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眼中的中国文化论文_杨蒙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文化论文_杨蒙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文摘要:文化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乃至全人类。本文尝试从林语堂先生的视角出发,谈一谈中国文化在个体和国家两个大的层面上的不同体现,从而发掘中国文化的特点以给大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文化,内在,外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有专指和泛指的区别。考古学用语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是一种专指。它指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而这里讲的“文化”乃是泛指。泛指的“文化”概念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其着眼点主要在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又被称为“人文文化”,重点则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部分。《辞海》中的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简言之,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与非言语)、所为、所觉的综合”。它涵盖了某个特定民族以思维方式为核心而产生的特定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文化范畴。

二、林语堂眼中的中国文化

(一)个体层面的中国文化

一个个体身上足以体现出很多细小但很重要的中国文化。这个个体不仅需要外在的文化修饰,更需要内在的文化修养。

1.外在的文化修饰

一个个体的外在文化修饰无非包括穿衣、打扮等。比如林先生觉得从外在的服饰的选择上就可以体现出中国文化。

现在,西服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但是林先生依旧热爱中国服饰。因为他认为很多功成名就的中国思想家、银行家等从来没有穿过西装,还有许多人由于政治、金融或社会上取得成就时便立刻改回中国服装。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地位稳固无虑,无需再穿上一身西装,以掩饰他们浅薄的英文知识或他们的低微本能。想想现在社会上好像也是如此,著名功夫明星成龙就对中国唐装和中山装颇为热爱。当然,林先生对西装的否定还在于一个人,那就是“亨利溥仪”。林先生觉得这是一个极俗无比的外国名字,溥仪穿上一身西装,再加上一副黑眼镜,单是这身装束已经足以使他丧失一切复登大室的机会。即使日本天皇拿出全部兵力来帮助他也不会中用。

所以,中装和西装的不同就在于后者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则故意隐藏避之。这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低调和谦虚。

2.内在的文化修养

林先生觉得个体的文化修养尤为重要。他所崇尚的便是老子所提倡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慈”,不仅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首要原则。“俭”要求节俭和收敛,这个不仅适用于财产方面,也适合于任何别的事情。“不敢为天下先”讲的是不争、谦让以及退守居下。老子不反对我们享受生活,但是他提醒我们要抵制各种欲望和诱惑,保持内心清净,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

另外,林先生还告诉大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特别重要。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戏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 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样的禅语中其实包含了人生的很多哲学,而宽容则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哲学。

(二)国家层面的中国文化

1.外在的形象建设

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可以给他以冲击的便是这个国家的城市面貌,而组成城市面貌的便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中国建筑。

首先从中国的北京说起,林先生说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一位毫无个性的女士也可能很迷人,但一个城市却不同。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含历史的积淀,它们是已逝人们的梦想的见证。特别是乾隆,在六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统治期内,美化了每一个历史性建筑物,使北京成为富丽堂皇的城市。而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于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还体现于宁静得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乡村田园景象。就是从这样的城市中,人们既为它的艺术格调、建筑风格和节日风采而兴奋不已,同时也会享受到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所以,林先生觉得北京是一个极具代表性、很有特色的城市。往往城市可以代表一方的文化和习俗等。

2.内在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官场文化。有的人把“官场文化”命名为“餐桌文化”。林语堂先生也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觉得无论你先天的脾胃多么好,也经不起官场酬应中的糟蹋。做了官就不吃早饭,却有两顿中饭以及三四顿夜饭的饭局。平均起来,大约每星期有十四顿中饭,以及二十四顿夜饭的酒席。如此便知,官场中肝病胃病肾病何以会这样风行一时。他们应该用来处理国事的精血都挪去消化燕窝鱼翅肥鸭焖鸡了。这样怎能救国救民呢?

然后是职场文化。林语堂先生认为当今社会上依然是两性极不平等的状况。而社会上唯一没有男子竞争的职业就是婚姻。当做谋生讲,女子出嫁并不一定比男子卖豆腐、馄饨卑贱。出嫁是女子最好、最相宜、最称心的职位。清朝出了一千多个“女诗人”,却出不了一个女史论家或考据家。诗是最难卖钱的,这也是林先生反对卖文为生的重大原因。所以,当今社会上的职场问题依旧很严峻。

三、小结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见解从外到内,从小到大,从浅到深,有褒有贬,犀利但不失真。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并且可以启发大家如何去看待中国文化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形成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风格。

参考文献:

[1]石麟.中华文化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94.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林语堂.婚嫁与女子职业[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3.

[6]林语堂.论恶性读书[J].北京:德语习得,2010.

[7]林语堂.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J].上海:时代建筑,1988.

[8]林语堂.快乐必须自己去寻找[J].河北:思维与智慧,2012.

杨蒙,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单位: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论文作者:杨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文化论文_杨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