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7年:中国个体行为的经济发展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1996&1997年:中国个体行为的经济发展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1996—1997:中国个人行为经济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个人行为经济,是指与个人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以内经济活动。这些行为有些取决于个人选择,有些不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但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十分丰富的联系。本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包括居民储蓄与投资行为)、社会保险和居民消费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劳动就业部分

1.回顾1996年

(1)1996年失业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以内,就业总量稳定增长,但是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根据1996年前三季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在劳动就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今年年初劳动部已经明确:把就业工作作为劳动部门的头等大事来抓,力争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全实现没有问题。我们估计,由于政府对公开失业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今年年底将控制在3.0%左右,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为560万人。

初步预计,到1996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84400万人,经济活动人口为70700万人,从业人员将达到69800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与1995年基本持平;由于集体企业经济效益不佳,通过破产、兼并、合资形式企业数量还会继续减少,城镇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将呈快速下降;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职工人数大幅度上升。

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内部,特别是国有企业内部就业压力较大,整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目前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和经营状况没有太大的进展,企业停工、半停产的职工问题会更加严重。1996年企业停工、半停产的职工人数预计为780万人左右,比1995年略有上升。

(2)就业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社会劳动生产率平缓增长。

预计199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将为35100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1610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18600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将由1995年的52.20∶23.00∶24.80演化为1995年的50.29∶23.07∶26.64。

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0%,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预计增长7.3%,与1995年的水平大体持平。

(3)劳动市场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

据测算到1996年底,我国已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约为3.1万所,遍布城乡的职业介绍咨询服务网络开始逐步形成。1996年全年,预计这些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就业服务1500万人次。1996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就业训练中心将达到2850多所,年培训能力突破130万人。此外,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和各种社会团体及私人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实体蓬勃发展,全国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完备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1996年新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的比重将达到74%。1996年底,全国劳动服务企业将达到20多万户,从业人员接近1000万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演化,劳动力配置方式日益市场化。在三次企业和私营经济中的劳动用工已基本上实现全部由市场调节。国有企业单位及城镇集体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了企业用工自主权,初步形成了企业和劳动者之相互选择的市场机制。预计到1996年末,全国受劳动合同制度覆盖的企业职工人数将接近1亿人,约占全部企业职工总数的90%。

(4)劳动力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1996年在城镇,跨单位流动人数为1200多万人,流动率超过8%;在乡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8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大约有3500万人。而且,城镇劳动力到乡村就业也呈逐渐放大的趋势。据有关部门估计,1996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城镇劳动力将接近950万人。

在乡村,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发挥着最基础性的作用。城乡之间的自发流动自不必说,即使在政府过去计划控制较强的领域也加快了城乡之间的有序流动。1996年,因大中专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从农村招工以及其他进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将达360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才和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和流动,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和互补。

2、展望1997年

(1)失业率控制目标及其可能实现的情况。

在1997年,我国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二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五大。制造经济增长的景气,有效控制失业问题,有利于给我国政治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九五”计划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是到2000年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为完成这个十分敏感的任务,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必须控制在3.4%左右。我们估计199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实际控制在3.2%左右,失业人数约为620万人。

(2)劳动力资源供求平衡状况。

依据《“九五”期间就业形势总体分析及其对策》(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1995年第五期)报告的分析,我们认为,199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增加869.41万人,如果劳动力参与率按85%计算,新增劳动力供给为740万人。假设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增长速度为9%,实际增长速度为10%(乐观人士对1997年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预测为11%),新增劳动力需求约为1190万人,当年新增需求大于新增供给,其空穴(大约为450万个)可用于消化企业富余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45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300万可以用来消化城镇富余职工,150万用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劳动力结构走势。

无论从劳动力产业结构还是从劳动力所有制结构来看,都将延续1993—1996年间的变化趋势。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略有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加速上升;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稳中有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其它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增长速度加快。

