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场移民发展的启示--固原县大战场移民迁移环境与发展调查报告_移民论文

大战场移民发展的启示--固原县大战场移民迁移环境与发展调查报告_移民论文

前车之鉴:大战场移民开发的启示——对固原县大战场移民吊庄乡移民及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移民论文,固原论文,战场论文,前车之鉴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位于宁夏中宁县境内的固原县大战场移民吊庄自1983年开发建设以来已历时10多年,目前,它正在由开发期向发展期过渡。在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及安置移民的问题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原先潜藏着的矛盾和问题,这几年也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对于宁夏正在实施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区的开发工作来说,都是一部教科书,也是研究者、决策者必须及时掌握的一些必备信息。

前不久,我们采取现场察看、询访和随机抽样问卷的方法就移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资源、人口变化的向度与速度,投资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治理和管理中的问题等,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考察。现把所得到的启示与发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一、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昔日的大战场是一块风沙弥漫、植被稀少、人迹罕至、飞鸟不到的干旱荒漠土地,仅仅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如今荒漠变绿洲已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真可谓是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在平整的土地上,树木成林,林带交错;林粮相间,花草相嵌;田野碧绿,村落林荫;花蝶飞舞,燕雀归来,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展现在人们面前。随着生态的恢复,区域内的气候得到调节,恶劣的自然环境出现了逆转性的变化。据早期移民反映,近年来,沙暴天气与开发初期相比,次数有所减少,风力有所减弱;空气中湿度增大,昼夜的相对温差缩小。早期对气候不适应的移民如今均已适应了。在地面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土地资源和地下土壤生态条件也发生了良性变化。大多数土地经过平整、灌溉和土壤改造,有机质和养分明显增加,80%以上的耕地已成为良田。

生态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一是土地的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由低产向高产高效稳步前进。开发初期,耕地亩产量只有150~200kg,最低的只有100kg左右。而近两三年来, 亩产量平均达到600~700kg,有些接近“吨粮田”。据统计1996年全乡粮食产量达1062.3万kg,人均占有粮食881.7kg左右, 超过全区人均占有粮的水平。经济作物和家庭畜牧经济也得到相应发展。人均生产食油10kg左右,达到了自给自余,蔬菜也基本做到了自给。按各村的统计,人均纯收入达到733元。一年的净收益额相当于14年来全部投资总额( 1200余万元)的76.4%。截至1996年,共移民12500人,其中近90% 的移民较稳定地脱了贫,10%以上的家庭已接近或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区域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一个安居乐业的良性社会结构业已形成。特别是移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在贫困山区长期养成的那种懒散怠惰的积习和“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在这里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人们在艰苦创业和改造恶劣环境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了自己的力量,发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潜力,从而一扫过去那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开始变得自强自信了。移民们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无不为自己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感到自豪,瞧不起那些一遇困难和挫折就跑回去的人。“吃不了苦,那能一辈子不受穷”,如今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开始对文化科学知识有了新的追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些文化,自己也开始有了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对新事物也开始变得容易接受了。这几年各种先进的耕作技术,不用政府动员和号召,人们争先恐后地学习和推广。实践告诉人们: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我们认为,在大战场的各种变化和变革中,移民精神世界的变化和变革具有最深远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上的社会效益是难以用统计数字来估量的。

二、值得重视和借鉴的几点经验

1.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大战场之所以能够在6年多的时间建成(1989年竣工), 而且国家投资不多,靠的就是承担这项工程的指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先期移民及广大民工不怕吃大苦的创业精神。这里远离城市和村庄,没有任何社会设施作为依托。开发初期,仅仅因自然环境的恶劣带来的困难亦是在正常环境生活中的人难以想象的;频繁的风沙天气,使人们难以为炊,常常饭和沙子一块吞下;夏天冒酷热,冬天战严寒;住的是临时工棚,甚至掘坑而居;远离水源,生活物品奇缺,常常饥渴难忍。然而,硬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坚持作业,完成了一个个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先期移民一边平田整地、植树造林,一边参加工程建设,用挣来的钱修建家园。没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作奠基,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工程是不可以想像的。

