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

优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

优化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中央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发展论文,书记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结历史、着眼未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纲领,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步推向前进。在这不同寻常的两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优化治国理政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指南。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价值坐标

      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的重大贡献,立体型地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价值坐标。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和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本质、功能作出精辟论述,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规律性的揭示。他深刻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①

      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孕育而成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历史与现实的实践,进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的产物。它既传承了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借鉴了现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又是对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超越,是具有丰富内涵和远大目标的重大创新。

      ——顺应时代要求,遵循人类文明规律。

      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突出成果和重要象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遵循着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现代文明发展规律是什么?习近平作出精辟概括,这就是“多彩、平等、包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当今时代,正处在深刻变革与调整之中。时代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入发展,多元价值文化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乃至交融的趋势不可阻挡。这样一种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们遵循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注重不同文化乃至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顺应世界文明多样性、遵循文化价值差异性、理性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关系的结晶。无论是国家价值目标层面的“民主”、“文明”,还是社会价值取向层面的“自由”、“平等”、“法治”,抑或是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层面的“敬业”、“诚信”,都无疑融化了某些西方价值文化元素。我们所以要将这些具有西方色彩的价值范畴融入我们的价值视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要素,盖因为这些价值元素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世界上不存在可以适应于任何国家的“普世价值”,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一概排斥人类文明进程中某些共同拥有的价值元素。“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文明”等等价值范畴,不是西方价值观所特有的,而是我们的价值观所固有的。这也从一个重要层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创造着集中外文明元素为一体的新的现代文明,从而使社会主义这棵参天大树在中国这块古老东方大地上深深扎根并绽放出新的更加鲜艳多姿的生命之花。

      ——传承优秀传统,扎根中华文明沃土。

      习近平深刻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深入融汇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一系列具有“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价值文化,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诚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文化价值,不啻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构成内容,都无不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中找到其科学性合理性依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蕴着中华儿女对国强民富、民为邦本的国家目标的向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深蕴着中华儿女对风清气顺、法度天下的社会风气的期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蕴着中华儿女对厚德尚德、向善从善的个人行为的倡扬。总之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独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紧跟实践步伐,凝聚社会实践经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⑤社会实践是产生价值形态的根本源泉,也是检验某种价值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值得推行的根本标准。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中国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历史延续性,归根到底就是由于“仁政”思想顺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发展的社会实践需要。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内涵的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成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来自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提炼与表述,直接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实践的产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归根到底是由于改革开放实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富民强国梦逐步变成了现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在当今最伟大最重要的社会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是由于这一核心价值取向中的每一个价值范畴,都来自于我们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实践的明确昭示和强烈呼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中,人们希冀有更多的自由权利和自由氛围,有更多的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有更加公正的竞争规则和生存环境,有更加完善的法治秩序和法治保障。正是顺应社会实践的新趋势、新要求,形成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准则,不仅是由于这一价值准则的基本范畴直接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价值元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赋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实践要求,只有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遵循,将个人的美好梦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地融合起来,人生才能出彩,生命才有价值。

      ——整合人民智慧,凸显人民主体力量。

      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是人民群众经验与智慧的共同结晶。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超越于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本质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后,要建构一种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群众愈益迫切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这一新需求,我们党在十六大之后就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提炼工作。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到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处场合旗帜鲜明地强调和倡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步骤都无不是在顺应人民需求、总结群众实践经验中进行的,其中包括学术理论界在多次研讨中形成的见解与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个字,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广泛吸收和融汇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都是在改革开放和日常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为人民群众十分熟悉、大家喜闻乐见的词汇,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定位准确、指向鲜明,是迄今为止可以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易于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遵循。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及其凝练过程,深刻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基本规律: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彻底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二、把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一步强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制度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创造性地运用改革开放重要法宝,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集合号,蹄疾而步稳地将各方面改革推向前进。两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纵向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标本兼治,社会文化领域改革统筹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慎探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强劲有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改革有力提振了全党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改革战略,在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目标导向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就如何理解和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贯穿一个基本思想,这就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过去,我们也提出过改革目标,但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角度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问题。⑧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前提和实质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⑨

      (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才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提。”⑩

      (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宏大工程,必须相互联动、实现整体效应。从治理体系来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从治理能力来说,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及执行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个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1)

      (五)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重大挑战。“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12)

