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各国都在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在论文,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德育不止是一门课
不少人认为,美国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与德育教育扯不上关系。实际上,美国有很悠久的德育教育传统,政府、学校、家长及整个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在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有大量给学校、教师、家长进行品德教育的信息,在致学生家长名为“帮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小册子里,首页就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仅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凯文·瑞恩总结出品德教育的6E法,即榜样作用、解释含义、劝诫忠告、道德环境、亲身体验、期待优秀。
不少小学的社会研究课程中,有很大比重是讨论道德、伦理、公德,而在文学、历史课上,也会选择相关文章或事例进行讨论。比如,老师给学生讲华盛顿砍樱桃树、狼来了、半盆花的故事,让他们学习诚实的重要性。在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时用的不是故事,而是“榜样”作用。校长、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平等相待,从不用贬低的话批评学生,从日常见面打招呼到跟学生商量校园布置或学校活动,都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在处理学生争端时,也不显得高人一等,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鼓励他们换位思考。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个班级都养有班级宠物或植物,由学生轮流负责。“乐于助人”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老师鼓励学生一帮一,学校会组织学生捐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学校更像一个小社区,学生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
在进行忠诚和爱国主义教育时,美国这种“功夫在诗外”的教育方法体现得更明显。美国小学生每天上课前要对着国旗宣誓。美国的学校还擅长利用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国民主制度和价值的自豪感。
美国德育教育还有个特点就是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密切合作。宾州匹兹堡、俄州代顿等地区学校推行了“每周一品德”的教育活动。每周都有一个跟品德相关的词,比如“诚实、勤奋或谦虚”成为课堂讨论、学校生活的焦点。老师每天在课堂上用10到15分钟时间讲跟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或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探讨背诵名人名言,还有就是讨论这项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学校所有员工,不管是校长、秘书,还是食堂师傅,都会在不同场合强化这个品德的概念。老师还会布置与此项品德有关的阅读或其他类型的家庭作业。在这一周,当地广播会配合播放跟此品德有关的故事或事迹,针砭非道德现象,引发大家讨论;当地农场会在奶盒上印跟它相关的名言警句;当地球队或公司老总会到学校讲自己的相关经历,激励启发学生。这样的参与度使德育教育效果显著。经过多年实践,推行此项目的学校学生素质比推行前提高很多,学生成长后的退学、早孕、吸毒等不良现象也有明显下降。
除了“品德周”项目,美国还有很多激励品格发展的措施。比如教育部奖励做得好的学校,即“美国蓝带学校奖励计划”,华盛顿州设立了青少年“荣誉墙”,每年将该州30多名获得荣誉的青少年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美国一位品格教育项目负责人曾说:“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有智力而不关心他人,有创造性却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会强大。”美国把品格教育与科学教育放在同等地位。
韩国,爱国尽孝最重要
韩国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对个人的意义。韩国幼儿园每个月还要对孩子集中强化“品质”教育,如责任、感谢、忍耐等,让孩子知道善恶区别,从而美化心灵。另外,在重大节日,如光复节、独立日等,还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这些纪念日的由来,并挂国旗、唱国歌,让孩子了解韩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韩国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在学校,老师时常教导学生: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只有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而且,韩国培养孩子热爱国家是每个学校的自觉行为。记者发现韩国人爱国还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上。“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长出的东西才是适合我的。因此,韩国马路上很少看到外国车,绝大多数是韩国产的。尽管韩国的美国进口牛肉比韩国产的便宜得多,但大部分韩国人还是认为韩国的牛肉好,选择买自己国家的牛肉。
韩国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已经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韩国的公共场所,很少有人大吵大闹、高声说话,人们一般都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不希望铃声打扰到别人。小孩在公园玩耍的时候,很少有随地小便的。另外,老师和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果孩子说“我讨厌谁”时,老师或家长会建议孩子说“我不喜欢他的某一点”,改变表达方式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纠纷。
韩语本身强调敬语,所以韩国人生活中普遍对前辈、长辈、领导、女性等非常尊敬。幼儿园的老师会教孩子在与长辈说话时保持什么姿势,如何向老师行礼等。孩子吃饭后会对妈妈说“今天的饭真好吃”,以表达对妈妈辛苦做饭的感谢;睡觉前还要对父母说一些祝福语。由于韩国人从小就重视孝道熏陶,韩国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礼仪更是每个韩国人都要遵守的。比如遇到长辈,应先礼貌地低头致意;长辈倒酒时,两手拿杯接过酒后,把头转向侧面再喝;在公共场所,给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等让座。可以说,韩国的德育教育给人“润物细无声”之感。
欧洲,关注做人基本道理
欧洲人常说,“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在欧洲,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向孩子灌输道德准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心灵深处感受、体会和理解道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就非常重视德育了。”德国儿童教育学家霍夫教授说,进入本世纪,欧洲学校的德育教育有了新目标和形式,一是学校专门开设的德育课,但这类课程称为“社会”或“公民”等;二是在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这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没有统一的制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通过其他学科加以发展,比如在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问题)等方面渗透和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欧洲的道德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小处入手、感染学生”。学校注重从历史、地理等方面培养孩子的民族意识,学校让孩子从家门口开始,认识所在城市的景点、路名等,再延伸到大好河山。
实际上,欧洲各国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法国通过名目繁多的博物馆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波兰学校带孩子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等历史遗迹,培养孩子热爱和平;丹麦政府则利用安徒生童话进行德育渗透。另外,欧洲学校还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欧洲学校还讲求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德育情况,并商讨下一阶段的计划。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在家进行德育训练。此外,欧洲国家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上建立各种相应机构来保证实施科学的德育教育。比如,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德育自我教育基地”,还配有一支完备的青少年社会德育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