2.改变生态环境必须林业先行

林业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阻挡风沙保护农田,保护灌溉渠系,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解决移民建房材料需求,和解决移民生活燃料紧缺,防止出现乱采乱伐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等多种功能。可以说,如果在通水以后,不及时地抓林业建设,大搞植树造林,一切将无从谈起;修好的农田和灌溉工程也将毁于一旦,移民亦没有安身立命的立脚之地,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变得更糟。为此,大战场坚持了林业建设与工程建设、农田开发同步进行的原则,在区域内共规划了67条防风固沙林带,其中基干林带2条,主林带43条,副林带22条; 实行“一个为主”(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五个结合”(即成片林与零星植树结合,田园林与庭院林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结合,乔木林与灌木林结合,林草结合)的林业建设方针,发动群众年年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截至目前,累计成林面积达1.5万亩,占总面积的17%,拥有树木333多万棵,木材蓄积量在500万m[3]以上。据对104 户的抽样调查, 户均拥有树木达1000棵以上,人均近200棵,最多的户达到5000棵以上。 许多人用自己出产的木料盖起了新户,用修剪的树枝解决了生活燃料,不仅再不用去乱砍乱伐了,而且省下的粮食秸杆也可以用来发展家庭养殖业和畜牧业,用来过腹返田,改造土壤。由此可见,促使荒漠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林业要先行。

3.科学种田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扩大土地、人口容量的关键措施

据了解,大战场这几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步子加快,得益于科学种田各项措施的推广。如今老百姓普遍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对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唯恐比别人落后。近几年来推广了麦地套种玉米获得成功,粮食亩产量大大提高;近年又在市场诱导下,麦田套种黄豆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套种具有生态经济的效应:(1)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条件;(2)便于实行倒茬轮作,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麦田套种豆科作物, 提高了土壤中的含氮量,提高了土地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与单种时相比,套种田的经济效益提高40%以上。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增大了土地的人口容载量,过去近2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如今只需1亩多地。

4.“间苗式”的迁移和“插花式”的移民安置,有利于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平等的社会人际关系

据介绍,大战场乡的移民,来自全国7个省和宁夏南部8个县,其中绝大部分分别来自固原县南部和东部的14个贫困乡。每个贫困乡村被迁出来的一般不超过原有住户总数的10%,属于一种“间苗式”的迁移;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插花式”地安置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新建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调查表明, 这种移民安置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由于人们原先互不相识,不了解彼此的底细, 使得各自在原居住地长期所受到的旧习俗和舆论偏见的压力及由此形成的精神重负大为缓解,他们不必再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必害怕别人说长论短。这无疑是一次精神解放,拓宽了他们生存的精神空间,改善了生存环境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创造自己的新生活,重塑自己的精神形象。(2)“插花式”的安置, 一方面使一个村里同宗同姓的人很少,大大弱化了宗教和家族势力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面对一个陌生和困难重重的生存环境,人人都需要得到邻里的帮助和合作,否则就难以立脚。例如生活物品、生产工具需要互通有无;灌水时需要相互照应和合作,如果一户不合作其他户就要受影响。人际关系由此得到了改善。尽管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和口角,但没有宗族家族势力的参与,矛盾大多表现为良性状态。

在回族聚居村,这种“插花式”的安置,使得不同教派的人相互为邻,增加了他们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淡化了教派意识,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据对回族聚居的马莲梁村的了解,这里有4 个新老教派,搬迁多年来,彼此相处和睦。在谈到南部山区回族教派间的矛盾时,他们说那是一种最没意思的事。

