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_国家经济论文

初级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_国家经济论文

初级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贸易论文,经济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到初级产品贸易,很自然地就会与发展中国家和贫穷联系在一起。在二战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引起了举世关注。但发展中国家经济无论以怎样快的速度增长,都未曾脱离初级产品贸易,而且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那么为何发展中国家会持续初级产品贸易这么久,又将如何摆脱贫穷与初级产品贸易的关联性,已成最为现实的问题。

一、初级产品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依存

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农业和采矿业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但食品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其中相当大的比重,机器和钢铁工业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格局显现出与经济结构的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50-60年代,在冷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经济隔离状态,对外贸易格局带有昔日殖民主义贸易关系的烙印,发展中国家向原殖民国输出初级产品和原料,并由原殖民国进口工业制成品,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输出得到的收入较低,进口的制成品大部分用于居民食品和基本必需品上,使自身的工业化受到阻碍,而制成品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没有改善。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基本上顺应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政策的变化,发展出口加工业,接受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使其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份,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也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出口加工国,对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农矿原料和燃料出口国。到了80-90年代,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差异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距离。亚洲四小龙采取的工业化战略使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导向的生产中转移出来,他们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大量制造业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但其出口又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大量制成品出口,而是大量进口——加工或装配——大量出口的模式,虽然初级产品贸易有明显下降,但并没有从经济实力和整体工业水平上根本改变贸易结构失衡的现象,从而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而同时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贸易结构不能与发达国家融为一体。一些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智利和马来西亚等国并没有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而是戏剧性地扩大农产品输出的同时降低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靠。马来西亚是最明显的例子,1965年马来西亚初级产品的出口构成是89%,而现在只占28%,这期间马来西亚的农业产出一直保持繁荣,棕榈油产出1993年比1970年上升了16倍多,可可产出由1970年3000吨上升到1993年的225000吨。为什么会出现初级产品生产与贸易结构反比例发展,这些国家的经济实践说明,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取得与制造业一样的经济增长,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更新技术和更有效的市场方式的刺激使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使用更少的工人,使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而这些制造业往往是人均产出率很低的纺织服装和制鞋业,这些行业包含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并且由低工资的女工组成,因此其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也往往集中在某几个相对低产值的劳动密集产品部门,这意味着这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生产的绝对值不足,除少数一两个部门外,不足以形成规模效益。制造业出口能力的有限性主要反映在科技与生产设备的落后上,使发展中国家只好选择生产和出口占比较优势的产品。相比之下,很多非洲国家采取了绝对地保护其国内市场的政策,不是以农业化促工业化,而是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进口拖拉机等制成品设备采取关税壁垒,对出口农产品征收出口税。结果,不仅没有改变这些非洲国家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赖,而且它的市场在缩小,在过去20年中非洲大陆占世界咖啡产量已从29%下降到15%。低收入的非洲国家以低水平的落后农业构成了主体经济,要摆脱贫困首先的办法不是摆脱农业,而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效仿马来西亚等有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带动贸易结构的改善,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十分有效的。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极具特殊性的国家,80年代中国放弃了与国际经济长期隔离的政策,开始转变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方向。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济增长率和贸易结构都出现了明显的效果,出口增长已由初级产品构成为主转向集中在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出口。中国向海外招商引资、开放市场虽然较晚,但中国经济结构的完整性和市场的独特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不同,在吸纳先进国家传统工业转移和发展自身先进技术设备方面均得以广泛发展,且速度快于农业,由此带来贸易结构在不同层次上的改变。到1993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有较大改善,由最初主要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发展到以轻纺日用消费品为主,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也进入出口行列,出口已达22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4,但与发达国家机电和成套设备出口一般占其出口总额80%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但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迅速增长,贸易结构的落后状况会逐渐得到改进。

二、初级产品贸易受世界贸易的制约

发展中国家本身尽管出现了差异性的趋势,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前面的国家初级产品贸易的供应量仍远远大于工业化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改变初级产品贸易结构不仅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而且受世界贸易的制约。

