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总价格水平波动特征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我国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价格总水平波动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我国经济论文,特征论文,水平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循环是现代工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扩张、衰退、萧条、复苏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种周期性的经济运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一般会呈现出螺旋形上升的发展态势。价格总水平波动在经济的周期性循环中,可以综合性的反映国民经济总量运行的基本状况,起到经济运行“晴雨表”的作用。

一、我国经济的周期性循环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一般性研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有着实质性的改变,代表了两个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具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运行轨迹的不同特征。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价格管理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一定价管理,很少出现价格波动。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府定价机制的逐步市场化,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波动,经济增长率的起起落落等,通货膨胀的压力被释放出来了,加之发生过的轻度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也出现了较大的涨落起伏波动,并在这20多年里形成了大约4个波动周期。以下笔者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总量周期性循环中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周期性等问题进行一点研究。

(一)关于经济周期性循环中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问题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点综述。国内外有诸多专家学者对经济周期性问题颇有研究,尤其是也有人很关注价格总水平波动在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主要特征,及对国民经济整体周期性循环的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等。

1.国内专家学者研究价格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的主要观点。国内专家学者对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研究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形成因素的学说;(2)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与货币信贷波动关系的学说;(3)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与经济增长波动关系的观点;(4)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与国民经济整体周期性循环关系的理论等等。笔者认为,有些专家学者的理论分析运用了比较先进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大大提高了价格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国外专家学者研究价格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的主要观点。国外专家学者研究价格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的理论,主要包括后凯恩斯综合派代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分析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循环时,认为产出、价格、利率和就业的升降构成了经济周期;合理预期学派重要代表卢卡斯等学者则认为,市场供求失衡时才会出现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另外,还有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货币论、投资论、综合因素论等与价格周期性波动关系的学说。当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我国有很多方面的差别,对于他们的理论我们只能结合本国经济的实际发展作为分析参考。

(二)我国经济周期性循环中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运行特点与影响。经济周期,一般地被称为商业循环,或者工业生产的周期。但严格地讲,称商业循环很容易被理解为主要表现市场的繁荣和萧条反复交替的过程,而现代工业生产的周期性循环,则可以理解为是带动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市场交易只是其生产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形成了“新经济技术周期”,主要是以金融和科技推动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循环。

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定义为产出和交换、分配、消费等围绕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反复波动的过程,一个周期包括许多经济活动的扩张、衰退,收缩和复苏。所以,经济周期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包罗万象因素的、动态循环的过程,涉及许多测量的技术和方法问题,本课题的综述只是一个粗略的解说,有可能忽略一些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同时应该说明的一点,本文分析中所用价格指数与国家统计局是保持一致的,基本上是改革前期用的数据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85年之后的数据分析用的全国消费价格指数。

1.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在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基本状态与影响作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周期结构是一个充满各种不同因素周期性活动的、复杂而具有活力的过程,经济周期理论归纳而言应该是对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货币流通)中各种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于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笔者采取选择经济周期性循环中与价格总水平波动相关的“典型化事实”进行论证。

(1)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在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基本状态。 由于资料和篇幅的限制,我们以1978~2006年上半年的部分资料为主进行分析。看图象(1)简单地讲经济周期是由众多的经济因素循环构成的综合体,笔者主要选择总需求和总供给,资本投入和产出,商品市场和资本储备,价格水平和就业,资本市场和外贸,银行和货币流通,科技进步和经济政策调整等内容为代表。经济周期性循环的一般状态表现出整个物质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及再生产的流程。从图象(1)可以看出,价格总水平波动只是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又是国民经济价值循环的必要构成部分,因此,也成为经济周期性循环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周期性循环的一般状态

图象(1)

图象(1)所表现的经济总量循环是以社会总供求关系为中心的, 总需求由国民经济中政府(政策)、企业、银行(货币)、资本和外贸等项目构成;总供给则描述了企业投入和产出、商品市场、资本储备和科技进步等流转的情况,总供给取决于价格水平、经济的生产能力以及商品的成本水平等条件。在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当需求水平与可利用资源相遇时,总供求就会相互作用。在供求基本均衡的价格水平条件下,决定了产出总量及充分就业的状况等。从图象(1)可以看到,价格总水平和产出总量是由总供求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的。

