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肺癌疾病的可行性研究论文_孙晶琳

哈尔滨市松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0028

【摘 要】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肺癌疾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90患者,收治年限为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诊断为肺良性疾病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并同期选取正常体检者45例,设为正常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肺癌患者的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与对照组良性肺疾病患者及正常组比较,明显的增高(P<0.05)。结论:3种肿瘤标志物检验对肺癌疾病患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肺癌;效果

肺癌是临床上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及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关键为早发现、早治疗。肿瘤标志物是临床上诊断肺癌的主要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预测预后提供依据[1]。因此,如何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降低病死率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特探讨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肺癌疾病的可行性,具体内容见下文。

1 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来我院就诊的90患者,收治年限为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诊断为肺良性疾病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并同期选取正常体检者45例,设为正常组。

观察组:年龄跨度为45~78岁,平均年龄(58.32±0.29)岁,男女比例为25:20。

对照组:年龄跨度为46~77岁,平均年龄(58.25±0.21)岁,男女比例为24:21。

正常组:年龄跨度为44~76岁,平均年龄(58.45±0.34)岁,男女比例为23:22。

对照组肺良性疾病患者、观察组肺癌患者及正常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5ml,静置20分钟后,室温离心3000r/min,并在10分钟后分离血清,放置零下80摄氏度冰箱中冻存。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禁止将标本反复加热及冷冻。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肺良性疾病患者、观察组肺癌患者及正常组的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对照组肺良性疾病患者、观察组肺癌患者及正常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均数±标准差用以表示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组间通过t检验,以P<0.05代表对照组肺良性疾病患者、观察组肺癌患者及正常组的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对比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由数据可知,观察组肺癌患者的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与对照组良性肺疾病患者及正常组比较,明显的增高(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由于肺癌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在初期诊断时,容易误诊为肺部良性疾病,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影响患者的早期治疗及康复。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2]。

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胸部影像检查,但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一旦确诊,已为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标志物逐渐的运用到临床上。有研究表明,肿瘤标志物其可有效的提高诊断准确率[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标志物,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内。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增高主要是因为肿瘤破裂后,导致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扩散至血清中,其浓度的高低与肺癌的扩散呈正相关。血清癌胚抗原(CEA)对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NSE则对小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有效的判断肺癌疾病,减少误诊率。癌胚抗原125(CA125)是细胞表面的高分子糖蛋白,主要存在于卵巢癌细胞中,当组织出现病变时,癌胚抗原125会进入血液中,使其血清含量逐渐增高。因此,不同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不同组织类型中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以有效的避免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的发生,有利于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定[4]。

综上情况可知,观察组肺癌患者的癌胚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与对照组良性肺疾病患者及正常组比较,明显的增高(P<0.05)。

总而言之,3种肿瘤标志物检验对肺癌疾病患者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翟淼,于朝阳,张本超等.早期肺癌动态进展的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95-497.

[2]张一秋,石洪成,顾宇参等.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11,31(4):219-222.

[3]王少雁,张建,孙高峰等.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联合HR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3,33(1):29-33.

[4]陈亚楠,王士祺,斯晓明等.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345-1348.

论文作者:孙晶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  ;  ;  ;  ;  ;  ;  ;  

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肺癌疾病的可行性研究论文_孙晶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