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来教育社会学的前沿演变:基于2001~2012年“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视觉分析_教育社会学论文

近十二年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前沿演进——基于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2001-2012年载文的可视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英国论文,美国论文,二年论文,近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4)11-0023-16

       研究前沿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状况,代表了某一学科在某一阶段的思想水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领域中出现新思想代替旧思想而不断地变化。文献计量专家普赖斯(Price,D.)发现,在科学引文网络中,研究前沿指的是科学家积极引用的文章的主要部分。[1]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某学科领域内短时间内被引频次突增的突现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研究前沿的集中体现。某些研究成果的发表如同打开了一扇研究之门,其他学者认识到该文献的研究价值并开展后续研究,从而导致该文献被引量突然上升,该文献与施引文献共同的研究主题构成了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而当新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出现时,学者又退出旧的研究主题,投入到新主题的研究当中。因而研究前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旧研究主题的不断更替而不断演进的。这种变化在文献计量学上的表现为:代表旧研究前沿的文献在某个时间段被引量突减;代表新研究前沿的文献被引量突增。被引量的突然变化被称为突现(burst)。因此,根据突现文献被引频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研究前沿出现及其演进的过程。

       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的开发者陈超美博士认为,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是指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knowledge base)是它在科学文献中(即由引用研究前沿属于的科学文献所形成的演化网络)的引文和共引轨迹。可以用“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两者之间的时变映射表示一个研究领域的状况。[2]应用CiteSpaceⅡ软件找出不同时间段内的突现文献及其施引文献,通过分析其研究主题,就可以分析出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过程。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SSCI数据库的美国《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近12年(2001-2012年)的刊载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主要原因是这两本期刊在教育社会学界的影响力。1927年,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的创刊确立了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随着社会学研究范式由规范性研究范式向证验性研究范式的转换,1963年,美国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将《教育社会学杂志》更名为《教育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美国独统教育社会学的局面,变为美、英两国同时“领导”世界教育社会学的潮流。[3]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成为近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载体,也是SSCI收录的主要的两本教育社会学杂志。2011年SSCI期刊影响因子(IF)统计,《教育社会学》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影响因子分别1.75和0.966。因而,发表于这两种期刊的研究论文在教育社会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并在较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状况。本文从SSCI数据库中获取2001-2012年间上述两种期刊的文献数据,探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前沿及其演进过程。

       二、作者的国别和地区分析

       本文对《教育社会学》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2001-2012年的数据信息进行检索,经过数据去重处理,共有有效记录922条。利用CiteSpaceⅡ可视化软件对节点文献作者的国别和地区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文献作者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参见图1),取频次排列在前十位的国别和地区制成表1。

      

       图1 《教育社会学》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作者来源(国别)图谱

      

       由表1可以看出,《教育社会学》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作者首要来源是英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出现频次为421次,占总频次的45.7%;其次是美国(252次),占总频次的27.3%。显然,近年来英国教育社会学飞速发展,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演进

       本文对《教育社会学》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2001-2012年的数据信息进行检索,经过数据去重处理,共有文献记录922条,有效引用33573条。利用CiteSpaceⅡ可视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阈值top N=30,即在每个time slice(per slice=1 year)中提取30个突现率最高的文献,可得到节点220个,连线882条,提取当中突现率排在前十位的突现文献,详细文献信息如表2所示。

      

       表2的第一列为被引频次,即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的数量。第二列为突现率。需要说明的是,CiteSpaceⅡ是参照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突现率的,当中既有按突增过程计算的,又有按突减过程计算的(这个内容在后面分析研究前沿时会有详细说明),而计算结果取的是绝对值。根据表2中突现文献的突现时间和趋势,我们按时间顺序将研究前沿划分成5个不同的时间段:2001年之前;2001-2003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2008-2010年。这与学者潘黎和侯剑华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4]一文中的界定有所不同。

      

       图2 重要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一)关于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2001年之前)

