但是这中间透出了的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干事业就是要得“一股子劲”!抚今追昔,毛泽东为梦的奋斗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激励和一种希望。如今的中国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和民族素质不断提高,毛泽东当年的梦想有的已经变为现实,但人类追梦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现在正聚气凝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只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一、人的存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存在物

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指出马克思的观点自始至终贯穿着自己的方法论,但格伦德曼则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明显地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2](P98)。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存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存在物,其生存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控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积极、能动的实践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反之,则会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3](P53)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比动物的更全面。人类在实践中,既兼顾了自身与自然的双重需要,又顾及了当代及后代的双重利益,同时注重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此外,马克思指出的人类按照“某一尺度”进行实践,这个“尺度”意指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而这个客观规律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依据的方法论来源。

第二,与习俗相适应和特定社会群体标准相适应的需求。这些需求与特殊群体相适应:即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需求的特殊性在于需求主体的特殊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进步和退步,解放和压迫相互伴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完成了原始社会不能做到的事情,实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必然转变。但这种进步是以人类最卑劣的“贪欲”、“情欲”和“物欲”为社会发展的杠杆,是以损害他人一切来获取自身利益为社会发展的方法,是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压迫和剥削而求得的发展,是少数人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求得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也有着各自特殊的利益,资产阶级正是凭借对各自利益与需求的追逐,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摧毁古老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更加文明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也由此不断进行社会进化,正是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人类社会实现更新与更替,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特殊利益。

采用如图所示的传统模型标定模板时,由于椭圆柱体与圆柱体的投影相互重叠,对其进行投影数据的分离困难。另一方面,若原模板的旋转中心与椭圆和圆的中心共线,特别是如果旋转中心靠近椭圆或圆的中心时,相当于在所有投影角度或部分投影角度产生了模板旋转角度信息的缺失,形成了确定投影角度的盲区。在这种情况下,为求解所有的投影角度序列,需要对模板进行建模,采用解析方法或者数值方法求得。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比较复杂,而且无法体现这种模板的优势。

电动机总装完成后,在重型试验车间进行了型试试验。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整改,电动机通过了测试,摘取电动机振动测试结果见表2。

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作为直接的,但却是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其实践活动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人的直接性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活动的主动性,人的对象性的自然属性则决定了人类活动的受动性,这些对象性的存在物既是人类的需要又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同动植物一样,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论述了,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马克思关注的政治经济学为例,消费生产着生产。第一,消费实现了可能产品向现实产品的转化,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活动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成为真正的产品,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消费是产品实现自身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不能实现消费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消费创造出观念上的生产对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任何生产都是为了生产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产品。在新的生产活动开始前,“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怎样消费”等主观想法已经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因此,消费在观念上创造出生产对象,为现实生产活动提供目的和动力,观念形态的消费是生产的前提,促使生产既可以发生又可以被理解。消费与需求,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者社会的生产能力弃人类合理的消费需求于不顾,为追求利益,在利润的驱动下盲目进行生产时,经济领域就首先爆发危机,进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相对立,资本家对利润的不断追求使得生产不断扩大,但工人的购买力却相对不足,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工人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从而导致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大量工人面临失业遭受饥荒,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同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必要性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集中表现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和自然界进行各种互动,从而在自然界中提取自身所需的物质生产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被纳入人类身体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相比于人类身体的其他部分,自然是无机的。由于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肉体与精神的各种生活联系,也是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论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需要,这种论证有了更新层次上(或者具有实践意义上)的发展:从共生的存在状态到实践的交互状态。马克思将“自然”比作“人的无机身体”,这种比喻所形容的关系正如新陈代谢,使得自然维度逐渐变得清晰。“人类存在于自然中,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参与改造自然的过程,这种行为与自然界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无二致。人的本质是类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人只能在自然中生存。”[2](P98)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定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可以体现在具体的人类交往中。生产力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劳动产品则代表了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了人的现实性,“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新陈代谢”则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之间的转换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领域进行的。为了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合理的新陈代谢,共产主义理论就应运而生了,“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4](P928-929)根据马克思的表述,格伦德曼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以合理的方式和自然相互作用来运作的社会,存在生态危机的社会不足以称之为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第一个人类有能力完全自我实现的社会。所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是‘共同意识支配’的产物,因此共产主义是一个日益控制自然过程的顶点。”[5](P109-110)格伦德曼认为人类解放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足和工资劳动等的消失,同时也意味着精神的财富(幸福)和有意识控制个人的生活、生产以及活动。