5.回、汉族相对分离,安村落插花安置,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共同发展

大战场乡共有12个行政村,其中5个回民村,村村相望, 地块相连,回汉村不即不离。这种安置既不同于搞人为的民族隔离,又不同于民族混居;既照顾到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传统居住方式,又注意了回汉族历史上形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不即”,可照顾到民族特点,避免民族间因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便于各民族自治,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时有利于各民族按自己的方式和文化传统进行生产经营。例如,汉族村可因此毫无顾忌地发展养猪事业,回族可以放心地发展其清真饮食业。“不离”,有利于打破民族之间的封闭,便于互相往来和互相了解,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到在一个社区内,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会共享,形成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认识和共同的社区意识;同时也利于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展开竞争,从而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正因此,大战场回汉间的关系融洽,回汉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别明显缩小。例如,在调查的3个村中, 马莲梁村的粮食产量水平与其相邻的两个汉民村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套种轮作技术以及地膜覆盖技术在3 个村中同时得到推广;人口的文化素质也非常接近,除文盲和初识字的人口,回族略高于汉族(回族村占30%,汉族村占23.4%)外,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相当接近(回族占42.5%,汉族占43.8%),与固原山区回汉族的差别相比已大为缩小(据固原县情调查,在固原县回族聚居区的文盲率高于汉族聚居区18个百分点,而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回族比汉族少11个百分点)。

6.适度的移民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环境的进化和人口素质的优化

据调查,大战场乡已定居的移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80年代中后期(1983~1990)有组织的移民,一部分是九十年代后自己找门路迁移来的,属自发性移民。这后一部分移民之所以能够到这里定居,是由于前一部分移民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分化:一部分留下来成为创业者,一部分则由于种种原因又返回原居住地,从而为后来自发移民提供了容留的空间和生存的条件。

在这个迁移和返迁的人口对流过程中,实际上完成了一次人口的优选和社会结构的更新。返迁者,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意志薄弱,怕吃苦,缺乏创业和开拓精神,经受不住开发初期恶劣环境的考验(有的人因一场风沙就吓跑);或者目光短浅,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返移的实质,是环境对弱者的淘汰。而留下来的和后来陆续自发迁来的,大抵具有以下几种素质:(1)文化素质较高; 抽样调查表明,在104户被访人(多半是户主)中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43.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6%,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远远高于原居住地的文化水平。(2)见识较广,思想比较开拓。 许多人之所以在最困难时也能坚持下来不动摇,是因为他们当过兵,或经常跑外,对外部事物和党的政策了解较多;有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创业精神,信心坚定,在最艰难困苦时,亦能咬牙坚持。正因此,使他们成为了环境的主人。从这个角度看,移民过程中的返迁对流现象亦是合乎规律的,问题是要因势利导,使之合理适度,纳入管理,避免无政府状态。未来的移民开发在这个问题上应有新的对策。

三、暴露出来的几个问题

1.返迁问题比较突出

据了解,大战场的移民在移民初期一段时间里。流动性较大。据锅底村的先期移民反映,最初同他们一同搬迁来的,约有半数以上的人返回了原迁出地。导致先期移民较大面积返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之一:“不断后”的移民政策为返迁提供了条件。在1984 年1月固原县人民政府印发的《固原县大战场滩吊庄基地建设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搬迁户在固原的土地仍归本人耕种不变”。这种规定对于当时动员移民,消除移民的后顾之忧有其合理性,但以后这一政策未能随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甚至在1994年以签订《三十年土地承包合同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得那些本来就具有安土重迁意识的移民有了返迁的理由。为了照顾山区一头,有些人不得不返迁,而迁出区的政府对他们亦无可奈何。

原因之二:移民前与移民后缺乏对移民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大多数移民对迁移后的困难和创业的艰苦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开发区的前景认识不清,加之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的影响,一遇困难就信心动摇,认为还不如回山区好。

原因之三:移民过程中,各级政府对移民的生活关心照顾不够。移民从山区到川区,从他们熟悉的环境到一个举目无亲的新环境,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般这个过程需2~3年的时间。在头两年内他们遇到的困难之多,生活之艰难常常是超出他们所能忍耐的限度,这时最需要政府从各方面给予帮助,需要各级干部对他们予以关心。而实际上移民除了得到很少一点搬迁费和农田开发补助费(每亩60元)外,其他一切要靠自己解决,这对于本来就非常贫穷的移民来说,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要支持下来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

