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中落伍论文_杨红梅 张建兵 史新芳

为了不让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中落伍论文_杨红梅 张建兵 史新芳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科学教育策略初探

杨红梅 张建兵 史新芳 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中心小学 261400

摘 要:针对教育部刚颁发的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如何将科学课与身边生活有机结合,拓宽科学教育路径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地域优势,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做好“四个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生活就是超越课堂和上下课铃声的科学教育“沃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科学教育 活动延伸 方法 策略

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育的新篇章。它紧跟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规定原来从三年级开设的《科学》课,新学期将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标准中还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习科学的很好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如何将科学课与身边生活有机结合,拓宽科学教育的新路径,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小学,虽不具备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但却有着广阔的大自然和一望无际的田野,多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做好“四个延伸”,开展了许多鲜活而又颇受学生喜欢的科学研究项目,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向大自然延伸

人是自然之子,热爱、亲近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雨雪等都在对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我们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延伸到大自然中,使他们在眼看、耳听、动手动脑中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学生星期天野外放羊时发现:羊从不吃苍耳。后来经向家长请教得知是因为苍耳的毒性较大,羊吃了会中毒的。学生由此引发思考,既然苍耳的毒性这么大,羊都不敢吃,那是否可以利用它的毒性来杀灭农业害虫呢?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创客小组的同学们一起采集了许多苍耳果实、茎叶,然后熬制成苍耳提取液,再配比成不同的浓度,到菜园中进行灭蚜虫实验。经过对比实验与重复试验证明,其有效杀虫率为90%。为了验证该药液的安全性,他们又参照动物毒性实验有关标准用小白鼠进行实验,从而证明了该提取液是安全有效的。最后写出了研究论文《苍耳提取液驱杀蚜虫的效果研究》,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一等奖。专家们在评语中写道:“该选题有新意,为害虫防治上的高效、经济、无公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向农业生产延伸

在我们农村学校,许多学生会经常下地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们对播种、拔草、施肥、浇水等较为熟悉,如果引导孩子们将劳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或困惑引发思考,经过适当的筛选、提炼,也很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学生王琪在帮家长收花生时发现:地膜覆盖的花生虽然结果多,管理省事,但出现的生芽果、腐烂果也明显多于不覆盖地膜的露地花生,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他和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出现生芽果、腐烂果的原因是由于地膜覆盖的花生不能像露地花生那样进行“清棵”处理,因而胚轴伸长过短,使早期花生果针入土过早,果实提前成熟所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后来,根据胚芽见光后胚轴就会停止生长的原理,他们制作了新型地膜——“白间黑地膜”,即在普通的透明地膜上,根据花生的行距加上一条不透明、约15厘米宽的黑色地膜。这样,花生出苗时不透明的黑膜宽带就可以挡住阳光,延长胚轴的伸长时间,使花生胚轴继续伸长,将子叶顶出土面,从而解放了第一对侧枝,起到了露地花生“清棵”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果针过早入土和果实早熟的问题,避免了生芽果、腐烂果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研究报告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创新奖”,并在当地得到推广,家长们高兴地说:“小学生也能为家乡科学种田做贡献,真是新鲜事!”

再如,2016年秋季有位学生家长种的大白菜软腐病十分严重,从商店里买的“多菌灵”“乙磷铝”等几种农药喷洒效果都不理想,令家长大伤脑筋。为了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创客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地考察,有位同学提议:“听大人们说,野生植物猫眼草的毒性很大,它的汁液滴到猫的眼里眼睛就会失明。咱何不来个以毒攻毒呢?”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猫眼草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实验方案,教师引导他们野外采集、熬制汁液、稀释喷洒,反复进行对比实验,效果非常理想,防治率达97.8% 。这一经验很快在当地得到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向社区生活延伸

创造大师托马斯说过“凡是孩子提出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要尊重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因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将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敏锐地发现、捕捉社区中蕴含的研究课题,是科学研究选题的又一途径。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村民致富现状调查”实践活动时,学生通过走访蚕农得知:家蚕有的吐的是黄丝,有的吐的是白丝。其原因是如果蚕吃了桑叶就吐白丝,吃了榆树叶就会吐黄丝。难道蚕丝的颜色真的与食物有关吗?对此,老师没有贸然回答,而是引导他们成立研究小组进行了观察实验。经实地观察发现:有的家蚕足呈黄色,有的家蚕足呈白色,难道与足的颜色有关?根据这一猜测,研究小组以三龄家蚕为实验材料,将足颜色不同的家蚕分别喂桑叶、榆叶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证明,无论吃桑叶还是榆叶,白色足的蚕都吐白丝,黄色足的蚕都吐黄丝。从而得出结论,蚕丝的颜色与食物无关,而足的颜色起着决定作用。

再如,2016年5月,我们在组织学生到小原社区中的养鸡专业户进行社会调查时了解到:由于鸡瘟的困扰,即使按有关防治技术要求对雏鸡进行了疫苗处理,成鸡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许多养鸡户面临倒闭。这引起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能否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呢?几天以后,有的同学提出大胆设想:我们研究不出新的药物,但我们是否可以在注射疫苗的时间上作文章——进行提前免疫试验呢?方案确定之后,学生们找来20个鸡蛋进行孵化,到第14天的时候,将其中的10个鸡蛋进行疫苗注射,并用彩笔作上标记作为试验组,其余的10个鸡蛋不注射疫苗作为对照。雏鸡出壳时,用红毛线捆在注射疫苗的小鸡腿上作标记,其它的喂养技术与免疫方法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证明,试验组的成活率达95%,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仅有60%,效果非常明显。

四、向家庭生活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实际上,我们身边的生活空间就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只要你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就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多年来,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器具有什么缺陷?使用的时候有什么不方便之处?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如《冻不破的自来水管》的发明:是学生牛凯由冬天家庭自来水管往往由于严寒冻裂而水流满地而引发的选题。如何解决自来水管“冻裂”这一问题呢?后来,受空气热胀冷缩的启发,他在自来水管里加上了一根直径小于自来水管,且两端封闭、贮有空气的软塑料管,这样自来水管结冰时,张力可以向里挤压软塑料管,减小了对自来水管向外的张力,从而避免了水管的冻破。这项发明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保护。

总之,多年来我们在科学教育中立足生活,做到四个延伸,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意的活动成果。如《萝卜去芯叶能增产》《多功能立体插排》等一百多项研究成果在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走千村,寻古树,保家园》等多项获“全国农村中小学科普活动基金项目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十六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少年科学院院士”“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学校也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称号。烟台日报、大众科技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回顾几年来的科学教育历程,可以说:学生在研究中成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学校在研究中发展。实践证明,大自然、农业生产、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等是超越课堂和上下课铃声的科学教育“沃土”,是提升农村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我们期待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不让任何一个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中落伍;我们期待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科学教育为所有孩子们打开一扇创新思维精彩绽放的生命之窗!

论文作者:杨红梅 张建兵 史新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为了不让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中落伍论文_杨红梅 张建兵 史新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