      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制度现代化的地位作用进行长期探索和深入思考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根本性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建设水平还不高,在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架构中都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3)因此,革除制度和体制中的弊端,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就成为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历史性任务。我国现行制度中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当年邓小平作了明确回答:主要是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官僚主义,这是体制、制度中一切弊端的“总病根”。“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要实现现代化,“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如果不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和举世公认的成就,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对经济管理体制乃至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官僚主义弊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但是就整个治理体系和相关制度而言,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弊端,仍然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现代化水平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抓住现行体制、制度中的弊端,紧紧围绕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这个要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实践表明,这场改革涉及根本、影响全局,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丝毫不可放松和懈怠。

      牢牢抓住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本质要求。制度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支撑,制度完善与成熟的程度,是国家和社会成熟与完善程度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制度现代化,是推进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内容和最关键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制度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思考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制度改革总体设计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立意高远的战略思想,这就是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的“制度逐步定型”论。从南方谈话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制度变革历程。再有不到10年,到2020年,我们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5)制度变革无止境,改革步伐不能停。正如习近平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6)

      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实现制度现代化,不是抽象的、笼统的,而是有着实际的内容和具体的标准。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八个判断标准,可以说为我们科学把握制度现代化的内涵、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提供了根本依据。这八个基本标准是:“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行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7)这八个“能否”,归结到根本一点就是,能否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

      制度现代化的本质是人民民主。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18)从这个本质意义说,民主就是一种国家治理,民主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牢牢把握住民主的本质,着力于从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这个根本层面发展民主、推进民主,从而不断提升了制度现代化水平,开拓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将制度改革定位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上。在后来思考和制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时,邓小平则明确提出改革目标就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这三条归结到根本一点就是确保人民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着眼于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层面不断拓展了人民民主的新境界。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强调“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纲领性论述,深刻体现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民主法治观,是依靠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法治基石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支撑和基本方式,制度与法治历来不可分割。现代国家治理实践表明,制度的完善必然呼唤法治的加强,反之法治的懈怠也必然是制度缺失的结果。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正面临着既要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又要加快法治现代化步伐的双重任务。遵从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先后作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提升法治现代化水平的双重战略。这两大战略,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承载着中国现代化向着更高目标迅跑和飞跃。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发,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地位、科学确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深刻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着重强调:“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提出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深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正反经验,邓小平就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这两大现代化的根本环节,有力加快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民主是法治的“灵魂”,制度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这也就是说,法律要由人民来制定,法治要为人的权利和利益服务。马克思将此称之为“民主制的基本特点”。(22)民主是法治的灵魂,体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个层面和全部过程。首先要坚持民主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这就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其次要坚持民主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确保法律实施与效果的关键在于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而建设法治政府的直接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就是服务人民,由人民作主、让人民满意。再次要坚持民主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而司法公正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民主立法、民主执法、民主司法,根本基础是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种拥护和信仰不是抽象的,更不是强制性的,而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民主觉悟和对自我民主权利的自觉认同上。正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民主精神与法治精神内在一致,尊重民主与弘扬法治高度统一。

      法治是民主的“护身”,法治现代化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民主是人民的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形态和国家形式。民主的这一本质和功能,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一种不断实现的过程。现代政治发展史表明,民主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和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完善的法律保护,要走向法治化。法律的本质在于将人民的权利固定化、规范化;法律的实施即法治的推进,根本之点在于为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提供根本保障。正如马克思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23)“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4)法律的最大权威就在于为人民如何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基本遵循;法治的根本功能就在于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干扰和侵犯。民主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还是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抑或是作为社会状态和日常生活的民主,都离不开一定的制度和法治作保障。现代民主与现代法治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游离法治轨道和法治保障的民主,势必沦为街头政治甚至“多数人暴政”,这是为当代各国政治发展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规律。正是在总结现代民主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反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民主和法治,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国家治理。制度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为发展人民民主提供了有利条件、开辟了广阔前景,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树立了价值目标、确立了发展“坐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目的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让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实实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归根到底就是要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新征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将制度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层面上发展民主、推进法治,才能实现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依靠民主与法治的力量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

      四、把凸显制度治党、优化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尖锐指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自觉和自我担当,从严要求抓党建、从严管理抓干部,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重大战略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最为突出、最为关键的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强化问题导向,解决要害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凸显制度治党;坚持标本兼治,坚决遏制腐败;严守规矩纪律,优化政治生态。