人是肉体的存在,维持生存就需要对象,对象性活动就意味着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解决自身物质方面的需要。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并且这种无限性需要一定的中介将其外化出来。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以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其次人们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又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创造出各种“体外器官”,更好地替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将人从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动物为维系生存奔波劳作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发展自己的活动。实践在满足人的生存需求、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主体客体化的同时,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就是确立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科学理论,人的物质需求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力量,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实践来完成。由此可见,实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即通过劳动,人们改造自然,缓解人和自然的矛盾,进一步摆脱了自然和生存对人类发展的限制,使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时间,更好地生活与发展。

二、人的需要:四重需要理论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具有发展自身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来源于哪里呢?马克思的回答很简单:来源于人自身的需求。我们能根据在人与自然之间明确区分的特征来找出人的需求。马克思强调人类所从事的一切交往活动、实践活动都具有同一个目的:即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进行所有活动的原动力、目的和归宿。他认为,不为了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而且也是没有意义的。如埃尔斯特在《理解马克思》中提出的:“人的需要的概念是马克思人性理论中基本概念。”[6](P63)格伦德曼坚持认为如果一个社会形态“阻碍”人类征服自然,那么它必将也被一个能更好地征服自然的社会形态所更替。如果只是停留在人类没有接触到的自然,不会产生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的自然本质与自然主义的人道本质相统一,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和保护自然环境相统一,以合理的方式同自然进行交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求概念的重要性也显现在另一个方面,格伦德曼认为支配概念只有在与需求、兴趣相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为此,他考察了这些联系并列举了马克思的需求类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总结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其中,身体需求是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与条件,对其他需求具有制约性。2.不同群体具有不同需求,需求的特殊性在于需求主体的特殊性。3. 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低等级的需求满足之后,人类就会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4. 社会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低层次的需求对于高层次的需求具有制约性。

夹紧装置有很多种类,但其结构均由两部分组成。夹紧力一是靠人;二是机械装置所产生的力。经常使用的动力装置有:电动、气动、液压、气—液联动装置和真空装置等等。另外由于手动夹具的夹紧力来自人力,所以它没有气动装置。

第三,奢侈需求。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低等级的需求满足之后,人类就会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身体需求和与各自群体相适应的特殊需求之后,就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奢侈性的需求,更多的是基于一种虚假的“攀比”需求或者是有价值性的“审美”需求。马克思说,对于拥有房子的工人而言,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在逐渐改善,但当他们看到身边更大的宫殿和资本家迅速增加的巨额利润时,本来由自身生活条件改善而产生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进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贫困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且主要体现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与资本家相比,工人是贫困的,且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虽然工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却远低于社会发展的一般水平。人类的需求是以社会发展为尺度的,而不是以具体的物品来衡量,这种需求永无止境。此外,马克思还强调,货币充当了价值转化的媒介,进一步满足人们奢侈的需求。

