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的探讨论文_王劲松

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的探讨论文_王劲松

天津市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当前,城市发展效率逐渐提高,对交通运输服务需求明显提高。而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轨道交通所承载的交通功能和运输功能十分显著。为了满足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交通需求,加强轨道交通行车效率,是当前城市建设重点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探究

引言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重要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所呈现发展趋势日渐良好。随着轨道交通体系的逐渐扩大,以及轨道数量的增多,轨道交通客流人群在逐年上涨。为了避免客流人群大量积压,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提高轨道交通行车效率,是目前城市交通建设工作的重点要务。

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现状分析

1.1运能提升受限与乘客舒适度矛盾

在城市交通领域,轨道交通运能提升手段,主要通过缩短行车间距,增加行车数量。但实际上,因为轨道交通运行环境有限,轨道线路开发规模存在限制,导致此种提能方式所呈现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提能的过程中,增加轨道交通设备客运储量,将导致轨道交通内部环境过于拥挤,不利于满足现代人舒适乘车与出行需求。所以说,若想真正提高轨道交通行车效率,必须首先解决乘客舒适度的问题,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提能方案合理。

1.2列车设备老化与运力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当前轨道交通在设备使用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列车设备缺少有效性的检修与维护,导致列车设备逐渐老化,而无法满足目前轨道交通提能需求下的设备功能标准。其次,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多出于国内生产。因为国家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开发与设备功能创新,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持续使用国产以及老化的列车设备,将导致轨道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受限。

1.3客流增长过快与车站客流组织的矛盾

目前,客流量增长速度过快,轨道交通人流拥挤是目前限制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的主要原因。当客流量过多时,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便需要进行客流组织与客流引导,维持乘客乘车秩序。然而在此期间,便会增加轨道交通列车在站点停留的时间,导致整体运行效率遭到限制,以至于原本的运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若想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客流组织优化与完善工作,减少类车停车时间,提高列车行车效率。

2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1客流因素影响

2.1.1不均衡客流

由于客流流向原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下行方向的最大断面通常是不均衡的。不均衡客流导致线路的局部区段客流较大,使列车增加了不必要的停站时间,降低了行车效率。(1)上下客流的不均衡性。上下行客流的不均衡性是指单位时间进入列车上下行的乘客数量不一致。(2)断面客流的不均衡性。断面客流的不均衡性是指单位时间同一方向列车通过断面的乘客数量不一致。

2.1.2客流预测误差

预测客流与实际客流误差较大、存在高估倾向,以及不同机构预测的客流数据离散性较大,客流预测存在较大差距,产生客流量与运能不匹配的情况,最终导致列车运行周期延长、行车效率降低。

2.2设备质量影响因素

设备质量的下降导致列车出现故障的频率上升,影响列车的准点率,降低了行车效率,因而设备质量是影响行车效率的主要原因。主要故障为冲标、无车门允许、空调、紧急制动(EB)故障类型。从故障的影响程度来看,故障出现频次较高的无车门允许故障和冲标故障对行车效率的影响很大,增加列车的停站时间分别达到60S和120S。

3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的主要路径

3.1调整行车组织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行车效率,相关单位应从以下三点着手,调整行车组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针对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实施不均衡运输,增加早晚高峰行车数量与行车频次,从而避免客流人群拥挤,增加城市交通系统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其次,相关单位应当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区域,做好空车的投放,从而满足现代人基础乘车需求。增加空车投入数量,能够保证轨道交通列车环境宽松,从而满足乘客乘车舒适需求。

3.1整合客流组织

(1)强化线网联动。整合客流组织应考虑客流的联动性,在客流控制方面,可以采取“站控”(即车站级客流控制)、“线控”(即线路级客流控制)、“网控”(即线路客流控制)、“组团控”(即多个车站或线路抱团客流控制)等方式。

(2)加强客流引导。站台的候车秩序决定列车上下客流的效率,进而影响列车的停站时间。加强对大客流站的站台引导,可以有效缓解上车客流与下车客流的冲突,在某些大客流车站,经常发生乘客抢上抢下的情况,导致列车车门不能正常关闭,延长停站时间。车站在通过收集掌握乘客抢上抢下较多区域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专人在上述区域值守,同时通过车站广播等通讯工具,引导乘客到人较少的地方候车。

3.3优化乘务流程

3.3.1优化中间站作业流程

乘务司机中间站的站台作业主要分为3个环节,即列车停稳开门一按压关门按钮关门一车门、屏蔽门完全关闭一列车动车,任何一个环节的作业时间控制不好,都将导致列车在车站停站时间延长,从而影响行车效率。优化站台作业流程,使得列车在中间站的停车时间不断趋近于甚至短于时刻表图定时间,从而大幅度提升行车效率。通过分析各环节作业的影响因素,可得出如下优化措施。

(1)将关门时机提前。利用站台发车指示(DTI),结合DTI的显示状态及规律和乘客在换乘站、非换乘站上下车的时间需求,明确列车在车站的关门启动时间(门开保持时间)标准,即列车进站停车开门后,如果DTI倒数的初始秒数在非换乘站大于15S、小于30S或在换乘站大于15S、小于40S,在列车停站开门时间达到关门启动时间后,应立即启动关门程序操作;如果DTI倒数的初始秒数在非换乘站大于或等于30S或在换乘站大于或等于40S时,在DTI倒数至15s时(目标距离信号在倒数至10S秒时释放),应启动关门程序操作。

(2)简化行车呼唤用语。将原来司机呼唤“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蓝灯好,目标距离有,关左门”直接优化成“关左门”,同时在确认列车屏蔽门关好的状态下将原来的“确认屏蔽门手动控制盘(PSL)绿灯亮”这一步骤省略,改为直接确认信号屏门关好标志。

3.3.2优化终点站作业流程

制约终点站作业流程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司机交接及站台清客时问段。首先,应提前交接、减少交接用时。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到达司机与接车司机用对讲机进行车次的交接,待列车停稳确认接车司机上车后,如无特殊行车调度命令即可视为交接流程结束,到达司机及接车司机即可完成后续作业。其次,应定点关门、减少清客用时。司机交接完毕后,站台的清客信号不再作为关门的唯一凭证,在早晚高峰期,列车停稳定点30S即可关门,大大减少列车的停站时间。通过对终点站作业流程的优化,终点站折返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对比测试表明,终点站折返效率最大可以提升30%以上。

3.4设备维护改造

为了促使轨道交通运行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相关单位应注重列车设备维护与更新。首先,相关单位应当针对每列列车增加承载座位数量,扩展列车载客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其次,相关单位应注重引进全新列车设备,提升轨道列车整体功能指标以及安全系数,降低列车运行故障发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证列车准点运行。同时,相关人员应定期就列车设备进行检修,有效规避故障风险。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维修和维护,从而保证见列车行驶环境安全,效率有所提高。

结束语

综上,城市轨道交通,是目前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当下轨道交通运行要求,相关单位用做好轨道交通运行管理。通过行车组织、客流组织有效管理,以及优化乘务流程和设备改造,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杰,马晓.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的研究[J].智能城市.2018(15)

[2]赵光惠.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问题与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8 (39)

论文作者:王劲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7

标签:;  ;  ;  ;  ;  ;  ;  ;  

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效率的探讨论文_王劲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