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自70年代有所提高,但世界贸易的70%仍被发达国家所占有。1993年全球商品贸易额为74830亿美元,其中制成品所占的比重为75%,为战后最高水平,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下降至12%,为战后最低水平。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商品贸易额在减少,1993年比上年减少了2%,而服务贸易额却在不断扩大,1993年比上年增加了2%,而在运输、保险、银行、通讯和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已越来越走向恶化,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矛盾趋势又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设立了大于机会的障碍。贸易自由化使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对制成品的保护急剧减少,从而使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数量和金额的增长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使制成品贸易比初级产品贸易有更大范围的自由度,制成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几乎不受限制,加快了世界不同的工业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统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在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吸收国外对制造业的投资,促进制成品贸易,从而改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水平没有能力生产由贸易自由化而引起需求增加的制成品,因此以初级产品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自由化中受益程度极低。与贸易自由化背道而驰的是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保护措施的加强,尤其是对初级产品及纺织品进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等的限制,致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出口收入减少而进口技术设备不足的境地,不能很快改变生产和出口方式,经济运转更难以摆脱困难的局面。另外,世界贸易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明显低于制成品,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从1980年起,初级产品贸易的平均价格下降了一半,给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收入造成巨大损失,每年高达约500亿美元。1993年初级产品价格更是普遍下降,非燃料初级产品平均价格以美元计比1992年下降了3.5%左右,其中一些产品的价格已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在这个下滑线背后隐藏的事实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原材料的使用已大大减少,结合综合替代物的引用,使世界上对一些初级产品的需求随之减少,造成价格下跌。

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家较为乐观的显示是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它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改变贸易地位提供了希望。在发展中国家中,亚洲主宰着制造业,1992年在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所有制成品中,仅8个东亚国家的产品就占73%,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大约15%,估计达3.6万亿美元,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它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贸易自由化在这些国家增大了作用。中国经济更可谓是亚洲经济的娇娇者,它不仅带动了本地区外商投资和贸易的增长,而且使自身出口商品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高了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中国在世界贸易的排行中已从1980年的第31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1位。如果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实现连续的经济高速增长,那么贸易地位自然会有所提高,而且会在世界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三、如何降低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靠

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赖,必须考虑这样一个现实,即持续了几十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可能一下子得到转变,它的长远效果仍然是由内外因素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要得到经济状况的好转,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逐渐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向多元化;另一是建立开放的经济框架,与世界经济接轨。当然二者彼此互为影响,其措施性选择主要在于:

1.生产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应把更多的生产环节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同时并不放弃传统的产业部门,而是以提高初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为主,实现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转移。当然,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它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并由此产生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多重影响。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的经验证明初级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前景乐观,它不是单纯地解释为使用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可以带来与制造业相当水平的经济增长,这中间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发展中国家降低对初级产品贸易的依赖,一方面提高初级产品深加工程度,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与初级产品相关联的部门向工业品和非传统产品过渡,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这样,把多元化经济部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落后与繁荣相交替,使经济发展形成不断循环上升的趋势。

2.充分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改变贸易结构必须在硬件上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更新机器设备,这需要大量的投资。按世界银行所计数字,发展中国家大约每年投资2000亿美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占其全部投资的20%和国民生产总值的4%。然而还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20亿人用不上电等等,依靠发展中国家自身解决 是极其困难的,因此需要得到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在软件上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经济框架,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并在投资条件诸如税收、外汇收入、信贷等投资法律方面给予投资者以优惠,保持社会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在交通、通讯、金融服务等投资环境方面提供方便;在教育和职工培训方面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与外商的沟通与交流,树立起国际信誉。过去10年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趋势已预示出外国投资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前景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国外投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在与各国经济互补性中逐步提高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3.供应管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供应过剩和自然作物的欠收等震动性消息通常造成其价格爆炸性地降低和涨高,不确定因素的周而复始阻碍了长期投资,并减少了长期增长预期。那么防止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的价格风险,短期的最佳选择办法是由出口配额和缓冲贮备将价格波动维持在合理的程度,而不是采用出口补贴政策使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拉大距离的做法。特别是在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条款下,确认了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非互惠的原则,发达国家除被迫原因不能履行外,优先降低和撤除与发展中的缔约国目前或潜在的出口利益有关的产品的壁垒,包括初级产品和加工品之间的不合理的差别关税和其他限制。为此,占关贸总协定缔约国2/3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利用价格的调节作用,反映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的实际供求,从而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和有效,这同样涉及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的市场化问题。长期的办法则需要发展中国家将供应管理与生产的多样化和汇率等金融调节手段结合起来。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绝大部分国家使用外汇管制,限制了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从最本质上使初级产品贸易的价格得到保护,必须发挥传统产品优势,但又不固守田园,不断向制成品贸易靠拢,增加外汇,稳定汇率,减少自身经济发展长期受外界经济摇摆的影响。

标签:;  ;  ;  ;  ;  ;  

初级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