第四,社会需求:包括通过交往而实现的社会内容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按照阶梯从低到高分了五层,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有需求,当某种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种需求才会显现,在多种需求都未满足时,首先应该满足最底层的需求。如果需求按其等级来划分层次的话,那么,身体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但是,人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低层次的需求,尤其是追求满足身体需求;相反,低层次的需求对于高层次的需求则具有制约性。由此可以得出物质生产方式对全社会的精神、政治和文化生活等起制约作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他的社会性中,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人是处在现实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还具有社会需求。当然,这里所讲的社会需求,是全体成员的全面需求,而不是靠牺牲别人利益而换取的部分人的需求。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是物质极大丰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彻底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结束了资本家限制和支配工人的情况。在这种社会中,人类得到彻底解放,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统一。自然界所体现的人类的本质特征,即人的自然属性,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社会属性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生活的、生产的联系,其目的都在于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但是实现这种人与人联系的基础和纽带是自然界。人只有在社会中,并且具有社会属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自然对于社会的作用由此加以凸显,人的自然主义属性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第一,身体需求:包括物理的和生物学的需求。身体需求在一切需求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身体需求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又是社会需求的载体。也就是说,其他一切需求都在身体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构筑。身体需求是一切其他需求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没有身体需求,其他一切需求就会失去物质载体,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吃、喝、住、穿等其他一些物质构成人类身体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为了获取这些物品,人类不断地进行获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以此满足人类身体需求的同时,也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长卷,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前进。

很明显,这些需求类型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与生态问题相关联。举例来说,身体需求是指降低品质的生存环境不能保证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来说,满足不了人们的任何需求。必要需求是指标准的消费品,“例如水,他们具有低廉的以至于可以忽视的价格,但当维持水的费用越来越高,水的使用价格也会随之提高,在此领域的生活历史和道德因素也会随之改变。”[2](P102)关于奢侈需求,在19世纪70年代,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工人主义的辩论中提到当时的环境问题是中产和上层阶级的特权。而工人阶级则与此相反,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地点一直面临着环境问题并尝试去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在极端工人主义者的观点中,他们认为工人不应关注任何生态问题而应专注于自身的真正的阶级利益。关于社会需求,格伦德曼认为埃尔斯特只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交往的例证。通过交往,我们可以将共同体商品的逻辑应用到环境问题上去,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社会的,因为他们产生于社会,只能通过社会关注和社会需求作为动力去克服、解决他们。

三、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

这里的“人”,可以与马克思界定的“自由全面的人”中的人同义。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对自由全面的人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7](P135)

(一)人的主体性。实践使人开始慢慢具有主体性,要求能动地改造自己和世界,不再和动物一样只是本能地被动适应自然。实践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目的是调整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与外界事物的长期接触,逐步累积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各种认识,并在实践的最终节点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在实践开始之处,人类就会勾勒出实践的目的,并以此为指引,指导自身的活动,自身的意识行为都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有序进行。实践造就了人类与自身意识之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人与动物重要的不同之处。首先,不论是人的自我认识或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作为中介环节,直接接触客体,开始获得相关事物的现象,然后进一步接触他们的本质,形成对他们的认识。为了生存下去,人必须与自然对抗,在此期间通过把握自然规律、改造生产工具等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逐渐增加的物质资料和发展的生产力,扭转了自然对人类的控制局面,使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动,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使人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被确定下来,客体开始为主体所用。人开始逐渐以主体的角度出发,认识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并开始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挣脱客观环境的束缚,从而改造外部环境,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其体现的是一种人对世界的能动关系。这种主体性的初步觉醒带来的是人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思维更加理性并且具备本身逻辑自洽和指导人思考行为的自我意识。实践活动就具有了价值的色彩,人们在意识中掂量着实践活动的利害,从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开始改造世界,世界便成为一个对象化的存在。其次,人与动物的不同关键在于,人的需要具有目的性,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劳动内容。人类具有高度觉醒的主体性,为人的发展的无限性和开放性提出了可能,主体开始更好地利用实践这一中介实现客体化,按照意识里的计划和模板改造世界、满足自己、发展自己。人真正成为一种自为自觉的存在,脑海中的各种观念成了指引并塑造他的理想,开始“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意愿”,如康德所分析的实践理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物质需要。实践创造丰富的物质资料使人类逐步摆脱了自然的生存束缚,并借助外部物质资料发展延伸人的生产能力,人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贯穿着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自身的不断成长是建立在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满足了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生产力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活动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改造,最终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也体现了这一点。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那么自然也具有实践、社会历史性等特征。人既离不开自身的社会属性,又摆脱不了自然属性,二者统一于人的现实存在之中。 自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基础。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生存、生产资料用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和发展,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实现基础。反之,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处处渗透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然是被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发展、拓宽了人的自然属性,而人的自然属性是继承了以往社会历史成果的人的社会性。由于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报复人类无节制地开采,致使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然界不是单纯的被改造的客体。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人类应当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成人与自然界在健康和谐中实现统一。