(2)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在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一般影响作用。首先,价格波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运动。众所周知,价格波动是在市场供求作用下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其波动区间的上限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其下限则是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表面上看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但实际上是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而引起了价格的变化,所以,价格波动规律是价值实现规律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价格波动规律与国民经济的价值循环紧密相关。其次,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波动都具有一定的互动影响,继而通过总供求传导对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产生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在共同起着作用,在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对社会总供求波动、货币流通等多种因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2.1978~2006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主要特点。如果将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抽象出来,以1978~2006年消费价格指数为例进行分析,从数学图象(2)可以看到, 一个价格波动周期经历从谷底到峰顶再到谷底的过程,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实际上是一系列升降交替出现的连续活动,同时也就是价格上涨与下降的周期性变化。从价格波动周期运行所表现的特征而言,“峰”和“谷”代表周期的转折点,且下降和上涨则代表了周期的主要阶段。1978~2006年的价格总水平波动从图象(2)看分为上涨和下降的4个周期,这4个周期的平均年限约为7年左右,可以算得上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1978—2006年价格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图象(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版等。

从图象(2)可以看到,1978 年至今价格总水平波动经历了两个短周期和两个中周期,包括1978~1982年、2002~2006年(1~7月)5年一个短周期,及1983~1990年、1991~2001年的两个中周期。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价格波动周期的扩张长度大于收缩长度,属于扩张型周期性波动,说明价格上涨在周期性波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形成因素及对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主要表现为8~10年的朱格拉型中周期波动。在这样一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周期受到了多种经济因素波动的内在影响,形成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看图象2)。那末,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中的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是如何形成的呢?本小节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研究探讨。

(一)我国经济的周期性循环中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形成因素探讨。经济周期性循环是一个在不同行业多种部门中,涉及多样性的经济活动和复杂因素的过程,各种经济指标的运行机制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价格总水平的周期性波动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经济现象,其形成涉及多种多样的因素,如果系统分类大致可以归结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大类别。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形成的内生因素。价格总水平波动内生因素的矛盾运动是形成其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的冲击也需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共同发生作用才会产生结果。笔者认为,价格波动周期形成的内生因素主要应该包括产品产销量、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影响到价格上下波动的幅度而形成了不同的波动周期。从宏观角度考察,企业生产周期、货币信贷波动、社会总供求变动等因素同样会引起价格总水平不同程度的波动,如果从长期趋势考察必然形成价格波动的周期。具体来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总水平波动的轨迹,如前所述的图象分析等,已经比较清楚地说明了1978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形成的内生原因。

2.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形成的外生原因。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形成的外生因素,主要指那些影响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非经济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制度变革、政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例如,大的旱涝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和农产品的减产,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根本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时,引起了价格水平的剧烈波动;政府的政策干预和行政干预,造成价格总水平的剧烈波动等等,这些现象都会成为价格波动周期形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因素。

(二)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相互作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价格总水平波动的周期性有了一定了解,本小节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几点总结,并进一步分析他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关系。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周期历来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前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经历了大起大落、小起小落的不同阶段,与国民经济整体周期性循环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改革前的1953—1977年与改革后的1978年至今,价格总水平波动的波幅、趋势等均有所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运行特征的两个阶段。

1.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总体特征。迄今为止,我们分析1978~2006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波动的周期性问题,可以总结出来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总体特征大致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价格波动周期的平均扩张长度大于收缩长度,属于典型的长扩张型周期性波动,说明价格上涨在周期性波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明我国改革近30年来基本上处于经济扩张时期。其次,在1983~1990年、1991~2001年的两个中周期运行期间,1984年、1988年、1992~1994年间发生了几次较高的通货膨胀率,1998~2002年出现长达5年的轻度通货紧缩,从图象(2)可以看到这几个时期价格波动幅度增大,周期性运行的稳定性差;1978~1982年、2002~2006年的两个短周期基本上处于国民经济恢复与稳定上升时期,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周期性波动运行比较稳定。再次,当价格波动周期随着总供求的扩张与收缩而不断波动时,通过计算证明二者之间的变化有可能出现一定的时滞[可以参考图象(4)]。所以,价格随之上涨或者下降的速度有可能是同时,或者滞后一年左右才能到位。最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的政策特点,在于应特别关注波动周期“峰顶”与“谷底”的数值及与其他经济指标运行时滞的关系。一是谨防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二是及时采取适时适度的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2.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一般关系。据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国以来的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分为9个阶段,1953~1976 年的价格波动比较平缓,与国民经济整体的周期性循环呈反向变动,即国民经济运行呈上升阶段,价格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处于下滑阶段时,价格水平上升,二者的关系明显为负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决定型经济机制的特征。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国民经济运行从供给决定型经济向需求决定型经济的转变,价格总水平波动的幅度扩大,与国民经济整体的周期性循环呈现了明显的一致性趋势,由负相关关系转化为正相关关系为0.80[可以参考图象(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存在着内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3.如何认识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前所述,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整体周期性循环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这种关系则主要体现为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运行中其他经济指标波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与货币信贷波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与经济增长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与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等等,这种种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经济运行机制内在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着国民经济整体周期性循环的快速发展。