2.移民初期迁入区生态环境失去保护

移民在头两年内,因生活燃料紧缺,乱砍乱伐的现象一度普遍发生,致使周围荒漠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这种行为在近几年的新迁户中亦存在,使开发区周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移民对迁出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于移民要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和生活燃料问题,他们离开原居住地时,一般要把自家已成材的树木砍伐带到迁入区建造简易住房。从一些新迁的户中,我们看到门前及院落里堆满了刚从山区砍伐带来的树木,有成材的,亦有未成材的。由于大战场移民的数量较少,且许多人仍有半个家原地未动,不涉及林权的变更问题,故未能给迁出区的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未来的百万移民,这个问题如无对策,有可能对迁出区的生态植被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给移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消极后果

大战场移民迄今已14个年头,但至今未解决通电、通邮、通话问题,文化教育设施亦非常落后,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些方面还不如山区: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信息更加闭塞。这个问题如再不解决,大战场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

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水资源紧张是灌区面临的最大威胁,原来设计的用水和现在的实际用水量相差甚大。原设计每亩540m[3]/亩,实际用水在1000m[3] /亩以上,超过1倍。究其原因,一是夏秋作物结构不合理, 用水集中在夏季,致使夏天缺水,秋冬有水无人灌;二是土地和渠系渗漏严重,老灌区一个水(1m[3]/秒)能灌2万亩,在这里只能灌1万亩。 三是有些土地不平整,加之大水漫灌,浪费严重。用水过量给移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每亩水费达80~90元,比老灌区高一倍。

6.人口过快发展的问题

据对抽样的104户搬迁后人口变动统计表明,在平均搬迁6.9年的时间里,出生人口103人,年平均出生率为24.9‰,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约在18~19‰,比固原本土约高出3~4个千分点,比全区约高出4~5个千分点。人口的翻番速度是39年。人口发展过快原因:一是与移民的人口结构年轻化相关;二是实行的仍是山区较宽的人口生育政策;三是人口的流动性大,户籍管理不到位,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四是生育观念未转变,不仅“越穷越生”,富了以后更想生。在人地矛盾缓和后,对劳动力需求亦刺激了人口的发展。

7.经济社会结构问题

在移民的经营收入中,种植业约占70%,其它约占30%,经济结构与山区比并无明显变化。这里没有乡村企业,第二、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微乎其微。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移民的人均纯收入1996年只有全区农民人均水平的50%左右),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抽样调查表明,移民除了家庭经济存在着差别外,在社会分工方面基本上仍是清一色的农民身份,以工、商、运、建等为主业的非农劳动者只占总劳力的11.5%,比搬迁前只增长了4.6 个百分点。

8.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由于大战场远离固原本土,但在行政上仍归迁出县管理,这种“飞地式”管理存在的明显弊病是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使之实际成为“两不管”的地区。致使资源分配(如资金投放)不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严重影响了各项基本建设;其次是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因为符合固原本土的政策未必符合这里的情况。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没有创新之举,致使传统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病在这里依然存在。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考察和调查对我区今后移民开发工作的启示是:

(1)在荒漠地带进行引水开发,荒漠变绿洲完全可以变为现实,成功的关键措施是在解决通水问题后,及时地把恢复生态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没有生态环境的恢复作为依托,一切无从谈起。生态恢复重在建设,特别是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2)移民开发就其实质来说, 不仅是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一场战斗,同时也是改造移民自身内部环境(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等)的一场革命,蕴含着“反贫困”和“除愚昧”的双重效应。应从这一战略高度来确立扶贫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坚持立足于长远,全面开发,全面建设的观点,把扶贫移民开发看作是一项社会改造的系统工程,而不应仅仅看作是解决部分人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为此,必须坚持经济开发与文化开发、“硬件”开发与“软件”开发同步进行的方针,树立以发展求生存的指导思想。

(3)宁夏即将来临的大规模扶贫移民开发, 较之于大战场的开发,其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大得多,要做到投资省、成效高,更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此,移民前后必须加强对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和全体移民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在移民开发工作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应包括“思想教育工程”。