总之,就物质需要层面上讲,实践水平对一定历史阶段内人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物质生产实践直接决定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进而摆脱为生存而带来的自然的束缚,将人的无限智慧潜能外化到客观世界,使人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可见,实践对人的塑造不仅是直接作用于人,也通过改善人周边的生存环境,在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和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为人类自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在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造成了分工,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分工在生产上使人特定化了,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劳动成为一种需要,分工也将不再存在。

(三)社会关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人的各种丰富的关系,在一系列关系的交往中,人在群体中得到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一种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关系存在物。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社会交往实践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协调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构成人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同时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动物是依靠本能生存的,他们之间无论是血缘上的家族关系还是工作上的分工协作关系,都是一种遗传和本能,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是一种主观上的相互关系。他们自己本身没有意识,而是被各种物种安排的本能所支配,本身不能决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何行动,更不会在相互之间的自由交流中形成除了生存本能决定的关系之外的其他一切关系。相对地,人在各种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等关系。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中低等的生产力水平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不同层次的分工关系。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的生存状态也相对孤立,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不断得到发展,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形成了人类越来越发达的生产能力。马克思着眼于人活动的社会性和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来揭示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马克思指出决定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的实际上是他的社会关系。个体的发展取决于周围与他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同时,个体存在于历史中,个体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的,个体的发展与前人密切联系。个体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独立存在。人是在继承前辈们所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新一阶段发展的。人类历史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也终将成为后人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个人的发展,就是不断克服外在条件的限制和旧的社会关系,从而创造更适合自己活动和发展的社会关系。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社会关系越丰富、越和谐,人类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自如、越充分。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世界历史思想时指出,个体的解放发展过程与整个世界史的转变进程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只有生活在一个广阔天地中,从事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关系,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对于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断得到充盈,从而逐渐塑造了“人真正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归根结底是实践塑造了人这一本质,使人成为了一种社会存在物。