二、收入分配部分

1、回顾1996年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定格。

1996年,收入分配方面的重点工作是改善分配体制,着力理顺和规范分配关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部分个人倾斜。据有关部门测算,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大体如下:1978年国家所得占31.6%,集体所得占17.6%,个人所得占50.5%;到1994年国家所得占10.8%,集体所得占19.5%,个人所得占69.6%。在改革开放的16年间,国家所得的份额减少了20.7个百分点,集体所得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个人所得上升了19.6个百分点,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比如国家所得份额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下降幅度太大了;集体所得增加得太少了;个人所得增加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上升幅度太大了。1995年与1996年这个分配结构相对稳定下来,发生了定格。

(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初步预测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将达到4510元左右,比1995年增长16%左右,绝对额增加约620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5.4%。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有近20个大中城市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199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990元左右,比1995年增长20%左右,绝对额增加约32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47∶1变化为1996年的2.37∶1。

(3)职工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

年初有关部门制定的1996年度职工工资计划总额增长幅度为18%,估计1996年实际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为17.5%,职工工资总额10000亿元;其中,国营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约为7000亿元,增长速度为14%左右。这表明职工工资总额的计划完成的比较好,没有突破控制线。与此同时,估计1996年职工平均工资可达6400元,增长速度为16.4%,比1995年增幅回落4.5个百分点,由于价格涨幅降低,实际平均工资增幅可与上年大体持平。

(4)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依旧。

尽管收入差距问题在今年年初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但是由于调节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过去造成收入差距因素的惯性作用,1996年地区间、行业间的收入差还一时难以缩小。

(5)金融资产收益显著。

据测算,1996年居民银行存款收入约为3300亿元,有关债券、红利和股息大约为1200亿元,这4500亿元收入占同期个人收入的10%。而在1978居民金融资产收入只占到个人收入的0.31%。由于,金融资产占有差距大于居民收入差距,金融资产收益对居民收入差距带来不可忽视的“马太效应”。

(6)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和个人所得税又创新高。

初步测算,1996年末城乡居民余额将创造最新纪录。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大约有36%的居民收入转化为储蓄,这样我们预计1996年底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将突破40000亿元。

由于税收工作力度加大,据估计1996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累计入库税额将达到200亿元。

2、展望1997年

(1)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从分配关系看,国家所得、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表现为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的三个利益群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企业和个人又表现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层次。现在是层次越高,所得份额越少。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到2000年国家所得份额上调到14.0%,集体所得份额上调到23.5%,个人所得份额下调到62.5%左右比较合适。建立和明确合理的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有利于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并有利于掌握有关措施实施的力度。1997年,要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争取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一定改善。适当提高国家和企业所得,逐步降低个人所得。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速度应控制在4.5%左右。

(2)强化企业内部分配的约束机制

企业和个人,对国家都存在偷漏税或收入藏匿行为,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内部分配上又对个人特别照顾。如果说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向个人倾斜问题的话,那么问题就主要出在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向个人倾斜这一点上,这也是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的一个原因。工效挂钩挂赢不挂亏,就是有力的证明。因此,1997年在完善初次分配上大有文章可做。强化企业内部分配的约束机制,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很下功夫,保护和明确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侵犯。

(3)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不到2%。发达国家的再分配力度在20—30%之间,尽管这个数字不完全可比,但是我国如此之低的再分配比例无论如何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1997年,要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使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的格局朝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的措施,就是加大各种税收(企业直接税收除外)调节的力度,同时关于税收的执法力度也要跟上去。

(4)取缔地下经济

有人认为,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大约为常规统计部分的20%。比如前不久揭露的山西地下钱庄和深圳出口骗税事件,就是地下经济某些侧面的反映。规范市场经济,打击地下经济是1997年重要的经济任务之一,它有利于增加国家所得和企业所得。

(5)大力整顿预算外收入

据有关部门估计,各级地方行政管理部门1996年一年的乱收费规模大约在5500亿左右。其中,大部分转化为了职工福利和个人收入。在1997年,要加强对预算外收入整顿的力度,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国家所得,降低个人所得。