(4)在移民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移民的组织化程度。未来的百万扶贫移民,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移民过程中的无序行为将增大。故必须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和部署。移民步骤必须扎实稳妥,做到有条不紊,分步到位;必须改善领导作风,注意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关心移民的生活,想办法帮助移民解决初期面临诸多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稳定人心;另一方面要采取包括法制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去约束移民的行为。移民开发工作最好一开始就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包括环境管理制度,分级签订责任合同书,明确各级责任和移民自负的责任及应遵循的规则。

(5)必须实行“断后”的移民政策,否则会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两脱贫”的目标难以实现。迁出户应交出原有土地,由迁出地乡村组织统一调整和重新分配,防止私下转让和变相留用。也可以考虑有1 ~2年的过渡期,即头一两年, 允许原居住地的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继续耕种,过渡期一过,全部收回。

(6)为有效保护好迁出迁入区的生态环境, 必须妥善处理好移民在原居住地的林权问题,特别是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移民初期面临的生活燃料紧缺和建房的木材问题。政府应禁止移民把原居住地的树木砍伐后带入迁入区,以防止出现乱砍乱伐和把迁出区的林木病虫害带进迁入区。作为交换条件或补偿,可考虑由政府出资解决移民前三年的生活用煤问题,或头一年无偿解决,第二、三年补贴部分煤款;建房木料由国家低价供应。对困难户银行可提供一点贷款或以工代赈方式予以解决,从长远看这种环境投资是值得的。

(7)移民过程中,要注意移民思想文化的素质, 走“文化移民”的道路,安排移民不能以移民的“贫困”程度为唯一标准。先期移民应优先选择那些有一定文化素质、能吃若、有创业精神、有一定能力的人,对于那些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思想文化素质极差的人不移或晚移,以便使先期移民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文化移民,无论对于迁出区或迁入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将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进化的环境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不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就不会有发展前途,从最终意义上说与扶贫移民的宗旨并不违背。

(8)分民族“插花式”的移民安置是优化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环境良性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未来的移民安置应坚持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不仅符合自然和社会进化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文化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同质导致退化,异质导致进化。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实质上是社会“换血”,有利于打破在一个狭隘地域内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势,有利于形成社会竞争格局和新的人际关系,亦有利于在文化上做到互补,形成新的文化优势。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常常是与地域性的封闭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一个移民村内安置的人最好来自不同县、乡,同村同乡的越少越好。

(9 )未来的移民开发一定要避免重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水利工程建设而忽视社会环境建设的偏向,各项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要与移民开发同步进行。

(10)未来的移民开发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走科学开发和综合开发的路子。如果按单一农业的开发模式,要在2000年前实现百万贫困移民脱贫的目标肯定要落空,要实现小康更难。因此应大力落实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各种科学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扶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开发适合当地特点的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发。新兴能源和新兴产业,增加环境的产出率,以扩大人口的容载量。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加快开发区的各项基本建设。

(11)水资源问题很可能成为扶贫场黄灌溉工程项目区面临的最大隐患。能否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如果按大战场的用水标准,现计划的用水量(367m[3]/亩),只够1/3 的土地用水量,水荒的问题会比大战场更加严重。此外,由于扶贫扬黄灌溉区许多地方的土壤含盐碱,如果按大战场目前这种灌溉方式,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盐渍化。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扶贫扬黄工程的成败,因此,扶贫扬黄工程一开始就要把推广节水灌溉措施、节水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等等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12)要实现扶贫移民开发的目标,必须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方面有新的对策。如果人口政策不改变,人口管理工作跟不上,计划生育工作不能与移民开发工作同步进行,不改变移民的生育观念,移民后人地矛盾的缓解会成为人口暴增的条件。为防止这个问题的出现,应及早制订对策。建议开发区的人口政策以川区的人口政策为宜。

(13)未来的移民开发区必须在管理体制上有所改革和创新。吊庄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改变。建议红寺堡成立一个管理处,直接由自治区领导,其它移民开发区纳入属地县管理。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应精兵简政,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管理方式要以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为主。开发区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而且应成为新制度新体制的示范点。

标签:;  ;  ;  ;  ;  ;  ;  ;  ;  ;  ;  

大战场移民发展的启示--固原县大战场移民迁移环境与发展调查报告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