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_国际竞争力论文

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_国际竞争力论文

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试论论文,概念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4-0041-05

市场竞争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市场竞争中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比较者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所谓国际竞争力,有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以及产品竞争力之分。竞争力的主体不同,其相应的理论定义、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测度指标都有所不同。将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就会文不达意,甚至产生谬误。本文试图就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有关分析方法作一些澄清与探讨。

一、竞争力的主体与分析范式

从形式逻辑上看,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是有主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属无主体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是在微观层次上的一对关联性较强的概念。但是,二者也有不同,因为一个企业可能生产多种产品,其竞争力状况可能取决于多元化经营。因此,在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讨论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具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既可是具体的,即与企业相联系;也可是抽象的,即与国家相联系。

在中观层次上,可以讨论产业竞争力。产业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服务于特定经济分析目的的同一属性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以及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那么,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与讨论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基本上是属于国际性或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后者则既可以是在一国一地区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际性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

从宏观层次上讨论的国家竞争力,就已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民族国家的福利和创造能力不完全取决于市场比较,也不完全由国际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的竞争结果来证明,它甚至超出经济活动窨的范围。而且,从不同的分析目的出发,还可以给其增加许多新的规定性。例如,政治学研究可以把国家行政体制的效率做为国家竞争力的内容;科学学研究可以把哲学社会科学做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内容,等等。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国家竞争力问题不完全属于经济学分析的范畴,而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

显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企业和居民来说,更直观、更有意义的是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企业竞争力是在形式逻辑上具备主体的概念,因此比较的对象是明确的,即与国内或国外同类企业的竞争力相比较。企业竞争力的分析结果往往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方面的咨询和诊断。当然,其分析内容也会包括一些宏观政策涵义,但如果是单就个别企业的分析,其宏观涵义显然不足以构成充分的论证,因此是有局限的。

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从形式逻辑上讲属无主体的概念。根据前面对产业所下定义来看,显然产业总是与国家或地区相联系的概念,当讨论其国际竞争力时,其暗含的主体就完全是指国家了。产品竞争力的主体概念相对更为复杂,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它可以涉及企业,也可以涉及国家。以企业管理和企业咨询为目的的研究,必定是针对某一企业的某一产品与国内或国外同一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的比较,必然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成本和质量等内容的比较。当以国家产业政策或其他宏观政策为目的做分析和研究时,产品就成为了集合的概念,其暗含的主体是国家或地区;在讨论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其暗含的主体也就是指国家了。分析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其分析范式必须不同于分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间的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在实践中实际上表现为国际交换活动的结果,商品交换结构表明了这种结果。因此,这种国际比较首先是一国产品与另一国不同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即对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分析和认定。当国际市场上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不同国家就同一产品的比较时,则往往要运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竞争力比较的分析范式来讨论它们的绝对竞争优势。

在任何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公开文献是最容易获得的资料。公开文献往往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有更多的联系,而不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由于这种原因,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中,多数是以宏观分析为目的的研究。因此,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大多是以国家为主体作为研究的设定前提。美国学者波特是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着眼于产业层次来讨论国际竞争力,其论述中十分明显是将国家作为主体的。他有时干脆用“国家竞争优势”的说法来代替产业竞争优势。在他强调产业竞争力的主体时,并不表明他将研究的领域从产业竞争力转到国家竞争力问题上去了。当然,无论是产品竞争力还是产业竞争力,都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方面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竞争力。因此我们往往也会看到,一些文章在谈论国家竞争力,实际上谈论的是国家在实体经济方面的竞争力。这与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以及洛桑管理学院每年发表的国家竞争力报告中所说的国家竞争力的涵义有很大的区别。

以上明确了竞争力的主体及相应的分析范式,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

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而言,竞争力是指在实现产品价值条件下,该种产品在一国、一地区进而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能力,通常可以用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来衡量。这是通常的绝对竞争优势的测度指标和方法。

对企业而言,竞争力是指在实现企业产品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该企业可持续的赢利能力。通常可以用企业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率来衡量,但还需要设定别的指标来衡量其持续性,如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对产业而言,因其是一个集合概念,其竞争力必定是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在不同地域间的比较又必定离不开区际或国际交换活动,而国际交换活动受国际分工规律的制约,因此产业竞争力必然首先体现为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国际交换活动即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规律来进行,市场上也会出现比较优势相近的同一产业或产品的比较,这时候,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即质量、成本、价格等一般市场比较因素。所以,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考虑到产业不仅是同一产品的集合,而且是同一企业和同一经营活动的集合,因此实际上其规定性要涵盖得更宽一些。

对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而言,讨论其国际竞争力,事实上应该引入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即首先要讨论它具有何种比较优势以及其强度如何,这是一种产品能否具有进入国际市场潜力的前提;其次才可能讨论该产品与别国同一产品比较所具有优势的属性。所以,关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许多实证研究,多采取这种论证方式。由于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竞争力问题较易于获得数据和资料,较易于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所谓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落实到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竞争力上来。