(6)证券市场将异常活跃

随着经济景气的逐步复苏,以及银行居民存款利率的低走,1997年证券市场将成为居民积累的重要吸引场所。一方面,居民利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结余追求更高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也是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证券市场走向进一步繁荣,是居民对1997年我国经济和政治充满信心的一种反映。

三、社会保险部分

1、回顾1996年

(1)养老保险

1996年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到目前为止,已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预计到1996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达9500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达2350万人。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测算,1996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将占到全部企业职工的85%,其中:国营企业为96%,城镇集体企业为87%,其他类型企业为28%。同期,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有一定的发展,估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6年年底结余将达到6.2亿元,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年底结余将达到1亿元。

(2)医疗保险

镇江、九江两市的医疗保险改革初见成效,医疗费用增长过猛的势头得到遏制,职工基本医疗有了切实的保障,费用意识普遍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开始提高。1996年,国务院在总结镇江、九江两市的医疗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并决定在每个省、自治区选择两个大中城市进行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医疗保险改革的步伐。实践表明进展比较顺利。

预计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100多万企业实行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达2800万人;实行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统筹人数将达到120万人。当年基金收入均略大于支出,有部分结余,增强了医疗保险统筹的实力。

(3)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营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基础上,取得了稳步的进展。1996年,我国已有近20个省市开始实行个人部分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制度,一般按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0.5%缴费。这样缴费者即使没有失业,也可享受就业和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服务。预计到1996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总人数将达9500万人,救济失业职工约为280万人。与此同时,通过开展转业训练和生产的自救,帮助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

(4)工伤保险

目前,工伤保险费率平均为1%左右。根据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确定工伤风险类别,一般分为四类,即采矿、建筑、化工等为一类,冶炼、机械、交通运输为二类,纺织、轻工、电子等为三类,商饮、服务、金融为四类;其费率分别为1.5%、1.2%、1%、0.8%。工伤保险基金的建立对补偿职工和遗属费用,调剂使用基金,特别是企业应付特大事故而减轻经济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到1996年底,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收缴10亿元,支出3亿元,期末结余19亿元。

(5)企业的社会保险负担过重

在全国范围内,除养老保险缴费方案由于各地区人口与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同差异比较明显以外,其他社会保险单项方案的缴费办法已经趋于基本一致。但是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一般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21%左右。医疗保险: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10%左右;失业保险: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1%左右;工伤保险: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1%左右;生育: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1%左右。以上五种保险合计企业缴费相当于企业工资总额的34%左右。经测算,这个负担水平比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原有负担水平要高。它是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连年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展望1997

(1)养老保险

在养老保险方面,1997年主要工作之一是尽快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及其职工;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展到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统一方案,有可能在1997年内出台,各地要认真做好方案并轨前的准备工作。

(2)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并使之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制度。1997年将继续积极推广镇江和九江医疗保险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每个省、自治区已有两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法,在各省、自治区范围内普遍实施,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广到每一个城市。

(3)失业保险

1997年,要普遍推广个人部分缴费的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将由目前社会救济金的120—150%,过渡到按当地法定最低工资的70%—80%发放,使得失业保险救济金随着最低工资标准能够及时得到调整,以确保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同时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使失业者能尽快重新找到工作岗位。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立法和执法工作。抓紧制定新的《失业保险条例》,争取尽快出台。

(4)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对劳动者无责任补偿的原则,做到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职业病防治、职业康复相结合;由国家统一制定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1997年要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条例》,使新的工伤保险制度覆盖境内所有企业。

(5)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在我国,社会保险事业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将是一笔规模巨大的资金。事业要发展,管理要完善,法制需加强。否则,有益事业不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反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清理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仅靠中央部门抓是不够的,首先各地的书记、市长要以身作则,其次各地的主管部门要淡化部门利益,再次社会保险办事机构要照章办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各地要成立具有一定权威的社会监督机构,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四、居民消费部分