      ——强化问题导向,解决要害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领导和指导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他反复强调:“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26)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所以能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攻坚意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突破,尤其是突破了一些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两年多的实践有力表明,只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只要有对人民的利益与命运敢于担当的勇气,什么样的问题都能攻克,什么样的艰险都能渡过。

      以改革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内在要求必须突出重点,聚焦现实问题、解决要害问题。党的建设方面突出问题和要害问题是什么?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害是作风问题,而最突出的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是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党风和干部队伍形象的要害问题。“四风”问题不除,党风政风不可能好转,党很难有坚强的凝聚力、战斗力担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精心策划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以解决“四风”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对“四风”问题进行了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由于抓住了要害、“打到了七寸”,找准了靶子、点中了“穴位”,整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解决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深刻指出:“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因此,我们要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27)在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严肃强调: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成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要长效。”(28)

      ——加强制度建设,凸显制度治党。

      突出制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牢牢扎紧“制度之笼”的密度与出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一个突出特点。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29)十八大以来,从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出台并严格贯彻,到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党的纪律检查制度以及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再到禁止公款送礼、公款吃请、公款消费等一系列具体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严格的制度几乎覆盖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制度治党的作用正在愈益凸显,党的作风建设正在逐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两年多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制度问题的确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是决定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充分做好事的刚性因素,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决维护和贯彻执行。

      制度治党的关键在于严格和执行。习近平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度治党的要害在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强调:“制度制定要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从而增加对制度的认同。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30)

      ——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惩治腐败。

      能否坚定不移反对和消除腐败,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负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31)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深入探索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取得了重大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提升了我们党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这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优化治国理政重大战略的最典型、最形象的展示。

      两年多来的反腐败斗争,呈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扼制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侵蚀。近两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努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对周永康、徐才厚、薄熙来、令计划、苏荣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的严肃查处,有力表明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有力发挥制度反腐的重大作用。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严格制度的出台与执行,包括严格规定和执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有效发挥各级纪检委在权力监督中的权威作用……逐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有力铲除了某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三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充分释放用好的制度管住人、管好人的政治效应。“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32)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实践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坚持公开公正,严厉查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腐败之风,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这一系列实际举措,在全党和全国范围有力倡导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风气。

      ——严守规矩纪律,优化政治生态。

      优化和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习近平在深刻分析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存在的严重危险中作出的重大判断。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不能讲讲就过去了,而是要下大气力来抓,争取一个好的成效。”(33)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尖锐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34)这些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优化和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治本之策”,是我们党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

      优化和重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身依附的宗派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尤其是“一把手”搞家长制、独断专行,使党内政治生活变得低级庸俗、是非判断十分模糊,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败坏了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带坏了一批党员干部,乃至发生“塌方式”腐败。党内政治生活被扭曲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潜规则”流行,一些领导干部奉行“潜规则”,公然在党内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形成这个“帮”那个“帮”。剖析近两年来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有不少就是被“潜规则”所葬送的!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强调:“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都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搞假大空,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不允许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35)

      优化和重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严守党的规矩和纪律。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36)党内政治生态包括诸多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制度,二是规矩,三是纪律。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好人更好地做好事、使公共权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谋求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而制度的缺失与漏洞,又会严重助长不正之风蔓延,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变坏,使公共权力游离权力的本质和边界而导致恃权腐败行为。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最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也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我们党所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岁月中步调一致、众志成城、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因为党有铁的纪律和刚性的规矩。制度、规矩、纪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规矩和纪律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的,规矩和纪律归根到底通过制度得以保障和固化。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必须从制度、规矩、纪律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形成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以上四大战略——建构价值坐标、强固制度支撑、夯实法治基石、强化政治保障,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四大战略,相互影响,整体实施,有力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民主法治建设提升了新境界、内政外交工作开辟的新天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满怀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的确,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3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不平凡的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没有辜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向时代、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实践让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不断开拓前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胜利实现!

      ①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习近平治国理政》第171页、169页、163页,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③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④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

      ⑦⑧⑨⑩(11)(12)(1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1、8、26、23、27、28、27、29、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1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17)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18)《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180页。

      (2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第42、4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36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1-29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0页。

      (2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27)《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28)(34)(36)《人民日报》2015年1月14日。

      (29)(30)(35)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3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32)习近平:《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30日。

      (33)《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409-410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优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如何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_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