美国学者波特讲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四种决定因素,实际上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产品)的各自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优势)和不同国家同一产业(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即一般市场竞争优势)加以综合。他的四种决定因素中的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因素,实际是比较优势学说中要素禀赋论的补充和延伸,讲的都是本国供给要素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其创新之处在于,他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所谓创造性要素。波特讲的另外两种因素是需求因素和企业组织管理因素,实际是讲在特定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国一种产品或企业对另一国同一产品或同类企业可能产生的绝对竞争优势。在这里,波特显然受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他把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决策与市场竞争环境相联系,进一步丰富了绝对竞争优势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设立的经济分析范式,既可以用于分析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用于分析企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分析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易于进行实证研究,但也会遇到困难。这主要是由于跨国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带来产品的多国性和产品“国籍”的模糊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日益在发展中国家普及和深入,产业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日益取代产业间分工和产业间贸易,国际交换的产品愈来愈多是中间品和半成品,而不是最终产品,跨国投资和跨国生产的发展,加深了这种发展趋势。尽管在多边贸易规则中有所谓“原产地”条款,但事实上越来越少的产品属于单一“国籍”,这就使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产生了困难。当然也可以按照“原产地规则”假设单一国籍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也未必绝对没有参考价值,但总是有明显缺陷。

波特的解决办法是价值链分析。由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化生产网络体系就是一个价值链。在跨国生产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形成产业内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既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也包括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例如,产品研制开发环节要求在科研、技术专门化教育等人力资本上有比较优势,零部件的装配环节既要求廉价劳动的比较优势,又需要企业管理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不同国家的行业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价值链上占据其特定的环节,形成不同国家的生产者在同一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分工。在这里,不同国家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不是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而是体现在某个环节创造的中间品或半成品上。这样,某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就转变为某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而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提供了评价一国某一产业中某种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何种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按照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思路,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本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化生产链条上的定位,即现有的国际竞争力状态,从而成为同类产品或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参照系;而且可以发现距离本国该产业竞争力水平最近的高一级的分工定位,进而找到和积累具备进入这种生产经营活动领域的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方法,为国际竞争力的递进跃迁指明了新的目标。这种分析结果就不仅是现状的描述,而且有更具体的政策咨询的意义,既可以用于宏观目的的分析,也可以用于企业层次的分析目的。

我们由上述理论分析可以认识到,最常见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依照以上理论分析的思路和框架,可以进而寻找有关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手段,即如何合理地、可行地设立测度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三、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

分析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设立两类指标: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无论显示性指标还是分析性指标,都应该分别包含说明相对竞争优势和绝对竞争优势的两种性质的指标。

1.显示性指标

在显示性指标中,可以说明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通常有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简称TSC指标), 出口绩效相对系数(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固定市场份额模型(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简称CMS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一般简称RCA指标,它经常被有关研究所应用)。 这四种指标的计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的实证学者也往往用这四种指标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研究,作为衡量一国某类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强弱的指标。

在显示性指标中,说明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通常是市场占有率指标。而一国某种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数据和信息一般是较易于获得的。销售利润率指标也是用于说明竞争结果的指标,但一般较难获得。而且,美国市场营销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占有率越高就越能提高盈利水平。但是,无论是市场占有率指标还是赢利率指标,都不能完全说明生产国际化和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条件下一国的产品或产业竞争力状态。因此要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计算价值增加量。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指标。产品增值率指标一般可以以产业内进口物品金额与加工后出口物品金额的对比来计算。将国内环节的增值率与国外其他环节的增值率相比较,可以找到自身的国际分工位次以及相对竞争优势的差距;将国内环节的增值率与国外相同环节的增值率相比较,可以找到自身绝对竞争优势的现状与差距。

2.分析性指标

分析性指标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变量因素可以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结果,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各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不同的竞争力或竞争结果。从原因分析的相关性的贴近程度和它所包含的影响范围来看,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

直接原因指标有三大类:一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二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三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显然,这三类直接原因指标都属于产品的绝对竞争力优势的分析范畴。

间接原因指标可以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的理论模型中推导出来。第一,从波特的生产要素论中可以推出反映高等生产要素的若干指标,如申请技术专利指标、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成本比重的指标、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职工队伍素质等指标。这些指标在发达程度悬殊的国家间进行相同产业或同一产品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进行不同产业和不同产品的比较才有意义,因此这类指标是用以反映相对竞争优势的,即反映和检验各自的比较优势。

第二,从波特关于相关产业因素的分析中,可以推导出其他一些反映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相关产业因素说的是某一产业在某区域中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一种具有强势发展水平的产业或产品,在其周围必然形成相关配套产业和供货体系。相关产业的产值以及供货商的销售额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可以视为其发展水平的指标。显然,在发达程度悬殊的国家间进行同一产业和产品的比较在此也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比较也只能进行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说明和检验不同产业和产品各自的比较优势。

第三,在波特所讲的需求因素方面,其理论分析的内容大多难于指标化。勉强可以设立的是产品系列化指标,这既可以反映供给结构,也可以反映需求结构,即反映一国消费需求偏好和独立购买者的多寡。产品系列化指标在不同国家相同产业中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因此它反映的是两个相同产业或产品之间各自的绝对竞争优势。

第四,从波特理论模型中关于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方面的因素中,可以推导出反映经营风险的企业或行业的负债率指标;反映企业或行业进入资本市场难易程度的资本结构指标;反映该行业市场竞争结构状况的一些指标,如该行业的企业数量与产出规模之比;反映该行业规模结构的指标,即按生产能力来划分所有企业的不同规模等级,等等。这类指标同样可以在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中进行比较,因此属于各自绝对竞争优势的分析范畴,反映了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各自绝对竞争优势。

标签:;  ;  ;  ;  ;  ;  

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