1.回顾1996年

(1)居民消费稳步增长,但其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消费疲软的态势。

预计1996年,非农业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5410元,比上年增长约1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1590元,比上年增长约14%。居民总消费将超过30000亿元。

由于“严打”斗争,1996年的违法消费行为如赌博、嫖娼、吸毒等大为收敛。同时,随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高涨,以及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监督的加强,如造坟修墓、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不文明消费行为明显减少。

(2)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征

据抽样调查表明,居民食品支出份额略有下降,比1995年下降约一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成衣化趋势明显增强,成衣消费增长5%,布料支出减少2%;人均文教支出有所增加,其中:教育消费增长27%,文化娱乐消费增长15%;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支出大幅度增长,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2%,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0%。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比例仍然很高,而其他消费支出相对较低。

(3)居民消费热点不热。

1996年居民消费走势平稳,除商家强大的促销攻势以外,居民消费缺少明显的热点。原因之一是“收入平均化”倾向正在被打破,“收入层次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年收入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高收入户大量涌现,另一方面许多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条件的家庭也客观存在着,而大多数家庭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原因之二是“消费趋同化”趋势逐步消失,“消费多元化”趋势正在形成。在收入和消费两种趋向的作用下,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其消费模式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导致居民消费热点热不起来的现象。

(4)产品结构不合理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障碍。

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大幅度降低,分别由1991年的74.65%和78.92%降低到1996年的69.20%和71.10%(预测数)。另一方面,1996年某季度,国有工业企业,无论全国统计的独立核算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还是全国财政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均发生了产销率下降、库存上升、亏损正增长利润负增长的局面。尽管这其中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但是明显与即期消费不足有关。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销率仍然只有93.04%,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产销率只有91.9%,比去年同期下降2.18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为93.95%,下降1.44个百分点。解决即期消费不足问题,从企业来看主要要靠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要求。

(5)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在城市,1996年普遍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将加快城市居民住房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职工今后购买福利房或微利房,对住宅消费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2、展望1997年

(1)加强对居民消费不足的认识,推动消费增长。

消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正潜伏着居民消费迟滞的不良因素。即居民消费不但不膨胀,而且居民消费不足也象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一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种“瓶颈”制约作用。当前最终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年的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可比价)应该至少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

(2)控制社会集团消费,提倡居民文明消费。

1978年,社会消费占11.4%,到1996年,预计社会消费上升到22.5%,比重翻了近一番。其中,一部分社会消费实际上是居民消费,是集体收入向少数人转移的一种消费形式。公款消费(主要集中吃喝、高档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高收入层与低收入层的消费水平差距。因此,1997年要继续纠正畸形消费、权力消费和挥霍性消费的恶劣影响,加强反腐败的工作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居民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合法消费和文明消费,树立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

(3)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

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将会继续向住房支出、教育性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倾斜。其中,住房支出增加一是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二是提租因素和房改因素,三是室内装修;教育性支出增加主要是子女教育和职业培训;交通通讯支出增加主要是交通乘车需求的增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由于商品意识的加强对通讯需求也很迫切。

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农村主要是普及“旧四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城镇主要是普及“新四大件”(电话、空调、高级音咯、电脑)以及部分更新“旧四大件”。

(4)商品房和家用轿车消费慢慢爬上来。

从国际经验来看,家用电器普及以后,消费升级的方向无疑是提高住房水平和小轿车进入家庭,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尽管现在已经有一些商品房和私人小轿车进入了高收入家庭,1997年这个趋势有可能适当加速,但对于普通收入百姓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梦。由于商品房和小轿车消费的资金密度很大,一时难以形成消费热点,但它们的的确确将逐步进入居民的消费范畴。福利房和微利房将成为今后居民购房的首选项目。

标签:;  ;  ;  ;  ;  ;  

1996&1997年:中国个体行为的经济发展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