       图2(a)和图2(b)分别反映的是突现文献《不平等: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影响的再评估》(Inequality:A Re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和《中学教育分流对于教育不平等:是补偿、加强还是中立?》(Secondary School Tracking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Compensation,Reinforcement,or Neutrality?)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横轴为年度(2001-2012年),纵轴为被引频次,图中深色线条反映了被引频次突变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幅图发生突变的年份都为2001年,而且总体趋势都是突然减少,说明在2001年之前,该研究前沿已经出现,结合突现节点被引频次变化的总体情况可以判断出两个前沿是2001年之前的研究前沿。

       《不平等: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影响的再评估》是马歇尔(Smith Marshall)等学者3年实证研究的成果。在这本专著当中,作者运用大量数据证实了不同的经济背景、种族和家庭背景、学校质量和资源、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自身的IQ水平对于个体学业成就和受教育年限的影响。由于学生进入私立学校的机会、进入快班以及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平等,从而导致职业状况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并证实了学生的背景特征(如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类型)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大于学校资源的影响。[5]迦莫兰(Gamoran A.)和梅尔(Mare R D.)的专著《中学教育分流对于教育不平等:是补偿、加强还是中立?》则研究了中学教育分流对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的教育分层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学生的学术成就水平和分布,还有高中的毕业率。迦莫兰和梅尔根据1980年和1982年收集的高中教育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学生通过中学教育分流被分配到不同的学校,中学教育分流实际上加大了学生起始阶段的差异,这是由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或者说是学习机会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影响他们进入大学的机会,进而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的机会。教育分流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平等,使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被明显地分流到较低层的社会轨道中。[6]根据这两篇突现文献所反映的主题并结合施引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关于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是2001年之前的研究前沿。

       (二)关于情境学习、学校教育的商业化、阶级再制与符码控制理论的研究(2001-2003年)

      

       图3 重要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3(a)(b)(c)(d)分别反映了《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消费儿童:教育、娱乐、广告》(Consuming Children:Education,Entertainment,Advertising)、《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Class,Codes,and Control: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和《教育、象征控制和认同:理论、研究、批判》(Pedagogy,Symbolic Control,and Identity:Theory,Research,Critique)四个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文献发生突变的年份为2002年或2003年,总体趋势都是突然减少,这说明在2002或2003年之前,突现文献及其施引文献所反映研究前沿已经出现,再结合突现节点被引频次变化的总体情况可以判断出四个文献反映的是2001-2003年的研究前沿。

       《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7]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名学者莱夫(Jean Lave)和温格(Etienne Wenger)合著,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这本专著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中情境学习的本质。莱夫和温格不再局限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学校以及课堂来解读学习,而是在一个更宽广的人类学的视野中分析学习、研究学习。关注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关注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关注人在不同情境中学习时所产出的意义,关注人在参与实践共同体的活动中身份的变更;并对构成情境学习的要素,即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和学习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理论选取了5个典型案例对“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进行了个案研究与分析;并以此为现有的学校教育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一文献分别被12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并概括了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3)。对比《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及其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情境学习的研究。

      

       在《消费儿童:教育、娱乐、广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了学校商业化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简(Kenway Jane)和伊丽莎白·布伦(Elizabeth Bullen)认为,在新型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营销者极力说服人们——生活的中心就是消费。而营销和广告作为营销者用来说服人们的方式和手段,不只是针对人们的需要,而且是给人们创造出需求。在创造这些需求中,营销又在塑造着人们生活的惯习和品味。“生活的中心就是消费”的观点也同样进入到了学校系统,即一个人能够支付他的子女学校教育的能力越强,越是能为他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这是更好地爱他的孩子。消费、价值和价值观、教育程度与父母对孩子的爱被看作是整体的、不言自明的关系。学校因此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地点,知识变成了商品,学生变成了具有不同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学校教育的商业化把价值观加到学生身上——由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去这所学校而不是去那所学校,或者说是完全由父母兜里的金钱来决定。私立学校在升学率和就业前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得私立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成了大部分孩子的梦想。[8]这一文献分别被10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并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4)。对比《消费儿童:教育、娱乐、广告》及其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学校教育商业化的研究。