动物虽然具备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存本能,这种特定化却也将其限定在了一种狭窄的、被限定的、特定的环境内活动。人作为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非特定化的特点使其开始面对自然环境捉襟见肘的生理空白,因为可具备其他能力而得到弥补,甚至对待自然和外界具有了更强的调整适应性和普遍性,对整个世界则具备了一种开放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没有实践,人的这种非特定化,无疑只是一种空白和缺陷。正是实践这一活动,使人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主体,开始具备理性和自我意识,产生了发展自己和改造自然的呼声,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生产资料和各种关系,满足人作为生物的生存需求的同时,还发挥了人的创造潜能,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将自身塑造成为一种自由全面发展的存在物。主体性、物质资料和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人逐渐具备的各种条件,它们共同产生于实践之中,同时又作用于人,使人逐渐摆脱动物低级狭隘的本性,不再只是要求具备与自然简单契合的本能,而是拥有了根据自我需要、具备多样能力的一种无限性。人的这些能力都是由实践得来的。总之,人从非特定化到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表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是自然和社会的存在。他们的生命活力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转化,还包含对自然有意识有创造地转化。马克思对于现存状况下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侵犯了这些对人类特性的认知有清醒的认识。把人类看作一种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是证明人性理论的一种模式,人作为一种“制造工具的动物”,可以被视作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格伦德曼认为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一贯坚持所谓人性的观点,但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135)格伦德曼认为当马克思论及人性并在《提纲》中明确否定这样一种人的本质,应该做如下解释:“人的本质不能从他的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中得出来,这结合了黑格尔派和实证主义者的只有真正可观察的实体才能组成科学观察的客体。”[2](P10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于人类特征的大量论述,例如人类的创造性和社会性,都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分析的。现代工业是内在本质的产物,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就已经有所论及,这其中或许有很多可以证明或者可以自我证明的人类特征,而马克思所关注的是这些特质的内在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呢?格伦德曼说到,“马克思坚持人类社会生产的产物让他们的社会地位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生产关系。确切来说,马克思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但是却把语言放到了次一级的位置,他想要避免堂吉诃德似的幻想。”[2](P103)马克思如何把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格伦德曼认为他很多次都将阶级斗争看作是“助产师”。马克思坚持诸如人类特性的存在,并且对此进行了划分,他把劳动视为一种自由、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同时马克思将人和动物进行了区分:人是类存在物,有意识地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都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进行的,也就是在肉体的需要支配下进行生产,本质上一种纯粹的自然存在,无法区分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但是人是不同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把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改造对象。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需要。在人类世界中,只有人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只有人才能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而创造出新世界。人类的存在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确证——尽管没有直接表现为社会交往的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确证和表达。正如德国唯心主义将精神看作是自我意识的形式,马克思作为一个唯物主义的实践家,把人类本质看作是人类社会活动自身的产物:具体化、客观化和私有化是其三个表象特征。格伦德曼将人类劳动和客观、僵化的劳动区分来看,他认为后者是人和自然交互关系的方式,这种劳动形式包括建筑、技术等等,是人类存在的第二自然。人类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会不断地经历各种阶段,开启各种可能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真正重要的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着的个人,他们是通过工业、科技、艺术等来实现自己的本质,这就从一个层面上分析了人类本质的具体化和客观化,并且把抽象的人类潜能作为衡量本质的尺度。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着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在无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应该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人类中心主义从整个社会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不是要求人类回归生态平衡的原始自然状态,而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中心主义对治理生态危机依然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希望通过对人类自身行为的理性反思,停止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同时主张人类以实践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拓展开发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其按照人的方式发展。

对于表面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进行如下总结:对于悬浮物来说,植物与基质层具有不错的节流效果。对于淹没在水中的植物根、叶等,在其表面上容易形成生物膜,这对于水的净化,有机物及营养物的净化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青,泰德·本顿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Reiner Grundmann.Marxism and Ecology[M].Clarendon Press,Oxford,1991.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Reiner Grundmann.The Ecological Challenge to Marxism[J]. New Left Review,1991,(187).

[6][美]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Comment on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in Marx’s Anthropocentrism——Discuss Grundamn’s Defense of Marx’s Anthropocentrism

SUN Shua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Ecocentrism and anthropocentrism are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eld by human beings when in the fac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the 20th century. Some ecological scholars believe that Marx's anthropocentrism lack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t just considers a problem from human interests. Grundmann opposed this point of view. He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in Marx’s anthropocentrism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d the existence, the needs, and the inner self of human beings, and then he pointed out that even though the anthropocentrism emphasiz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in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biosphere, that doesn't mean it rejects or denies the other creatures’ needs and interests besides the human beings, but to take all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into consideration as the premise and necessity to achieve the whole interests of human beings. It’s impossible for us to exploit and plunder the natur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natural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life and ecological laws,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 of human’s long-term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 the nature fairly and reasonably.

Key words:anthropocentrism;existence;needs;essence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瑞尼尔·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18DKSJ04)

作者简介:孙爽,女,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B0-0;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9)02-0070-08

责任编辑:赵 昆

标签:;  ;  ;  ;  

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