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论文_龚彬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论文_龚彬

龚彬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610401

【摘 要】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的研究分析,来全面提高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质量。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个40人,其中,对照组中,20人进行全麻处理,另外20人进行硬膜外麻醉,试验组40例全部运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40例,非常满意20例(50%),满意19例(47.5%),不满意1例(2.5%)。采用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5%,而采用其他麻醉方法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30%。。结论:在所有麻醉方式中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各方面优势性较为明显,采用此麻醉方法的患者治疗风险性相对来说更加低。

【关键词】冠心病;非心脏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73-02

冠心病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中,风险事件的出现几率要显著高于正常人。在这种背景下,麻醉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则对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率的提升所具有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全麻联合膜外阻滞的麻醉方法对于冠心病心血系统的影响程度能够处于可控状态,所以其常作为冠心病非心脏手术的主要的麻醉方式。下面,就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加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4.52±3.14)岁。经过诊断后,所有患者除了冠心病外,均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患有其他类别的疾病。心肌梗死15例,心绞痛24例,高血压30例;胸腔存在病变而采取手术措施15例,胸壁存在病变而导致手术措施采取5例,肢体出现问题而采取手术措施40例,腹部等部位出现病变而导致手术措施采取10例,进行手术的部位为头颈部10例。

1.2 治疗方法

确定为冠心病的标准:①仔细询问患者病史;②出现缺血性心电图的改变或运动心电图表现为阳性改变,胸痛时伴随ST段抬高;③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心脏运动时异常,舒缩功能表现异常等。为了能够探究出最适宜冠心病非心脏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措施,本次研究中对于患者给予麻醉类别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个40人,其中,对照组中,20人进行全麻处理,另外20人进行硬膜外麻醉,试验组40例全部运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

1.2.1 一般处理

有患者在进行麻醉处理之前均让患者进行安定的服用,服用的剂量要控制在10mg左右,服用时间控制在患者麻醉前1h左右。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半小时之前,对患者进行阿托品的注射,注射剂量控制在0.5mg左右。

1.2.2对照组

全麻处理组。在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时,让患者保持平卧姿态,在患者吸氧一段时间后,开始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麻醉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种类有咪唑安定、维库等,药物使用的方式为静脉注入,在药物注入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插管处理,以便在麻醉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的顺畅性,通过插管让患者吸入七氟烷,此类药物的浓度要控制在3%左右,维持麻醉的实现需要运用到瑞芬以及丙泊酚的持续注射。

硬膜外麻醉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穿刺处理,在穿刺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罗哌卡因的注射,此类药物的浓度控制在1%左右,此种药物的剂量要控制在15mL左右即可。在罗哌卡因注射完成之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芬太尼以及咪唑安定混合药物的注射。

1.2.3 试验组

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对患者进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过程中,先对患者穿刺处理,在穿刺完成之后,向穿刺点加以罗哌卡因的注射,此类的浓度要控制在0.5%左右,注入次要的剂量控制在10mL左右。罗哌卡因的应用能够促进患者阻滞平面的形成,在患者平面存在后在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中,采用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40例,非常满意20例(50%),满意19例(47.5%),不满意1例(2.5%)。此外采用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5%,而采用其他麻醉方法不良事件发生率达到30%。

3.讨论

冠心病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压力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采用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危险性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很重要。相较于正常患者而言,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冠心病患者的几率更高。由于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能力所存在的不足性,一旦非心脏手术过程中出现不合理因素,那么对于患者整个手术顺利推进的实现所具有的影响都是十分大的。麻醉过程是整个手术的重要组成环节,麻醉方式的不同给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注意:

(1)术中管理:Mishra等分析1067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资料得出:在围术期良好的管理下,伴有心脏病患者肺切除术后心脏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风险并未增加。术中管理是围术期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应特别注意:①注意保温,围术期体温过低,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应保持核心体温>35.5℃;②适宜的血细胞比容(HCT>28%);③控制血糖在4.4~7.0mmol/L,糖尿病患者术前空腹血糖不宜>11mmol/L;④注意特殊操作对心脏的影响,如压迫眼球、颈动脉、胆囊、前列腺,牵拉胆囊等。

(2)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应视为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措施得当可有效预防心肌缺血加重。应选择相关导联行连续心电监护;心梗排除应结合心肌酶谱监测,其中肌钙蛋白cTnT水平是最敏感的特异指标;维持BP、HR稳定,补液适宜;禁止滥用止血药;积极术后镇痛。在此特别强调应警惕急性术后高血压(APH)的发生。APH为手术后立刻发生的严重高血压,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手术部位并发症,相关心血管并发症如心肌缺血加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伴有肺水肿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冠心病患者构成严重威胁,必须紧急处理。

由于冠心病患者自身心脏的供氧供血能力都存在不足性,因此在对其进行手术过程中,应该把对患者心肌供血能力的影响作为衡量麻醉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1]。不同麻醉方法适用的病症类型也有所不同,在以单纯硬膜外阻滞作为主要的麻醉方式时,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交感神经会以阻滞的状态所存在,这能够使得血管阻力会呈现出减少状态,进而使得患者的心脏负荷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对于降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的现象的几率所具有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全麻措施的采取能够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自身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受损害的程度降到最低。之所以会其会具有这种优势性,是因为在全麻措施采取后,患者椎管麻醉的现象不会出现,进而使得患者平面稳定性的维持能够得以实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的麻醉方法基本适用于可以进行全麻的所有的冠心病患者人群,此麻醉措施的采取能够让患者的交感神经以阻滞的状态所存在,阻滞的部位大都为患者神经的T1-T5段[2]。此外此种麻醉方式的采用可以使得患者的血管以扩张状态所存在,这对于患者心脏泵血能力的提升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此外其也可以让患者的整体的代谢水平可以呈现较低状态,进而使得患者的心脏的负荷状况可以得到缓解,这对患者心肺功能恢复的实现极为重要。手术后,把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作为主要的麻醉方式可以让患者术后疼痛以降低的状态所存在,这是因为此种麻醉方式的疼痛模式以硬膜外阵痛为主。

综上所述,在所有麻醉方式中全麻联合膜外阻滞麻醉方法各方面优势性较为明显,采用此麻醉方法的患者治疗风险性相对来说更加低。

参考文献

[1]阿尔祖古丽·图尔荪尼亚孜. 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3:6793.

[2]郝建华,暴慧君. 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5,35:133.

论文作者:龚彬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  ;  ;  ;  ;  ;  ;  ;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论文_龚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