      

       《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之建构》和《教育、象征控制和认同:理论、研究、批判》[9]两本著作实际上是伯恩斯坦关于符码控制理论的研究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成果。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在阶级再制过程中,各种传递机构(例如家庭和学校)所遵行的传递历程的规则(语言符码与教育符码),其重点在于了解特定的“惯习”是通过何种“传递历程”进行再制和习得的;作为人类主要的转递媒介——语言活动和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建构的,而在相互建构的历程中,阶级所具有的主导力量——左右自我、角色和认同的建构,再塑造阶级的位置,完成其文化再制的历程。[10]这两篇文献被引频次分别为13次和34次,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并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5)。对比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及其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阶级再制与符码控制理论的研究。

      

       (三)关于性别差异(2004-2005年)、知识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雇佣运行机制的研究(2006-2007年)

       图4反映了突现文献《消解性别》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突现率为3.6579,其中深色线条展现了突现过程。从图4中可以看到,突现时间为2006年,变化趋势为突然减少,说明在2006年之前,研究前沿已经出现,再结合突现节点被引频次变化的总体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文献反映的是2004-2005年的研究前沿。

      

       图4 2004-2005年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朱迪斯·巴特勒(Butler Judith)在《消解性别》一书中,对她自己曾经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巴特勒将“规范”(norm)的概念移用到性别领域,并赋予了这个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巴特勒认为,性别是一种约束性的规范,“性别规范制造的现实领域构成了性别概念的表面形式的背景”。[11]性别规范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为性别气质、性别化的身体、性向等涉及性别的方方面面设定常态的机制,它是隐含的、不言自明的,同时又具有强制性和暴力的一面,作为主体建立的标准和先在条件存在。性别规范不仅仅是对男女生理结构和性别角色的界定,更反映了男女在社会权利和地位上的差异。巴特勒的性别规范理论亦为性别解放设定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目标,即通过“消解性别”,通过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性别制度中的二元对立逻辑和强制逻辑来实现解放。这不仅意味着现存的两种性别皆可获得解放,也会使目前不在性别规范之中的、倍受压迫歧视的性少数群体获得解放。[12]这一文献分别被7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并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6)。对比《消解性别》及其施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

      

      

       图5 2006-2007年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5反映了突现文献《人才的管理不善:知识经济社会的受雇就业能力和职位》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节点文献的突现率为3.2672,图中深色线条展现了突现过程,突现时间为2008-2010年,总体变化趋势为被引频次的突然减少,这说明在2008年之前,该文献及其施引文献所反映的研究前沿已经出现,再结合突现节点被引频次变化的总体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文献反映的是2006-2007年的研究前沿。

       《人才的管理不善:知识经济社会的受雇就业能力和职位》一书考察了在精英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才观念和劳动力市场雇佣运行机制及其合理性。布朗(Phillip Brown)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才战争”(war of talent)的观念根植于人们的雇佣观念当中,即认为能够晋升到高级管理职位的人才数量非常有限,从而创造激烈的竞争去选拔最好和最聪敏的人才。这种视人才为非常有限的商品观念一方面驱动着企业采取更严格的招聘与选拔工具来招聘合格人才;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政府公共政策,政府把重点放在扩大获得更高的教育机会和采用不平等的方式为高级人才拆除壁垒,从而保证他们拥有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参与竞争的力量。布朗等学者对占主导地位的“人才战争”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这种关于就业和雇佣的观念忽视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职业结构的现实和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实际需求,“人才战争”的结果是现代招聘的客观性实践被打破,导致雇佣基于“直觉决策”。另外,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访谈,考察了大学和重点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工作的期望,及其在选择最好的雇主过程中,是如何社会构建和管理他们的就业能力,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赢得竞争优势的。[13]