(1)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货币信贷波动的关系。 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货币信贷波动历来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例如,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发生过多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这些经济现象与货币信贷波动和价格波动周期均有密切关系,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关系将日益紧密。以下图象(3)选取1991—2006年(1~7月)货币供应量年末数(M[,1],或M[,2])与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数做一个比较分析。首先看到的是价格波动周期与货币波动周期的趋势比较相似,且货币波动周期较超前于价格波动的周期。在这里回顾1984年、1988年,及1992~1994年间,我国几次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之前都伴随着货币发行量的高涨,及之后则伴随着价格总水平两位数的上涨。所以,不禁联想到专家学者们定义通货膨胀时,货币发行量总是与价格波动周期相关联着,可见在经济周期性循环中两者关系之密切。价格变动率对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影响很大,货币发行量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的波动水平。因为货币供给超量会引起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发生不良作用;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投入过少,会引起价格下跌,超过一定界限对经济运行也很为不利。然而,在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循环中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货币信贷波动周期的相互作用,通常是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比率关系支持经济良性循环的。以下笔者运用时差关系与因果关系具体分析两者运行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问题。

1991~2006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

图象(3)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年版等。

第一,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货币信贷波动的时差关系。从图象(3)仔细观察及对时差关系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货币信贷波动相对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具有超前性,平均超前期为2~3季度。时差关系分析说明货币信贷波动很有可能导致了价格总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其相关系数接近于0.7。上述情况主要是针对全国各层次货币发行量和贷款增长率波动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关系而言的。

第二,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与货币信贷波动的因果关系。因为货币信贷波动分为M[,1]、M[,2]和M[,0]几种类型,他们与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有所不同的。如果采用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检验货币信贷波动与价格波动周期相互影响的状况,仍然可以得出货币信贷波动导致了价格变动的结论,但是其中M[,1]、M[,2]的波动对价格变动都有一定影响,而M[,1]和M[,0]的波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则更大一些。

第三,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性与货币信贷波动的互动性。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价格总水平的周期性波动与货币信贷波动已经由单向作用为主,逐步转变为双向互动式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发生几次高通货膨胀的时期,曾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而1998年之后的通货紧缩则处于货币供应量的相对低增长时期。实践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波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相应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周期性波动。所以,中央政府和央行一般会针对这种情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适时适度地进行政策调控。

(2)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相互作用关系。 如果以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及价格总水平的周期性波动为例,作出数学图象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从图象(4)的三条曲线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可以看出, 货币信贷与价格总水平在围绕经济增长率波动时,他们的运行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也存在着时差关系与因果关系的不同之处。

如前所述,货币供应与贷款和价格波动有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总体而言,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比较超前于价格波动周期,从图象(4)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呈一致性变化趋势,二者之间的变动往往也存在着一个时滞,从图象(4)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特点。从因果关系方面来讲, 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思考控制货币发行量或者价格水平问题就应该留有余地,既要预防经济过热,又得适度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1978—2006年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价格总水平波动

图象(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版等。

总而言之,任何经济指标或经济运行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价格总水平波动周期、货币信贷波动周期及经济增长率波动周期等都是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例如,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不仅影响了货币信贷的波动,进而也对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产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反过来讲,国民经济周期性循环的性质与特点则决定了其他经济指标波动周期的基本特征,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和推动着经济总量运行机制整体的不断协调和发展。

标签:;  ;  ;  ;  ;  ;  ;  ;  ;  ;  

中国经济周期总价格水平波动特征研究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