      

       在这部著作当中,不仅展示了知识经济、企业组织架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对雇员要求的变化这一广阔社会背景,也反映了精英高校和精英企业、精英学生和精英职位之间的相互认可与相互加强仍然存在。这一文献分别被11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可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7)。对比《人才的管理不善:知识经济社会的受雇就业能力和职位》及其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雇佣运行机制的研究。

       (四)关于分层线性模型和家庭的社会阶层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2008-2010年)

       图6(a)反映了突现文献《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6(a)中可以看出,该节点文献的突现率为3.4572,图中深色线条展现了突现过程,突现时间为2008-2010年,总体变化趋势为突增的起伏过程,这说明在2008年,该文献及其施引文献所反映的研究前沿正在出现,再结合突现节点总体被引频次变化的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文献反映的是2008-2010年的研究前沿。

      

       图6 重要突现文献的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很多社会研究都涉及分层数据结构,即数据结构呈分层嵌套的形式,低一层的数据嵌套于高一层的结构之中。采用常规的回归分析或方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存在着有偏差的参数估计和错误的统计推断结果的问题。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简称HLM)又称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s),是用于分析具有嵌套结构特点的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分层线性模型明确区分数据层次,在不同的数据层次上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设,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变量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合理的解释。近年来这一方法在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适用于组织研究、对个体进行追踪的发展研究、对众多研究成果进行定量的综合研究等等。《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一书对一种分层线性模型(HLM)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阐释。[14]该书是分层线性模型统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反映出完整的应用于分层结构数据的统计推断方法已经建立起来。这一文献分别被18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可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8)。对比《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及其施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是运用分层线性模型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图6(b)反映了突现文献《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和家庭生活》被引频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6(b)中可以看出,该节点文献的突现率为4.4154,为突现率排名第一位的节点。图中深色线条展现了突现过程,突现时间为2010-2012年,总体趋势为突减过程,说明在2010年之前,该文献及其施引文献所反映的研究前沿已经出现,再结合突现节点被引频次变化的总体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文献反映的是2008-2010年的研究前沿。

       在美国,所有的孩子都被看做是拥有近乎平等的人生际遇,或者如果孩子们的人生际遇看上去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也会被看做是天赋、主动性、抱负和勤勉程度上的差别。然而,安妮特·拉鲁在其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和家庭生活》中却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安妮特·拉鲁认为:“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规律、有系统地塑造着孩子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成就。”作者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5]这一文献分别被20篇论文所引用,笔者从中选取了5篇代表性的文献,可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参见表9)。对比《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和家庭生活》及其施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概括出它们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家庭的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

      

       四、结论

       应用CiteSpaceⅡ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对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2001-2012年刊载文献共被引网络和突现节点的可视化分析,探测出了近12年教育社会学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关于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2001年之前;关于情境学习、学校教育的商业化、阶级再制与符码控制理论的研究,2001-2003年;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2004-2005年;关于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雇佣运行机制的研究,2006-2007年;关于分层线性模型、家庭的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2008-2010年。近12年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前沿演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取向上来看,近12年教育社会学研究前沿体现出明显的冲突取向。其研究内容集中于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不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的现状,而且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教育不平等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社会根源,并对现存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比如,关于阶级再制与符码控制理论的研究,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关于家庭的社会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等。

       其次,从研究主题上来看,近12年教育社会学研究前沿反映出了教育社会学领域研究的新议题:关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研究,关于学校教育的商业化的研究,关于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雇佣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及社会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分层线性模型的研究。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的新动向对于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三,从研究范式上来看,解释性研究范式在近12年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相对于传统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范式,解释性研究范式更重视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反映,并结合宏观的社会背景进行解释和建构。具体表现为实地观察、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

       近12年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不仅展现了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最新、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也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标签:;  ;  ;  ;  

12年来教育社会学的前沿演变:基于2001~2012年“美国教育社会学杂志”和“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视觉分析_教育社会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